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

王丹丹[1]2004年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校本管理模式的根本特征是“自主管理”和“共同参与”,这与我国传统的僵化呆板的外控型管理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但是,我国对于校本管理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我国中小学如何实行校本管理极少研究,对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几乎没有研究。 本文就是以现有的校本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访谈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河南省12所学校328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尚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思想观念陈旧、对校本管理认识不足;二、我国传统集权性管理体制仍占主体地位、校本管理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叁、我国中小学校本管理实施现状很不理想;四、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面临的问题,我结合国外校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参照问卷调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校本管理在我国中小学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对策:一、进行各种角色转换,树立校本管理新理念;二、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提供制度平台和体制平台;叁、建立健全教育中介组织;四、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校本管理的相关机制;五、加大研究、宣传、推广校本管理的力度;六、加大对落后和偏远地区中小学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

黄和悦[2]2008年在《我国中小学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这些年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提高教育素质,要从“课堂教育层面”跳到“学校组织层面”,就应植根于本校的土壤,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撑。但由于我国实施校本管理的起步较晚,仍缺乏相应的管理观念与知识、技能,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笔者基于此,反思并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实践校本管理的现状,在全面搜集国内外与校本管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文献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整理,从而发现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综合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有效实施校本管理的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和缘由,了解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一些研究,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重点对校本管理的理念、特征等略作论述,其目的是为提出更好实施和运行校本管理的策略和理论作销垫;第叁部分,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校本管理的实施和运行进行调查,对有效问卷及校长访谈进行整理汇总,发现问题并加以剖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寻求对策,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使校本管理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最后结束语部分,笔者对实施校本管理进行了展望。

肖铖[3]2005年在《校本管理: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校本管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九十年代传入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种新的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思想。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情况决定资源的分配、学校财政的预算、课程设置和开发、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变革已有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它强调“权力下放”和“决策参与”。我国民办中小学由于其灵活的办学体制和较少的约束,在其中试验“校本管理”,待取得成功经验时推行至整个基础教育,应该是可行的。本文首先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管理现状做了的分析,指出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借鉴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国外实施“校本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在民办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理论上对“校本管理”的起源、发展、内涵、哲学基础、主要措施以及实施机制等做了探讨。然后从方法上,以理论指导实践,探讨在我国民办中小学发挥“校本管理”效能的内、外部运作机制,即如何从外部的政府、社会、社区、家长以及中介组织的支持来构建实施“校本管理”的外部条件;如何从改革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和制度(董事会制的建立、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以及校本课程的实施等来构建“校本管理”的内部支持条件。最后对“校本管理”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论文创新地将校本管理和民办中小学结合起来,以期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进而为能够推广到整个基础教育做出探索。

杨静芬[4]2013年在《云南省怒江州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调查》文中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末校本培训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关于民族地区的校本培训研究较少。笔者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与一线教师、领导的深入访谈找出怒江州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挖掘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改进策略,旨在为校本培训的理论研究注入微薄之力也为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提供参考。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的背景与选题缘由,概述笔者调查研究的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选题缘由。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包括概念界定和研究者对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出国内外对校本培训的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和管理研究。第叁部分,对调查对象的选取与调查过程。介绍怒江教育概况,在积累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简述问卷和访谈调查过程。第四部分,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怒江州中小学校本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将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第五部分,调查发现,怒江州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存在以下问题:培训目标认识不清;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形式单一;管理不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加强校领导对校本培训目标的认识;了解教师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完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校本培训工作。

周松贤[5]2009年在《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是体育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也是整个体育课程的开发中心。我国长期秉承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传统,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这种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科学的界定和理清了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等相关概念,详细论述了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意涵,阐明了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在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作了详尽论述。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目的,并就国内外研究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明晰了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理清了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践沿革。第二部分,当前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目前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意识淡漠;管理能力的缺乏;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混乱;学校体育课程管理领域过于狭隘;体育课程管理手段单一等等。第叁部分,提出了从叁个方面进行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第一是体育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第二是体育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第叁是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

