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T雷达观测的对流层顶结构和平流层入侵过程研究

基于MST雷达观测的对流层顶结构和平流层入侵过程研究

论文摘要

运行在VHF(Very-High-Frequency)频段的MST(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雷达是一种灵敏度高、发射功率大的单站多普勒相控阵相干散射雷达,主要基于各向同性湍流散射和各向异性局部镜面反射机制来获取相应高度区间的回波功率谱信号并反演得到大气三维风场。目前MST雷达已经成为大气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遥感探测工具,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几乎同时的对中间层、低平流层和对流层进行连续的无人值守探测。发展至今,MST雷达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中小尺度天气气象过程(如降水、重力波、潮汐波、大气锋、台风、平流层臭氧入侵和对流层顶折叠等等)的观测研究中。国内MST雷达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高时空分辨率的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基于中国子午工程一期项目,目前中国大陆已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行的两台MST雷达分别是北京和武汉MST雷达。北京MST雷达坐落在河北省香河县(116°59′24″E,39°45′14″N),武汉MST雷达建在湖北省崇阳县(114°8′8″E,29°31′58″N)。MST雷达探测优势非常突出,具有高度覆盖广、时空分辨率高、精度高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北京和武汉MST雷达在常见天气气象研究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北京MST雷达探测对流层顶结构和平流层空气入侵的潜力。具体工作概况如下:1.有效数据获取率可作为评价MST雷达设备总体探测性能的一个指标。我们以5波束探测的水平风场数据为对象,分析了20122017年北京和武汉MST雷达低中模式的数据获取率情况。由于纬度差异,两台MST雷达的有效数据获取率情况存在明显不同。北京MST雷达结果:低、中模式有效数据获取率整体上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低模式的递减率要比中模式的大;数据获取率随高度变化曲线分别在10.5 km和16 km位置存在明显反转,其主要是跟第一和第二对流层顶有关。武汉MST雷达结果:数据获取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两段,每个模式低层的数据获取率基本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保持在80%左右;再往上,则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数据获取率的反转出现在16 km位置。2.地物杂波对垂直波束提取垂直风场信息有很大的影响。考虑到径向速度分辨率的大小是决定地物杂波影响垂直风场提取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变武汉MST雷达低模式的相干积累数和FFT点数,我们将径向速度分辨率从原来的0.53m/s提升到0.189 m/s(2.8倍)。结果表明:即使不做任何处理,地物杂波和真实的湍流回波便能从原始功率谱中单独分离出来。显然,径向速度分辨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取更精确的垂直风场。3.基于几个典型的案例,我们介绍了MST雷达在大气锋、降水、台风和大气重力波上的观测应用。结果表明:1)冷锋锋面的大概位置可以通过回波的结构特征进行识别;2)在降水环境下,MST雷达能同时探测到同等量级的大气湍流回波和降水回波;3)即使台风中心距离雷达站较远(750 km),武汉MST雷达在高对流层-低平流层观测到台风灿鸿影响下的痕迹,即局部北风急流。4.基于镜面反射回波机制,可利用MST雷达测定对流层顶高度(RT)。采用2011年11月至2017年5月北京MST雷达垂直波束回波功率数据,对高分辨率对流层顶结构和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与热力学对流层顶(LRT)和动力学对流层顶(PV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的RT和LRT均表现出比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0.74;冬季和春季RT和PVT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6,但是夏季RT和PVT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仅为0.33。夏季RT和PVT之间很差的一致性主要是跟移动到40°N的亚热带急流有关。月平均RT和LRT高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初秋(9月)的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约为11.6 km;早春(3月)最小,约为10.3 km。5.大气潮汐是调制对流层顶日/半日周期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对RT高度进行Lomb-Scargle周期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RT均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但是半日周期变化并不明显,只偶尔在夏季和晚春观测到。研究表明了北京MST雷达测定对流层顶高度以及观测其日/半日周期变化的巨大潜力。6.平流层大气向对流层入侵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流层臭氧的重要来源。关于使用VHF-MST雷达探测识别平流层入侵事件仍有几个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对2014年11月底的一次切断低压(COL)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基于全球ECMWF再分析资料、AIRS卫星数据以及HYSPLIT轨迹模式,观测到明显的平流层入侵证据:干燥、富含臭氧、高PV值以及低CH4浓度的空气向下入侵到至少500 hPa的自由对流层中。在入侵过程中,北京MST雷达观测到两个非常有趣的特征:RT快速抬升以及抬升前强下行垂直风场。我们初步认为RT抬升以及抬升前的强下行垂直风场可作为探测平流层空气入侵事件的潜在指标。下行垂直风场之后对流层中的异常高角敏感区也是平流层空气入侵的一个潜在线索。7.为了验证案例研究观测到的对流层顶快速抬升以及抬升前的强下沉气流在探测识别平流层空气入侵过程中的潜力,我们在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挑选出另外20个不同天气背景下的典型RT抬升及抬升前强下行垂直风场事件。结合轨迹模式分析以及AIRS卫星探测数据,结果发现:其中15个案例均与一定形式的平流层入侵过程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快速抬升以及抬升前的强下行垂直风场可作为互补的诊断指标,在观测与识别平流层入侵事件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对大气质量监测和对流层臭氧的长期估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目录

