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主页能为企业做点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孙雄飞[1](2020)在《渠道下沉趋势下的移动应用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中的“渠道下沉趋势”是指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下沉趋势,近年来,很多移动应用产品为了提升用户规模,将目标用户范围由一二线城市网民群体扩展至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网民群体。“下沉市场”是指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下沉用户”是指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手机网民,“下沉产品”是指面向下沉市场的移动应用产品。由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服务等基础设施在一二线城市普及较早,所以自移动应用诞生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便以一二线城市手机网民为目标用户群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移动应用在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增长红利明显,互联网公司付出较小成本即可获取大量新增用户。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各类移动应用产品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经触顶,用户增长红利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消失,开拓下沉市场是当前移动应用开发设计的主流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普及,下沉市场手机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且增速远远大于一二线城市。自拼多多和趣头条成功上市以来,其他互联网公司也意识到下沉用户的商业价值,应用商店涌现出各类下沉产品。比如“淘宝特价版”、“悟空问答”、“小年糕”、“京喜”等产品都是以下沉用户为目标群体,并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本文通过对下沉市场现状、下沉用户心理模型、典型特征、需求偏好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结合权威的体验设计理论,探索适合下沉产品的体验设计策略,尤其是界面设计策略。通过分析一二线城市地区与下沉市场地区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认知、社会背景、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找出下沉市场手机网民的典型特征和需求偏好。以提升下沉用户使用体验为目的,结合交互设计、认知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理论,总结优秀下沉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核心功能设计策略、交互设计策略、界面视觉和运营视觉设计策略,为将来的下沉产品提供一个普适的体验设计思路及方法。文章以下沉用户为中心,以权威体验设计理论为指导原则对下沉产品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和意义,得出移动应用在下沉时进行差异化设计的必要性,对整体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列出研究框架。第二章详细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渠道下沉、用户下沉、移动应用、体验设计和体验经济等。第三章对下沉用户群体进行分类,通过定量和定型调研得出典型下沉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偏好。第四章通过对快手、拼多多、趣头条三款成功的下沉产品体验设计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优秀下沉产品的体验设计策略和原则,得出体验设计理论在下沉产品设计中的实践方法。第五章分析下沉产品体验设计的评价维度,从功能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来论证什么是成功的下沉产品体验设计。第六章阐述结论与展望。
任嘉轩[2](2020)在《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性能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快速和便捷的网络连接,移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泛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全民游戏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移动游戏产业依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面对:其一是公众对游戏的负面认知依然存在,甚至随着游戏全民化的浪潮被再次推到了舆论前沿;同时国家对电子游戏的监管也日趋完善和严格,要求游戏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其二是移动游戏的市场竞争已到了存量阶段,行业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除了用更高质量的游戏吸引玩家,用户粘性的维持也至关重要。教育性是一种能够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积极价值导向;在这些背景下,本文从现有的案例出发,研究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如何与目前主流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规律相结合,为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提供一套全新的设计策略。这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移动教端育游戏缺乏产业化布局的问题——目前只有“头部”厂商提供了数量不多的公益性教育游戏产品。虽然它们制作精良,也能够唤起人们对游戏积极价值的认知;但大多内容短小,缺乏用户粘性,对玩家而言它们依然游离在泛娱乐生活方式的行为体系之外,难以发挥出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力。本文首先研究移动游戏的粘性行为规律,研究过程分为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问卷采用问答题的形式,但预设参考回答角度,使用开放式编码的方法分析答卷内容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移动游戏中具有共性的粘性行为模式;访谈环节则是以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为基础,结合生动详实的玩家情境,梳理出具体的、可指导设计实践的粘性行为规律。其次是通过对教育游戏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归纳,总结教育价值在游戏中的呈现方式;结合用户粘性规律,从现有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中选取案例,以游戏性、教育性、用户粘性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和阐述。随后以体验设计五要素为基础,结合游戏研发的流程构建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从游戏定位、商业模式、游戏策划、游戏交互和视觉表现五个维度制定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在此前的比赛中,作者所在的小组曾设计过一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产品;因此在最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将会使用本文构建的设计策略,对先前的这款参赛作品进行复盘,实行优化完善与再设计;这不单是为了提出更为成熟游戏策划案,也能为设计策略的具体运用提供有代表性的参考情境。
