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作用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数值,作用,缩尺,振动台,软弱,场地。
地震作用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秦熙,刘彦辉,陈望,金建敏[1](2019)在《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柱顶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首层悬臂柱无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和有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在相同设防烈度下对其进行叁维有限元时程分析,研究了悬臂柱截面尺寸的改变对这两种不同结构在考虑P-Δ效应和不考虑P-Δ效应情况下动力响应的影响,并比较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考虑P-Δ效应和有无拉梁对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而对悬臂柱的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大;考虑P-Δ效应时,悬臂柱的层间位移角比不考虑P-Δ效应时有明显的增加,且P-Δ效应对结构的影响会随着悬臂柱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减小;拉梁的设置能明显减小悬臂柱的层间位移角并降低P-Δ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9年04期)
王丽萍,张伟,罗文文[2](2019)在《地震作用下RC框架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C框架梁受弯损伤会发生轴向伸长,周边构件对梁伸长的约束作用会在梁中产生不可低估的轴力,显着提高其抗弯承载力,此现象未得到足够重视。RC框架梁抗弯承载力非预期超强可能导致结构在强震中难以出现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模式,造成结构倒塌。为研究地震作用下RC框架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首先阐明了梁伸长的概念,并从机理上揭示了梁伸长的必然性及其构成,基于试验研究定性分析了梁伸长规律;发现了目前尚缺乏全面综合考虑梁伸长效应的分析模型;归纳分析了梁伸长效应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进展及忽略此效应可能引发的问题。最后指出亟待开展考虑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的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抗震性能的系列基础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方法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3期)
王学伍,张彦君,万驰,年廷凯[3](2019)在《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的顺倾岩质边坡加速度放大效应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AC~(3D)数值软件,建立含软弱夹层的顺倾岩质边坡模型,合理考虑地震波输入方式、模型边界条件、网格尺寸和力学阻尼,探究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的顺倾岩质边坡加速度放大效应和软弱夹层区域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和分析软弱夹层的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软弱夹层区域,加速度放大系数增加的速度更快;软弱夹层厚度越厚,软弱夹层位置越低,放大效应越明显;当软弱夹层倾角相差不大时,软弱夹层位置变化不大,此时软弱夹层倾角变化对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影响较软弱夹层位置变化更为显着,即软弱夹层倾角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当软弱夹层倾角相差较大时,软弱夹层位置变化也较大,此时软弱夹层位置变化的影响更为显着,即软弱夹层位置越低,放大效应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苏鹏,陈彦江,闫维明[4](2019)在《近断层方向性效应地震作用下曲线梁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断层方向性效应地震对曲线梁桥的影响,以一座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例为1∶10的全桥物理模型,选取破裂前方区域(forward region,FR)、破裂区域(middle region,MR)和破裂后方区域(backward region,BR)地震动,进行地震动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R地震动和MR地震动作用下曲线桥地震响应较BR地震动显着;单向激励时,MR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响应明显,双向地震激励时,结构响应则和曲线桥与破裂方向相对位置有关;曲线桥垂直于破裂方向单向激励时,主梁绕固定墩产生水平转动,双向地震激励时,FR地震动和MR地震动作用下主梁的转动效应较BR地震动显着;相对于BR地震动作用,FR地震动和MR地震动对桥墩切向位移的放大作用大于径向位移的放大作用;曲线桥垂直于破裂方向时,主梁更容易产生转动,使得支座位移响应和梁端位移响应在低墩处显着,在抗震设计时,应合理分析避免支座脱落或落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韬[5](2019)在《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隧搭接结构损伤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南部山区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近现代以来地震频发。由于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条件,近年来我国在该地区兴建了大量的桥隧相连工程。这其中,桥隧搭接结构由于其工程上的特殊性,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防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内外鲜有学者对其损伤效应等方面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阻碍了桥隧搭接结构的抗震设防的工程技术发展。因此,开展对桥隧搭接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对于地震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的损伤效应研究和抗震设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累积损伤效应的桥隧搭接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编号:51408617),以我国西南地区桥隧搭接结构为工程背景,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隧搭接结构损伤效应,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基于材料损伤理论,通过对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探明了在地震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并揭示了其动力损伤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对桥隧搭接结构在无损和受损状态下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其隧道衬砌段和桥梁段的剪应力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损伤机理。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非常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1.