严峻[1]2008年在《语言核查理论与计算机结合的可能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核查理论是生成语法发展到最简方案阶段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高度的形式化特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渗入到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核查理论与计算机结合的构想,并分析了其实现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以核查理论为一个切入点,完成该理论的形式化过程,从而促进语言学家与计算机专家的进一步合作,不断推动核查理论,计算机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
严峻[2]2009年在《语言核查理论的计算机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核查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以核查理论为一个切入点编写了计算机演示程序,将核查过程用图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促进英语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严峻[3]2004年在《核查理论的计算机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生成语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最简方案阶段,计算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产生了用计算机去实现最简方案中一个重要理论一核查理论的构想,并使之得以实现。文章首先概述了生成语法的性质、概念,介绍了核查理论的内容,运用该理论对句子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相关内容:它的发展背景、含义、发展阶段,利用表格和公式详细介绍了对词汇进行计算机分析的操作技术如语法框架、词汇选择等。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核查理论与计算机操作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对自然语言进行计算机处理一般需经过四个步骤,通过分析,用计算机去实现核查理论是符合这四个步骤的,有实现的可能性。C++语言是当今使用较广、效率较高的编程语言,因此被选作为实现本文设想的编程语言。作者通过与计算机人员的合作,编写了核查理论的计算机运用程序,将程序步骤和实现用图表直观地展现出来。程序执行后,计算机可自动完成对输入句子合法性的判断。本文以核查理论为一个切入点,旨在促使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能更多合作,从而促进核查理论和计算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李恒阳[4]2006年在《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文中指出出口管制是指一个国家对于其国内公司和个人的出口申请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进行审议和控制的行为。不扩散是指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简称WMD)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因此,不扩散出口管制就是指为了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而进行的出口管制。美国的出口管制历史较长,无论是法律法规、许可证体系、执行机构还是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关系,都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并有自身特点,研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体系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其过程和效用怎样?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文最后将探讨美国出口管制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11”事件的爆发给美国敲响了警钟,恐怖主义者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巨大可能性使美国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防扩散的主要手段,出口管制更是意义重大。为此,美国制订了一系列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健全了执法部门的职能,不断出台详细的管制清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有所不同。冷战期间,美国主要管制对前苏联和共产党国家的贸易。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由针对共产党国家转向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即向不扩散方向转化。克林顿时期,政府对以前的出口管制政策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宽松并提高了效率。但这也引起了国内有关人士的争论。美国的出口管制法律框架主要分为两部分:军用品和两用品。军品主要由国防部管理,两用品主要由商务部管理。美国的管制清单也主要分为两部分:商品控制清单和军需品清单。美国出口管制主要由商务部、海关等具体执行。政府对不同机构中的执法官员进行在职培训,美国的律师事务所、贸易协会和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研讨班。美国政府推行出口管制政策的动因有以下几点:维护国家安全并促进外交政策;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团结西方盟国并防范非西方国家的工具;阻止不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尽管美国的出口管制体系完备、制度健
肖奇民[5]2006年在《乔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论的困境及可能出路》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对Chomsky[1] [2] [3] [4]中所提出的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Morphosyntactic Feature Checking Theory)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论证。研究发现该特征核查理论在理论和经验上都会陷入困境。在处理譬如汉语此类缺乏屈折词缀的语言材料时,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在Haeberli[5] [6]中所提供的理论工具的抽象归纳的基础上,提出语类特征核查理论(Categorial Feature Checking Theory),试图在保持或伸展经验的覆盖范围(empirical coverage)的同时,走出由Chomsky的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所导致的困境。在对Chomsky的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的重新评价和省视的过程中,本论文发现了该理论的一个致命的缺陷: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中所假设的那些词素句法特征存在着种种理论上、经验上甚至概念上的困境,而这些词素句法特征正是该理论的基石所在。为了揭示并尝试走出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所遇到的困境,本论文主要围绕两个研究课题: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在最简方案的经济原则下探索词素句法特征核查理论的困境,即词素句法特征的存在所导致的困境。第二个研究课题便是尝试提出另一种核查理论,并对该理论在不同的形态类型的语言中进行经验验证(empirical justification),重点是针对汉语语料的经验验证。第一个研究课题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EPP特征,格特征(Case feature),一致特征(Phi- feature)等词素句法特征的文献综述和评论上。本论文对该课题的研究结论是:(1)这些词素句法特征存在着循环论证(circularity),身份模糊(dubiousness),缺乏理据(no genuine motivation)和假设成分太多等一系列的理论和概念问题。(2)这些词素句法特征在很多语言的词法中没有语音呈现。忽视词素句法特征在各语言的词法实现(morphological realization)的差异,假设这些特征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是无区别普遍存在的做法违反了最简方案的基本假设,即语言的差异来源于各语言的词法的不同,词法的不同必然导致句法差异。(3)这些词素句法特征的语法效应和经验覆盖范围可以通过其他更简便更自然的语法机制派生得到。第二个研究课题的研究建立在Haeberli[5] [6]中所提的句法语类理论基础上。Haeberli[5] [6]认为无论是功能语类还是词汇语类本质上是相关的语类特征(categorial feature)的矩阵(matrix),例如,Haeberli认为功能语类T的语类特征的矩阵是[+T,-D; +V,-N]。在句
张湛[6]2009年在《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业务流程优化理论(BPR理论)是当今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流程再造理论在设计业务流程时追求的是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其监管特性突出了其与普通行业的不同,但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个机构,在组织的管理方面又与普通行业的管理有着相通之处。流程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业务流程进行管理、控制的管理模式,对政府机构的改革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上海海关现行加工贸易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BPR理论的指导下,寻找海关组织和职能变革的途径,以实现流程整体运行状态最优、输出效益最大为改革目标,借鉴国内外海关先进的管理和风险控制理念,结合上海海关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按照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以企业守法便利为导向,整合系统、信息、职能、人力四种资源,优化海关管理方式,实现加工贸易监管作业差别化、参数管理集约化、风险防控全程化、资源配置合理化,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促进业务流程的前推、后移和外联,构建“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
