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1024
摘要:汽车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关键是如何学会汽车修理技术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是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汽车修理专业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如何将理论课与实习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地掌握汽车修理技术。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以往传统教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过程中抽象能力低。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汽车原理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2.理论教学安排跨度大。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一般来讲,汽车修理专业课理论安排达多个学期,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
3.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不同,在教上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二、职业院校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运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定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1)教学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2)教学应更多地考虑让学生怎样“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3)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识与技能的渗透。(4)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启迪思维,挖掘潜能,开创研究性学习。
3.理实一体化教学运用的重要性。(1)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一体化教学可有效地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3)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4)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跃跃欲试。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5)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一体化教学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理论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胆舍弃一些繁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中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弊端,扼杀了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2.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统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3.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