考虑地震效应的混凝土结构损伤理论及分析方法(1)基于损伤变量的定义,探讨了应变等价性假设和应力等价性假设在混凝土材料损伤分析中的应用。(2)基于混凝土复合材料损伤理论,分析了在压缩过程中随着混凝土材料中孔洞体积的减小,其压缩抗力会随着变形的增大而减小的影响效应。(3)基于Resend的混凝土损伤分析理论,探讨了压缩损伤和拉伸损伤过程中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本构方程的一般形式。(4)探讨了在对混凝土单元进行损伤分析时,损伤弹性模量E=E(1-D)在各计算单元中的确定方法,从而可有效地实施桥隧搭接结构地震损伤的数值模拟分析。2.振动台试验研究(1)基于相似理论和试验条件确定了主要物理量的相似常数,并依据试验研究目的,设计并制作了相似比为1:30的高速铁路桥隧搭接结构模型。(2)在确定相似比的基础上,通过配比试验,确定了模型的微混凝土的相似材料参数以及模拟Ⅳ级软弱围岩的材料配合比,并配制了模拟Ⅳ级软弱围岩的试验材料。(3)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确定了试验所用模型箱的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振动台试验中,所用模型箱箱体边界反射问题带来的试验误差,确定了模型试验的边界处理方法。(4)依据振动台对地震波输入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及试验研究的目的,分别选取了El Centro波、汶川波和Taft波做为试验输入地震波。并对未满足振动台适应性的输入波进行了滤波处理。在综合考虑了地震波类型、激震强度、加载方向以及顺序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可行的地震波加载工况。(5)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以及试验室设备条件,对试验模型测点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分别测定了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桥隧搭接结构各个部位的动应力、动应变和动加速度等动力响应。(6)通过对大型振动台试验结果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高速铁路桥隧搭接结构在试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对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的动力损伤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桥隧搭接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数值模拟研究(1)根据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建立了桥隧搭接结构3D数值模拟模型。(2)对振动台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3)基于结构损伤理论,通过改变损伤弹性模量E=E(1-D),对桥隧搭接结构无损和受损状态下的剪应力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进展和创新结论。(1)探明了在不同加载方向的El Centro波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各个测点的动加速度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水平方向的双向加载迭加作用时,具有最大的迭加放大效应。(2)探明了在相同烈度不同种类的地震波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的动加速度响应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的加载波对加速度响应的变化规律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仅对加速度峰值产生了细微的差异。(3)揭示了桥隧搭接结构在不同激震峰值地震波作用下,其加速度变化规律呈现出叁阶段损伤破坏的机理。(4)探明了桥隧搭接结构在X向汶川波不同激振峰值地震作用下,隧道部分的动应变响应规律。研究发现,扩大段和隧道结构的纵向动应变响应要明显大于其环向动应变响应。(5)在无损状态中,不同激震峰值的地震波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隧道衬砌剪应力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仅在剪应力的大小有着明显差异,但整体所受剪应力是随着激震峰值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且在拱肩处剪应力增加最为明显。(6)在相同激震峰值地震波的作用下,桥隧搭接结构隧道衬砌在受损状态下与无损状态下的剪应力变化规律是相似的。但是,随着有效弹性模量E(即受损伤后的弹性模量E)的减小,衬砌部分的剪应力随之减小。(7)在无损状态和受损状态下,桥隧搭接结构桥梁段剪应力均呈现出两段小,跨中大的变化趋势。最大剪应力出现的区间范围并不会随激震峰值的增加和损伤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仅在剪应力数值上有着明显的增幅。而且,损伤程度越大,剪应力增幅越大。上述研究结果为建立桥隧搭接结构的地震损伤分析理论奠定了试验基础,也为桥隧搭接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正楠,陈兴冲,张永亮,马华军,刘尊稳[6](2018)在《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多联大跨连续梁桥碰撞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用支座隔震设计的高速铁路多联大跨连续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邻梁碰撞效应,选取某铁路叁联12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SAP2000分别建立考虑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体系的线桥一体化模型和不考虑轨道约束的传统模型,基于PEER强震数据库,选取近远场共7条地震波,考虑地震波纵向和纵向+竖向两种输入模式,首先以碰撞力峰值及碰撞次数作为评价指标,讨论了两种模型伸缩缝处的响应规律,并揭示其机理,然后考虑伸缩缝不同间隙,对两种模型的碰撞响应进行对比,最后引入碰撞影响因子,对碰撞引起的固定支座的剪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碰撞特征为一次碰撞激发巨大碰撞力和多次连续碰撞;轨道系统的存在使得远场地震动下碰撞消失,近场地震动下碰撞减弱;无论邻梁碰撞反应还是碰撞对下部结构的影响,相比远场地震波,脉冲特性使得近场地震波作用效应更剧烈;考虑竖向地震动时,双曲面隔震支座动反力变化可能引起支座滑移位移增大导致碰撞效应增大;碰撞对传统模型固定墩的影响较隔震体系更明显。建议位于高烈度区以支座为隔震设计的桥梁考虑邻梁碰撞进行减隔震设计计算。(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蔡恒,卢海林[7](2018)在《随机地震作用下叁跨曲线箱梁桥剪力滞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作了1:20的叁跨连续曲线箱梁有机玻璃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作用下主梁各典型截面剪力滞效应,并与ANSYS有限元数值结果相比较,二者基本吻合,在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可靠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非径向支撑对连续曲线箱梁剪力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叁跨连续曲线箱梁内支座截面剪力滞效应最为显着,中跨跨中截面次之,边跨跨中截面最小;非径向支撑角和支撑方向对剪力滞影响较大,连续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对支撑角等外部几何参数变化比较敏感。(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6期)
