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重庆市教委、南岸区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施行城乡中小学校“捆绑式”发展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由品牌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不断提升这些学校的“软实力”,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目标。天台岗小学作为南岸区大型窗口学校之一,学校占地约3万平方米,拥有59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在南岸区率先成功推行“一校三区”办学模式,成为区内最早开始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探索的学校。
一、“一校三区”勾勒优质教育共享蓝图与愿景
学校资源整合是对名校先进教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是对两种学校文化的扬弃、整合和再塑。
我校以其良好的办学形象和社会效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区教委统筹安排下,我校2004年整合了一所厂办子弟校,2007年又接受了“上海城小区”开发商所修建的一所学校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校三区(“南湖校区”、“花园校区”、“上海城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校长兼书记陈晓红说,天台岗小学现在的三个校区,没有本部和分部的区分,避免人为的制造差别,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师资上都实现均衡。均衡的发展的目的在于,让天台岗小学三个校区的学生,都能一样幸福的享受同等的教育。学校进行整合后,三校区在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安排、办学设施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三个校区的教师整体调配,以实现整体教育资源的全面优化。学校最初整合的厂办子弟校存在硬件设施和教学科研相对滞后,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作为学校来讲,接收一所新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打造上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及资源。学校得到了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加上自筹资金投入总共达200多万元,将厂办子弟校的教学大楼装饰一新,现在,三校区都建起了多媒体演播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学生微机室、多功能室、塑胶操场等,保证了设施设备的均衡。“一校三区”捆绑式发展的办学模式是我校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又一全新的举措,在并实践中初显社会效应。
二、“师资共享”形成优质教育共享瓶颈与内核
实行“一校三区”管理格局后,学校在十五期间提出“今日天小的教育将灿烂儿童明日的世界”的办学理念在基础上,秉持传承、发展、创新的思路,在十一五期间谋求将灿烂与幸福对接,为迈向人生的终级目标“幸福人生”教与学,以构画幸福校园、幸福园丁、幸福源泉、幸福乐园、幸福社团、幸福在线、幸福社团为经纬蓝图,从而实现为师生搭建一座通往幸福人生七彩桥的愿景目标。
师资是立校之本,是学校所有资源中最富活力的要素资源。学校制定的各种措施和开展的各种活动,为三校区教师努力创设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平台。立足本校,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委派教师到上海挂职培训,教师奔赴国内外考察学习培训,实行校际的交流培训,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到校讲学,实施校本培训等等,为教师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机会,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学校派出100余人次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区参与国家级进修学习,300余人次参与市级教研和培训。已有10余名教师派往英国利物浦塞夫顿莫尼卡小学交流学习。现在154名教职员中高级教师占7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8.9%,研究生课程毕业教师1名,硕士研究生1名,保证以卓越的师资,实现学校的优质教育。
我校还实施管理干部学习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建立“1146”优质师资集群打造梯队。结合自身特色建立了教师流动制度、学区内教师的交流使用、学校内部学科教师的自我申报转岗教学等;双向聘任制;四级八档质量目标等级奖制度。在以制度管人的同时,更注意以人为本、柔性化管理,开辟了一条既严格又宽松和谐的管理文化之路,以无痕管理的策略力求达到管理无痕的境界:每月为教师安排半天的机动假;为过生日的教师献上祝福卡、生日歌及生日慰问金;为生病的教师送去温馨的问候;每日可口的营养早餐,等等。
学校“一校三区”一年一届的“天台杯”教师献课大赛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理念的碰撞、经验的交流、手段的改进,彼此欣赏、取长补短、你追我赶,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工作效果明显提高。学校积极组织三校区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和现场研讨,多形式多层面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如品牌资源、硬件设施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在广泛意义上的共享。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和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真正受益的是在学校就读的每一个孩子。2006-2007学年我校六年级学生接受区教学质量监控,南湖校区语文获全区第二名,数学获全区第三名(语数综合排名全区第一),2007-2008学年六年级学生参加全区质量监控,花园校区(原西计小学)获得语文第一名,数学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校还积极开展以教学互助为主的手拉手校际合作关系,带动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铜梁、永川地区教育考察团到我校参观交流,接待了长生三小、秀山、遵义的学校干部到学校挂职学习。学校每年向丰都、酉阳及对口学校输送优质师资,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起到了较好的帮带辐射作用。“我们不只是资源输出方,有时也是资源输入方。”老师们在帮教过程中,学术活动范围更大了,教育视野更宽了,对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刻。
三、“就近入学”溯求优质教育共享本源与归宿
