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域建筑论文-刘奕

新地域建筑论文-刘奕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地域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汉,市民性格,特色要素,世俗化

新地域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16)在《基于武汉市民性格的新地域建筑特征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地区的文化个性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显着特征,其中以市井文化最为突出。1998年《新周刊》的“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中,武汉被列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市民化、市井文化成为武汉文化个性中的两面鲜明旗帜。本文创新性从武汉市民性格特色要素出发,以整体地域主义思想观为基础,充分发掘武汉市井文化的魅力,展望武汉新地域建筑特征。本文通过梳理武汉市民性格特色要素,得出世俗化(本文中指具有武汉文化个性特色的世俗化)具有较强的新地域建筑应用潜质,进而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世俗化的内涵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所得结论中的世俗化表现特征均具有明显的市民化和市井性特征,虽不能成为主流,但小范围存在或在建筑中局部点缀却可以为武汉新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素材,有利于突出武汉建筑整体地域性特色。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首先根据归纳总结法梳理出武汉市民性格特色要素关键词,其次通过抽样调查、专家访谈、联想组合分析等方法对各个关键词的应用潜质进行分析,得出世俗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潜质的结论。第叁部分主要内容为世俗化的内涵探析,并从旁证补充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世俗化在其他相关领域(文学、艺术)的表现特征。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案例图片结合文字的方式对世俗化的建筑表现进行了分类剖析,主要包括通俗的与象形的建筑、平俗的与随性的建筑、杂俗的与艳俗的建筑、幽默的与山寨的建筑以及炫耀的建筑。第五部分首先结合整体地域主义再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对世俗化的建筑表现在武汉新地域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合展望。最后对整篇论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曾磬,石孟良[2](2015)在《新地域建筑中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建构的诠释,提出建构文化是建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构文化与建构表现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类型、地形、建造等叁个新地域建筑建构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建构文化的设计表现。并提出在建造过程中注入具有"诗意"的建构文化,是新地域建筑创作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5年07期)

蔡袁朝,肇晖奇[3](2012)在《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对我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涌现出的建构思想的剖析展现了这种思想在中国建筑界所引发的创作理念上的变化。以建构思想的叁个基本问题(类型,地型,建造)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代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建筑文化之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2年05期)

蔡肇奇[4](2011)在《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与地域化矛盾的日益凸显的今天,虽然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出现一方面使传统地域建筑焕发出了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丰富与发展了现代建筑的内涵。并且中国地域建筑创作所面临的局面比地域性建筑理论引进初期的复杂局面有所简化。但是,铺面而来的各种理论、风格依然不断冲刷着我们的固有思维,我们更需要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建筑究竟需要什么。因此一种符合本土文化、世界文化和建筑本身的新文化形式的需求却愈加强烈。伴随着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他们往往对西方建筑理论有深入了解并且怀揣着一种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与自信,试图通过建构理论这一武器来重新定义中国的地域建筑创作,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思想。建构文化从还原建筑的基本——建造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建筑对于文化表现。这种思考模式无疑为中国当下的建筑创作现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它有力回应了风格对于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其次,自下而上的建造思维为传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后,自上而下的文化包容性为应对当下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提供了新契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建构理论发展和起源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实例,阐述建构思想在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设计理念中的表现。希望以此寻找到一条适宜于此时此地的建筑创作道路并引导读者大致了解建构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客观物质基础、基本构成方式。以期对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11-26)