甘子美[3](2020)在《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内容信息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人们逐渐从信息匮乏的盲区过渡到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矛盾之中。由于人的时间成本是有限的,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往往处理效率会大大减弱,推荐算法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该问题。算法推荐系统(recommender system)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分支领域,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短视频作为一种运用算法推荐进行内容分发的平台,用户常常表示该类平台的使用经历为“刷视频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而学术界对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系统智能化水平的科学评估缺乏研究,算法推荐技术如何促进用户沉浸式体验的机制尚不明朗。本研究基于心流理论,以抖音App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访谈样本以及405个问卷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运用关键事件法、德尔菲法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统计方法,原创开发基于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模型,解析其内涵特征,并探究了其对心流体验的影响机制。为了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本研究将运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为探索性质化研究,立足于现实情境分析短视频App心流体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指出了算法推荐智能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二则是通过规范的程序开发了关于算法推荐智能化的测量工具;研究三为主研究,基于两个子研究的成果,针对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构建并检验了理论模型,阐明了中介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AVNS模型由4个维度构成,即准确性(accuracy)、多样性(variety)、新颖性(novelty)、惊喜性(serendipity)。AVNS模型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参数估计检验还发现:性别对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存在一定的显着差异,而年龄、学历、月消费对AVNS模型感知均未体现出显着性差异。其次,算法推荐智能化是通过UGC感知质量的中介作用对心流体验产生正向影响的。具体而言,其四个维度的因子均对UGC感知质量有显着正向影响,两个维度(多样性与惊喜性)则对用户的心流体验有显着正向影响,UGC感知质量在两者的影响关系间起到中介效应。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二:其一,通过一套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为短视频App等内容分发平台从用户视角出发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工具,其二,丰富了心流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寻了算法推荐智能化对心流体验的路径机制。此外,本研究有一定实践价值,为短视频App的推荐技术应用和用户留存策略提供了管理启示与建议。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青青[5](2020)在《融媒体背景下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框架研究 ——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文中提出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权威主流媒体,对重大主题事件进行组织、策划及报道是其强化舆论导向,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当下“融媒体”技术环境,将人民日报报纸、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人民日报针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事件的系列报道,探讨人民日报对重大主题事件的报道框架以及其框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期为主流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升公信力、引导力提供参考和借鉴。依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首先对样本的稿件来源、消息来源、报道篇幅、新闻主题等类目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再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个案作进一步作定性研究,借鉴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宏观、微观和语境三个方面探讨样本的话语框架,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框架的特点进行总结,进而探析其报道框架的影响因素。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对“改革开放40周年”融媒体报道的新闻素材进行筛选时注重权威,且各平台略有侧重,消息来源主要以国家领导人、政府机构等权威信源为主,稿件来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在对报道进行凸显时,根据各平台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调整报道数量、报道篇幅等手段赋予新闻素材以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在组织建构新闻报道时兼顾人民日报品牌的整体性与各平台特色,报道形式多样,务求各平台有所不同,又整体协调统一。通过话语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主题结构分明,其立场和观点通过报道中使用的措辞和隐含意义反映出来,并具有客观、通俗的话语风格,主要采用引用和数字为主的修辞手法。在对报道框架进行考察后,本研究通过新闻生产的角度,从新闻素材的把关人、新闻媒介的新闻常规以及媒介组织所受到的外部力量三个层次对研究得出的报道框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框架的影响因素。
