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油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柴达木油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一、柴达木油气产量创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邹才能,吴松涛,潘松圻,王岚,庞正炼,林森虎,李嘉蕊[1](2021)在《从源控论到源储共生系统——论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非常规油气正实现整体战略发展,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和工业实践历程,本文主要取得4项研究认识:(1)源岩层系油气包括源岩油气和致密油气两种类型,纵向分布新生界、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上古生界、下古生界等5个油气聚集域;(2)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是研究陆上源岩层系油气资源类型、赋存机理、富集规律、分布特征、产出机制、评价方法、关键技术及发展战略的一门新兴油气地质学科,核心是研究和评价源岩层系油气"甜点区(段)""烃源性、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成缝性和经济性""六性关系";(3) 10余年来,中国源岩层系油气研究和生产取得重要进展,致密砂岩气规模发展,致密油稳步发展,页岩气快速发展,页岩油加快探索,煤层气及油页岩油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源岩层系油气产量已占总产量的18%;(4)未来主要攻关方向,建议聚焦解决制约中低压致密油、含水致密砂岩气、中低阶煤层气、陆相及过渡相页岩气、中低熟页岩油等中国陆上源岩层系油气资源规模动用和开发的瓶颈问题,探索创造页岩原位转化和煤炭地下气化两大地下"人工油气藏"颠覆性工程。源岩层系油气将成为"稳油增气"最具潜力的现实资源,预计2030年页岩层系天然气有望超天然气总产量的50%,页岩层系石油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15%。

郑民,李建忠,吴晓智,于京都,李欣,柳庄小雪,王建,易庆[2](2019)在《我国常规与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文中认为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极大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下降,石油年产量连续3年(2016—2018年)下降,201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因此,亟需对油气资源状况开展全面客观的评价,夯实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基础,明确剩余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中石油以近十几年来取得的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针对中石油矿权区及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080×108 t;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672.08×108 t,其中包括致密油125.80×108 t,油页岩油533.73×108t,油砂油12.55×108 t。陆上常规剩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2大重点领域;海域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构造、生物礁和深水岩性3个领域。在剩余石油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常规石油现实有利目标区带20个,致密油有利目标区带12个,油页岩油露天挖掘目标6个、原位改质目标4个,油砂油有利目标5个。

管保山,刘玉婷,梁利,刘倩[3](2019)在《页岩油储层改造和高效开发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页岩油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可采资源量不断创新高,页岩油有望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战略性接替资源。通过调研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出国内外页岩油定义、发展历程、储层改造和开发技术,取得认识:页岩油储层发育纳米级孔、裂缝系统,利于页岩油聚集;储层脆性指数较高,宜于压裂改造;但储层敏感、渗透率低、含水饱和度高,在开发和改造中要结合储层上述特点提出适宜的技术。介绍了变排量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小井距立体开发技术、同步压裂技术、体积改造技术、人工油气藏等储层改造工艺及压裂材料、微地震裂缝测试等配套技术;阐述了水平井钻井技术、"工厂化"作业、地质工程一体化等页岩油开发前沿技术。最后对中国页岩油储层改造和开发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勘探开发建议。以期对我国页岩油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李玉琪,陈伟立[4](2019)在《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文中提出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鲁明春,栾洲,贾晓伟[5](2017)在《连续管作业技术在青海高原油气田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使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在我国油田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借助中石油集团重大推广专项连续管新技术推广平台,青海油田充分利用连续油管作业设备,开展了钻井、完井、采油、修井等27个作业技术领域的试验应用,积极发挥了连续管作业周期短、事故率低、地层伤害小和重入性好等优势,取得了显着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应用的基础上,总结了连续管作业技术在青海油田的使用经验,重点包括:推广应用中坚持企业文化引导观念转变、立足油田需求持续技术创新、促进规模应用、借助专项平台转变发展方式;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形成了低压气井连续管氮气泡沫冲砂作业、连续管通洗井一体化作业、连续管注水井除垢等特色工艺,实现高原井下作业由低端劳务型向现代井下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最后,对青海油田连续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继续拓展连续管在投产维护、大修、压裂酸化等方面的应用。

夏丽洪,郝鸿毅,杨慧玲[6](2014)在《2013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文中认为2013年,中国石油行业平稳发展,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经营业绩稳定增长。全国油气储量保持高位增长,新增石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02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818.56亿立方米。完成原油产量2.08亿吨,比上年增长1.7%;天然气(含煤层气)产量1170.5亿立方米,增长9.4%。全年新增炼油能力3310万吨,达到6.27亿吨/年;原油加工量增速放缓,炼厂开工率略有下滑,装置平均规模有所提升;全年生产汽煤柴油2.96亿吨,增长4.4%,生产乙烯1623万吨,增长7.9%。一批重点管道项目建成投产,全国油气管道总里程突破10万千米;LNG项目建设和资源获取有了新进展,储气库建设进程加快,全年新增设计工作气量87.9亿立方米。国际化发展跃上新台阶,中俄油气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各公司围绕国际化经营目标,推进专业化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赵明,石林,谭多鸿,胡强法,刘凯文[7](2014)在《青海油田连续管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连续管作业机可广泛应用于油气工业的钻井、完井、采油、修井等多个技术作业领域,具有作业周期短、事故率低、地层伤害小和重入性好等优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至今,因种种原因推广应用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将这项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与工艺的推广应用设立为重大推广专项,统一协调、配套完善、联合推广。青海油田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从油田实际情况出发,推广应用中做好5个坚持,即:坚持把转变观念放在首位、坚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坚持用字当先、坚持专业化服务、坚持规模化应用取胜。建立起高水平的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形成了低压气井连续管氮气泡沫冲砂作业工艺和连续管通洗井一体化作业工艺两项特色工艺,单车年作业量平均超120井次,达到国际规模应用的先进水平,实现井下作业由低端劳务型向现代井下作业服务模式的转变,取得了显着的综合经济效益,推动了油气工程技术发展。

