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清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9;周丽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对体育教育有着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高校体育是传播先进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完善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家国一体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这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体育思想高校体育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更替、风气转移的贞下起元之际。旧的由衰而亡、新的由孕而生,民国教育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他们兼容并包的学术风范,融贯中西的治学理路,交叉融合的学科背景,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知行合一的实施方略,使得他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理念。通过分析民国教育家体育理念形成的原因和体育实践活动,阐述出民国时期高校体育的基本内容,再结合民国高校有关体育方面的教育对策,为当今高校的体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启迪。
一、民国时期主要的先进体育教育理念
1.体育是传播先进思想的有效途径。在大学体育教育方面表现在诸如军国民体育思想、全体育思想、科学体育思想、体育教育化思想、自然体育思想等等的引进。如为了促进国人思想的转变,在当时许多教育家纷纷撰文倡导妇女参与体育运动。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日(本)是也;中国之妇女深居闲阁,足不出产,此风一日不改,则中国一日不强。”刘邵锦英在《提倡女子体育之吾见》中指出:“在吾国女子历数千年封建礼教之束缚,身居闺阁,不知运动,故体格之羸弱致矣,今欲矫其弊,则女子体育实为切要。”可见当时这几位教育大家都认为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推广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
2.体育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就认识到了国力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国民体质是无法挽救国家的,曾呼吁国人进行体育锻炼以求强健体魄保家卫国,由此体育救国的思潮被民国时期的众多教育家得到认可,深感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指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夫人有健康强固之身体,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由此可以推出他们都将体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实行教育强国的重要元素。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培养身体强健德行兼备的青少年也正是当时高等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3.体育是家国一体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们意识到国民健康是国家的根本,张之江将军深切领会到体育在增强国民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宣扬“民为邦参,本固邦宁”的思想,指出:“吾人深知欲求强国,当先富民,欲富民,当努力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健身体入手。”主张通过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唤醒国民的健康意识,借此机会来激发国民振兴祖国的崇高责任感和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以及培养民族自尊心的目的。此时的教育家有的已经认识到了高校体育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刘慎旃指出:“大家只知道有家族,而不知道有国家,更没有民族;要恢复我们的民族地位,就要先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体育训练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非常紧要的。”从这些论述中可知,体育与民族,体育与民族意识,体育与民族精神,体育与民族自信心有着密切关系。且体育家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是对体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体育在传承中华美德中作用的肯定。
二、当前高校体育改革出现的问题
1.娱乐—兴趣化。目前高校体育过于娱乐兴趣化。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项目,而其他的体育活动或项目根本不参与,而据有关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掌握的运动技能越多其人际交往也越强。当一个人过于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同时也失去了去学习其他更多运动项目的可能,这对于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所不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学生的兴趣选项多但与学校开设体育项目相对较少或师资不足的矛盾,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体育内容上课以便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可以想象当在自己不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2.夺金—竞技化。高校体育在学校中的位置过多地定位在是否能争金夺银奖金上面,被“物质”化和功利化。一是过多地占据了大学体育优势资源,具体表现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锦标主义盛行,参加比赛都是高水平运动队和教练的事,跟普通大学生无关,更不要谈及对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引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队员的生活、比赛当中,而大学生对高水平运动队知道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二是大学体育目标定位“竞技化”倾向忽略了对大学体育竞技的主体(大学生)的探索,导致了我国大学体育中科学与人文相分裂,这一分裂表现为“物”的地位的上升,“人”的主体地位的下降,甚至被剥夺。此外还导致了我国大学体育时常出现主体迷失、人性失落的现象。这种只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修炼,那么到最后大学体育就只是造物而不是塑人的物化夺标过程。
3.政治—形式化。目前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在国家政治影响下坚持其自身内在规律方面常常摇摆不定,在实践中往往以某一个具体的要求,会过于形式化地取代推行政策方面的教育。如有些高校为了落实“三自主”学习,依据满足学生更多的体育兴趣为由,会在一学期内安排学习三到四门体育选修课,最终结果是看似学生学了更多的体育项目,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掌握了某一项技术技能,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就会直接导致对技能学习的忽视,这样的大学体育只追求表面的、浮浅的、形式化的东西。
三、民国时期体育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启迪
1.高校体育改革应重视体育的传播功能促进先进体育理念的推广。放眼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每年参加NCAA各项赛事的学生运动员有几十万人,他们可能不会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但他们同样会在人生中成功,比如成为教授、律师、商人等等,这就培养出终生爱好体育的庞大基数,这也正是美国校园体育的目的。反观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仅仅以学生的兴趣去选修一门课,并不足以培养起一个人坚定的体育消费观念和终身体育的认同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选择的新生活方式往往会带动起社会新的潮流,姚明曾说:“在美国,篮球是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大家更看重输赢。”这正是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或许真正实现国民的终身体育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试着先从近的高校体育开始。
2.高校体育改革应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很多学科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如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全面人才。其次,高校体育改革还应改变唯金牌或运动成绩为上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培养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培养体系,以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目前,我们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突出的表现是,学校更注重学习,体育更注重成绩,同一所校园内公共体育与专业体育交流不够,甚至可以说相对隔绝。因此,必须大力支持高校体育改革,只有将高校体育指导思想转移到育人观上来,高校体育的地位才不会动摇,也就只有体育能够把所有的学科和学生都联系在一起。
3.高校体育改革应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对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人们文化形态和思想在急速的社会变化冲击下极易产生不合理的行为,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出现缺失、存在诸多不足。而我国高校又普遍只重视文化课程教育,忽视体育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能促进人们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走出各自狭小的个人利益,体育运动的协作精神也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若要充分挖掘出高校体育文化的潜能,那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毛俐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26。
[2]兰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