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布鲁氏菌,强弱,天然免疫,基因,猪瘟,信号。
强弱毒株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杨美,王柏林,何玲,王开功[1](2019)在《CSFV强弱毒株双重RT-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一种能在临床上快速鉴别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野毒和弱毒疫苗毒的检测方法,试验在对多株CSFV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后,选择特异保守区域设计2对引物构建CSFV强弱毒株双重RT-PCR方法,优化其退火温度,并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能从CSFV弱毒疫苗毒和临床野毒株基因组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447 bp和343 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最佳退火温度为55℃;应用该方法分别对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弱毒疫苗毒、猪口蹄疫病毒(FMDV)灭活疫苗毒、猪乙型脑炎病毒(JEV)弱毒疫苗毒总RNA和猪伪狂犬病毒(PRV)灭活疫苗毒、猪细小病毒(PPV)灭活疫苗毒、猪圆环病毒(PCV)灭活疫苗毒的总DNA进行检测,均未见特异性条带,特异性好;对CSFV疫苗弱毒的最低RNA检出量为6.28 ng,敏感性高;对临床混合感染病料进行检测,能同时或单独检测到CSFV强毒和CSFV弱毒疫苗毒核酸。说明试验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用于CSFV强弱毒株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9期)
阚蕊慈,张斌,任玉鹏,岳华[2](2019)在《基于PEDV ORF3基因的强弱毒株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PEDV强毒株和弱毒株的RT-PCR方法,针对PEDV ORF3基因设计一对引物,优化其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并测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在退火温度55.2℃,上、下游引物各0.5μL时PCR扩增效果最理想。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对9种常见猪病病原的核酸模板均不产生扩增条带;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T-ORF3_(IS) 272拷贝/μL和T-ORF3_(VC) 14.4拷贝/μL。将本试验建立的RT-PCR法与已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9.2%,且本法的实际检出率更高。对120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PEDV强弱毒株的阳性率分别为87.18%和84.21%,其中9份样本中同时检出2种PEDV毒株,但并未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ORF3基因的RT-PCR检测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准确区分PEDV野毒株和弱毒株。(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田佳琪[3](2019)在《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及HSP100/Clp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又名化脓放线菌或化脓棒状杆菌。化脓隐秘杆菌可通过侵染易感动物的黏膜和皮肤诱发化脓性炎症,该菌也可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调查猪群中化脓隐秘杆菌抗体情况,该方法可作为化脓隐秘杆菌抗体检测的一种新手段。本研究采用二代加叁代测序技术分别对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毒株(TP-2849;NZ_CP029004.1)与弱毒株(TP4479;NZ_CP029001.1)的基因岛预测、致病菌毒力因子预测、抗生素抗性基因预测、COG注释、KEGG注释、GO注释与基因组圈图的绘制,以上结果填补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全基因组的相关数据。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VFDB)数据库预测结果中发现,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中均存在5种HSP100/Clp基因。本研究以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毒株TP-2849与弱毒株TP4479对BABL/c小鼠进行攻毒试验,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种HSP100/Clp基因在BALB/c小鼠的7种脏器组织和血液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的5种HSP100/Clp基因表达量差异极显着。绘制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弱毒株的迟缓期长于强毒株;强毒株的稳定期长于弱毒株的稳定期。综上所述,猪源化脓隐秘杆菌毒力的强弱及生长速率的快慢与5种HSP100/Clp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刚[4](2019)在《山东省鸭坦布苏病流行病学调查和DEFs对强弱毒株的天然免疫反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鸭坦布苏病是由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eus,DTMUV)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鸭的传染病,产蛋鸭感染后产蛋率会急剧下降,雏鸭感染表现为神经症状和较高的死亡率。山东省内大部分养鸭地区均存在鸭坦布苏病,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健康发展。