陈璐[8](2014)在《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地位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能源,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低。天然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2012年全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36万亿立方米,消费量为3.31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需平衡。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很低。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正式商业运作,标志着我国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应地,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初步建成了统一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建设和产量迅速增长,天然气进口量猛增,进口来源和渠道不断拓宽,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供气格局。部分发达国家曾出现过严重污染问题,究极原因,主要是能源结构不合理所致,特别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很高,这是造成空气污染高发频发的重要原因。其治理经验也说明,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尽快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例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水电受到潜能限制;新能源(如风能、电能、太阳能)基数太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改善能源结构的作用很小;核电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但需要比较长的建设期,对地质构造和环境安全的要求也很高;石油价格昂贵而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由此看来,短期内调整能源结构的难度比较大。天然气素有“绿色能源”之称,是清洁高效的优质燃料,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今年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迅速,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天然气比煤炭清洁,其价格比石油便宜,而且已具备成熟的开采技术,将是未来取代煤炭和石油的重要能源。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天然气资源,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理顺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促进天然气消费市场的扩大,以便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助力环境治理。基于此,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借鉴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依托并参与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团队的各项研究工作,充分利用《BP能源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世界能源展望》、《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等数据以及网络资源,以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统计调查与分析法、历史归纳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我国能源的利用现状,预测能源未来的需求趋势,并结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天然气与其他能源相比的优势,总结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治理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分析我国能源的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产消量逐年递增,其中天然气与电能增速较快,但在能源利用方面,单位G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通过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和能源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将是新能源和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黄金时期。(3)通过将我国天然气与其它能源进行实证分析和应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具有储量丰富、降低单位GDP能耗、C02排放量最低、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污染小的优势。(4)通过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将会对优化能源结构起积极作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充分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将会对我国治理大气污染有大作为。综上所述,建议我国加强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着力培育天然气市场,加强天然气发展的战略研究,引领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天然气产业方面,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天然气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从当前和长远考虑,我国应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并利用天然气的优势,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造就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文华[9](2013)在《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既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和政治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能源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坚持把能源发展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和地缘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等因素,使世界各国对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视程度都更为广泛和深入。