杨姝琛[6]2007年在《内蒙古地区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后,我国开始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体制,将一部分课程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随后在同年的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幼儿园在课程管理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我国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园长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长的课程管理观念及所产生的行为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幼儿园中的实施状况。作为我国西部省份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对课程领域里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地探索。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内蒙古地区的园长课程管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有些园长没有明确的课程管理意识,园长的课程管理行为也有待改善,同时园长总体上也缺乏接受培训的机会。能否解决好我区园长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关系到我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提高我区园长课程管理的水平,是当前我区幼儿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区园长课程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区园长课程管理改革的对策,以期为我区的园长课程管理提供参考。论文由四部分组成,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其中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问题的提出简单地概括了本文选题的原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指出园长课程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弥补我国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理论上的欠缺,同时也为我区园长课程管理实践提供实际的、可借鉴的参考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较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园长课程管理的内涵、角色、内容、特点、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园长课程管理就是园长为实现教育目标和幼儿园愿景,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在自身课程哲学和课程知识等专业基础上,发挥个人管理的影响力,促进园所成员彼此合作,对课程设计、课程发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沟通、协调和支持的专业性管理。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特色所在。笔者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内蒙古地区园长课程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区园长课程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园长课程管理观念正在转变,园长课程管理方式正在转变,园长开始引导教师积极适应新课程管理的变化,园长对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课程评价方式的追求,园长正在创建一种合作、平等、交流的园所文化,园长开始积极开发园本课程,园长开始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我区园长课程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园长课程管理意识不强,园长课程管理水平较低,园长课程管理领域狭窄,园长课程理论素养不足,园长课程管理职能缺失,部分家长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园长课程管理干涉过多。第四部分是在以上几部分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我区园长课程管理改革提出了对策。本部分从提高园长自身的课程管理能力,改善园所内部情境,加强外部的支持与帮助这叁个纬度出发,提出笔者自己的思考。

NGUYEN, QUOCTRI(阮国治)[7]2015年在《中越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面临世界瞩目的知识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种种挑战,对于每个国家而言,提高综合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国民的总体素质。其中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已经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因课程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代表每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因素。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及运行都需要改革单一的课程目标、硬性的课程结构、呆板的传授方式等情况,而转为强调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在课程管理中,除了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评价检查方式上的改革以外,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趋势为有些集中统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逐渐将部分权力移交给下级;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则开始集中权力,将一部分权力收回给中央级。不管是下放权力还是集中权力,本质上都有着相同的目标,即更好地平衡中央、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主体权力分配关系,充分发挥这叁级的作用,使其课程权力更加平衡、和谐,促进课程管理进程向纵深发展。与其他发展国家相同,中国也不断对中央、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主体权力进行调整,总体方向为:国家不断简政放权;加强宏观控制和指导;改变政府的职能;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权力,以便为地方和学校积极主动参加课程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创造便利条件。越南步入加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工业化、现代化时期开始,越南教育受到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体制和知识经济趋势叁个因素的交叉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的集中统一课程管理体制已经不再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越南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属于先行者,越南属于后来者。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领域该如何管理,先行者肯定有许多可汲取的成功经验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越南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越南的国情出发,通过积极研究和学习中国基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从而在本国教育改革中借鉴。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在中越两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国的课程管理体制的政治基础、体系结构、组织制度、运作模式、实际效果等五大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为越南目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性的模型。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按照以下步骤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提出问题——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对现状的探究及反思——对两国的课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多维比较研究——指出经验借鉴及行动建议——总结”。本研究首先在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广泛收集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新的思维方式,即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在这一新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叁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叁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与世界各国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项明智的选择。叁级课程管理体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下放到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让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决策,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越南,为了适应越南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原先的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中央级的课程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建设、编写、审定与颁布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和教科书等)不断地做一些改革和调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管理权限高度集中,课程管理的责任与权限不同步,中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的权限未得到平衡。为了对中越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进行更全面的比较,本文对中越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政治基础、体系结构、组织制度、运作模式、实际效果五个维度的相同点和区别点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了中国基础教育叁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即追随世界趋势,彰显本国特点;着力突破再造,不断与时俱进;权责定位,质行;重视中央、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分配中的层次性,不断加强监管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权限;重视和确保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主体的地位。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国下个阶段的改革服务,对其他国家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越南是一个从官僚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体制,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上又十分相似的国家,中国基础教育叁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经验就是越南目前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面对新时代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和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肩负的新任务和使命,当代越南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需要经历综合各种因素的过程:从课程管理科学思维改革,走向分级课程管理发展到课程政策组织结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的任务和权限、课程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这是一个又复杂又长期的过程,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推进,这需要越南政府大胆剔除落后过时的思想、制度,顺应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面向越南教育最终的目标。