鉴于目前鸭坦布苏病尚没有可靠的预防措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鸭坦布苏病的流行动态及病原的变异情况,有助于鸭坦布苏病的及时防控。根据对鸭的致病性,DTMUV分为强毒株(如FX2010)和弱毒株(如MM1775),目前关于两种毒株的宿主范围、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多见,宿主或者细胞对两种毒株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较少,而天然免疫可能与毒株的致病性和传播有关。对强弱毒株引起的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进行比较,可以为揭示DTMUV的致病机理和筛选防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山东省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鸭群进行坦布病的流行调查。首先,在山东省内的泰安、菏泽、聊城等9个地区采集了未经免疫的鸭群血清4437份和临床疑似病例276份,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鸭坦布苏的抗体阳性率,以RT-PCR方法检测肝、脾、脑、肺、肾和心脏等器官中的DTMUV核酸,进一步对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序毒力基因(E基因)序列,以Genbank上发表的流行DTMUV E基因序列为参考,构建E基因进化树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将我国流行的强毒株FX2010和蚊源的弱毒株MM1775以相同的剂量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在攻毒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样品,以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攻毒后24和48h样品的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3、TLR4、TLR7、RIG-Ⅰ和MDA5)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干扰素(IFN-α、IFN-β和IFN-γ)和干扰素刺激性应答基因(M X、OAS、PKR)等mRNA的表达量。鸭坦布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山东省不同地区的鸭群中,均检测到不同程度的DTMUV血清抗体阳性率,其中最高的是蛋鸭群(23.9%),其次是肉鸭群(13.9%),最低的是后备种鸭群(12.4%);从地区来看:DTMUV阳性率最高的是泰安地区(21.0%),德州地区DTMUV阳性率最低(11.7%);从鸭的品种来看,康贝尔鸭的血清阳性率(25.3%)高于金定鸭(23.6%),绍兴鸭(22.9%)高于樱桃谷鸭(13.60%)和枫叶鸭(12.91%);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与FX2010处于一个大分支,弱毒MM1775位于另一个分支。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山东2017年的流行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8-99.2%,与2010、2011和2012年的分离株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6.8-98.6%。分离毒株与强毒株FX2010相比未发生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DTMUV对DEFs的感染结果显示:在感染早期FX2010和MM1775都能引起DE Fs的TLR3、RIG-Ⅰ和MDA5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同,MM1775引起的表达量显着或及其显着高于FX2010;在感染后期FX2010和MM1775都能引起DEFs的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但FX2010引起的表达量显着或及其显着高于MM1775;感染早期FX2010和MM1775都能引起DEFs的干扰素刺激性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但MM1775引起的MX表达量及其显着高于FX2010。2018年,山东省非免疫鸭群中仍存在鸭坦布苏病流行,不同鸭群的流行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感染率高低不一,不同品种的鸭感染率差别较大;分离到的流行毒株都是强毒株,分离的流行毒株毒力基因未发生大的变异,分离株之间没有地区差异。FX2010和MM1775都能引起DEFs的PRRs及其下游基因表达上调,差异显着的有TLR3、RIG-Ⅰ、MDA5,IL-6、TNF-α、IFN-β和MX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黄薇,袁斌,金利容,万鹏[5](2018)在《RT-qPCR法对强弱毒株接种棉花体内不同部位的相对菌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在PDA培养条件下从V991b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菌丝型菌株V991w,其性状经多次继代培养后可稳定遗传。经查氏液培摇菌后接种发现突变株V991w与对照菌株V991b相比致病力明显降低。本研究拟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以大丽轮枝菌核糖体基因ITS区保守序列构建的特异性引物来扩增病原菌DNA,以棉花的管家基因Actin为内参,检测棉花寄主体内不同部位病原菌含量,以期获得棉花不同部位病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接种24h之内在棉花的叶部未检测到病原菌。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棉花叶部的病原菌含量呈上升趋势,但V991b中的菌量始终高于V991w中的菌量。在茎部样品中,接种后0hri和24hri均未检测到黄萎病菌,V991w中15dpi的相对菌量与其他采样时间点相比有显着的上升。可能是接种15dpi后,菌丝在维管束中堵塞成团,而V991b在20dpi时才达到最大菌量。棉苗根部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接种Ohri时强弱毒株在棉苗根部的相对菌含量基本相当,根部的病原菌在接种后0hr最高,24hri仅次于初侵染的菌量,到7dpi反而含量非常低;在V991w中,接种24hri后相对菌量达到最大值,且此时V991w中的菌量高于V991b中的菌量,说明在侵染初期,棉花根部中V991w的生长速度是高于V991b的生长速度的,后期菌量明显减少,说明仅有少量的病原菌对棉苗完成了侵染,大部分病原菌都在植物的根部表面定殖下来。