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传统能源资源的约束瓶颈日益显现,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增大,能源消费增长过快与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等制约因素,决定了未来能源发展的供需矛盾、结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能源挑战。能源发展的安全、稳定、清洁、高效,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持续健康发展,既是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如何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如何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我国能源发展全局;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以较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尝试以哲学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实践的视野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坚持中共党史的研究角度,立足中国能源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概要阐述了我国能源资源的蕴藏情况以及能源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考察了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脉络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国内外因素;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主要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难点问题;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特点、发展经验与重点启示;探讨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与解决煤炭、石油、天然气发展问题的内在联系。旨在探索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供给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安全的目标和途径;文章还针对建立科学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完善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能源发展和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激发我国能源领域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等方面加以辩证思考,尝试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出思路和建议。论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轨迹,分析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借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经验。论文认为在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确保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的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在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不断增强与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张辛雨[10](2012)在《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但对其自身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其对于中国而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与中亚国家毗邻而居,无论从经济结构、人文资源还是地缘优势上都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中亚是一个新兴的世界能源中心,我国应利用地理相邻的优势,以新疆为节点,充分考虑新疆未来的油气化工业发展需要以及中国未来能源战略储备。进口中亚的能源将促进新疆及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欧亚大陆桥构想”就是通过能源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合作向高层次演进的实例。它的具体思想是:以开发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及铺设管道从里海和中亚等地进口能源为中心,推进沿线地区的能源转换,开发城市和恢复生态。中国既可以把从中亚铺设过来的进口石油的管道作为西部石油输往东部的一条路径,节约西部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铺设管道为契机,改善沿路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交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地缘政治看,中亚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与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中国应深化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加强双方的地缘政治联系,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战略成果,从而在中亚谋求稳固的政治、经济地位。本文的研究目的基于国际石油市场动荡,油价飙升,全球油气资源争夺激烈。我国与中亚国家地理相连,毗邻而居。滨里海盆地和里海盆地石油储藏量极为丰富,堪称“第二个波斯湾”。我国能源缺口大且进口来源单一,因此加强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增加外部能源供给渠道,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本文首先从区域能源理论评析入手,为中亚能源开发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明确能源合作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中亚能源地位和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进一步对能源合作提供佐证资料。其次,把我国作为中亚能源开发“局中人”,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学理论、博弈论、国际政治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对能源开发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再次,通过分析中亚五国能源政策及美、俄、欧盟等“大国”中亚能源合作利益取向,归纳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策略及我国未来能源战略构想和实施。中国已跃居世界性经济大国,一个经济大国的能源安全计划,必定是一个重要战略。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都要把握;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开源与节流的推行;国际合作与国家储备的布局都关乎国家前进的步伐。从供给角度看,全球油气资源争夺激烈。一方面,各大用油国在狭长的运油路线上摩擦不断。中东、中亚、海湾、非洲等富油地区成了大国绞逐的棋盘。