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废名小说的意境

论废名小说的意境

向文祺[1]2016年在《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废名开创了乡土文学新的写作范式与独特的“顾影自怜”的“审美现代性”抒情方式,在文体风格上实现了从平淡朴讷到奇辟生辣的先锋性实践,同时,他以极富个人洞见的“六朝-晚唐-新文学”谱系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新变问题做出了解释。可以说,废名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复杂的现代性,本文结合新世纪以来废名研究现状,试图从以下叁个方面论述废名创作的现代性:第一章论述废名的创作接受的影响。废名的创作主要受到新文学、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就新文学而言,废名主要受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的影响。就外国文学而言,波德莱尔和莎士比亚分别启发了废名“梦”和“窗”的文学观,也影响了废名个性化的“隔”的艺术追求。而中国古典诗歌、六朝文章等也是废名文学书写的重要资源,比如庾信的“乱写”文章与对繁复典故的运用,深深影响了废名。第二章论述废名创作的现代性内涵。“田园牧歌气味”与“隐逸气”,作品的“不透明”、文字层面的“晦涩”、意境的朦胧与梦幻、对现实世界模糊表现,作品中静穆和平的人物,较少冲突的情节,文体上“平淡朴讷”向“奇辟生辣”的变化,这些都是废名文学创作的先锋性与现代性的表征。第叁章论述废名创作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价值意义。1949年前,废名的《桥》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未完成的作品暗示着废名现代性书写自身的某种困境。建国后,废名转向文学研究,则意味着废名的现代性创作实践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遭遇挫折,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制约。研究废名创作的现代性的“中断”将给予我们在研究废名一类的作家中提供一些思考角度与参考。

张霄[2]2004年在《论废名长篇小说文体的异化》文中研究指明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奇才,文学影响广跨小说、诗歌、散文各界,是公认的文体独特的现代小说家。废名的小说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又积极吸收了外国文学的长处;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是他创作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对现代文学的特殊贡献。鉴于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着眼于废名的短篇小说分析,较少对废名小说文体的异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桥》、《莫须有先生传》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叁部长篇小说的专论很少;本文主要从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两大方面入手,立足小说文本并结合不同时期废名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力图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废名长篇小说文体以诗化为内蕴、以散文化为外在表现的异化特征。

王瑞[3]2015年在《论废名小说的乡村书写》文中指出废名的田园小说将诗情画意和平凡的人生描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冲淡平和、和谐简约的奇异世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征。纵观他的田园小说创作,作品始终体现着对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浸润着他对生命的深切体验和由衷关怀。本文旨在对现有学术成果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废名田园小说中的乡村世界进行如下梳理和研究:绪论部分简要梳理废名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目的与意义。第一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别从恬静和谐的自然田园、自然质朴的人物形象、传统独特的民俗风情叁个方面入手,对废名田园小说中的乡村世界进行全面观照,揭示小说中的自然世界、人性世界和民俗世界。第二章通过废名在作品中的观点与提及展开,阐释他在乡村书写过程中所追求的美学意蕴,即自然美、意境美和超脱美。第叁章对废名作品呈现出的“另类”乡村书写风格进行探究,尝试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溯源。第四章阐释废名乡村书写的精神本质和启示意义。废名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乡村世界,他栖居于“世外桃源”中并在“乡村”的构建中实现着自己的精神超越,这些对我们深入了解废名及其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雅琴[4]2012年在《两点之间最美的距离是曲线》文中研究说明废名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虽然他的创作数量并不多,但却开辟了一条光荣而寂寞的路。他以唐人写绝句的方式写小说,持“文学即梦”的理念,将自然美景和田园趣味引入小说,以自己温润的笔抒写乡村及乡村里的人们并精心的营造起一个个诗性世界,等等这些都一同构成了其诗化小说的独特风貌。他花十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桥》是其诗意小说的巅峰之作,被朱光潜先生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新时期以来,对废名作品的诗意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某一部作品的诗意传达而言却鲜有详细论述,因此本文选取《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语言的传达、结构的特色以及作者诗意情感的释放叁个方面来深入探究废名的《桥》世界,以期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解读其文章表达上的“曲”之特色并进一步的来窥视一个仅属于废名的精神家园。论文的第一章,笔者将从《桥》的语言层面出发,论述废名在《桥》里是如何运用语言来传达诗意的。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笔者抓住了废名在运用语言传达诗意时的叁种不同手法:一则是以素心的方式直接传达美好诗意;一则是以跳跃的思维诠释幽秘的内心;再则是以陌生化的语言传达主观上的晦涩。论文的第二章,笔者关注的是《桥》在结构上的特色,将分两个部分来谈。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非故事性结构及其表现特征;第二部分则主要分析其在结构上的画簿式特色,将探究《桥》与中国画的渊源以及在结构上是如何借鉴中国画在构图方面的技法的,并将进一步的解读《桥》的空间结构方式及生成方式。在论文的最后一章,将主要论述的是《桥》在情感上的传达与抒发。在论述这个部分的时候笔者找到了废名在情感抒发上的最可靠载体——梦,因此笔者在论述中还将进一步的来探究废名是如何演绎这个梦的。

