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平[1]2004年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作为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发展受到广泛注视。本文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数学模型以及GIS方法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区域10年来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性状况以及分时段的协调状况的空间演变,探讨了该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引言部分简单的介绍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及文章的主体内容。第二部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并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研究现状。第叁部分介绍了系统理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指导作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有关内容。第四部分介绍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分析,分别从理论分析和量化分析两部分来论述。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首先对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论述了该区域的由来、历史演化及其形成原因,之后应用上述的理论及数据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该区域系统10年来的综合发展水平状况、经济、社会和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状况以及不同时段该区域系统协调状况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战略。最后,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文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需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二勋[2]2004年在《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以可持续发展系统观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及GIS方法,并以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为案例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综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然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史学角度评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观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首先从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也称人地关系)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也可以说,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导致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代发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应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同期反对派的争议和论战:环境问题和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只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外部因素,它的产生还有其内在必然性,即现代工业文明本身所隐含的导致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持续的因素,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内部动因。其次,从文献分析入手(限于国外文献检索的困难和占有资料的不全,本文仅对国内文献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学科领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论、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史述评”。首先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发展和演变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经历了原始时代人和自然的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工业文明时代发展的困惑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和生态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等几个阶段。其次,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惑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第叁章“可持续发展系统观”。首先从资源、人口、环境、经济、发展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素观。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系统产生的背景、发展轨迹入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的动态复杂系统,对它的认识经历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转变,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系统观的理论跨越。从要素、空间和阶段叁个维度推演系统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系
毛汉英, 喻新安, 张占仓, 张二勋, 秦耀辰[3]2008年在《第二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及GIS战略》文中研究指明1新形势下中原城市群崛起之路1.1中原城市群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1.1.1国际形势在国际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正陷于严重的衰退困境之中,中国也不例外,深受其害。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前所未有
张二勋, 秦耀辰[4]2006年在《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阐述了中原城市群提出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构建中原城市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刘静玉[5]2006年在《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文中提出实现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城市群是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增加,并已成为新型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城市群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经济整合”角度对城市群的研究,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城市群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欠缺。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之一,对中原城市群中进行“经济整合”,可以带动河南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中原城市群成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进而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因此,进行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城市群和城市群经济整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系统科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群经济系统、城市群地域系统和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的基本框架。采用GIS、计量经济学方法等技术手段,分析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基础,进而采用最适合的经济整合模式,开展中原城市群经济地域整合和产业整合。最后,对中原城市群经济支撑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经济支撑系统整合的基本对策。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进行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非常必要。①中原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世界及我国,特别是对河南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后认为,城市群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城市群正在成长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河南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向中原城市群地区集中的趋势,中原城市群正在成长为河南新型的经济增长极,在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大;中原城市群在未来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②通过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吸引力的分析、中原城市群和我国主要城市群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尚不足够强大,中原城市群还不能完全胜任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任。③与我国叁大城市群及其平均水平相比,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效果还不理想,而城市群经济不整合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中原城市群产业整合现状来看,中原城市群地区的某些行业之间、某
苗长虹, 胡志强[6]2015年在《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文中提出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多重属性。空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对空间的关注正从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转变。空间生产离不开权力运作,空间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中国对城市群概念的认知和范围界定的争议源于区域概念的多重属性。以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过程为实证案例,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城市群究竟是什么?"这一核心论题,透视了城市群空间的多重性质。最后,针对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提出了认知和界定城市群的多维度框架,包括领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网络(Network)和功能(Function)五个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进行城市群研究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
曹新向[7]2008年在《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原城市群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凸现。本文构建了基于P—S—R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漯河、洛阳资源环境压力较小,焦作、济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许昌、焦作、郑州资源环境状态较好,而开封、平顶山较差;在人文环境响应中,郑州、洛阳、新乡水平较高,而济源、漯河较差。就综合的生态安全水平来看,郑州、许昌、洛阳较高,开封、平顶山等较低,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为促进中原城市群生态安全建设,中原城市群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打造一体化的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总体规划,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协调机制。
李振[8]2017年在《山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点的突破,或者说增长极的带动,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愈发严重的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制约我国经济深化发展的进程。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通过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并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发达国家的目标。近年来,山东省在分析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积极开拓区域发展格局,使区域协同发展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并逐渐形成了“两区一圈一带”协同发展的区域总体格局。本文立足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四个区域协同发展视角来系统分析和研究山东经济发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促进山东省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各区域内部发展和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的研究叁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和评述。然后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及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山东各区域协同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DEA分析方法对山东各区域间的协同效率进行测量评价与比较,得出相关结论:近五年“两区一圈一带”协同发展效率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存有一定改善空间;四个区域协同发展效率均呈较显着的上升态势,但是各区域之间仍存在部分差距,某些区域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再者,对山东省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其中定性分析分为五个层面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回归结果进行验证。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求提升山东四大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王发曾, 张伟, 张建伟, 徐晓霞, 苏朝阳[9]2008年在《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中部崛起下的城市群整合1.1引言1.1.1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战略我国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地缘优势,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主要的能源动力、原材料输出地区,在我国发展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中部各省的发展定位还不甚明晰,中部崛起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
刘晓丽[10]2006年在《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群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演化的过程,通过发展演化逐步走向成熟。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群的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发展。城市群空间整合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城市群“多赢”、提升整体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等9个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城市集聚区。但是,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意识不强,各自为政、相互封锁的行政区经济格局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整体发展。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要“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这一号召在各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响应,但是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要求相比,各个城市认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行动上更是相去甚远。中原城市群目前仍是空间上离散分布的“规划群”,仍然处于“貌合而神离”的发展状况。为此,需要基于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城镇、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的布局和发展,探讨其空间整合发展的目标和方案,促进城市群空间整合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全文可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接着提出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必要性和研究范畴,最后给出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等有关论文设计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理论基础提供了指导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基础则给出了用于树立城市
参考文献:
[1].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立平. 河南大学. 2004
[2]. 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D]. 张二勋. 河南大学. 2004
[3]. 第二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及GIS战略[C]. 毛汉英, 喻新安, 张占仓, 张二勋, 秦耀辰.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2008
[4]. 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J]. 张二勋, 秦耀辰.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5]. 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 刘静玉. 河南大学. 2006
[6]. 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J]. 苗长虹, 胡志强.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7]. 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建设研究[J]. 曹新向.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08
[8]. 山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李振. 济南大学. 2017
[9]. 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C]. 王发曾, 张伟, 张建伟, 徐晓霞, 苏朝阳.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2008
[10]. 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D]. 刘晓丽. 河南大学. 2006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原城市群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生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