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夏后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月历,夏后氏,《易·,乾卦》“六龙”,龙星授时
夏后氏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19)在《论十月历之可信及其与夏后氏文化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早期存在着一种分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制度。这种制度在古代早期典籍、近年出土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在一些汉文化影响较弱的偏远地区,甚至到解放前还在使用这种历法。而从民族源流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使用过这种历法的地域,多为夏民族支裔或受夏文化影响较大的氏族居住过的地方。这种历法的产生与夏后氏的龙星授时文化有关。由于夏部落迁徙后部落图腾的改变,产生了龙星崇拜,进而根据观测龙星而授时,形成了十月历制度。(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孙振岭[2](2017)在《夏后氏受封的诸侯国有哪些?》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后氏之称,《汉书·律历志》载:"伯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白虎通》载:"夏以揖让受禅为君,故褒之称后。后,君也。"又载:"夏得禅授,是君与之,故称后也。"《说文·后部》载:"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禹之姒姓早已有之,取帝号后为夏后氏。随着夏后氏帝王世袭制的传承,使得从禹到桀传十有四世,十七君。昔者周有一千八百诸侯国,以九州之民养一千八百之君,诸侯分茅采食,遍地皆是。仅以夏后氏而言,其姒姓宗亲血缘和嫡庶关系,世代已封故国和接受商周所封诸侯国可能不会少,但究竟有哪些?《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7年04期)
周祥森[3](2017)在《语言形式历史事实的意义——从夏后氏民族历史存在之谜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来说,语言形式的历史事实具有历史本体论的重要意义。语言形式的历史事实作为客观实在的亦即现实的历史存在世界自我超越的产物,是现实的历史存在世界自我否定的完成。一方面,语言形式的历史事实通过表达和确证客观实在的历史存在而为后者提供了一个安顿其生命的家园,并使得后者具有可理解性和可认识性;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客观实在的现实历史世界的可能之维,语言形式的历史事实不仅使人的历史化亦即人发展为具有真正历史性的人成为可能,而且使人类摆脱原始的、本能的、生命力匮乏的动物般的自然存在形态成为现实。语言形式历史事实的真实是历史事实真实的根本和关键。只有语言形式历史事实建构起来的可能历史世界,而不是客观实在的现实历史世界,才能构成人类另一个可能世界亦即未来理想世界的历史前提。(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胡宁[4](2016)在《“夏后氏以射造士”辨》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教育史教材和专着把《文献通考》中"夏后氏以射造士"一句作为说明"夏代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的重要文献证据,以重要知识点的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这句话是宋代学者在《礼记》、《孟子》中一些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不具有独立证明力,而且因为所依据的文献材料有相互矛盾之处,不可信据。习射是商周教育的主要科目,依据金文中的材料,"以射造士"是周代存在的制度,不能将其当成夏代教育的特点。在中国教育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材料呈现给学习者,以引发思考与讨论。(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唐启翠[5](2015)在《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失落的人类历史往往只能依靠最能幸存的物化遗存来重新发声,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逐渐清晰呈现,正是得助于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物化遗存如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尤其是长达八千年的玉石制品大传统与汉语文献所载宝玉小传统遥相呼应,为华夏礼乐文明形成和君子玉德、化干戈为玉帛等核心价值观由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证。本文以"夏后氏之璜"神话叙事为中心,立足于汉语语境"文学"发生于礼仪之本义和多重证据法,系统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玉璜的时空分布及其化异趋同进程,探寻"夏后氏之璜"神话背后的族群故事与文化认同,以及玉璜在礼制文明话语建构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沈长云[6](2015)在《走下神坛的治水者:再说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禹治洪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禹冶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第一个早期国家夏的建立,也是多数人认可的事实。根据《尚书·尧典》等古文献的记载,当我国传说时代最后两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之时,天下发生洪水,禹被举荐为治理洪水的总揆,并取得成功,舜遂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4-29)
郜丽梅[7](2008)在《夏后氏同姓国族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史记》记载,夏后氏有11个同姓国族,其存亡断续及地理分布,历来聚讼不已。考古和文献证实,夏后氏大部分同姓国族都曾迁徙,而多迁往黄河下游所谓"东夷"一带。同姓国族的东迁,使文献中夏代同名国族在不同地域出现,为后世研究带来混乱,这同时也显示夏代政治活动中心的变迁,为夏文化的内涵提供新的诠释。(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吴国柱[8](2005)在《“夏后氏之任国”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文来源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沈长云[9](2002)在《说夏后氏同姓姑蔑的南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文献所见姑蔑南迁之史迹姑蔑,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支古老的部族,《逸周书·王会》中即有姑蔑国族之名,其写作姑妹: 杨州……于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其记姑妹(姑蔑)所贡之物品“珍”虽不明为何物,但其记姑妹(姑蔑)与于越、且瓯皆在杨州的范围内,并为其古代的国族,却是很清楚的。孔晁注亦曰:“姑妹国,后属越。”(本文来源于《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期刊2002-10-01)
方酉生[10](1996)在《夏王朝中心在伊洛和汾浍河流域考析──兼与《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一文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王朝中心在伊洛和汾浍河流域考析──兼与《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一文商榷方酉生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奴隶制王朝。可是,由于时代悠远,文献阙如,单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夏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1959年夏天,徐旭生先生等人,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赴豫(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夏后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夏后氏之称,《汉书·律历志》载:"伯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白虎通》载:"夏以揖让受禅为君,故褒之称后。后,君也。"又载:"夏得禅授,是君与之,故称后也。"《说文·后部》载:"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禹之姒姓早已有之,取帝号后为夏后氏。随着夏后氏帝王世袭制的传承,使得从禹到桀传十有四世,十七君。昔者周有一千八百诸侯国,以九州之民养一千八百之君,诸侯分茅采食,遍地皆是。仅以夏后氏而言,其姒姓宗亲血缘和嫡庶关系,世代已封故国和接受商周所封诸侯国可能不会少,但究竟有哪些?《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夏后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宁.论十月历之可信及其与夏后氏文化之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19
[2].孙振岭.夏后氏受封的诸侯国有哪些?[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
[3].周祥森.语言形式历史事实的意义——从夏后氏民族历史存在之谜说起[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胡宁.“夏后氏以射造士”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
[5].唐启翠.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沈长云.走下神坛的治水者:再说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7].郜丽梅.夏后氏同姓国族考论[J].殷都学刊.2008
[8].吴国柱.“夏后氏之任国”说[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9].沈长云.说夏后氏同姓姑蔑的南迁[C].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2002
[10].方酉生.夏王朝中心在伊洛和汾浍河流域考析──兼与《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一文商榷[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