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缺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IABP,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19)在《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患者预防下肢缺血的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于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冠心病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的发生率。结果:护理组的下肢缺血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下肢缺血发生率为20%,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ABP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下肢缺血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0期)
卢孙山,陈星同,何心海,田国平,吕锐[2](2019)在《下肢缺血预处理和乌司他丁静注对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肺功能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变化,并探索缺血预处理及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本院关节外科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15)、下肢缺血预处理组(IP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C组:常规麻醉管理;IP组:于术前对术肢止血带加压至480 mmHg,5 min后开放止血带,循环3次后开始手术;U组:于麻醉后20 min内静注乌司他丁20万单位,之后20单位/(kg·min)缓慢泵注直至手术结束。3组分别于术肢止血带松开前5 min(T_0)、止血带松开后1 h(T_1)、6 h(T_2)、24 h(T_3)抽取桡(股)动脉血,测定心肌酶谱(CK、CKMB、LDH)、血气分析(RI、cLac)、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IL-6)、丙二醛(MDA)和黄嘌呤氧化酶(XOD)等。结果与T_0相比,C组患者CK在T_2、T_3显着升高(P<0.05),RI在T_1、T_2显着增高(P<0.05),cLac、OXD在T_2显着增高(P<0.05);与C组比较,IP组患者CK、RI、cLac、XOD在T_2显着降低(P<0.05),U组显示出下调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KMB、LDH、TNF-α、IL-1、IL-6及MDA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心功能变化不大,肺功能可能不同程度受损,其原因在于氧化应激反应而不是系统性炎症反应;下肢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其肺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徐立,林文明,高金辉[3](2019)在《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1例和血管腔内治疗组42例。比较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腔内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8%(31/42)高于保守治疗组38.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血管腔内治疗近期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小鹏,周晏仪,周栋[4](2019)在《急性下肢缺血的诊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下肢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 ALI)是血管外科的急诊之一,发病率为1~1.5/1 000每年~([1-2])。ALI导致下肢血供急剧减少,一旦诊断,需要立即恢复血流灌注~([3])。急性缺血症状出现在2周之内[2],慢性肢体缺血侧枝循环丰富,侧枝能够替代闭塞的血管,ALI由于病程时间短,侧枝循环无(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付炜,于子优,张文杰[5](2019)在《基于modRNA技术的下肢缺血治疗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合成修饰的信使核糖核酸(chemically synthetic modified mRNA,modRNA)是对体外转录的mRNA进行一系列的化学修饰碱基替换和结构优化,提高其稳定性,逃避固有免疫,从而表达任意所需蛋白的一种全新技术。由于其起效迅速,不局限于分裂细胞,呈脉冲式高强度表达目标蛋白,使用过程无需病毒载体,无宿主基因组整合风险,免疫原(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高原,于文慧,杨旭,张美君,赵钢[6](2019)在《益气活血化瘀方联合康脉胶囊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康脉胶囊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制备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剂量3mg/kg依达拉奉,联合用药组灌胃剂量3mg/kg康脉胶囊药液和2ml益气活血化瘀方药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分别灌胃2ml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RT-PCR检测大鼠左胫前肌bax、bcl-2mRTA相对表达量,并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病理状况。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含量上升;和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SH-PX、SOD含量下降,MPO、MDA含量上升;和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大鼠血清GSH-PX、SOD含量上升,MPO、MDA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ax mRNA表达上升,bcl-2mRNA表达下降;和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大鼠bax mRNA表达下降,bcl-2mRNA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方联合康脉胶囊可有效降低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机体内氧化应激与炎性反应程度,抑制细胞凋亡,降低机体受损程度。(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8期)
