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早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早四,杂交种
黄早四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了中国重要核心玉米种质黄早四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也是全球首次对来自于中国的玉米自交系完成的denovo测序和基因组解析,揭示出了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遗传改良历史。赵久然介绍,玉米是全球总产最大的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表型和基因组多样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玉米生产国之一,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除了利用外引种质,也重视利用地方种质。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就是来源于中国的地方品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蒋秀娟,张卫[2](2019)在《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蒋秀娟 通讯员张卫)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了中国重要核心玉米种质黄早四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也是全球首次对来自于中国的玉米自交系完成的denovo测序和基因组解(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3-22)
许洛,王绍新,冯健英,史峰,张娟[3](2017)在《基于SSR遗传标记的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传递到衍生系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传递到衍生系中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分布,对系统了解黄早四成为中国玉米育种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且能为进一步发掘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中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我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及其主要衍生系共计35份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255个SSR标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早四衍生系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即使是不同来源的同一名称材料也存在一定遗传差异。在黄早四的遗传改良过程中,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DNA水平上,检测到黄早四传递到衍生系中频率较高的48个基因组区段及一些优势等位变异,其中部分区段与前人研究报道的控制黄早四抗病性、产量和株高等性状的基因或QTL相一致。所检测到的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中传递频率较高的区段可能是决定骨干亲本黄早四优良特性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可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候选区段。(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9期)
于晓明,王霞[4](2016)在《组织培养诱发玉米自交系H99、A188和黄早四的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AFLP技术对这叁个玉米自交系的愈伤组织和再生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发现,H99的再生率最低,并且具有最多的遗传变异;而A188和黄早四的愈伤组织再生率都很高,而且愈伤组织和再生苗的变异较少。说明玉米愈伤组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基因组稳定性是与愈伤组织分化再生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6年23期)
张野[5](2015)在《玉米黄早四及其改良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国内重要种质塘四平头类群的骨干自交系黄早四及其改良系进行了遗传研究。第一,设置3个密度梯度:6.0×104株/hm2、7.5×104株/hm2、9.0×104株/hm2,对黄早四、昌7-2、中106、A87和哲461进行了耐密性分析。第二,以黄早四及其改良系等5个自交系与其他类群6个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30个杂交种,在6.0×104株/hm2、7.5×104株/hm2、9.0×104株/hm2等密度梯度下,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参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早四及其改良系的耐密优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黄早四的耐密优势性状为穗长、秃尖长和轴粗等3个主要性状;昌7-2的耐密优势性状为单株产量、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和轴重等8个主要性状;中106的耐密优势性状为单株产量、穗长、秃尖长、行粒数和穗粗等5个主要性状;A87的耐密优势性状为单株产量、穗长、穗位、秃尖长、行粒数、穗粗和轴粗等7个主要性状;哲461的耐密优势性状为株高、穗位、轴粗和轴重等4个主要性状;2、黄早四及其改良系的耐密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昌7-2的耐密稳定性好,属于耐密植自交系;黄早四、中106、A87在密度压力下各性状稳定性一般,属于中等耐密植自交系;哲461对高密度压力反应敏感,耐密稳定性差,属于不耐密植自交系;3、塘四平头类群与其他类群骨干系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早四及其改良系与Reid、PN、Lancaster和旅大红骨类群骨干系均有普遍的杂种优势,部分组合在9.0×104株/hm2高密度压力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单株产量杂种优势,表明塘四平头类群种质具有一定的耐密利用价值;4、黄早四及其改良系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早四的单株产量、穗长、株高、穗位、穗行数、行粒数和轴重在各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正值,秃尖长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负值;昌7-2的株高、穗位、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正值,单株产量、穗长、轴粗和轴重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负值;中106的单株产量、穗长、株高、穗位、行粒数、轴粗和轴重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正值,穗行数在各个密度下GCA均为负值;A87的单株产量、穗长、秃尖长和穗粗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正值,株高、穗位和轴重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负值;哲461的单株产量、穗长、株高、穗位、秃尖长、行粒数、穗粗和轴重在各个密度下GCA效应值均为负值;5、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H6WC×黄早四、J1255×黄早四等9个组合在各个密度下SCA效应值均为正值,具有耐密植潜力;6、遗传参数分析单株产量和轴重在6.0×104株/hm2密度下的狭义遗传力最高;穗行数、穗长、株高、行粒数和穗粗在7.5×104株/hm2密度下的狭义遗传力最高;秃尖长、穗位和轴粗在9.0×104株/hm2密度下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说明,7.5×104株/hm2密度是对本试验材料选育的最佳试验密度,但单株产量和秃尖长在7.5×104株/hm2密度下狭义遗传力较低,不宜在该密度下进行早代选择;7、回归分析在中低密度,株高、穗位和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在高密度,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果穗穗部性状的选择是提高单株产量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日尊,戴文佳[6](2013)在《4份旅大红骨材料与黄早四玉米选系的配合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的栽培模式,近年来丹东农业科学院对旅大红骨进行了密植型改良,其中有代表性的玉米种质资源有昌7-2/丹598、丹34/昌7-2、丹340/9801、丹99长/浚92-6,为了有效的利用而进行配合力分析研究,发现自交系昌7-2/丹598、丹340/9801的配合力较高,潜在应用价值高。