另一面,国际石油市场动荡,油价飙升,成为各国更现实的不安全因素。有鉴于此,十多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油气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取得的成果与巨大的合作潜力仍不相称。可以看到,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潜力发挥既有客观方面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中亚国家的能源战略格局及利益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加紧对战略自然资源及油气行业的国家调控与能源外交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主观上,中国对中亚能源方面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战略走向、对外能源合作决策机制及利益集团没有充分的了解,而这成为中国无法对其有效能源合作的重要原因。本文在这些方面深入的进行了分析实证。可以说,对中亚能源合作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加强对中亚国家“能源问题”的研究,探讨其能源管理体制、利益分配、决策机制、发展规律是深化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二、柴达木油气产量创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油气产量创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从源控论到源储共生系统——论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非常规油气发展历程
    1.1 中国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1.2 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勘探的理念演变及意义
2 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纲要
    2.1 源岩层系油气类型
    2.2 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纲要
    2.3 主要地质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
    2.4 “甜点区(段)”主要参数和标准
3 中国非常规源岩层系油气主要进展
4 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发展前景
    4.1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4.2 资源战略定位与学科发展趋势
5 结语

(2)我国常规与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石油资源勘探与开发现状
    1.1 世界石油资源丰富, 勘探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1.2 我国剩余石油资源劣质化严重, 对外依存度逐渐攀升
    1.3 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 支撑勘探持续获得重大突破
2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2.1 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
3 石油资源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
    3.1 石油资源评价工作概况
    3.2 常规石油资源潜力评价
        3.2.1 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
        3.2.2 全国常规石油资源评价结果
    3.3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评价
        3.3.1 评价范围
        3.3.2 评价思路
        3.3.3 非常规石油资源评价结果
4 常规石油资源分布特征
    4.1 陆上占73%, 海域占27%
    4.2 陆上盆地分布呈4个梯队
    4.3 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地层中及下古生界奥陶系
    4.4 以中浅层、中深层为主, 约占74%
    4.5 低渗地质资源量为208.27×108 t, 占比40.4%
    4.6 地理环境分布
5 非常规石油资源分布状况
    5.1 致密油资源分布
    5.2 油页岩油资源分布
    5.3 油砂油资源分布
6 重点勘探领域及有利区带
    6.1 常规石油资源潜力
    6.2 石油重点勘探领域
    6.3 有利目标区带
        6.3.1 常规石油区带优选
        6.3.2 非常规石油区带优选
7 结论

(3)页岩油储层改造和高效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页岩油开发历程
    1.1 国外页岩油开发历程
    1.2 国内页岩油开发历程
2 页岩油储层改造技术进展
    2.1 页岩储层特点
    2.2 压裂技术
        2.2.1 变排量压裂技术
        2.2.2 重复压裂技术
        2.2.3 小井距立体开发技术
        2.2.4 同步压裂技术
        2.2.5 体积改造技术
        2.2.6 人工油气藏
    2.3 压裂材料
        2.3.1 压裂液
        2.3.2 支撑剂
    2.4 微地震裂缝测试和诊断技术
3 页岩油开发技术进展
    3.1 水平井钻井技术
    3.2“工厂化”作业
    3.3 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
4 结束语

(4)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传统生烃学说的油气成因理论
    1.1 传统生油理论[5]
    1.2 传统生气理论[6]
2 传统生烃理论的2个推论
    2.1 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论”
    2.2 深部无油论
3 勘探实践打破了传统生烃理论
    3.1“石油峰值论”的破产
    3.2 老油区的新发现
        3.2.1 美国的二叠盆地
        3.2.2 在老油区取得重大进展的中国盆地
    3.3 无机成因石油的发现
4 油气本源共同体
    4.1 油气本源共同体的发现
    4.2 油气本源共同体
5 国内其他油田的证据
    5.1 准噶尔盆地的非常规油气藏
    5.2 我国东部地区的油气本源共同体
    5.3 中国中部地区的油气本源共同体
        5.3.1 鄂尔多斯油区
        5.3.2 四川油区
        5.3.3 柴达木油区
6 油气本源共同体在勘探上的意义

(5)连续管作业技术在青海高原油气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油田连续管作业技术应用情况
2 连续管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2.1 发挥技术优势, 积极转变观念
    2.2 立足油田需求, 持续技术创新
    2.3 促进规模应用, 实现双赢互利
    2.4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专业化服务
3 青海油田连续管技术应用展望
4 结束语

(6)2013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运行: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勘探开发:油气储量显着增长,油气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炼油与销售:原油加工量增速进一步放缓,乙烯产量再创新高,柴油销量逐步萎缩
油气管道:一批重点油气管道建成,管道总里程突破10万千米
国际合作:国际化发展跃上新台阶,中俄油气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国内合作: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企业改革:推进专业化发展
科技创新:解决了我国油气及相关领域系列难题
节能减排:努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7)青海油田连续管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油田连续管作业技术应用情况