官杰,冯兴中[7](2019)在《基于“虚气流滞”论治糖尿病下肢缺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下肢缺血是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困难,医疗费用昂贵,中医药在该病防治领域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冯兴中教授基于丰富的临证经验,提出以"虚气流滞"论治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的观点,临床辨证论治糖尿病下肢缺血,以补虚通滞为基本治则,施以补气、行气、活血、化痰、利湿、解毒等主要治法,使气血和畅,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痹痛诸症临床收效颇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光,赵文军,陈亚红,张小龙[8](2019)在《切开取栓术和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26例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纯切开取栓术和切开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技术(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行切开取栓术治疗的26例AL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切开取栓术后血管造影结果决定患者是否需进一步干预治疗,其中行单纯取栓术9例、杂交手术17例。观察患者术后30d内疗效、截肢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形成、淋巴瘘等)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26例ALI患者术后30d内治疗有效23例(88.46%),其中痊愈6例(23.08%)、良好17例(65.38%)、差3例(11.54%),截肢3例(11.54%),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11.54%),无一例死亡。结论临床上处理ALI可以根据切开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情况,选择性应用杂交手术或单纯切开取栓术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地发现并纠正潜在的动脉病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骞[9](2019)在《导管接触溶栓与切开取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股动脉切开取栓和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取栓或CDT治疗的ALL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并发症、30天死亡率、再干预率以及截肢率。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ISCVS)急性肢体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共纳入患者107例,其中59例接受CDT,48例接受切开取栓治疗。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CDT组、切开取栓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11.9%对14.6%)、死亡率(5.1%对6.3%)、再次手术干预率(17.0%对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缺血分级为Ⅱ级的患者的截肢率高于切开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2%对2.27%,p>0.05)。根据病因和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缺血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时下肢缺血改善情况,动脉栓塞病因患者痊愈比例在切开取栓组大于CDT组(82.5%对62.8%,P<0.05),血栓形成病因患者痊愈比例在CDT组大于切开取栓组(92.3%对25.0%,P<0.05);根据缺血时间和Cooley疗效标准评估患者出院时缺血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取栓、CDT两种术式治疗ALLI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患者SVS/ISCVS缺血分级、病因及伴有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陈一泓[10](2019)在《质子感受器GPR65改善ADSCs在严重下肢缺血中应用功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假设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由于血管狭窄或堵塞而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病因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高凝状态下血栓形成,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是其最晚期的疾病阶段。CLI患者的预后很差,有着极高的死亡率和截肢率,面对20%-50%不适宜接受血管重建术治疗的CLI患者,他们只能面临截肢的选择。因此,针对这样的病患,迫切需要一种血管再生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下肢血流,降低死亡率和截肢率,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就是近二十年来被研究者和患者寄予厚望的新型治疗策略。尽管越来越的实验数据证明,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来自于临床试验的报告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疼痛评分、无痛行走距离、经皮氧分压等方面有了改善,但却未在死亡率和截肢率上获得任何受益。是什么导致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远不如预期?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患者缺血下肢复杂的微环境。尤其当这些CLI患者伴随着长期的代谢失衡疾病,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那么他们的机体环境就会对移植干细胞造成损伤。酸中毒,是在缺氧和炎症环境下的典型病理特征,它由于代谢方式的转变而产生并常常伴随着细胞外环境中pH值的下降。早前的临床报告指出,与健康人群相比,PAD患者的腓肠肌表面pH普遍下降,并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深pH不断下降,在下肢坏疽的CLI患者中,腓肠肌表面pH被降至6.85.因此,可以认为pH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这同时意味着不同CLI患者的下肢具备不同pH微环境,移植干细胞需要面临不同的pH条件,而这些不同的pH条件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干细胞性能,因此在找到改善途径规避损伤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细胞外酸中毒可能产生的损伤。