张相学[8]2006年在《学校如何管理课程》文中研究说明学校的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对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的管理。学校管理课程是当代学校的基本权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赋予学校管理课程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学校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不足、上级的课程行政管理滞后、社会的应试教育文化异化、课程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课程管理的工具论思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管理因主体性的弱化或缺失而陷入“应为”与“难为”的困境中。因此,从主体论的视角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性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观点和主张。从本体功能和目的上看,学校的课程管理是以发挥和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活动;从实现方式来说,作为发挥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活动自身应具有主体性;从运作过程来说,学校应当遵循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原则。以课程论审视,课程模式演化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课程论性意义”是其本体性基础,强化师生主体作用是课程政策的思想趋向。所以,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论源自课程理论的更新、原有课程制度的滞后以及课程发展的时代期盼。 以课程管理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为线索来考察,学校的课程管理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主体论意义:主体发展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根本目的;全程全面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表述;课程共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观念;复杂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以主体论对学校课程管理案例的解析表明,学校只有确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观念、建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创建主体性的课程管理过程和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主体性转化,才能发挥和发展自身的课程管理主体性,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间的主体互动,确保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全面实施。

肖冬晶[9]2006年在《校本管理在我国公立小学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校本管理研究的热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开始接触校本管理,并开始研究并实践形式各样的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出现了不少冠以“校本”名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但学校自主管理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中高等院校及私立中小学,纠其原因是这些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然而教育管理改革的征程中也必然少不了广大公立学校的参与。据此,笔者以公立学校为研究对象,在我国现有外控式“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探索适应公立小学的校本管理模式。文章主要通过对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构建适合公立小学实际的结构模式,旨在为学校改革作出参考。 文章总体上分为导论、本论和结论叁个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笔者开展本研究的缘起、目的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在回顾校本管理在国外以及我国的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研究实践经验,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对校本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同时对本文中涉及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 本论部分主要从学校的组织保障和内部环境保障两个角度开展研究,以探索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与建构。在我国公立小学中实施“以校为本”的管理需要明确学校组织的功能以及结构的调整目的和原则,并建立适应多方参与校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管理信息共享的组织体系。同时,为了保障结构调整的效果还需辅以内部环境的调整。不同于传统外控式管理模式,校本管理模式中参与的人员更多。这就需要明确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管理角色的职责和要求,并思考这些角色建立的策略,同时建立责任机制、校务公开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在公立小学中顺利实行以校为本的自主管理模式,还离不开学校的外部环境保障。本文因此还在结论部分阐述了学校实行校本管理的外部环境保障要求。

石岩[10]2005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叁级管理”。课程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和学校,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随着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继续巩固国家、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的体制,将学校的课程管理正式列入我国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之内,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正式实施,学校真正具有了课程管理的自主权。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成功的进行了课程管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校长的课程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因此,校长层面的课程管理问题随之出现,校长课程管理是当代课程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校长课程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分析了目前校长课程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校长课程管理改革的策略,试图为校长课程管理改革提供相关策略和指导,同时对丰富课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全文由五部分组成。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其中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过程,问题的提出简单的概括了本文选题的原因,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校长课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管理的理论体系,同时有利于校长转变课程管理观念和行为。第二部分较系统地论述了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的内涵、内容、特点、原则、角色和意义这六个方面进行逐一的阐述。校长课程管理就是指校长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而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安排、实施、开发、设计和评价的自主管理活动的总称。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特色所在。笔者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对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从小学校长课程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从而为下一部分的写作提供思路。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学校长课程管理所取得的成绩有,校长课程管理观念正在转变,校长引导教师积极适应新教材,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正在转变,校长对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的追求,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正在生成,校本课程的积极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初步挖掘;小学校长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有待增强,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领域需要拓展,领导和教师的角色急需转变,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欠缺,校长对于课程与教学工作的疏离,课程管理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第四部分是在以上几部分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小学校长课程管理提出了对策。本部分从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为校长课程管理创造条件,校长要善于“顺势、造势、导势”,校长革新课程管理的策略这叁个纬度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五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学校课程管理中,校长应努力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重新审视自己课程管理的职能,并根据管理实践中的需求,不断提升管理技巧,运用有效的课程管理经验和策略,积极主动的为教师创建一个自由宽松、温暖和谐、民主开放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使小学校长课程管理在理智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 王丹丹.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我国中小学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和悦.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 校本管理: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探索[D]. 肖铖. 天津大学. 2005

[4]. 云南省怒江州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调查[D]. 杨静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5]. 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研究[D]. 周松贤.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 内蒙古地区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姝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7]. 中越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比较研究[D]. NGUYEN, QUOCTRI(阮国治). 武汉大学. 2015

[8]. 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 张相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9]. 校本管理在我国公立小学的适应性研究[D]. 肖冬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1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研究[D]. 石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