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_陈彬

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_陈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育,思想,中国,成因,蔡元培,王国维,世纪。

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彬[1](2007)在《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相当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叁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美育思想的总的特征,提出反思其理论前提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指出“学术独立思想”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础和起点,“美术代宗教”预示了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指向。“美术代宗教”的“代”并非“取代”而是“并列选择关系”,它隐含着精英化的倾向。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为“完全之人物”的培养服务的。在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四育”中,德育依然处于中心地位,但美育的作用得到了强调。王国维从一开始就是由摆脱个人的人生苦闷,即“人生之问题”入手来思考美育问题的,这就决定了他思考美育的思维指向:强调美育对于个体生命的解救和解放。对王国维而言,求得人生本质的回答及人生精神支柱的获得是最要紧的。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对梁启超后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梁启超提出的两个核心命题“趣味”和“情感”及建立在这两个命题之上的“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论文对它们提出的背景、原因、特征和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它们本质上相通,主要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一种社会教育,着重在于提高国民素质”。论文还认为从前期的准审美思想到后期的泛审美的思想的演化过程中,新民强国一直是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理想目标。论文第叁部分以蔡元培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其美育思想。论文首先介绍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基础人道主义教育观,然后还从宗教的自身发展、宗教的弊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命题,指出: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根本动机是为了重建人们的精神信仰,维系社会道德维持社会稳定。这一命题启示我们去思考宗教和美育的复杂关系。论文还在他的“完全人格”的体系下阐述了美育、德育和世界观教育的相互关系,指出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些特点和缺陷:对和谐的追求及对个性的忽视。论文第四部分认为早期美育思想的总体特点是“立美造人,启蒙救国”,并指出它还存在着“为人生”和“为社会”两种不同倾向;对早期美育思想的理论前提问题即“审美前提”问题,论文认为有必要去思考和反省:意识到“审美是人的本能”、“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其实是个假定对我们准确理解和评价早期美育思想有帮助;最后论文指出早期美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真正地解放美育,让美育自由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1)

张薇[2](2003)在《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中国美学家对于美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及其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的看法,从中寻绎其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所依存的中西方哲学与美学基础,并通过这一有关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梳理与整体把握,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以期为现实提供参考。 本文采取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及其当代意义。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担起了思想启蒙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品格。美学家们欲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解救当时人的思想、文化危机,治疗人的精神创伤,建立起新型的文艺观、美学观。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势下,美育思想更多表现为一种“立人”教育,即强调培育出健康向上、具有民主自由意识的新型国民。美学家普遍认为文艺有“无用之用”,孕育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可以使人产生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是中西方沟通、融合的产物。虽然有关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自古即有,但在中国古代,“情”是比较被忽视的,常常要求“以理节情”,即将情纳入到理的范围之内。儒家以“善”为人格培养的最高目标,常常将善置于美之上,有时甚至为此而取消了美的独立存在价值,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为此,20世纪早期中国美学家们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试图借审美来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强调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以及自身,力图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家”,不仅在当时有启蒙作用,对于当今的美育实践也有十分现实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中国美学家对于美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及其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的看法,从中寻绎其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所依存的中西方哲学与美学基础,并通过这一有关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梳理与整体把握,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以期为现实提供参考。 本文采取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及其当代意义。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担起了思想启蒙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品格。美学家们欲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解救当时人的思想、文化危机,治疗人的精神创伤,建立起新型的文艺观、美学观。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势下,美育思想更多表现为一种“立人”教育,即强调培育出健康向上、具有民主自由意识的新型国民。美学家普遍认为文艺有“无用之用”,孕育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可以使人产生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是中西方沟通、融合的产物。虽然有关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自古即有,但在中国古代,“情”是比较被忽视的,常常要求“以理节情”,即将情纳入到理的范围之内。儒家以“善”为人格培养的最高目标,常常将善置于美之上,有时甚至为此而取消了美的独立存在价值,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为此,20世纪早期中国美学家们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试图借审美来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强调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以及自身,力图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家”,不仅在当时有启蒙作用,对于当今的美育实践也有十分现实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张薇.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早期中国美育思想论文_陈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