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_聂美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预应力,组合,结构,静力,承载力,荷载,拱桥。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聂美春[1](2009)在《无碴轨道二次预应力梁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对二次预应力结构进行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基本性能及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的研究》下的课题。本文将对这新型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所做的工作做一介绍。结合面的抗剪性能研的究是二次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二期结合面由于混凝土分两期浇注,因此抗剪性能比普通的一次浇注的混凝土抗剪性能要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参考了高速铁路上一片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一根二次预应力实验梁。为了本研究方便,把实际的有碴双线铁路梁简化为无碴单线铁路梁,但原梁的主要尺寸不变,其次把不对称结构转化为对称结构,而截面的惯性矩保持不变。梁的构造配筋也与原梁的配筋率保持不变。其次,从静力方面对二次预应力结构结合面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推出实验来模拟结合面的水平剪力。在推出实验的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影响结合面抗剪性能的叁个因素:即混凝土的龄期差、结合面的配筋率和结合面上的预应力差。通过实验验证了影响结合面抗剪性能的因素主要是结合面配筋率和混凝土龄期差,当配筋率较低时龄期差是影响结合面抗剪性能主要因素;当配筋率增大时,配筋率是影响结合面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考虑影响结合面抗剪性能的这两个主要因素,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导出结合面的抗剪经验公式,用公式对设计的二次预应力高速铁路梁的结合面抗剪性能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公式的应用范围进行的简单的探讨。为以后这种结构的结合面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再次,从动力方面对二次预应力结构结合面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二次预应力结构结合面的疲劳开裂荷载与钢—混泥土组合结构的疲劳破坏情况类似。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结合面的横向抗剪钢筋是影响组合结构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疲劳开裂荷载与抗剪钢筋的配筋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混凝土龄期差也是影响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疲劳开裂荷载的重要因素。总之,本文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重点就二次预应力高速铁路梁的设计、结合面的抗剪性能进行了动态和静态研究。为以后同种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和经验。(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5-15)

李显潮[2](2007)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承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是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这种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结构的抗裂性能和变形控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前人研究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简支梁的变形和受力性能,本文是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应用于连续梁,制作了相应的试验梁模型,其施工阶段和徐变阶段的性能已有人研究,本文对试验梁正常使用阶段以及承载力极限状态方面做了以下研究:(1)设计并制作了一根两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分别对试验梁截面最大正弯矩和截面最大负弯矩做了开裂荷载的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在开裂前的内力和变形,突出了结构优越的抗裂性能,验证了其预制梁和后浇梁共同参与工作的良好性能。(2)完成了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对结构开裂后的受力和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结构出现的超筋现象,首次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超配筋界限计算公式。总结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结合面的开裂类型,并提出一些构造要求。(3)编制了杆系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试验梁进行了加载的非线性全过程模拟,程序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程序的正确性,为今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的设计和承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计算方法。本文是基于广东省交通厅科研基金项目《高强混凝土在超薄梁桥中的应用研究》,前人对将二次应用力组合结构应用在超薄梁结构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提出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通过实例对比计算,证明了此结构能很好地满足高速铁路桥梁对徐变上拱的严格要求,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5-16)

邵旭东,李显潮,周亚栋[3](2006)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桥梁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对于徐变上拱度有着严格的限值,若徐变上拱过大将严重地影响铁路桥梁的使用性能,甚至危及行车安全等问题,提出将新型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这种结构将混凝土分2次浇筑,与之相应的预应力筋分2次张拉,以此既分散结构的预应力度,又使结构满足受力要求,最终使上拱变形减少。通过对这种结构与常规预应力结构铁路桥梁的分析比较,证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可大大减小徐变上拱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邵旭东,李立峰,张伟[4](2006)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反拱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新概念;基于线性徐变理论和变形协调原理,推导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和常规预应力梁的对比试验,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内力重分布结果和变形结果。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可大大改善反拱过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伟[5](2004)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超薄梁及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的超薄梁桥中,经常出现预应力张拉、徐变过程中反拱过大、反向开裂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这一新型预应力混凝土超薄梁结构,并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出发,对其在施工阶段、徐变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性能和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从超薄梁的发展开始,由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几种已有的预应力结构的特点引出了新型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概念。并通过试验梁的制作,介绍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施工工艺等。 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施工工艺出发,研究了其在施工阶段的结构分析方法,并通过试验与常规预应力结构进行了比较,介绍了该结构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并说明了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还研究了影响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这些特点的一些影响因素。 基于线性徐变理论和变形协调原理,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应力重分布的计算公式,并研究了影响其应力重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与常规预应力结构的比较,证明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可大大改善反拱过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 通过编制程序进行数值分析和试验验证两种方法研究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与常规预应力结构在使用阶段的一些差异,并对这些差别及其变化规律加以描述。另外通过与常规预应力结构的比较,研究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正截面承载能力和结构变形的计算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4-04-20)

刘海波[6](2003)在《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于广东省交通厅科研基金项目《高强混凝土在超薄梁桥中的应用研究》,本人导师邵旭东教授在超薄梁桥研究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为验证这一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本文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其静力性能、徐变效应和动力特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预应力混凝土超薄梁桥研究出发,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几种已有的预应力结构的特点提出了新型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的概念;再对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及受力性能等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实桥为例,将新结构与其他叁种结构进行对比计算,验证了该结构在控制结构变形方面独特的优越性,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理论还需实践检验,本文结合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试验梁的研究,在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对试验梁制作过程进行了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正在观测中的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徐变试验,研究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徐变应力重分布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这一新型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因其建筑高度低,截面尺寸小,刚度相对常规梁要低,在车辆作用下动力反应较为敏感。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就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行人过桥的舒适度和桥梁的冲击系数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8-20)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是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这种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结构的抗裂性能和变形控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前人研究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简支梁的变形和受力性能,本文是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应用于连续梁,制作了相应的试验梁模型,其施工阶段和徐变阶段的性能已有人研究,本文对试验梁正常使用阶段以及承载力极限状态方面做了以下研究:(1)设计并制作了一根两跨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分别对试验梁截面最大正弯矩和截面最大负弯矩做了开裂荷载的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在开裂前的内力和变形,突出了结构优越的抗裂性能,验证了其预制梁和后浇梁共同参与工作的良好性能。(2)完成了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对结构开裂后的受力和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结构出现的超筋现象,首次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超配筋界限计算公式。总结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结合面的开裂类型,并提出一些构造要求。(3)编制了杆系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试验梁进行了加载的非线性全过程模拟,程序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程序的正确性,为今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的设计和承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计算方法。本文是基于广东省交通厅科研基金项目《高强混凝土在超薄梁桥中的应用研究》,前人对将二次应用力组合结构应用在超薄梁结构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提出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通过实例对比计算,证明了此结构能很好地满足高速铁路桥梁对徐变上拱的严格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聂美春.无碴轨道二次预应力梁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李显潮.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承载力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

[3].邵旭东,李显潮,周亚栋.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桥梁上的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

[4].邵旭东,李立峰,张伟.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6

[5].张伟.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超薄梁及其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4

[6].刘海波.二次预应力超薄梁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预应力配筋...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示意图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和截面尺寸(单位:cm)跨侧面裂缝图常规梁和截面尺寸(单位:cm)

标签:;  ;  ;  ;  ;  ;  ;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论文_聂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