  •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球大气层及其探测
  •     1.1.1 地球大气分层
  •     1.1.2 大气探测
  •   1.2 脉冲多普勒大气遥感探测雷达
  •     1.2.1 初识无线电波与雷达
  •     1.2.2 雷达测距
  •     1.2.3 多普勒速度测量
  •     1.2.4 雷达方程
  •     1.2.5 风廓线雷达分类
  •     1.2.6 初识相控阵MST雷达
  •   1.3 MST雷达技术国内外发展
  •   1.4 目前世界上已有部分MST雷达简介
  •   1.5 本文章节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子午工程MST雷达
  •   2.1 子午工程与MST雷达建设概况
  •   2.2 武汉和北京MST雷达
  •     2.2.1 地理位置
  •     2.2.2 频率选择
  •     2.2.3 系统与基本参数简介
  •     2.2.4 雷达回波机制
  •   2.3 多普勒功率谱信号处理
  •     2.3.1 地物杂波抑制
  •     2.3.2 滤波
  •     2.3.3 回波信号识别与基本径向参数提取
  •   2.4 风场反演
  •     2.4.1 五波束三维风场反演
  •     2.4.2 反演垂直风场的能力与局限性探讨:
  •   2.5 数据获取率
  • 第三章 MST雷达对常见气象过程的观测应用
  •   3.1 研究背景
  •   3.2 冷锋过境
  •   3.3 降水回波
  •   3.4 台风灿鸿
  •   3.5 大气重力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流层顶结构的探测
  •   4.1 研究背景
  •   4.2 数据和方法
  •     4.2.1 数据集
  •     4.2.2 对流层顶定义
  •     4.2.3 北京MST雷达探测高分辨率对流层顶结构
  •   4.3 不同定义的对流层顶高度对比结果
  •     4.3.1 雷达对流层顶(RT)与热力学对流层顶(LRT)的比较
  •     4.3.2 雷达对流层顶(RT)与动力学对流层顶(PVT)的比较
  •   4.4 对流层顶附近的风场和回波强度特征
  •   4.5 雷达对流层顶的周期性分析
  •   4.6 北京MST雷达探测对流层顶的几点讨论
  •   4.7 探讨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趋势
  •     4.7.1 影响因素
  •     4.7.2 北京MST雷达站过去近6 年观察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对流层顶平流层大气入侵过程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数据集
  •     5.2.1 北京MST雷达
  •     5.2.2 气球探空仪
  •     5.2.3 ECMWF再分析数据
  •     5.2.4 AIRS卫星数据
  •     5.2.5 HYSPLIT轨迹模式
  •   5.3 案例研究结果
  •     5.3.1 一次典型切断低压的气象背景情况
  •     5.3.2 北京MST雷达观测结果
  •     5.3.3 COL诱发的平流层大气深入侵过程
  •     5.3.4 轨迹模式分析结果
  •   5.4 RT抬升及抬升前的强下行风场在识别平流层入侵上的潜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1.1 探测对流层顶结构和变化的能力
  •     6.1.2 探测平流层大气入侵过程的潜力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陈飞龙

    导师: 陈罡

    关键词: 雷达,数据获取率,切断低压,对流层顶,平流层空气入侵

    来源: 武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武汉大学

    分类号: P412.25

    总页数: 137

    文件大小: 17665K

    下载量: 16

    相关论文文献

    • [1].华南地区对流层顶和边界层顶高度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01)
    • [2].陇南地区对流层顶气象特征研究[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4)
    • [3].30年来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9(21)
    • [4].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04)
    • [5].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新方法及其在中纬度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 大气科学 2014(06)
    • [6].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变化特征的比较[J]. 大气科学学报 2019(05)
    • [7].东亚对流层顶逆温层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8].利用掩星数据研究全球对流层顶断裂带变化[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3)
    • [9].全球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J]. 贵州气象 2013(S1)
    • [10].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012(02)
    • [11].2004-2011年安庆地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2].我国气候变暖特征及其与对流层顶的关系[J]. 干旱气象 2011(02)
    • [13].甘肃省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 2010(04)
    • [14].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03)
    • [15].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对近年来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贡献[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05)
    • [16].1977—2016年阳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J]. 广东气象 2018(01)
    • [17].利用稳健协方差转换法构建对流层顶经验模型[J]. 全球定位系统 2018(02)
    • [18].2005~2008年海口地区对流层顶要素的统计特征[J]. 广东气象 2010(02)
    • [19].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02)
    • [20].对流层顶气候变化证据探测[J]. 气象科技 2008(04)
    • [21].热带对流层顶层结构的变化特征和趋势[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03)
    • [22].星载雷达观测分析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附近的对流活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04)
    • [23].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J]. 高原气象 2012(06)
    • [24].夏季北半球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的物理机制研究[J]. 高原气象 2011(03)
    • [25].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J]. 干旱气象 2016(06)
    • [26].穿越东亚不同定义对流层顶质量和臭氧通量的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27].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研究[J]. 高原气象 2010(03)
    • [28].银河系行星或有对流层顶[J]. 科学大观园 2014(02)
    • [29].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4)
    • [30].2006年湖北宜昌地区对流层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11(01)

    标签:;  ;  ;  ;  ;  

    基于MST雷达观测的对流层顶结构和平流层入侵过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