王玲玲[6](2020)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翻译需求迅速增长,而翻译引擎也是不断更新换代,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而备受语言服务商的青睐。即便如此,机器翻译的实际翻译质量也还是难以与人工翻译相媲美,不足以达到客户的要求,而近年来兴起的译后编辑则有效弥补了机器翻译的不足。如今,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MTPE)的模式。本文是一篇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The Sense of Dissonance:Accounts of Worth in Economic Life)的社会学书籍。由于所选文本为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逻辑清晰,术语较多且部分术语重复率较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方法进行翻译。因此,笔者选择了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所选文本,然后将其导入SDL Trados翻译软件中,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从词法、句法及语篇三方面总结分析了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并基于语境理论的指导,从上述三方面给出了译后编辑的方法,辅以大量例句加以解释说明。文末笔者也提供了一些研究建议,希望本文能为研究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黎黄瑛[7](2019)在《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市场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越南已经有500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公立、私立以及民办教育机构。汉语一直以来都是各所外语大学的热门专业,无数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汉语学习。大大小小的汉语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汉语培训中心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河内总共有50多家开设汉语教学的培训机构。河内汉语培训市场渐渐处于一种高速增长之中。因此抢占汉语培训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汉语培训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通过降低成本、保证教学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办学品牌是汉语培训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培训中心如果失去了质量和品牌信誉,最后终将会失去市场。尽管河内的汉语培训中心已近50家,而且其中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已经办了很长时间,但是面对当下越来越激烈的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对经营品牌之路仍然感到非常困惑,部分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营销中无法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质,不停地做各种促销以吸引消费者,这种盲目的市场定位不但浪费金钱而且也非常浪费人员的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典型的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河内知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中,TM汉语中心品牌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其成功的品牌管理经验对其他小中心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研究,既注重国家政策和企业层面的宏观关怀,也注重学校机构层面的中观和个体层面的微观研究,其具体的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提出进行简要介绍,阐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结合研究的需要,对品牌管理、教育品牌管理以及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拟定出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本章首先对涉及的研究对象,例如品牌、品牌管理、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国家企业背景、学校机构背景和个体背景出发,探讨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根据品牌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分析其特殊性及差异性所在。从汉语培训中心的基本概况概述了 TM汉语培训中心的现状,并对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通过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主要是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介绍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深入分析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在其初创时期的成功品牌管理经验,从越南IMAP教育培训的品牌差异化定位,其独恃的品牌传播策略以及成功的品牌延伸等方面论述。第五章,加强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建议。本章从如何从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明确品牌规划、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加强品牌传播渠道和重视品牌延伸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笔者认为,品牌管理研究对于促进汉语培训中心的发展十分有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实施中心品牌管理还能帮助中心优化品牌战略,并拓展中心品牌的推广渠道,从而提升学习者对中心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有助于汉语培训中心建立独特的中心文化,使汉语培训中心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TM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为自身品牌在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中赢得卓越的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给其他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孟颖[8](2019)在《基于移动终端APP的公益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前,我国公益事业一直处在关注度少、透明度低、及时性弱的困境中。