王红霞[5]2011年在《自然生命观观照下的废名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文其人,都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态格格不入,以至于被历史湮没。随着社会的发展,反观历史时,人们慢慢变得宽容和理性,认为主流之外的支流、主导话语之外的个人呼声,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因此,研究废名的小说,既是个人喜好,也是时代所需。本文是在“自然生命观”的框架下来研究废名的小说,主要是废名的乡土小说,对其他作品也有所涉及。本文主要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废名小说中的“美”。第一节,阐述废名“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包括其形成的原因、内容、影响,及评价。第二节和第叁节,具体研究此文学观在其乡土小说创作中的体现,通过文本分析,分别从“梦幻”般的意境美和“赤子”般的人情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自然美和人性美相得益彰,废名小说的文章之美才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第二章,废名小说中的“悲”。第一节,阐述废名“镜中人生”的人生观,分析废名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第二节和第叁节,具体研究此思想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从“死亡意象的钟情”,到“家庭残缺的孤独”,层层递进,揭示文本的深层意蕴,即品格高尚的普通人却拥有悲剧的命运,实在是莫大的悲哀。第叁章,自然生命观观照下的废名乡土小说。第一节,阐释废名的自然生命观,这不是废名自己有意表达出来的观念,而是在文本中的隐性显示。在自然生命观里,热烈、灿烂并非主流,平淡、自然才是真谛。第二节和第叁节,具体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自然本色的生存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恬淡自然。清醒地洞察人生,得之泰然、失之淡然,得失终成烟云,归于无穷的自然之中,从而得出“自然是永恒的归属”的结论。文章结语部分,承接开头,着重强调了废名小说的价值,认为废名小说中的追忆往事、怀念乡土、皈依自然,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审美拯救,承接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精神。

杨经建[6]2018年在《“抒情传统”的新质与母语文学的“创格”——重论废名小说》文中认为如果说,现代抒情小说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艺术)存在,那么当语言在道说文学时,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只能由文学母语来表现和传载。情、文相生可谓废名小说独具的诗学质地,惟其如此,废名小说在续接、召唤"抒情传统"中,重构并创化了母语文学的现代传统。与表音文字不同,汉语言文字据义构型、以神摄形,讲究"心领神会",人们能够从其字形体态中"直观"意义;废名小说正是可供"直观"的文本,它将"心象"视为基本叙述元素——兴于物象、成于意象、归于心象,并凸显其直观、感悟的艺术特质和审美诉求,因而更为接近母语文学抒情写意的诗性本质。由"直观"的语言功能和"心象"叙述元素的营造,引出了废名小说的境界化叙事这一创作特质,即:"造境"是废名小说的审美旨归,正是在文本的境界化叙事中,象、境、言统一于文本,汉语言母语的形象性及表意本色在一种超验性美感中也统一于语言本体。