通过检测棉花不同部位的相对菌量,发现接种强弱毒株后棉苗中的病原菌含量分布有较大差异。接种V991b的棉苗茎部和叶部的病原菌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接种20dpi时叶部菌含量>茎部菌含量>根部菌含量。接种V/991w的棉苗叶部菌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与其他部位菌含量相比呈较低水平茎部菌量在15dpi达到最大菌量,20dpi反倒降低很多,可能是由于15dpi时大量的菌丝团堵塞在茎部导致了植物的萎蔫和失水情况,致使此时V991w茎部菌含量最高。20dpi时,V991w接种的根部含量最高,相当于15dpi时根部含量的4~5倍,远高于此时的叶部和茎部含量。试验结果明确了强弱菌株产生致病力变化是由于强弱菌株在棉花体内的生长速度不同造成的,但在PDA培养基上V991b和V991w的生长速率没有显着性差异。V991b在接种15d后在棉花叶部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V991w在叶部的生长速度,导致它们在棉花上的病情指数也有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杨伟,韦冠东,汤德元,曾智勇,黄涛[6](2018)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诱导小鼠CD4~+T细胞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的免疫效果,笔者分析了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真核表达的差异。通过观察JE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JEV贵州分离株(GZ株)分别在BHK-21细胞上出现的CPE,并收集强、弱毒株的细胞悬液,提取总RNA,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的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1r、pcDNA3.1(+)-NS2Ar、pcDNA3.1(+)-NS1-2Ar、pcDNA3.1(+)-NS1q、pcDNA3.1(+)-NS2Aq和pcDNA3.1(+)-NS1-2Aq,将构建成功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健康小鼠,最后采集小鼠的血液和组织分别进行JEV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研究结果显示:JEV GZ强毒株与JEV SA14-14-2弱毒株能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CPE现象;构建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后经血常规和T淋巴亚群检测可以极显着或显着增加CD4+和CD8+细胞的含量。表明JEV强毒株非结构蛋白所诱导的细胞免疫略优于弱毒株非结构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但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邵志然,易继海,邓肖玉,陈创夫[7](2018)在《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巨噬细胞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能够引起机体的多器官损伤和慢性感染,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并阻碍畜牧业发展,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革兰氏阴性菌[2],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和宿主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JAK/STAT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表明许多细胞因子(IFN、IL-2、IL-4、IL-6、CNTF等)和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都利用该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细胞的增殖、分化或凋亡,它们在免疫功能调节、造血细胞生成、肿瘤发生及神经和胚胎发育中发挥着既特异又有多效性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对布鲁氏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鲁氏菌的入侵与免疫逃逸机制,而对布鲁氏菌感染与宿主细胞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尚未明确。研究目的:用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与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在胞内生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布鲁氏菌2308和RB51在不同感染复数下侵染小鼠巨噬细胞,侵染0、4、8、24、48h后,裂解细胞收集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布鲁氏菌对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状态。利用不同浓度的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然后用布鲁氏菌在不同感染复数下侵染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量;同时对胞内菌CFU进行计数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研究结果: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RB51可以激活JAK2/STAT3;同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感染复数为80侵染时间为8h时RB51和2308对JAK2/STAT3激活程度最强,而且该通路参与产生TNF-α、IL-1β;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较强影响布鲁氏菌弱毒株在胞内的生存和细胞的凋亡,而强毒株则影响较小。