    一是低压气井连续管氮气泡沫冲砂作业工艺。
    二是连续管通洗井一体化作业工艺。
2 成功推广应用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 . 1 启示一:坚持把转变观念放在首位
    2 . 2 启示二: 坚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 3 启示三:坚持“用”字当先
    2 . 4 启示四:坚持专业化服务
    2 . 5 启示五:坚持规模化应用取胜
3 结语

(8)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2.1 我国能源生产情况分析
    2.2 我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2.3 我国能源供需平衡分析
    2.4 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国际比较
第3章 中国2050年能源需求情景预测
    3.1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情景设置
    3.2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结果
    3.3 我国能源需求的价格弹性测算
    3.4 碳税对中国能源结构的影响
第4章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研究
    4.1 天然气与石油的资源对比
    4.2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回归分析
    4.3 天然气的环境优势
    4.4 天然气的经济性分析
    4.5 天然气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优势
第5章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5.1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优化中的战略地位
    5.2 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的战略价值
    5.3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地位
    5.4 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6章 推动我国天然气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6.1 加强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抓住天然气快速发展的机遇
    6.2 加强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引领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
    6.3 积极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为优化能源结构探路
    6.4 引进竞争机制,推进天然气市场多元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中国天然气市场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能源、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着力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与能源供需趋势
    第一节 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蕴藏概况
        一、煤炭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二、石油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三、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蕴藏分布
        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概况
    第二节 我国能源的供需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能源的供需特点
        二、我国能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
        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初期探索(1978—1993年)
        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稳定(1994—2003年)
        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成熟发展(2004年以来)
    第二节 影响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内外因素
        一、影响和决定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内因素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国际因素
第三章 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 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问题
        二、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问题
        三、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国家的战略借鉴与能源合作
    第一节 美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中美能源合作
        一、美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历程
        二、美国能源的战略目标与中美能源合作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合作
        一、沙特阿拉伯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合作
        二、伊朗的能源改革政策与能源合作
        三、伊拉克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中俄能源合作
        一、俄罗斯的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
        二、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与前景
    第四节 日本能源战略的借鉴
        一、日本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目标
        二、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成果与启示
    第五节 印度能源战略与中印能源合作
        一、印度能源的战略目标
        二、中印能源合作现状与展望
第五章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基本任务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节能优先战略
        二、新能源发展战略
        三、能源资源全球化战略
        四、能源经济供应战略
        五、能源安全战略
    第二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关键问题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我国能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二、全面推进能源节约降耗
        三、积极构建低碳能源支柱
        四、持续加强能源科技创新
        五、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发展
        六、加强国际能源务实合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区域能源合作相关理论
    2.1 能源经济理论
        2.1.1 能源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 能源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