针对于细胞外酸中毒对于移植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我们聚焦于一个质子感受器家族成员GPR65,它在pH<7.4的酸性条件下被活化,并且在pH=6.2-6.8之间达到最大活性,因此非常符合CLI的病理微环境。有研究指出,GPR65能通过Bcl-2途径有效抵御酸中毒诱导的凋亡,同时能显着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GPR65的修饰是否能够减轻酸中毒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否能改善其在酸性微环境的生存率及相应生物学效应,并通过体内外实验加以验证,为高干细胞临床治疗功效供一个潜在的靶向基因。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建立严重下肢缺血裸鼠模型,利用微透析技术探测缺血事件发生后0.5-72小时缺血下肢肌肉的代谢水平,已确定缺血下肢中确实存在细胞外酸中毒。然后,基于人的脂肪组织成功分离出原代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确定其具备良好分化潜能以及能够稳定传代。接下来,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利用pH=7.4/7.2/7.0/6.5的酸性培养基处理ADSCs 24/48小时,从细胞功能、细胞亚细胞器形态和转录水平分析细胞外酸中毒对ADSC造成的损伤。在针对GPR65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构建了GPR65过表达质粒,在病毒包装及感染ADSC后,成功建立起GPR65-OE ADSC。随后,同样在上述酸性条件下处理ADSCs 24/48小时,比对GPR65-OE/Vector修饰ADSC在细胞功能和细胞亚细胞器形态上的差异,并同样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两个实验组进行分析,试图探讨GPR65发挥功能潜在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将GPR65修饰的ADSC移植进入严重缺血裸鼠下肢,检测缺血下肢血流灌注、侧枝循环生成以及血管新生情况,同时在PBS、ADSC、Vector和OE-GPR65四组间进行对比,以确定GPR65在体内是否能有效高ADSC在严重下肢缺血中的治疗功效。研究结果严重缺血下肢的微透析结果显示,在缺血事件后0.5-72小时,下肢肌肉中乳酸含量剧烈上升,间接反映了缺血区域的酸性微环境。此外,在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段内的监测发现,下肢肌肉中葡萄糖含量持续下降,示局部组织能量代谢异常。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外酸中毒抑制ADSCs增殖与活力,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加速细胞衰老进程以及诱导线粒体损伤,而GPR65的基因修饰可促进酸性环境下ADSC的增殖与活力,抵御酸诱导的凋亡,推动细胞周期,改善线粒体功能。此外,RNA-Seq分析结果与以上表型相符,示上调GPR65可推动周期、稳定染色质以及促进分裂,并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最后,体内实验证实,GPR65过表达的ADSC相较于PBS组、ADSC对照组及空载对照组,能够显着改善缺血下肢的血流灌注情况、侧枝循环生成程度及血管新生水平。研究结论细胞外酸中毒微环境能诱导移植ADSC凋亡,显着抑制其多种生物学效应,而质子感受器GPR65可有效抵御酸中毒介导的损伤,在体外酸性环境下高ADSC生物有效性,在严重缺血的裸鼠下肢中GPR65显着高ADSC治疗功效,有望成为改善干细胞移植治疗效率的靶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4-29)
下肢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变化,并探索缺血预处理及乌司他丁静脉输注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本院关节外科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15)、下肢缺血预处理组(IP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C组:常规麻醉管理;IP组:于术前对术肢止血带加压至480 mmHg,5 min后开放止血带,循环3次后开始手术;U组:于麻醉后20 min内静注乌司他丁20万单位,之后20单位/(kg·min)缓慢泵注直至手术结束。3组分别于术肢止血带松开前5 min(T_0)、止血带松开后1 h(T_1)、6 h(T_2)、24 h(T_3)抽取桡(股)动脉血,测定心肌酶谱(CK、CKMB、LDH)、血气分析(RI、cLac)、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IL-6)、丙二醛(MDA)和黄嘌呤氧化酶(XOD)等。结果与T_0相比,C组患者CK在T_2、T_3显着升高(P<0.05),RI在T_1、T_2显着增高(P<0.05),cLac、OXD在T_2显着增高(P<0.05);与C组比较,IP组患者CK、RI、cLac、XOD在T_2显着降低(P<0.05),U组显示出下调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KMB、LDH、TNF-α、IL-1、IL-6及MDA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心功能变化不大,肺功能可能不同程度受损,其原因在于氧化应激反应而不是系统性炎症反应;下肢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其肺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缺血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柳.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患者预防下肢缺血的护理分析[J].名医.2019
[2].卢孙山,陈星同,何心海,田国平,吕锐.下肢缺血预处理和乌司他丁静注对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肺功能变化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3].徐立,林文明,高金辉.糖尿病联合重度下肢缺血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
[4].张小鹏,周晏仪,周栋.急性下肢缺血的诊疗现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5].付炜,于子优,张文杰.基于modRNA技术的下肢缺血治疗新策略[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6].高原,于文慧,杨旭,张美君,赵钢.益气活血化瘀方联合康脉胶囊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影响[J].四川中医.2019
[7].官杰,冯兴中.基于“虚气流滞”论治糖尿病下肢缺血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8].陈光,赵文军,陈亚红,张小龙.切开取栓术和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26例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9
[9].张骞.导管接触溶栓与切开取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效果对比[D].重庆医科大学.2019
[10].陈一泓.质子感受器GPR65改善ADSCs在严重下肢缺血中应用功效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