结论与讨论: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粗糙型牛布鲁氏菌RB51的胞内生存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密切相关,不同种型的布鲁氏菌对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也有差异,同时也证明了光滑型布鲁氏菌虽然能激活该通路,但是并没有降低或者影响其在细胞内的生存,说明信号通路的调控具有复杂性,其中各通路的具体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易继海,邵志然,张欢,王月丽,邓肖玉[8](2018)在《NF-κB信号通路差异性调控布鲁氏菌强弱毒株的胞内存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革兰氏阴性菌,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和宿主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布鲁氏菌强毒株能抵抗细胞的杀伤作用,能部分削弱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呈递能力部分减弱,使得逃避宿主免疫防御,造成持续感染[1]。目前对布鲁氏菌侵入宿主细胞后引起的信号通路改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布鲁氏菌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在细胞抵抗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布鲁氏菌能够造成慢性感染但其具体的致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特别是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NF-κB通路参与了早期炎症反应是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布鲁氏菌感染与NF-κB通路调控的关系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实验方法:通过Western Blot与实时定量PCR实验检测了布鲁氏菌感染后NF-κB通路的激活状态,加入NF-κB抑制剂后,通过ELISA试验与细菌CFU计数检测了布鲁氏菌强弱毒株的感染过程中细胞内外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胞内荷菌量,脾指数,以及脾脏CFU计数。研究结果:疫苗株布鲁氏菌菌株(RB51)能够激活NF-κB信号通路,当加入NF-κB抑制剂(BAY11-7085)后NF-κB p65的磷酸化将会受到抑制,呈剂量依赖性。在胞内对NF-κB信号通路进行抑制后能够显着降低了Th1免疫应答,提高了布鲁氏菌RB51在细胞内外的复制率。在细胞外,当NF-κB通路被抑制后,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细菌在脾脏内的复制和繁殖,影响小鼠的生存率。然而NF-κB信号通路在感染布鲁氏菌菌株(2308)中只能微弱被激活,加入NF-κB抑制剂后,不能够影响Th1免疫反应,也不能影响布鲁氏菌在胞内外的生存.结论与讨论:本研究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体外和体内对Th1免疫应答和布鲁氏菌疫苗株RB51的存活起重要调控作用。此外,NF-κB信号通路不能够调控布鲁氏菌强毒株2308在胞内胞外的生存繁殖。因为布鲁氏菌疫苗株RB51是由于布鲁氏菌强毒株2308LPS突变而来,本试验中巨噬细胞被不同结构LPS的布鲁氏菌刺激后,可能通过NF-κB活化后诱导NF-κB p65的磷酸化来调控胞内促炎因子的基因转录和蛋白分泌,而该通路的激活是否和LPS的差异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我们初步得出布鲁氏菌疫苗株RB51在胞内外的生存与NF-κB信号通路活性密切相关,不同种型的布鲁氏菌对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也有差异,可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的胞内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倪博,白昀,甘源,杨浩,韦艳娜[9](2018)在《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感染后呼吸道特异性sIgA抗体分泌规律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检验猪肺炎支原体强毒株与弱毒株感染后呼吸道sIgA抗体活性,并比较其抗体分泌规律差异。分别使用猪肺炎支原体强毒JS株和弱毒168株接种实验猪,同时设置健康猪为对照组,按时采集鼻拭子样本。通过ELISA检测0,2,4,7,14,21,28,35,42,49和56d特异性sIgA抗体滴度,比较两组抗体分泌规律。结果显示,在接种4~7d之间,强毒组已出现阳性猪,14d时所有猪呈感染阳性。而弱毒组在14~21d之间开始逐渐出现阳性猪,35d时80%左右的猪呈阳性感染,随后下降。并且强毒组抗体平均滴度高于弱毒组。结果显示,强毒转阳更早,抗体滴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弱毒为猪支原体肺炎弱毒疫苗株,该菌株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产生特异的sIgA,但黏膜抗体转阳时间较晚,滴度较低。强弱毒株在黏膜抗体分泌方面的差异有助于临床上对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以及活疫苗免疫进行区别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京[10](2018)在《鉴别猪流行性腹泻强弱毒株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 virus,PEDV)引起的以腹泻、呕吐、脱水和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2010年以来,我国多地暴发的由变异毒株引起的PED,给养猪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以CV777减毒株为代表的活疫苗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导致实验室诊断中无法快速区分野毒株与疫苗株。ORF3基因是PEDV的辅助基因,其部分片段的缺失可导致PEDV毒力减弱,也是鉴别PEDV强、弱毒株的重要靶标。