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论文_杨柳青,刘潇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新词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语,新词语,词法,造词,语素,对外汉语,语言。

汉语新词语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青,刘潇萌[1](2019)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新词语特点及教学选择原则探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汉语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成为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新词语在当前使用的教材中涉及较少,而新词语本身数量巨大,种类庞杂,如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新词语进行教学同样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本文就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新词语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教学中选择新词语的原则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2期)

何五基莫[2](2019)在《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其深受西方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此,这两种文化已经完全地融合到一起,甚至产生了诸多全新的词语。语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状态时,会直接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能够更好地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对新词语予以切实的考察与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积极探索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引导人们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本文从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的这一种现实基础开始进行,并将其中的多种造词类型予以系统化的阐述,并深度论述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4期)

刘健励[3](2019)在《新词语、流行语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选择与教学——以201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流行语综合类词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语言监测与研究网站公布的201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流行语综合类词语为例分析新词语、流行语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选择依据标准: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增订第6版,《牛津英汉汉英词典》《网络词语词典》首收录的新词语、流行语以及参考教材资料编纂所常用的《汉语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HSK词汇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重要的参照标准,同时选择时段生命力很强的新词语;在教授这些符合教学标准且生命力较强的词语时不仅要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还要结合课型、所用教材、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度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在最恰当的时机展开新词语教学。(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杨帅[4](2019)在《汉语中“X+门”类新词语造词法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X+门"类新词语的造词法是一个由原生造词法和次生造词法组成的二层系统。原生造词法创造该词群的首词,次生造词法创造该词群的余词,词群内部存在着造词法的转换。"X+门"类新词语和"水门事件"一词只存在线索意义上的联系,不存在理据意义上的联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邓琪[5](2019)在《汉语喻义新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喻义新词语是指释义中含有喻义的新词语,其大量涌现使之成为词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其生成机制等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类词语。为了更好地研究喻义新词语,首先必须弄清楚喻义新词语相关的基本问题,比如其界定、分类和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深入分析喻义新词语的生成机制等问题。喻义新词语是以名词性、多音节占主导,且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同时,其综合了新词语和喻义分别拥有的特点,具有新颖性、形象性、延伸性、趣味性、便利性等特点。喻义新词语是在词语的内部生成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发展,首先,词语的内部机制对喻义新词语的生成起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的相似性及相关性等方式促使词语产生喻义。其次,词语本身以外的因素也对喻义新词语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语用因素等影响。汉语新词语在内外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衍生了大量的喻义新词语,充分理解并掌握喻义新词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语言实际,为社会成员服务。(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卢佳[6](2019)在《汉语新词语(2012—2017年)词义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旧词新义词语是指在词汇系统中出现过的旧词形产生新意义和旧有语素产生新义的词语。旧词新义词语具有词语范围涉及广、仿拟类推词族多、亲属称谓语泛化、色彩义明显且呈现多样化、词义扩大占优势、语素构词能产性高的特点。旧词新义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来源领域广泛,主要来源于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科技领域,其中来源于生活领域的词语最多,这也正体现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旧词新义词语的音节形式以双音节为主,多音节形式词语逐渐增多。结构形式上,旧词新义词语以偏正型为主要构成方式,其次是动宾型。旧词新义词语意义演变上,概念义扩大占优势。由于概念义的增加,感情色彩义也呈现出了变化复杂且多样性的特点。在词义演变生成机制上,传统语言学以语音、语义和语法层面为主,认知语言学以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这两种认知模式为主。词义演变的理据主要是语言内部发展原因、语言接触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群体使用的心理原因。旧词新义词语的演变对词汇系统、语用交际、句法功能和词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阚晓萌[7](2019)在《当代汉语新词语(2009-2010)隐退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5年起,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每年均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公布上一年的《汉语新词语选目》。同时,商务印书馆自2007年开始,每年均会出版上一年的《汉语新词语》,收录年度新词语。目前来说,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然而大多数学者聚焦于汉语新词语的静态变化,极少关注汉语新词语的动态变化。有关当代汉语新词语隐退现象的研究较少,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借助词汇语义学、语言现象的动态研究、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理论知识,考察2009——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共计1196个)在2011——2017年七年中的复现情况,划分汉语新词语隐退的主要类型,旨在揭示汉语新词语隐退的语言特点和隐退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语音、语义、修辞、语法四方面分析汉语新词语隐退的语言特点。研究发现,在语音特点中,多音节词、谐音词、音译词和缩略词倾向于隐退;在语义特点中,主要分为旧词异义词的隐退和语义背景消失的隐退;在修辞特点中,仿拟所造词、比喻所造词、夸张所造词倾向于隐退;在语法特点中,由类推作用产生的词语群更易于隐退。研究结果表明,当代汉语新词语隐退的原因主要分为语言外部原因和语言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社会热点的隐退,网络传媒的影响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造成汉语新词语的隐退;内部原因主要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规范原则,推动汉语新词语的隐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24)

