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刘莉莉

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刘莉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氟,地下水,空间分布,规律

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莉[1](2018)在《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高氟地下水的实际分布情况来看,北方地区是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地区,很多人因为饮用该种地下水而出现一定的疾病,对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地下水的高度集中需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化学过程。本文以鲁西南地区的水质调查为例,对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8年05期)

吴初,武雄,张艳帅,董岩岩,朱鹏程[2](2018)在《秦皇岛牛心山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柳江盆地北部牛心山地区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本文选取牛心山地区为研究区,对其浅层地下水运用Piper叁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和离子比例图等方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分析研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离子交换作用角度探讨了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和富集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离子以Ca~(2+)、Na~+和HCO_3~-为主,水体偏碱性,F-浓度超标点位于火成岩侵入边缘地带,水化学类型为Ca-(Na)-HCO_3、Ca-(SO_4)-HCO_3和Ca-(Cl)-SO_4型,高浓度的F-赋存在Ca-(Na)-HCO_3型水中,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因素控制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氟化物的来源、分布;方解石、石膏溶解于地下水作为Ca~(2+)来源影响萤石的溶解与沉淀,阳离子交换作用改变地下水中指定阳离子浓度间接影响F-浓度,同时碱性环境中吸附在黏土矿物上F-被OH-取代,溶解平衡和离子交换是地下水径流中F-浓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4期)

王冬[3](2016)在《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在天然的水域中氟化物可能起于萤石或磷灰石的溶解,或从含有氟化物云母和角闪石中溶解,最终被释放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通过饮水摄氟是地方性氟病最主要的致病途径,关中盆地是典型的饮水型氟病区。因此,本文提出“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查清高氟水的分布范围,分析高氟水的成因,对改善当地群众的饮水条件,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查清了澄城县水文地质条件,利用238组水质全分析、41组氢氧稳定同位素、19组年龄同位素、35组土壤易溶盐资料对澄城县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形成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圈定出高氟水的分布范围;利用饱和指数、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分析了高氟水成因;分别选取石炭-叁迭系含水岩组中D20-F13-H13-J12路径、第四系含水岩组中T28-T18、T18-T9路径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地下水在韦庄镇一带,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类水,TDS>1g/L,其余地区均为HCO3类水,TDS一般<1g/L;石炭-叁迭系碎屑岩裂隙地下水在澄城县以北地区以HCO3类水为主,县城以南地区为HCO3·SO4型水,阳离子从北向南,沿地下水流向,变化类型为Ca·Mg→Na·Ca→Mg·Ca·Na→Na·Mg→Na·Ca·Mg型水,TDS一般<1g/L;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水以HCO3·SO4·Cl型为主,且呈片状大面积分布,以阳离子划分地下水类型,区内主要为Ca·Na·Mg型水,TDS一般<1g/L。2.澄城县地下水中氟含量大多数超过1.0mg/L,平均值为1.15mg/L,最大值为4.78mg/L,超标率约为52%。除北部的低中山以及山前洪积裙地区氟化物不超标外,其余地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均为超标区域,并且沿着地下水流方向,浓度由北向南递增,特别是东南部地区醍醐乡~寺前镇一带,氟超标地区面积较大,浓度为饮水安全上限的2~5倍。石炭-叁迭系碎屑岩地下水氟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二级黄土塬地区,即北至西社乡~王庄镇~罗家洼镇一线,南至城关镇一带,最高值为2.69 mg/L。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水氟含量相对较低,一般1~1.2mg/L。3.地下水中F-与K+、Na+、HCO3-、NO3-、TDS、COD、As呈正相关,与Ca2+、Mg2+、SiO2负相关。其中F-与Na+、HCO3-、Ca2+显着相关(r=0.681、0.642、-0.659,显着水平为0.05);大多数地下水(超过78%的样本)中HCO3-/Ca2+、Na+/Ca2+比值大于1,说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蒸发浓缩作用强烈,方解石在碱性环境下的沉淀,造成Ca2+含量较低;方解石和白云石在地下水中为过饱和状态,萤石、石膏、岩盐以及CO2为溶解状态;方解石和萤石趋近于饱和状态,与地下水达到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这些特征均说明萤石的溶解是主要氟源。4.F-与As显着相关(r=0.473,显着性水平为0.05),表明它们有共同来源。然而,由于砷的含量(平均3μg/L)的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标准0.01mg/L(2011),因此氟来源于火山岩中的比例较低。5.F-与NO3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农业肥料的使用也是氟化物的一个来源。通常,磷肥主要由氟磷灰石(Ca5F(PO4)3)或羟磷灰石(Ca5(PO4)3OH)等矿物质肥料提供磷酸的组成部分。磷酸盐岩石含有约4%氟,且处理后的肥料仍含大多数的氟。6.通过对两个含水岩组中的典型路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两个含水岩组的水化学场都受到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从北向南发生明显的矿物溶解且程度增高的状况,并且两个含水层之间混合作用较为明显,水岩相互作用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在径流的过程中,水岩作用导致的矿物溶解是促进地下水中F-浓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雪,晏婴[4](2015)在《地下水氟离子分布规律与超标成因浅析——以北京南郊第四系地下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中氟浓度超标,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主要因素。通过水质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施工及水质专项调查,开展了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的研究,掌握了氟在地下水空间的分布规律。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及南部地区,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反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深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当含水层埋深在300m以内时,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正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与气候条件、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径流速度密切相关,深层地下水氟超标是由地质原因造成的。研究成果为水井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研究治理地下水中氟浓度超标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毛若愚,郭华明,贾永锋,姜玉肖,曹永生[5](2016)在《内蒙古河套盆地含氟地下水分布特点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河套盆地不仅存在高砷地下水,还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尽管高砷地下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机理却认识不足。在资料检索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406个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蒸发浓缩、解吸与竞争吸附及阳离子交换4个方面探讨了河套盆地山前与平原两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主要富氟机理。结果显示,406个水样中,超过59%的水样含氟量超过我国饮用水1.0mg/L的标准,其中山前地下水氟的超标率高于平原地区。高氟地下水表现出富钠、贫钙、弱碱性的特点。平原区高氟地下水的pH、HCO-3、δ18 O、δD和TDS普遍高于山前,Ca2+、NO-3普遍低于山前。萤石溶解与方解石沉淀为山前地区氟含量主要控制因素;而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OH-、HCO-3与F-的竞争吸附成为平原地区氟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6年02期)