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带动着移动通信产业走向移动信息时代,为移动终端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公益服务模式注入了更新鲜、透明的血液。《腾讯公益十周年报告》显示,腾讯公益自2014年起移动端捐款的占比从接近80%逐年上升,至2016年已超98%,仅有不到2%的捐款来自非移动端。公益服务搭载着移动终端,一方面为公益组织提供了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创新了公益服务模式,降低公益参与的门槛,拉近每个个体与公益间的距离。得益于移动终端的发展,手机市场内的移动应用程序(后文简称APP)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琳琅满目的手机应用市场中,附带公益服务属性的APP本就屈指可数,纯公益类的APP更是少之又少。公益事业依附于APP平台绝对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且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对于此类产品的探索与研究更是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研究移动终端APP的公益服务策略。首先,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收集公益服务案例,按照互联网介入程度、主体表现形式、公益服务模式归纳梳理案例。从参与门槛、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主动性及交互形式5个维度交叉对比案例,析出不同的公益服务类型,即“机制带动型行为公益”、“页面互动型平台公益”、“项目参与型志愿者公益”。其次,通过分析三类公益服务模式的代表案例(分别为“蚂蚁森林”、“腾讯公益”、“大爱清尘”),结合用户访谈的结果和产品机制的特点,分别提炼出影响用户参与的动机或关注点。总结不同服务阶段的触点,归纳出17个影响用户参与公益服务的要素,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服务要素进行满意度检验。最后,提出了基于视觉感官层、内容表达层、互动体验层、传播反馈层的公益服务策略,以提高公民的公益意识触发更多参与,同时提升公益参与者的体验,维持参与度。
郝美丽[9](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俞灵灵[10](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认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二、互联网主页能为企业做点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主页能为企业做点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渠道下沉趋势下的移动应用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二级市场移动互联网行业人口红利消失 |
1.1.2 三四级市场手机网民数量占比过半 |
1.1.3 三四级市场网民的需求一直存在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关于渠道下沉的研究 |
1.2.2 关于用户下沉的研究 |
1.2.3 关于体验设计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渠道下沉及体验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2.1 渠道下沉理论探析 |
2.1.1 渠道下沉与用户下沉 |
2.1.2 下沉市场、下沉用户和下沉产品 |
2.1.3 移动应用产品的下沉趋势 |
2.1.4 用户下沉趋势预测 |
2.2 移动应用体验设计概述 |
2.2.1 移动应用特性 |
2.2.2 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
2.2.3 移动应用体验设计理论探析 |
2.2.4 体验设计的商业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沉用户的典型特征和需求偏好 |
3.1 下沉市场用户群体细分 |
3.1.1 辍学打工的00后群体 |
3.1.2 适龄未婚的“小镇青年” |
3.1.3 下沉地区的中产阶级 |
3.1.4 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
3.1.5 打拼型家庭的主力成员 |
3.1.6 稳定型家庭的中年用户 |
3.1.7 下沉地区中老年网民群体 |
3.2 下沉用户特征和需求信息采集 |
3.2.1 了解下沉用户心智与心理模型 |
3.2.2 信息采集方法 |
3.2.3 确定采集对象 |
3.2.4 确定问卷和访谈内容 |
3.2.5 实施问卷调查 |
3.2.6 实施深度访谈和观察记录 |
3.3 下沉用户的典型特征 |
3.3.1 注重商品或服务的性价比 |
3.3.2 注重注重维护熟人关系链 |
3.3.3 休闲娱乐时间相对较多 |
3.3.4 注重本地新闻等内容 |
3.3.5 注重产品体验的简洁性 |
3.4 下沉用户的需求偏好 |
3.4.1 休闲娱乐需求 |
3.4.2 内容资讯需求 |
3.4.3 网上购物需求 |
3.4.4 生活服务需求 |
3.4.5 社交聊天需求 |
第四章 典型下沉产品的体验设计分析 |
4.1 休闲娱乐类产品——以快手为例 |
4.1.1 产品定位策略 |
4.1.2 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 |
4.1.3 快手核心功能分析 |
4.1.4 快手核心交互设计分析 |
4.1.5 快手核心视觉设计分析 |
4.2 网络购物类产品——以拼多多为例 |
4.2.1 产品定位策略 |
4.2.2 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 |
4.2.3 拼多多核心功能分析 |
4.2.4 拼多多核心交互设计分析 |
4.2.5 拼多多核心视觉设计分析 |
4.3 内容资讯类产品——以趣头条为例 |
4.3.1 产品定位策略 |
4.3.2 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分析 |
4.3.3 趣头条核心功能分析 |
4.3.4 趣头条核心交互设计分析 |
4.3.5 趣头条核心视觉设计分析 |
4.4 生活工具类产品——以小年糕为例 |
4.4.1 产品定位策略 |
4.4.2 小年糕核心功能分析 |
4.4.3 小年糕核心交互设计分析 |
4.4.4 小年糕核心视觉设计分析 |
4.5 下沉产品界面设计策略总结 |
第五章 下沉产品体验设计评价维度 |
5.1 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满足维度 |
5.2 产品商业价值实现角度 |
5.3 产品社会价值实现维度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下沉用户特征和需求偏好深度访谈纪要提纲 |
附录二: 下沉用户特征和需求偏好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图片来源 |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已趋成熟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机制 |