韩杏容[7]2007年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分析了国内外林业信息化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进展和实践情况及目前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了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的复杂性、交错性和多层次特点基础上,针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归纳总结了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建设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包括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社会服务叁部分组成的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层次框架及每个层次的技术模式。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从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社会、环境以及林业生态工程自身建设对适时、综合的多元信息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林业生态工程信息需求的综合性、时间性、层次性、多样性、空间性等基本特征;并进一步从直接信息需求和间接信息需求角度分析了信息输出的多样性,从信息利用对象、信息利用层次、信息利用类型和信息利用部门方面分析了信息挖掘利用的多层次性和交错性,以及林业生态工程信息需求的技术要求。2.在相关信息化建设已有生产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理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主体理论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支撑理论叁大体系构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理论体系的观点。其中,信息学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属于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理论体系,信息生态理论、信息价值链理论和信息协调理论属于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主体理论体系,信息可持续发展理论属于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支撑理论体系;并对上述理论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3.提出了信息生态动态平衡和信息价值链增值的观点。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生态平衡有两种状态,初级平衡是指信息系统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体系协调平衡,系统运行正常,系统功能能满足工程管理需要。高级平衡是指信息化建设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相协调,信息系统的功能扩展到工程以外,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是信息生态正向演化的结果。要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增值主要有价值链内涵增值和外延增值两种途径。内涵增值是信息系统初级平衡的价值体现,外延增值是高级平衡状态时价值体现。4.提出了由网络平台层次,系统结构层次,信息处理层次和业务管理层次四个层次构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模式框架。林业生态工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FEECRM)和林业生态工程供应链管理系统(FEESCM)是实现林业生态价值链外延扩展,达到信息生态高级平衡的的技术保障,林业生态工程企业资源计划(FEEERP)是实现林业生态价值链内涵发展,达到信息生态初级平衡的技术保障。5.在总结现有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基础上,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业务的需求分析,概括和整理了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业务内容,并从提炼共性和项目管理角度,提出了综合考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即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态产业经济是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架构基本模式的观点。构建了包括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社会服务组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提出了包括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内容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功能模块。6.以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理论为指导、技术构架和总体框架为支撑,以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为案例,对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局部验证的应用性研究。
方从刚[8]2013年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而人均资源相对稀缺,同时,开发利用又涉及到诸多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面对“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难题,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国民粮食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现时还要将国土资源作为重要战略地位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因此,积极加强国土资源监管力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成为现阶段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年来,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管理理念、职能和方式,从微观转向宏观,从重审批转向重监管,从重项目实施转向完善制度安排,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四大调控手段,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系,强化监测监管,服务社会公众。基于此,本文以国土资源监管为中心,以其基本业务属性分类的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指挥叁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系统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示范相补充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国土资源监管的内涵、目标、主要内容,并选择以地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从决策、执法、监督叁个层面的国土资源监管需求为关键环节,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搭建智能化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形成基本分析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面应用、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在该思路的指导下提出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应急指挥6种国土资源监管模式,形成了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研究框架,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手段融入国土资源管理的分层式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监测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本文分析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1)立足于系统科学理论,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对国土资源监管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认为国土资源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国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面向决策服务管理、客观准确动态及时、安全规范稳定高效,同时认为国土资源监管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叁个环节对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与配置、规划、利用与保护四个方面实现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理论框架。该框架,进一步从管理、业务层面分析了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认为国土资源监管贯穿于整个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总体上共分为叁个层次,即:为领导及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服务的决策层面、为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或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规等业务和工作的执行层面,以及为中层干部或纪检部门提供监督检查服务的监督层面。