李亚宁[8](2019)在《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新词语认知情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语言,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语言要素当中最容易发生改变的,就是词汇。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演化,反映着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目前,汉语新词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涌现,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新词语的教学还尚有不足的现象。本文对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汉语新词语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的汉语新词语认知水平、他们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及需求等,通过调查结果来分析影响留学生认知汉语新词语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建议促进留学生对于汉语新词语的学习。本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107名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汉语新词语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设置由个人情况、学习情况以及词汇习得深度情况叁部分组成,所得数据由Numbers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留学生对新词语的态度及需求、新词语接触情况和途径、新词语学习重点和习得情况。再以对五名留学生的访谈为依据,进一步对留学生对新词语的认知情况进行探讨。调查结果表明: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于汉语新词语的接触情况较好,接触途径广泛,大部分的留学生愿意学习汉语新词语,但是他们对于新词语的掌握情况却较差。新词语的结构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理解的难点。影响留学生认知新词语的语外因素有文化背景、来华时间长短、学习汉语时间长短以及与中国人的交谈频率,语内因素有新词语丰富的来源以及特殊的构词法。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提升留学生对汉语新词语的认知水平。(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9)

高靖雯[9](2019)在《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新词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语言生活也随之不断革新,词汇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新词语不仅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特征,还表现了新生活的语言变化,因此,对外汉语工作者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论文可分为四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新词语本体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新词语的本体研究历时较长,研究也很全面透彻,但是在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方面特别是新词语如何引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新词语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最后,对新词语和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一章主要阐述近叁年新词语的发展情况。以2015、2016、2017年产生的新词语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列举等研究方法,结合新词语的本体研究,对近叁年新词语的来源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近叁年新词语的主要来源为新词义的产生、新造词语、吸收外来词、吸收文化词、吸收行业术语、吸收网络词语等;近叁年的新词语具有多音化趋势、词群性增强、结构方式多样化、词形广泛、分布领域广泛、词义表面化倾向增强等特点。第二章是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发现目前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新词语收录极少、课堂教学环节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教师对新词语的教学态度缺乏预见性及留学生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第叁章是对外汉语新词语的教学建议,针对新词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包括新词语渗入相关课程、定期修订和更新《词汇大纲》、配合教材及时补充新词语、教材中新词语释义的方法要灵活得当、课后习题设计具有巩固性和有效性、新词语进入课堂教学的范围和类型、运用多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运用语素和篇章进行词汇讲解、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新词语教学等,希望对现阶段的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新词语教学能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1)

袁聪[10](2019)在《2006~2016年《汉语新词语》所收称谓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6~2016年《汉语新词语》系列图书所收称谓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对比法、例证分析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它们的结构、特点、出现原因以及发展演变情况,旨在分析十余年新称谓语的总体面貌,揭示新称谓语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密切联系。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界定新词语、称谓语和新称谓语,并梳理新称谓语的研究现状。本文判定新称谓语的标准有两个:第一,2006~2016年出现的新词语或流行使用的词语。第二,是从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得来的名称和称呼。第二章描述了2006~2016年新称谓语的概貌,并分析产生这些称谓语的原因。经统计发现,新称谓语从音节数上来说,以二、叁和四音节的词语为主,其中叁音节词所占比重最大;从类型来看,主要是以词为主,短语较少;从时间分布上看,2010年产生的新称谓语最多。本章还研究了新称谓语的语义特征和色彩义特征,并研究了固有词语的新义。第叁章考察了新称谓语的高频造词方法,分为说明法、简缩法、修辞法和摹声法四种,分别结合实例进行考察。第四章探讨了新称谓语出现的原因。新称谓语的产生是受社会的发展、语言内部的演变和人们思维转变的影响的。第五章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新称谓语的情况,发现只有少量的新称谓语被收进了词典(13条),且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12条)。经过语料库检索和例句分析发现,这些新称谓具有如下特征:常用性、稳定性、通用性、具有政治社会意义或持续性事件影响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工具书收录新词语提出了建议。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工作,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对2006~2016年1501条新称谓语进行了穷尽性测查和语料库验证,并从语言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称谓语和新词语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研究案例。(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汉语新词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其深受西方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此,这两种文化已经完全地融合到一起,甚至产生了诸多全新的词语。语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状态时,会直接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能够更好地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对新词语予以切实的考察与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积极探索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引导人们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本文从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的这一种现实基础开始进行,并将其中的多种造词类型予以系统化的阐述,并深度论述其中的关键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新词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柳青,刘潇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新词语特点及教学选择原则探略[J].智库时代.2019

[2].何五基莫.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初探[J].明日风尚.2019

[3].刘健励.新词语、流行语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选择与教学——以201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流行语综合类词语为例[J].汉字文化.2019

[4].杨帅.汉语中“X+门”类新词语造词法的再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5].邓琪.汉语喻义新词语研究[D].渤海大学.2019

[6].卢佳.汉语新词语(2012—2017年)词义演变研究[D].渤海大学.2019

[7].阚晓萌.当代汉语新词语(2009-2010)隐退现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李亚宁.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新词语认知情况调查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9].高靖雯.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新词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袁聪.2006~2016年《汉语新词语》所收称谓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2006年汉语新词语”平均理解“2006年汉语新词语”平均使“2006年汉语新词语”平均接触...在中国国内的100名韩国学习者要学的新...3 信息库样例在中国国外的100名韩国学习者要学的新...

标签:;  ;  ;  ;  ;  ;  ;  

汉语新词语论文_杨柳青,刘潇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