1.1.2 处于转折期的移动游戏产业 |
1.1.3 初具影响力的移动端教育游戏 |
1.1.4 教育功能有望赋能移动游戏产业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用户粘性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2 教育游戏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3 本文对移动端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
第二章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研究 |
2.1 解释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相关理论 |
2.1.1 心流理论 |
2.1.2 操作性条件反射 |
2.1.3 计划行为理论 |
2.1.4 依恋理论 |
2.2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聚类分析 |
2.2.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2.2.2 游戏与玩家样本的选取 |
2.2.3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的概括分析 |
2.2.4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聚类的界定 |
2.3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深入探究 |
2.3.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2.3.2 访谈对象与游戏案例选取 |
2.3.3 访谈内容整理与要点提取 |
2.3.4 从竞技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
2.3.5 从积累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
2.3.6 从复合关联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
2.4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应用原则 |
2.4.1 以弹性的需求为导向 |
2.4.2 设置必要的非持续使用机制 |
2.5 本章重点摘要 |
第三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探究 |
3.1 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 |
3.1.1 非正式教育 |
3.1.2 行为主义理论 |
3.1.3 认知主义理论 |
3.1.4 社会文化理论 |
3.1.5 体验式学习理论 |
3.2 移动游戏中的呈现教育性的方式 |
3.2.1 游戏规则层面的教育价值 |
3.2.2 文本内容层面的教育价值 |
3.2.3 媒介融合层面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
3.3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案例解析 |
3.3.1 《佳期》系列:传统佳节文化主题的休闲益智游戏 |
3.3.2 寓教于乐的放置类游戏:《文明大爆炸》 |
3.3.3 主旋律科普教育手游《家国梦》 |
3.3.4 其他相关案例 |
3.4 本章重点摘要 |
第四章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
4.1 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与游戏的目标定位 |
4.1.1 体验设计五要素与游戏开发流程的融合 |
4.1.2 轻量化的用户粘性策略 |
4.1.3 以科普为导向的教育定位 |
4.2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商业模式设计 |
4.2.1 免费体验模式 |
4.2.2 季票(Season Pass)模式 |
4.2.3 020模式 |
4.3 游戏策划维度的设计策略 |
4.3.1 主体框架:以放置类游戏为核心 |
4.3.2 多种玩法类型与放置类游戏的融合思路 |
4.3.3 知识内容与游戏玩法的对接 |
4.4 交互与体验维度的设计策略 |
4.4.1 系统功能框架:基于竖屏手机界面设计规范 |
4.4.2 情感化的互动体验:基于场景化设计的沉浸式界面 |
4.4.3 微交互细节:情感化修饰与碎片化知识的呈现 |
4.5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视觉表现设计 |
4.5.1 动态化的色彩表现 |
4.5.2 低多边形的图形与图像风格 |
4.6 本章重点摘要 |
第五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实践 |
5.1 项目概述与优化设计目标 |
5.1.1 《十五度星球》项目背景 |
5.1.2 游戏内容简介 |
5.1.3 游戏的设计定位与优化目标 |
5.2 战略层优化:围绕粘性规律的节气元素处理 |
5.2.1 青年群体对二十四节气认知情况的调查 |
5.2.2 二十四节气主题内容的结构化整理 |
5.2.3 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游戏用户粘性提升策略 |
5.3 商业模式与游戏策划的再设计 |
5.3.1 “设施”与“物产”——新的星球元素类别 |
5.3.2 节气巡礼:构建“放置养成”之外的扩展玩法 |
5.3.3 从多人竞技角度构建用户粘性机制 |
5.3.4 游戏商业模式的探讨 |
5.4 游戏交互的再设计 |
5.4.1 游戏功能与信息架构的搭建 |
5.4.2 主界面交互流程的设计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聚类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移动游戏玩家深入访谈提纲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与实践活动 |
(3)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页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算法推荐 |
1.1.2 智能算法推荐产品应用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智能算法推荐 |
2.2 用户生成内容 |
2.3 心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关键事件法的短视频APP用户心流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
3.1 访谈提纲设计 |
3.2 访谈内容编码 |
3.3 关键影响因素的内涵阐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量表开发 |
4.1 算法推荐智能化的定义 |
4.2 算法推荐智能化初始量表编制 |
4.2.1 初始题库预测试 |
4.2.2 德尔菲法 |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5 算法推荐智能化的内涵阐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5.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5.1.1 研究假设推导 |
5.1.2 研究假设模型 |
5.1.3 研究量表设计 |
5.2 研究预调查检验 |
5.3 研究分析与发现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5 潜变量判别效度检验 |
5.3.6 算法推荐智能化维度的人口统计特征差异 |