李飒,刘鑫,余建星,段高松,樊志远[8](2018)在《地震作用下海底场地地震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ABAQUS运用一维时域显式积分方法,采用6条地震波,对某海域两个油田场地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得到在不同强度地震动时海底场地的反应,并且对两个海底场地按照现行规范进行场地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底波的反应谱特征明显区别于陆地波;随着基岩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其反应谱峰值逐渐增大,且地震动强度主要影响反应谱的高频段,对低频段的影响有限;而海底场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逐渐减小,呈非线性变化.现有的针对陆上地震抗震设计参数的选取对海域场地适用性较差,有必要针对海底场地展开相应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11期)
卢红前,杜凌云,刘爽[9](2018)在《高位收水冷却塔悬挂式塔芯构架体系地震作用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位收水冷却塔悬挂式塔芯构架体系,利用ANSY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其地震作用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其抗震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与梁柱骨架刚度、填料弹模、填料与柱之间的接触刚度(简称接触刚度)密切相关.为了降低梁柱骨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填料弹模、接触刚度应同取较小值,或同取较大值;为了减小填料与柱之间的相对位移,填料弹模、接触刚度应同取较大值;为了减小收水槽与填料层之间沿X向的相对位移,填料弹模、接触刚度应同取较大值;为了减小收水槽与填料层之间沿Y向的相对位移,填料弹模、接触刚度应同取较小值.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抗震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填料组装方式,在填料与构架柱之间设置合适的接触构造措施,以便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梁柱骨架的地震作用效应,节约工程投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S1期)
陈帅[10](2018)在《高烈度区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地震作用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高烈度的山区运用越来越多,跨径也越来越大,对抗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分析研究地震作用对高烈度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设计中的作用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依托实际工程,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 2015及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各个模型进行建模分析,结构采用常遇地震作用E1和罕遇地震E2作用下的反应谱和动力时程的地震分析方法,研究其地震作用规律。(1)依据工程背景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其动力特性,得出结构横向和竖向刚度较弱,动力反应主要由低阶模态贡献;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动态时程法及与静力法的对比分析研究地震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不但对刚构桥下部结构有影响,对上部结构作用不可忽略。(2)通过改变峰值加速度对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各控制截面地震作用效应的对比分析,得出主跨跨中截面、主跨悬臂根部截面和桥墩两个控制截面设计控制荷载类型。(3)基于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9个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和静力分析,总结出边中跨比、梁底曲线幂次和墩高比对各控制截面地震荷载组合作用效应和基本荷载组合作用效应敏感度及其最优组合。(4)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各类减隔震支座进行减隔震分析,得到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效果最好,并对其在工程中运用效果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地震作用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RC框架梁受弯损伤会发生轴向伸长,周边构件对梁伸长的约束作用会在梁中产生不可低估的轴力,显着提高其抗弯承载力,此现象未得到足够重视。RC框架梁抗弯承载力非预期超强可能导致结构在强震中难以出现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模式,造成结构倒塌。为研究地震作用下RC框架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首先阐明了梁伸长的概念,并从机理上揭示了梁伸长的必然性及其构成,基于试验研究定性分析了梁伸长规律;发现了目前尚缺乏全面综合考虑梁伸长效应的分析模型;归纳分析了梁伸长效应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进展及忽略此效应可能引发的问题。最后指出亟待开展考虑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的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抗震性能的系列基础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方法提供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作用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秦熙,刘彦辉,陈望,金建敏.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柱顶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9
[2].王丽萍,张伟,罗文文.地震作用下RC框架梁受弯损伤轴向伸长效应研究[J].建筑结构.2019
[3].王学伍,张彦君,万驰,年廷凯.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的顺倾岩质边坡加速度放大效应探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4].苏鹏,陈彦江,闫维明.近断层方向性效应地震作用下曲线梁桥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5].张韬.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隧搭接结构损伤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刘正楠,陈兴冲,张永亮,马华军,刘尊稳.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多联大跨连续梁桥碰撞效应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8
[7].蔡恒,卢海林.随机地震作用下叁跨曲线箱梁桥剪力滞效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8].李飒,刘鑫,余建星,段高松,樊志远.地震作用下海底场地地震动效应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9].卢红前,杜凌云,刘爽.高位收水冷却塔悬挂式塔芯构架体系地震作用效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10].陈帅.高烈度区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地震作用效应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