过去,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的差距大,区域教育的二元结构明显,孩子求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择校泥潭。好学校资源有限,而想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只能用高昂的择校费挡住“计划外招生”。而我校本着“就近入学,避免择校”的原则,三校区的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调整,按住家位置就读相应的校区,过去在“花园校区”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也成为天台岗小学的学生,以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整合之初,学校面临着家长对校区之间厚此薄彼的矛盾与尴尬。鉴于“南湖校区”业已形成的办学口碑和社会声誉,要求就读““南湖校区”的学生爆满,而“花园校区”却门庭冷落车马稀。例如2004年7月,昌龙城市花园的房地产商与天台岗小学实行校企“联姻”,按照协议规定,昌龙城市花园的业主子女就近读“花园校区”。结果,16名业主有14名业主不惜舍近求远,选择就读“南湖校区”,只有2名家长让孩子就读“花园校区”,甚至于秉持较为偏颇的态度向相关媒体“申诉”要求解决此事。
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学校没有回避与退让,旗帜鲜明地坚持走“整合”与“均衡”发展之路。从2005年——2008年,连续三年天台岗小学全体六年级学生整体移迁“花园校区”,一方面有效缓解本部班额负担过重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及社会看到学校对该校区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我们清楚地看到,均衡化发展教育,关键在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因此,学校加大了师资的交流与融合的力度,南湖校区的教师走进了“花园校区”上课,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其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两个新校区的师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的“花园校区”,现代化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上海城校区”,以昂扬的态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同。尤其是昔日生源稀少的“花园校区”幼儿园,在三校区资源共享与整合的促进中,已通过了“南岸区二级幼儿园”的考核与评价,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在“上海城校区”幼儿园小班的示范与拉动下,“花园校区”幼儿园小班招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并得到了社会积极的配合与响应。
多元灵活的办学思路,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刻内涵,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欣欣向荣的前景令人展望与期待。
四、“资源整合”力促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奋进与跨越
春华秋实香满园。天小人经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一校三区”整合发展的办学模式,在实践中日显实效。
近几年学校师生参加全国、市、区级竞赛屡创佳绩。学校获得全国、市、区集体奖234项。教师获全国、市、区级各项教学教研奖802人次,论文刊发70多篇。学生参加了世界电脑机器人大赛。我校学生还大胆地向市长提建议:让轻轨“穿花衣”;“南湖综合治理”;“国际会展中心周围设置垃圾箱”,荣获政府建议奖;小记者与王鸿举市长对话等,充分展现天小学生的才华。毕业年级学生在升入中学的学习中,展现出较高的素质水平和持续发展后劲。
学校教育科研取得重大成果。全国“十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研究获得“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百所德育科研名师”、“百所德育科研优秀成果”称号。迄今为止,学校拥有全国科研规划重点课题1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4项。并且,2008年学校2项市级自立独立课题同时批准立项,其中“强化服务型图书室功效,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批准立项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技术专项重点课题。校本研究构建有突破,教师自主申报的校本课题共计15个,先后编撰了校本教材英语《小学生说读演》和美术《儿童水彩画》第一册和第二册、形体《少儿形体》、学生美术作品《彩绘金色童年》、教师论文集《高翔》、学生诗文小报集《童心诗韵》,形成儿童水彩画、经典诗文诵读、少儿形体、科技创意活动等特色课程。
学校先后荣获了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研究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体育科研明星学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全国小学英语课程研究重庆市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重庆市书香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秀视频案例组织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艺术示范学校、重庆市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重庆市“首届十佳创新读书示范学校”、重庆市2005年度教育系统“安全文明校园”等殊荣。
五、整合资源,一校多点办学中的困惑
1、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地位,关注各个学校的齐头并进,特别是一校多点增大了原学校(主校点)的资金压力,在经费安排上要考虑到各个校点。
2、师资的培养:应该给予各级名师培训指标的倾斜(如市骨、学科带头人等),而目前就存在划分指标上仍然按一个校点配置,制约了一校多点学校教师的发展。
3、重视各个学校的多元发展,不以教学成绩做为评价教师或学校的重要指标,对学校的评价可以各层面综合评价。
4、客观看待择校问题。目前各个学校均有其招生范围,辖区内的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免费入学。作为家长,最大的愿望是教育子女成才,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家庭成员素质较高的家长愿意为子女寻求好的学校,让其子女享受好的教育。因此,在大部分辖区内小孩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前提下,满足社会部分家长自愿为子女择校的情况也无可厚非。如果完全强制性执行就近入学,随之而来的可能会出现家长们会选择将家搬迁至名校附近,优质学校周边房价大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择校是多种综合性因素产生的现象,不便单一地对其做评价,要想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教育配套设置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采取市、区县、政府对本区域内均衡发展进行统筹,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进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堵”不如“导”,规范择校问题,各校办学条件、师资、经费等方面真正实现均衡,也许择校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天小工作六年,要为学生着想六十年,为国家着想一百年。”幸福的天小人秉承这一崇高理想,秉乘十七大的东风,锐意进取,不断钻研,不断挖掘幸福教育源泉,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使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为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尽绵薄之力。
(天台岗小学陈晓红、李毅、余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