5.3.7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
5.3.8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检验 |
5.3.9 UGC感知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算法推荐智能化与用户心流体验的关系 |
6.1.2 算法推荐智能化与用户生成内容感知质量的关系 |
6.1.3 UGC感知质量在算法推荐智能化与心流体验间的中介效应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3.1 优化用户数据分析模型,智能挖掘用户隐性需求 |
6.3.2 弱化碎片娱乐信息内容,构建深度价值合力矩阵 |
6.3.3 及时搜集用户反馈意见,注重人机交互心流体验 |
6.3.4 深化内容平台人文价值,关注推荐算法社会影响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4.1 研究局限 |
6.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融媒体背景下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框架研究 ——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融媒体的研究综述 |
1.5.2 主题报道的研究综述 |
1.5.3 综述小结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框架理论 |
2.1.2 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融媒体 |
2.2.2 报道框架 |
2.2.3 重大主题报道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对重大主题的报道 |
3.1 人民日报及其四大平台 |
3.1.1 人民日报报纸 |
3.1.2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 |
3.1.3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
3.1.4 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 |
3.2 人民日报传统媒体和融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对比分析 |
3.2.1 重大主题报道生产流程对比 |
3.2.2 重大主题报道特征对比 |
3.3 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40 周年”重大主题的报道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4.1 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 |
4.1.1 样本范围选择 |
4.1.2 类目建构 |
4.2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主题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4.2.1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取材框架分析 |
4.2.2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显着性框架分析 |
4.2.3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建构框架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的话语框架分析 |
5.1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宏观分析 |
5.1.1 报道的主题结构 |
5.1.2 报道的新闻图式 |
5.2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微观分析 |
5.2.1 局部语义一致性 |
5.2.2 措辞和隐含意义 |
5.3 人民日报四大平台“改革开放40 周年”报道的语境分析 |
5.3.1 客观、通俗的话语风格 |
5.3.2 修辞:引用、数字为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融媒体报道框架成因分析 |
6.1 把关人:信息流动的关键 |
6.1.1 消息来源 |
6.1.2 新闻从业者 |
6.2 新闻常规:新闻报道的实践标准 |
6.2.1 新闻选择标准 |
6.2.2 新闻路线 |
6.3 外部力量:新闻生产活动的制约因素 |
6.3.1 政治控制 |
6.3.2 来自受众的约束力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
Chapter 1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5 Project Objective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 |
2.2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
2.3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3.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3.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Chapter 3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Work |
3.1.1 File Processing |
3.1.2 Term Base |
3.1.3 Selection of MT Engine and CAT Tool |
3.2 PE Process |
3.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4 Case Study of MT Errors |
4.1. Lexical Errors |
4.1.1 Under-translation |
4.1.2 Mistaken Form/Format |
4.1.3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4.2 Syntactic Errors |
4.2.1 Improper Word Order |
4.2.2 Mistranslation of Phrases |
4.2.3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s |
4.2.4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4.3 Discourse Errors |
4.3.1 Redundancy |
4.3.2 Inappropriate Collocation |
4.3.3 Confused Logic |
4.4 Summary |
Chapter 5 PE Methods |
5.1 Context Theory |
5.2 PE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5.2.1 Replacement |
5.2.2 Supplementation |
5.2.3 Omission |
5.3 PE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5.3.1 Segmenting and Reorganizing Sentence Structure |
5.3.2 Adjusting Word Order |
5.4 PE Methods at Discourse Level |
5.4.1 Using Cohesive Means |
5.4.2 Rewriting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Implications |