(2)基于上述提出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提出了搭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主要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综合监管平台,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次应用综合监管平台、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综合监管平台、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研究认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深入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国土资源监管的6种模式,即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和应急指挥。采用分层结构,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提出了依托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五层总体技术架构,即提供软硬件环境的平台层、数据动态获取和采集的监测层、用于数据存储和分析的数据层、以Web2.0为架构的服务层,以及面向用户的应用层。(3)采用企业应用集成(EAI)、硬件虚拟化及网络负载均衡、软件即服务(SaaS)、海量空间数据高效管理、空间数据ETL、空间信息获取及共享服务、现代通信等技术,在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下构建了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并形成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监测系统、基于数据侦听技术的业务办理监控系统、基于视频技术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基于卫星/3G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5种国土资源监管方法。基于该技术体系,以成都市为综合示范试验区进行了应用示范,搭建了“1库3平台”,即成都市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和办公门户、数据门户、监测指挥(数据)中心。(4)上述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所形成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在成都综合示范试验区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并分别在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及管理、例行督查图斑分析核查、耕地保护及耕保基金发放核查、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行政效能监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业务并联审批及反腐倡廉、国土资源现状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应用和示范效果。本研究的创新认识:(1)以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指挥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及其监测监管,构建了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包括国土资源监管的主要内容及其监管环节,并以地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发,从决策、监督、执行叁个层面分析了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提出了搭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主要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面应用、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国土资源各业务之间具有相互的关联性,例如土地的“征、供、用、保、查”业务,是相互关联、有机联系的整体,某类业务是另一类业务的基础和条件;某类业务的结果,既是另一类业务的依据,也是相关指标变化的根据。本研究充分依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和集成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突出管理科学与技术学科相结合,构建以数据库管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并在国土资源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叁个环节通过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应急指挥六种模式建设和应用,以打通各系统、各平台、各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3)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国土资源管理以一个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动态变化的整体进行研究,在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成都综合应用示范区搭建了成都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传统的国土资源监管或管理大多以单个业务或少数几个业务进行研究和分析,直接针对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和解决办法,本文以系统论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控制论、现代信息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坚持系统性、整体性为研究理念,将国土资源管理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入研究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整体到局部的层层剖析中把握国土资源监管的本质特征并打通监管平台与业务系统、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以“征、供、用、保、查”为主线的国土资源管理模型,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之中,面向国土资源决策进行逐级抽象和归纳总结,构建模型寻求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之道,并以成都市为综合应用示范区,对文中所提出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进行了综合应用和示范。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所搭建的成都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各项性能指标稳定,应用示范效果良好,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提供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保障。
王伟[9]2016年在《贸易单一窗口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贸易便利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复苏期的来临,如何利用贸易便利化的具体措施,恢复外贸增长动力?在众多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中,仅有贸易单一窗口措施集中贸易便利化叁要素——简化、协调、标准化,它的快速、高效、低成本深受商界和监管机构的喜爱,一出现就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在中国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之际,建设贸易单一窗口势在必行。那么,单一窗口与贸易便利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便利化措施通过哪些渠道降低交易成本?能否提升出口竞争力?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国外成功建立贸易单一窗口的经济体都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提炼交易成本的思想,深入剖析贸易单一窗口影响交易成本的渠道,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贸易单一窗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基于经验事实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模拟估计贸易单一窗口的效益,最终提出促进我国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对策建议。文章具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导论阐明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重点从贸易单一窗口的构建方案研究、成本与收益研究、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及经济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评述。第二章从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提炼出交易成本的思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剖析贸易单一窗口降低交易成本的渠道,并采用均衡分析方法诠释交易成本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最终形成贸易单-窗口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机制;并基于Melitz(2003)的分析框架,构建贸易单一窗口影响出口竞争力理论模型。