刘占河[7]2013年在《论废名小说创作的“中国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在中西文化碰撞和政治斗争、民族矛盾最为激烈的20世纪上半叶,他远离时代政治风云,寂寞而执着地耕耘着自己的文学园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与追求。他从传统文学中挖掘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将中西文学的优长熔为一炉。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文字、语言,抑或是人物形象都渗透着中国特点,展现出强烈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性”。本论文便以“中国性”为切入点,探讨废名的小说创作,寻找“中国性”成因和动机,探究“中国性”的文学审美追求,分析“中国性”的表现,揭示“中国性”的意义。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从废名小说创作的成因与动机上寻找“中国性”。废名小说创作的“中国性”形成与其家乡文化、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性格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创作渊源和周作人对废名“中国性”小说创作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佛学禅宗也对废名的“中国性”小说创作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章从废名“中国性”的文学审美追求着手。废名以“梦”的文学观为根基,展现自己的性情,表达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学目的,而这些正是中国文学精神的典型性。第叁章深入废名的小说文本,从废名小说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语言、风格、少女形象入手,寻找“中国性”第四章探讨废名小说创作“中国性”的意义。特别是废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坚守自己的文学理念,在对传统资源挖掘和继承的同时又充分的借鉴和运用西方小说的技巧,并分析废名小说创作对我们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张春海[8]2017年在《废名小说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名小说呈现的诗学特质明显,意象意蕴丰厚且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这是他小说中意象独特设置的结果。巧妙地运用意象,废名将自己的美学理想和文化心理,通过意象的创造,凝聚作家个人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从而建构文学作品中作家审美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研究领域缺少对废名小说意象的深入挖掘,类似对废名小说意象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叁、四个典型意象,并没有全面系统地对废名小说意象及意象本质进行探究。本文就以废名小说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小说意象的生成、类型和精神内涵等内容,以重新审视废名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全文共四章:第一章绪论,阐明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同时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意象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简单梳理,明确论文研究的对象及范围,论证研究废名小说意象体系的可行性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最后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从两个方面高度概括废名小说意象的生成原因,论证说明废名小说意象独特的因素在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作家接受思想的重大影响,揭示了儒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废名文学创作的根基。第叁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关键,依据杨义《中国叙事学》对意象分类的方法,第叁章对废名小说意象进行层次划分,集中于自然意象、民俗意象和禅宗意象等叁个方面内容。第四章主要通过废名小说中意象的有意选择挖掘废名小说意象的本质内涵,分析废名小说意象的精神主旨所在。废名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理想与个性风格的作家,他认为,文学必须是"为人生"的文学,挖掘人性、表现人生,文学才是有价值、有功能、有期待的艺术。文学必须最大化发挥人的人格独立和的思想独立作用,发挥文学在国家重造、民族重造上的重要影响及作用,与此同时,废名小说意象的内涵也随着民族文学的繁荣而发展,废名的文字本身具有了意象性质,这就是废名文学的创作旨归,废名文学作品蕴含的最大功能。论文最后说明废名小说意象创造的价值与局限,以及阐述废名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上的独特贡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黄贤娟[9]2010年在《牧歌轻吟,诗意栖居》文中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独”是“独”在其作品及读者的少寡;他的“特”是“特”在其创作风格的另异。自其作品问世以来,除了受圈内的少数评论家关注外,废名及其作品一向是寂寞的。废名虽以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但他的创作实际上一直在遵循着一个固定的叙事主题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交织重构。本论文是通过对废名一部分代表性作品(主要是前期的小说创作)的解读,结合新古典主义文学这一创作生态景观,去分析其小说内在的文质之魅力和外在的言语之光彩,进而探讨废名小说的古典诗学之美。废名小说尽管为现代语境下的叙事,但却较多的得益于中国传统叙事资源的陶冶和滋养。他在众多启蒙者对愚昧乡村的批判呼声中,退居边缘,以亲切柔和的目光回望故乡农村的儿女翁媪平淡琐事,吟唱出一曲曲冲淡朴讷的田园牧歌,通过描写远离现代尘嚣的田园梦境,古道悠悠的乡风里俗,平凡人原始淳朴的真善仁爱,透射出空灵悠远的古典哲思。废名在小说叙事模式的选择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创作手法的精髓,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文艺手法。意境的着意营造,轻淡的抒情韵味,朦胧的意象刻画,与西方的意识流手法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言语形式,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无疑根植于废名本人所具有的诗性涵养和他所信奉的禅佛理念。