6.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
Term Base |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 关于教育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 关于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 品牌 |
(二) 品牌管理 |
(三)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 |
二、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 |
(一)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
(二) 行业背景 |
(三) 个人背景 |
三、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 品牌定位理论 |
(二)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三) 品牌资产五星模型 |
第二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演变过程 |
(二)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特殊性及差异性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划分 |
(四) 汉语培训中心现状 |
二、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一) TM汉语培训中心现状调查 |
(二) 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调研与结果 |
第三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 |
(二) 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 |
(三) 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引导 |
(二) 缺乏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 |
三、缺乏品牌传播多元化 |
第四章 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越南IMAP教育培训公司简介 |
二、IMAP教育培训公司品牌管理经验 |
第五章 加强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 |
一、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
(一) 树立“为学员提供领先大学的教学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
(二) 加强中心品牌产品与教学服务差异化的定位 |
二、注重中心品牌规划 |
(一) 确立中心品牌愿景和目标 |
(二) 准确规划中心品牌符号识别工作 |
三、强化中心品牌的核心价值 |
(一) 强化“为学员提供大学教学的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为品牌核心价值 |
(二) 提升中心优质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服务 |
四、加强中心品牌内外部传播渠道建设 |
(一) 提升中心课程质量及教学服务打造口碑传播 |
(二) 建立高效的公关传播策略 |
(三) 整合营销传播渠道 |
五、重视中心品牌管理延伸 |
六、打造优秀中心品牌管理团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移动终端APP的公益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下公益模式的变革 |
1.1.2 社会发展下公益模式的变革 |
1.1.3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扎根理论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定性分析法 |
1.4.5 定量分析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移动终端App |
2.1.1 概念 |
2.1.2 文献综述 |
2.2 公益服务 |
2.2.1 概念及发展 |
2.2.2 文献综述 |
2.3 服务设计 |
2.3.1 概念的提出 |
2.3.2 国内外发展综述 |
3 移动互联网公益服务案例分类 |
3.1 按照互联网介入程度分类 |
3.2 按照主体表现形式分类 |
3.3 按照公益服务模式分类 |
4 公益服务个案研究及服务要素检验 |
4.1 “机制带动型行为公益”个案研究——以“蚂蚁森林”为例 |
4.1.1 产品机制概述 |
4.1.2 公益参与行为研究 |
4.1.3 蚂蚁森林的用户动机分析 |
4.2 “页面互动型平台公益”个案研究——以“腾讯公益”为例 |
4.2.1 平台概述 |
4.2.2 公益参与行为研究 |
4.2.3 平台公益的用户关注点分析 |
4.3 “项目参与型志愿者公益”个案研究——以“大爱清尘”为例 |
4.3.1 项目概述 |
4.3.2 公益参与行为研究 |
4.3.3 志愿者公益的用户动机分析 |
4.4 移动终端公益服务要素归纳及检验 |
4.4.1 服务触点分析及服务要素归纳 |
4.4.2 问卷调查和服务要素检验 |
5 基于移动终端APP的公益服务策略及界面设计优化 |
5.1 基于视觉感官层 |
5.1.1 打造多元化触点,满足碎片化浏览特征,丰富展现形式 |
5.1.2 创建多重选择,打造个性化页面 |
5.2 基于内容表达层 |
5.2.1 强化APP关键行为,打造场景化公益 |
5.2.2 构建志愿者互动交流平台,壮大志愿群体 |
5.3 基于互动体验层 |
5.3.1 强化连接,简化操作流程,完善提醒功能 |
5.3.2 结合公益社交游戏,打造轻量化公益模式 |
5.3.3 识别用户习惯及角色,智能推送项目,缩短决策时间 |
5.4 基于传播反馈层 |
5.4.1 打造“围观式”的传播活动 |
5.4.2 引导分享行为,触发更多关注 |
5.4.3 加强反馈黏性,提高安全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四、互联网主页能为企业做点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渠道下沉趋势下的移动应用体验设计研究[D]. 孙雄飞. 江南大学, 2020(01)
- [2]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D]. 任嘉轩. 江南大学, 2020(01)
- [3]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D]. 甘子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融媒体背景下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框架研究 ——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D]. 李青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D]. 王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7]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D]. 黎黄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移动终端APP的公益服务设计研究[D]. 孟颖. 西华大学, 2019(02)
- [9]《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