第叁章分四个阶段回顾中国电子口岸的发展历程,并对国际上典型经济体成功建立贸易单一窗口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基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两个维度,对中国出口贸易特征进行统计性描述;结合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借助RCA指数、TC指数、MS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比较;以进出口时间作为贸易单一窗口衡量指标,以市场渗透率作为出口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贸易单一窗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模拟估计贸易单一窗口的经济效益。第五章为我国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尽管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几乎没有将交易成本融入到具体分析中,但却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交易成本的思想;第二,贸易单一窗口通过简化贸易流程、提高监管透明度与通关效率等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影响出口竞争力;第叁,中国电子口岸与贸易单一窗口存在诸多相似性;第四,国外主要经济体在建立贸易单一窗口时,大力宣传、立法先行、政府主导、政企共建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五,无论是出口时间还是进口时间的缩短都能够促进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相比之下,出口时间的缩短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第六,模拟方案说明,贸易单一窗口的建立或改进不仅能够扩大出口规模,而且能够大幅提升出口竞争力。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较为全面的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提炼出交易成本的思想;系统分析单一窗口影响交易成本的渠道,并采用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法,论证交易成本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机理,从理论上理清单一窗口、交易成本与出口竞争力叁者之间的关系。在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将单一窗口看成是贸易便利化的综合体,从固定成本角度将跨境效率引入Melitz(2003)模型,分析其对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影响;2.对国外单一窗口建设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制度性启示;3.利用不同指标对我国出口竞争力进行刻画;4.以进出境时间作为贸易单一窗口替代变量、以市场渗透率作为出口竞争力的衡量指标,验证贸易单一窗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设计模拟方案估计贸易单一窗口的效益。
顾书德[10]2011年在《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实现生物“高效课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改在全国全面实施,江苏省“五严”令在全省得到强势实行,倒逼学校和老师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简单的应试教育手段失去了存在的温床,实现“高效”课堂成为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出发,融课堂教学与多元智能训练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课堂中还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构建生命课堂、灵动课堂,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是课改的迫切要求,理应成为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立足于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运用学生多种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重点要实现多元智能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组合,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意味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对语言—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削弱,而是在强化运用多种智能训练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这两种智能的有效提高。本研究着重在分析生物学多元智能的同时、突出研究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研究其与生物课堂高效性、生物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为推进素质教育寻找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在研究中,拟采取文献查阅法、理论学习研究、观摩学习研究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编制出学生多元智能调查表进行前测和后测,了解实行该教学策略对多元智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多元智能课堂教学反思表及时记录教师上课的体会和学生课堂气氛,为改进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设计学生多元智能提高反馈表,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多元智能的呈现方式和多元智能的训练目标。设计多元智能提高学业成绩测试卷,通过前测和后测,分析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效果。多元智能提高反馈表初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是欢迎、支持、并积极参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多元智能提高测试具有较好的理论构想,有良好的内在信度、结构效度、区分度、重测信度、效标关联效度等测量学特性。它是测量中学生生物多元智能的一个简便的、有效的工具。具体来说,在实验研究中打算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来借鉴国内外的多元智能训练方案,构建一套在生物学科中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进行多元智能训练的切实有效的qzchjd教学模式。qzchjd教学模式分别对应为中文强化、自然观察智能、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质疑)、多元评价拼音的缩写形式。具体理解为:①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为载体,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自然观察智能优势,体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③交流质疑。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交流质疑,注重开发学生的弱势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多元评价。师生共同对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的多元智能评价;利用纸笔测试进行以言语、数学—逻辑智能为重点的知识评价;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评价。在实验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本研究期待的重要结论:通过教学实践,“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实现生物高效课堂”的QZCHJD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期待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②促进其他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促进言语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③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总体成绩的提高。④可以显着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语言核查理论与计算机结合的可能性分析[J]. 严峻.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
[2]. 语言核查理论的计算机实现[J]. 严峻.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核查理论的计算机运用[D]. 严峻.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 李恒阳. 外交学院. 2006
[5]. 乔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论的困境及可能出路[D]. 肖奇民. 湖南大学. 2006
[6].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流程再造研究[D]. 张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7].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韩杏容.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8].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 方从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9]. 贸易单一窗口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王伟.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10]. 强化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实现生物“高效课堂”的研究[D]. 顾书德. 南京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