杨磊,龚绪龙,陆徐荣,张岩[6](2015)在《连云港北部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连云港北部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采集测试了63件地下水样品,分析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氟的质量浓度呈现出随着地下水流动而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高氟地下水分布于海湾低平原及平原洼地。HCO_3~-质量浓度高的弱碱性水化学环境是促进氟富集、并增强其从沉积物向地下水中转化的主要因素。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的结果,矿物溶解-沉淀作用、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左锐,谷鹏,滕彦国,王强,王金生[7](2015)在《下辽河平原高氟地下水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区,共布设地下水取样点182个。样品组分分析显示区内局地氟离子超标现象严重。通过空间变异性分析,确定区内氟离子空间分布呈指数模型,受区域上中大尺度结构影响的变异较大,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通过水化学分析,区内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弱碱性条件、高重碳酸根型地下水中,在平原区与铅离子不呈比例关系。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水化学类型的3个公因子,F1为蒸发浓缩因子,F2为p H及化肥污染因子,F3为重碳酸根及氟自然地质环境污染因子,分析确定区内高氟地下水的成因主要是平原区北部、大小凌河扇区富氟岩石的溶滤作用,通过迁移富集,在新民、凌海地区分布较高;蒸发浓缩及农业面源污染对高氟地下水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冯翠娥,高存荣,王俊涛,刘文波,宋建新[8](2015)在《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霍光杰[9](2014)在《南阳盆地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阳盆地实地调查,及大量地下水样和部分土样进行试验、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南阳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通过综合分析气候、包气带岩性及结构、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化学环境条件等各环境因素对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通过总结规律和分析成因相结合的方法深化对地下水系统中氟的迁移、转化和富集的认识,为正确指导南阳地区高氟地下水的防治和地方性氟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4年29期)

乔晓霞,孙熠,刘玉洁[10](2014)在《辽宁省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综合物探法、水化学及水质检测方法,探测辽宁省典型地区水化学特征,分析了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氟离子的含量关系;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分布不同;主要从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文地质环境对氟离子变化的制约,粘性土层是富集氟离子最好场所等方面分析辽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了解到高氟地下水一般存在于潜水的上部及粘土层中,这一研究为今后寻找低氟水源提供前期有力资料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4年04期)

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柳江盆地北部牛心山地区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本文选取牛心山地区为研究区,对其浅层地下水运用Piper叁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和离子比例图等方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分析研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离子交换作用角度探讨了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和富集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离子以Ca~(2+)、Na~+和HCO_3~-为主,水体偏碱性,F-浓度超标点位于火成岩侵入边缘地带,水化学类型为Ca-(Na)-HCO_3、Ca-(SO_4)-HCO_3和Ca-(Cl)-SO_4型,高浓度的F-赋存在Ca-(Na)-HCO_3型水中,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因素控制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氟化物的来源、分布;方解石、石膏溶解于地下水作为Ca~(2+)来源影响萤石的溶解与沉淀,阳离子交换作用改变地下水中指定阳离子浓度间接影响F-浓度,同时碱性环境中吸附在黏土矿物上F-被OH-取代,溶解平衡和离子交换是地下水径流中F-浓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莉莉.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地球.2018

[2].吴初,武雄,张艳帅,董岩岩,朱鹏程.秦皇岛牛心山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18

[3].王冬.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16

[4].张雪,晏婴.地下水氟离子分布规律与超标成因浅析——以北京南郊第四系地下水为例[J].城市地质.2015

[5].毛若愚,郭华明,贾永锋,姜玉肖,曹永生.内蒙古河套盆地含氟地下水分布特点及成因[J].地学前缘.2016

[6].杨磊,龚绪龙,陆徐荣,张岩.连云港北部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J].中国地质.2015

[7].左锐,谷鹏,滕彦国,王强,王金生.下辽河平原高氟地下水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

[8].冯翠娥,高存荣,王俊涛,刘文波,宋建新.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J].地球学报.2015

[9].霍光杰.南阳盆地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价值工程.2014

[10].乔晓霞,孙熠,刘玉洁.辽宁省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下水.2014

标签:;  ;  ;  ;  

氟的分布和成因论文-刘莉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