本研究以ORF3为靶标,旨在建立鉴别PEDV强、弱毒株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FQ-PCR)方法,为PED的诊断与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分别以PEDV CV777减毒株和变异强毒株(HBQY)的核酸序列为模板,应用RT-PCR技术扩增PEDV ORF3全基因序列,回收的目的片段分别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QY-ORF3和pET-28a-CV777-ORF3。应用PCR、EcoRⅠ和XhoⅠ核酸内切酶消化以及序列分析对构建的重组质粒进行鉴定,证明构建的两个重组质粒内含有变异强毒株和减毒株的ORF3全基因。根据CV777减毒株和强毒株ORF3基因序列的差异,设计一条鉴别强弱毒株的TaqMan探针引物及一对特异性PCR用引物,以重组质粒pET-28a-QY-ORF3和pET-28a-CV777-ORF3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立反应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曲线,获得了特异检测PEDV强毒株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和直线回归方程,而不能检测到PEDV减毒株核酸。对扩增的核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扩增片段与已知序列完全一致。建立的TaqMan FQ-PCR方法最低能检测到3.7拷贝的病毒核酸以及7.96个TCID_(50)的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当扩增阈值(Cq值)<36时,结果判定为阳性;若Cq≥36,则判定为阴性,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46%。进一步应用建立的TaqMan FQ-PCR检测了38份腹泻仔猪的小肠及其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等样品,同时将待检样品接种到Vero细胞上,连续盲传3代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PEDV。结果TaqMan FQ-PCR与IFA的PE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58%(12/38)和26.32%(10/38),表明前者的敏感性高于后者。上述结果表明,基于PEDV ORF3基因建立的TaqMan FQ-PCR能够特异、敏感地快速鉴别检测PEDV强毒株,可以为PED的快速检测与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3)
强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PEDV强毒株和弱毒株的RT-PCR方法,针对PEDV ORF3基因设计一对引物,优化其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并测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在退火温度55.2℃,上、下游引物各0.5μL时PCR扩增效果最理想。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对9种常见猪病病原的核酸模板均不产生扩增条带;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T-ORF3_(IS) 272拷贝/μL和T-ORF3_(VC) 14.4拷贝/μL。将本试验建立的RT-PCR法与已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9.2%,且本法的实际检出率更高。对120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PEDV强弱毒株的阳性率分别为87.18%和84.21%,其中9份样本中同时检出2种PEDV毒株,但并未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ORF3基因的RT-PCR检测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准确区分PEDV野毒株和弱毒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弱毒株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怡,杨美,王柏林,何玲,王开功.CSFV强弱毒株双重RT-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阚蕊慈,张斌,任玉鹏,岳华.基于PEDVORF3基因的强弱毒株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田佳琪.猪源化脓隐秘杆菌强、弱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及HSP100/Clp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9
[4].李刚.山东省鸭坦布苏病流行病学调查和DEFs对强弱毒株的天然免疫反应比较[D].山东农业大学.2019
[5].黄薇,袁斌,金利容,万鹏.RT-qPCR法对强弱毒株接种棉花体内不同部位的相对菌量测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杨伟,韦冠东,汤德元,曾智勇,黄涛.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诱导小鼠CD4~+T细胞应答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8
[7].邵志然,易继海,邓肖玉,陈创夫.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巨噬细胞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8].易继海,邵志然,张欢,王月丽,邓肖玉.NF-κB信号通路差异性调控布鲁氏菌强弱毒株的胞内存活[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9].倪博,白昀,甘源,杨浩,韦艳娜.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感染后呼吸道特异性sIgA抗体分泌规律差异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8
[10].刘京.鉴别猪流行性腹泻强弱毒株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