(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刘海利,刘志斋,宋燕春,石云素,杨德光[7](2012)在《基于黄早四与掖478衍生的双向BC_3回交群体的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与掖478分别作为轮回亲本构建的双向BC3回交群体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玉米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玉米子粒的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赖氨酸含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庄文锋,王永力,李钊,王晶,杨猛[8](2012)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共30份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两年叁点的大田试验,对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在哈尔滨表现最好,有利于产量水平的发挥;农艺性状中受GEI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百粒重,其次为单株产量。文章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产量的稳定性比较得出高产稳产型自交系,同时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吴刘记,席章营,谢丽莉,陈彦惠[9](2011)在《黄早四泛素连接酶Rbx1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T-PCR方法和基因克隆技术对黄早四Rbx1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构建黄早四Rbx1的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带有His标签的黄早四Rbx1融合蛋白,并进一步利用His抗体,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能够与His抗体发生免疫反应,验证了黄早四Rbx1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陈琼[10](2011)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的重要骨干材料之一,在育种中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占有重要地位。淀粉是生物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选用玉米骨干白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作主要材料,分析了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灌浆过程中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积累动态,对授粉后不同天数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进行动态检测,旨在探讨不同改良方式下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淀粉含量和关键酶酶活的变化规律,为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淀粉合成机理以及淀粉调控提供基础数据,为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淀粉合成做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整个灌浆过程中,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都呈“S”型曲线变化。直链淀粉在灌浆前期差异不明显,灌浆的中后期逐渐表现出差异,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以及积累速率的大小;支链淀粉在灌浆前期就表现出差异,灌浆中后期更明显,支链淀粉含量与前期的积累和积累时间的持续都有一定的关系;淀粉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支链淀粉含量的差异造成,与直链淀粉差异也有关系,总淀粉含量的多少与灌浆前期积累存在着必然联系,与最大积累速率同样存在一定关系,但与峰值出现时间关系不密切。灌浆时间的长短对淀粉含量及各组分都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中灌浆时间偏短,反而有利于淀粉的合成。2灌浆过程中,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AG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DBE(淀粉去分支酶)活性基本都呈单峰曲线,不同自交系中AGPase活性的峰值多出现在20或25DAP(授粉后天数);SSS活性的峰值在15或20DAP,原辅黄、天涯四、黄野四、昌7-2峰值时间出现在25 DAP; GBSS活性峰值为20或25DAP,仅黄野四、DH40在30DAP;DBE活性多数在15 DAP达到最大,DH40,K12,黄野四-15,冀35酶活性在10 DAP达到最大,白野四,吉444,原辅黄在20DAP达到最大。SBE(淀粉分支酶)酶活多数呈单峰曲线,大多在15 DAP达到峰值,少数是20 DAP达到最大,而部分自交系呈双峰变化,但第一个峰值明显高于第二个峰值。不同材料不同酶活性间差异明显。3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中,黄早四作母本的单交选系AGPase峰值时间最接近于黄早四;黄早四为母本的单交选系SSS酶活峰值出现时间稍微偏早;黄早四为父本的单交选系GBSS酶活峰值时间偏晚;SBE和DBE酶活峰值出现时间在衍生系中较一致。酶活性与黄早四相比较,各群体AGPase、SBE活性降低,SSS、GBSS除了黄早四作父本的单交衍生系降低外,其余都有增加,DBE活性都高于黄早四。从各酶活性的变异系数来看,SSS、GBSS变异系数相对较小。4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中,从总淀粉含量和淀粉各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来看直链淀粉含量在黄早四为母本的单交衍生系中变异相对较大,其余各衍生系变异较小;在黄早四为父本或母本的单交衍生系中支链淀粉含量变异明显,但平均淀粉含量基本相同。从淀粉含量和淀粉各组分含量来看,黄早四改良系直链淀粉含量均低丁黄早四,支链淀粉含量在黄早四为父本和母本的单交衍生系中低于黄早四,黄早四为父本、母本的单交衍生系的总淀粉含量低于黄早四总淀粉含量,而在回交、双交选系中总淀粉含量高于黄早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黄早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讯 (蒋秀娟 通讯员张卫)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了中国重要核心玉米种质黄早四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也是全球首次对来自于中国的玉米自交系完成的denovo测序和基因组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早四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J].中国食品学报.2019
[2].蒋秀娟,张卫.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N].科技日报.2019
[3].许洛,王绍新,冯健英,史峰,张娟.基于SSR遗传标记的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传递到衍生系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
[4].于晓明,王霞.组织培养诱发玉米自交系H99、A188和黄早四的变异研究[J].吉林农业.2016
[5].张野.玉米黄早四及其改良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6].刘日尊,戴文佳.4份旅大红骨材料与黄早四玉米选系的配合力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3
[7].刘海利,刘志斋,宋燕春,石云素,杨德光.基于黄早四与掖478衍生的双向BC_3回交群体的品质分析[J].玉米科学.2012
[8].庄文锋,王永力,李钊,王晶,杨猛.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农艺性状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
[9].吴刘记,席章营,谢丽莉,陈彦惠.黄早四泛素连接酶Rbx1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J].玉米科学.2011
[10].陈琼.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