在20世纪“全盘西化”的文化背景下,无法割舍传统经典和精神血脉的作家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将笔触伸向大地民间,进行着文化寻根,同时西方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意识、焦虑情绪杂糅进废名小说之中,使得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因为废名的小说晦涩难懂,以致于在建国后的很长时期不被世人关注,阅读者和研究者寥寥,湮没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废名作为京派小说家的重要一员,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并且对与其同时期及以后的许多作家文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废名的小说创作有着他不可抹杀的开拓性与创新性,他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房彩云[10]2017年在《废名小说自然意象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废名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与当时写实化乡土小说创作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坚持不从众的文学姿态,凝目于诗意化的田园生活,向往回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展示了平和淡远的美学追求。废名善于描绘诗性的乡土世界,小说中自然意象则是诗性世界最鲜明的符号。作者将主观情思融入自然之中,抒写田园生活的理想,展示其对生命存在的体悟,表达对禅宗哲思的思索,建立了独具魅力的审美空间。本文通过对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发掘其背后蕴含的美学意蕴、美学功能以及美学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研究意义,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进一步展开做铺垫。第一章分析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生成背景。对意象进行概念界定,意象是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相融合的产物,自然意象则是指客观物象来源于大自然之中,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是作者田园理想和生命体悟的象征。论文根据废名小说创作经历,将其小说创作分期划分为叁个阶段,自然意象主要产生于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分析创作分期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小说自然意象产生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促进了自然意象的生成。第二章研究废名小说自然意象的美学意蕴。废名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具有叁方面的美学意蕴。自然意象首先是理想性的表征符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也是理想的田园生活的表征符号。自然意象还具有超越性的生命美学意蕴。在废名小说中具有影响力的坟意象体现出向死而生的生命美学观,对死者而言,坟意象引起的死亡是对生命的超越;对生者而言,坟意象代表一种坚韧的生命美学观。最后,小说的自然意象体现了他的禅宗审美自由观:借助于自然意象,小说超越时空的束缚,客观世界的时空规定性被打破,而且这些自然意象还体现出禅宗的审美方法论,即无相、无念、无住的方法。第叁章探讨的是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美学功能。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美学功能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首先,自然意象具有空间化叙事功能,为小说带来了自由的叙事,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在空间化的时间中自由叙事,自然意象叙事功能还体现在为小说带来了诗化的叙事,产生了诗意化的效果。其次,自然意象具有审美补偿功能,通过自然意象的外在形式要素和内在生命要素,以补偿式的调节,补偿了当时现实生活缺失的美。再者,自然意象具有形成审美理想的功能,自然意象表现了一种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向往返璞归真,还表现了一种追求诗意人格的审美理想。第四章分析废名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美学价值。自然意象为乡土小说创作带来了诗意化的写作模式,这与写实主义乡土小说的创作截然不同,同时自然意象的运用对其他作家意象选择也具有借鉴价值。废名通过自然意象建构了一个理想的田园世界,也正因为理想世界的塑造,自然意象传达的精神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光。这不仅对当今多媒体时代下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启迪价值,而且能够化解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危机,固守住内心的纯净,引导人们追求诗性人生。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自然意象为废名小说带来的意义,再次肯定了废名小说自然意象的创作价值。借助自然意象建构了理想的审美世界,表现了作者平和淡远的美学追求,进行了一场诗意的旅程。同时,也指出了自然意象给小说审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足,引起小说审美的扁平化,无法把握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缺乏张力,立体感不够。

参考文献:

[1]. 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D]. 向文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 论废名长篇小说文体的异化[D]. 张霄. 苏州大学. 2004

[3]. 论废名小说的乡村书写[D]. 王瑞.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

[4]. 两点之间最美的距离是曲线[D]. 李雅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 自然生命观观照下的废名小说[D]. 王红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 “抒情传统”的新质与母语文学的“创格”——重论废名小说[J].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7]. 论废名小说创作的“中国性”[D]. 刘占河.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8]. 废名小说意象研究[D]. 张春海. 延边大学. 2017

[9]. 牧歌轻吟,诗意栖居[D]. 黄贤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10]. 废名小说自然意象探究[D]. 房彩云.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论废名小说的意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