刘静,王小东[5](2011)在《现代伊斯兰——乌鲁木齐新地域建筑特色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建筑由于受新疆历史、地缘的影响,形式非常复杂,其建筑不能单纯用维吾尔民族建筑的形式来代替,乌鲁木齐伊斯兰建筑的精华是由传统民族文化兼容种种外来文化而形成自身的建筑特色。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技术条件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是推动地域建筑向前发展的动力因素。由此产生的新建筑,则通过社会与设计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改进设计观念与设计手法,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形成新的地域建筑风格。(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刘卓珺[6](2011)在《珠叁角地区新地域建筑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科技与现代建筑为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之际,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同——人们的行为被大同小异的摩天大楼、立交桥、轻轨、地铁、购物中心所构成的空间所限制,而与此相伴的是城市地域性的流失,这即是现代城市的千城一面。为了对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蔓延,充分挖掘建筑地域特色,以L.巴拉干为代表的一代建筑师开启了新地域主义建筑的浪潮,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建筑界,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地域特色面临的不仅是现代式建筑的泛滥,还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传统特色,重新发掘地域特色,是探索当代中国新地域建筑的必由之路。珠叁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区域,是近30年我国建筑发展的一个窗口,珠叁角地区新地域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在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代表意义。首先,本文以珠叁角地区的地域特色研究为切入点,从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及传统建筑特色等叁个方面将珠叁角地区的地域特色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外部比较与内部比较,对地域特色进行分类与判别;接下来,将地域特色要素与建筑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系,甄别出可资建筑创作的特色要素;然后,又从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及传统建筑特色等叁个方面探讨了珠叁角地区新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并结合实际建筑对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珠叁角地区新地域建筑创作的一般原则。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对珠叁角地区的新地域建筑创作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方法和原则,从而为岭南地区或者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地域建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肖清[7](2010)在《长株潭新地域建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地的建筑日趋雷同,缺乏特征和个性。面对这个问题,强调建筑的地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的地域性应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传统和新时代,对其进行有效地判断和选择,以延续地域建筑文化。地域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的建筑文化,国际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长株潭地区的建筑,正是走在“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的新地域建筑发展道路上。在受到特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经济技术以及全球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发的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地域建筑表现形式。本文总结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对地区自然地理的适应、对地区人文地理的体现、对传统建筑特色的表现、对地方性建筑材料、色彩、技术的表现。基于以上几点,本文主体着重于对长株潭当代地域建筑特征的总结与分析,并提出关于长株潭地区新地域建筑的未来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0-11-01)

周拥军,石英,熊惠华[8](2008)在《论新地域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建筑形式也出现了"国际式",各地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特别是在世界文化趋同形势下,地域民族文化几乎被淹没,地域建筑创作受到冷落与排斥,营造新时代地域建筑是当代建筑师应负的责任.分析了地域建筑全球化的历史背景,阐述了新地域建筑应具备的新内涵,并探讨了当今地域建筑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唐洪刚,黎明[9](2007)在《新地域建筑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财经学院图书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贵州省财经学院图书馆的设计,探讨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应立足本地区的地理条件与区域环境,重视生态,关注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与个性,并将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07年11期)

布正伟[10](2006)在《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2000年后建筑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商业化无孔不入的侵袭,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地域建筑文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学习与借鉴传统的地域建筑文化,并使新历史时期的地域建筑创作走出狭义认知的局限性问题。本文试图从2000年后自己在建筑创作中思考与探索的角度,与大家共(本文来源于《建筑创作》期刊2006年10期)

新地域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建构的诠释,提出建构文化是建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构文化与建构表现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类型、地形、建造等叁个新地域建筑建构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建构文化的设计表现。并提出在建造过程中注入具有"诗意"的建构文化,是新地域建筑创作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地域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刘奕.基于武汉市民性格的新地域建筑特征前瞻[D].武汉理工大学.2016

[2].曾磬,石孟良.新地域建筑中建构文化的美学追求[J].中外建筑.2015

[3].蔡袁朝,肇晖奇.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J].华中建筑.2012

[4].蔡肇奇.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

[5].刘静,王小东.现代伊斯兰——乌鲁木齐新地域建筑特色解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6].刘卓珺.珠叁角地区新地域建筑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7].肖清.长株潭新地域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8].周拥军,石英,熊惠华.论新地域建筑[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唐洪刚,黎明.新地域建筑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财经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科学.2007

[10].布正伟.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2000年后建筑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J].建筑创作.2006

标签:;  ;  ;  ;  

新地域建筑论文-刘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