    2.2 区域能源合作理论
        2.2.1 区域能源合作概念辨析
        2.2.2 区域能源合作历史回顾
    2.3 区域能源合作博弈理论
        2.3.1 区域能源合作博弈的基本思路
        2.3.2 区域能源合作博弈涉及的问题
    2.4 地缘政治理论
        2.4.1 地缘政治学理论
        2.4.2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2.4.3 地缘政治角度下中亚国家的政治取向分析
    2.5 中国区域能源合作模式探索
        2.5.1 中国区域能源合作双边模式
        2.5.2 中国区域能源合作多边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与中亚能源的自然状况
        3.1.1 中国的能源状况
        3.1.2 中亚五国的能源状况
    3.2 中国与中亚能源供求分析
        3.2.1 中国对中亚能源需求的现实意义
        3.2.2 中亚国家能源供给对需求国的影响分析
    3.3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推动力
        3.3.1 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
        3.3.2 符合区域内各国发展的利益诉求
        3.3.3 全球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3.4 环里海区域能源经济与中国能源开发合作
        3.4.1 里海国家能源经济概况
        3.4.2 上海合作组织与里海能源经济
        3.4.3 中国在里海区域能源合作利益考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模式选择
    4.1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历史回顾
        4.1.1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阶段划分
        4.1.2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国别模式
    4.2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新突破
        4.2.1 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高层次演进
        4.2.2 政府主导与大型国企合作模式拓展境外能源整合
    4.3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个案分析
        4.3.1 中哈石油管线建设
        4.3.2 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的反思
        4.3.3 中哈合作模式的潜在风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国家在中亚的能源合作博弈
    5.1 美国的“大中亚计划”
        5.1.1 “大中亚计划”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5.1.2 美国能源企业在中亚的情况
        5.1.3 美国“大中亚计划”的动机与目的
    5.2 俄罗斯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5.2.1 俄罗斯与中亚油气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合作
        5.2.2 俄罗斯与中亚油气资源匮乏国家的能源合作
        5.2.3 俄罗斯的中亚能源战略
    5.3 欧盟的中亚能源战略
        5.3.1 欧盟在中亚的能源政策
        5.3.2 欧盟的中亚援助战略
    5.4 日本、印度的中亚能源博弈
        5.4.1 日本的中亚能源外交
        5.4.2 印度的能源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发展与中亚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
    6.1 中亚地区政治因素导致能源合作风险增大
        6.1.1 中亚各国政治稳定性存在问题
        6.1.2 地区内矛盾突出
        6.1.3 地区外竞争激烈
        6.1.4 产生的负面影响
    6.2 中亚国家内部决策机制对我国能源开发的影响
        6.2.1 中亚国家对外能源合作决策机制存在随意性
        6.2.2 中亚国家油气对外合作决策的共性分析
    6.3 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博弈挤压我国战略空间
        6.3.1 中亚国家独立出现地缘政治新空间
        6.3.2 中亚地区战略资源争夺
        6.3.3 诸国的中亚布局为我国能源合作带来新挑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思考
    7.1 国际能源合作中我国的能源安全考量
        7.1.1 针对美国的策略选择
        7.1.2 针对俄罗斯的策略选择
        7.1.3 针对欧盟的策略选择
        7.1.4 针对日本、印度中亚战略的思考
    7.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策略选择
        7.2.1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作用为能源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7.2.2 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
        7.2.3 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国内油气产量
        7.2.4 充分实施能源节约战略,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机制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柴达木油气产量创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源控论到源储共生系统——论源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及实践[J]. 杨智,邹才能,吴松涛,潘松圻,王岚,庞正炼,林森虎,李嘉蕊. 地质学报, 2021(03)
  • [2]我国常规与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J]. 郑民,李建忠,吴晓智,于京都,李欣,柳庄小雪,王建,易庆. 海相油气地质, 2019(02)
  • [3]页岩油储层改造和高效开发技术[J]. 管保山,刘玉婷,梁利,刘倩.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2)
  • [4]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J]. 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李玉琪,陈伟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5]连续管作业技术在青海高原油气田的应用[J]. 鲁明春,栾洲,贾晓伟. 焊管, 2017(12)
  • [6]2013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J]. 夏丽洪,郝鸿毅,杨慧玲. 国际石油经济, 2014(04)
  • [7]青海油田连续管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启示[J]. 赵明,石林,谭多鸿,胡强法,刘凯文. 石油科技论坛, 2014(02)
  • [8]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地位研究[D]. 陈璐. 长江大学, 2014(02)
  • [9]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 李文华. 南开大学, 2013(07)
  • [10]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D]. 张辛雨.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柴达木油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