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电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维材料,等离子体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PEC转换
光电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玉美,许群[1](2019)在《构筑先进二维异质结构Ag/WO_(3-x)用于提升光电转化效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光电化学反应被认为是太阳能转换的有效的替代方案。寻找具有增强的光吸收以及更长载流子寿命的高效光催化剂对于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但其制备却具有挑战性。我们制备了Ag纳米颗粒均匀负载的二维(2D)无定形叁氧化钨(a-WO_(3-x)),并对其进行退火处理,所获得的纳米异质结用作光电极材料具有高效的光电转化效率,并且其光氧化降解性能也显着提升。该光电阳极的高光电催化(PEC)性能归因于等离子体金属Ag纳米颗粒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效应能够增强体系的光吸收和热电子转移。此外,局部结晶-非晶界面的构筑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并增加体系的导电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春敏[2](2019)在《基于SnO_2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构建及光电转化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s)作为第叁代太阳能电池的典型代表,由于其成本低,工艺简单,理论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自1991年,Michael Gr?tzel教授在Nature上报道了一种廉价、高效率的二氧化钛(TiO_2)胶体膜电池,并获得7.1%的光电转化效率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今效率已经超过14%。目前最常用的光阳极材料是TiO_2,但是它的电子迁移率较低,影响光生电子的传输速率,从而增加电子复合反应的几率,影响电池的性能。基于此,本文选择与TiO_2结构类似,电子迁移率更快的二氧化锡(SnO_2),作为光阳极材料,并通过添加大颗粒作为散射层(SL),氧化铝(Al_2O_3)层以及离子掺杂的方法改进纯SnO_2光阳极,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优化了DSSCs的性能。研究内容如下:(1)双层SnO_2 DSSCs效率慢增长现象的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不同尺寸的SnO_2纳米晶,制备四种光阳极(SnO_2,SnO_2/SL,SnO_2/Al_2O_3,SnO_2/SL/Al_2O_3),组装成电池。借助XRD,FESEM,TEM,EDS表征材料的形貌尺寸,并在标准条件下(AM 1.5,100mW/cm~2)测试电池的光伏特性,并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电池内部的电荷传输情况。结果表明,有散射层和Al_2O_3层包覆的光阳极,电池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这两者都有的光阳极,效率到达了2.53%,比纯SnO_2提高了86%。此外开路电压(V_O _C),填充因子(FF)以及电流密度(J_(SC))都有很大的提升。通过实验发现,添加散射层和Al_2O_3层可以增强光阳极的染料吸附能力,而且添加散射层可以增大电池的化学电容(C_?),而具有Al_2O_3包覆的光阳极提高了电池内部的转移电阻(R_(ct)),从而抑制了电子的复合反应。经过长期的跟踪测试,发现与TiO_2 DSSCs不同,SnO_2 DSSCs的效率出现缓慢增长的现象,在20天的时候,电池的效率达到最高,可达4.57%,此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Al掺杂对SnO_2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效率的影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比例的Al掺杂SnO_2纳米晶,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Al掺杂SnO_2薄膜光阳极。采用XRD,FESEM,TEM,EDS以及UV-Vis表征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性能,在标准条件下测试电池效率,与纯SnO_2 DSSCs相比,2%Al掺杂SnO_2电池的开路电压(0.6 V)、电流密度(9.61mA/cm~2)、填充因子(61.08%)都有所提高,电池效率由1.28%提高到3.51%。研究结果表明,Al掺杂能有效调节SnO_2带隙,同时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有效提高电池效率。(3)基于SnO_2/BiVO_4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通过水热法分别合成了SnO_2纳米晶和BiVO_4纳米颗粒,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SnO_2/BiVO_4复合材料。借助XRD,FESEM,以及EDS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制备出相应的DSSCs,在标准条件下测试电池效率。结果表明BiVO_4的加入能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光电转化效率,尤其当添加0.02 g BiVO_4时,所得的电池性能最优,开路电压可以达到0.55 V,电流密度上升到10.14mA/cm~2,效率达到1.91%,与纯SnO_2相比,提高了33%。借助UV-Vis对光阳极解吸附以及EIS测试,发现适量的BiVO_4可以提升SnO_2吸附染料的能力,抑制DSSCs界面的电荷复合反应,使得DSSCs的性能得以提升。(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亚茹[3](2019)在《镍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在能源与光电转化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将继续大幅增长。寻求新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清洁的环境已是迫在眉睫。纳米材料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独特的光、电、磁、热等性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其中镍基纳米材料凭借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反应活性高等优点在众多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基于镍基纳米材料的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本论文详细讨论了镍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催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如下:(1)二维Ni-Ti02纳米片的可控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可控合成了二维Ni-Ti02纳米片。通过XRD、XPS、TEM、SEM等测试手段对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详细的表征。当其作为析氧反应的光电催化剂时,确实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光敏性。在1.7 V电压条件下,电流密度为20.05 mAcm-2,比无光照的条件下扩大了大约2.25倍。从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Ni-Ti02在黑暗条件下的塔菲尔斜率是139 mVdec-1。更重要的是,在光照后,塔菲尔斜率显着降低至91 mVdec-1。我们所提出的Ni-TiO2纳米片结构能够为更加节能的光电催化提供新的途径。(2)负载型Ni-TiO2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研究。能够显着增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最优条件是0.3wt%Ni-TiO2(0.05),而其中负载的Ni金属可以起到提高电子的迁移率、实现有效的电子转移。在AM1.5G的光照条件下,引入的Ni-Ti02确实能够有效的提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填充因子,其中光电转换效率从8.73%增加到10.71%。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提高电子的转移,进而实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kiwano-like”NiS2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通过简易的水热法合成了独特的“kiwano-like”NiS2空心结构,并且通过电化学测试证实了当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确实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50 mAg-1下,100次循环后仍保持容量为681 mAhg-1,即使在0.2 C的高电流密度下进行400次循环后仍具有优异的长寿命循环稳定性(580.6 mAhg-1)。原位TEM分析结果证实循环稳定好的原因是锂化后仅形成单一的中间产物,即Ni3S4,而不是其他的硫化镍。我们所提出的“kiwano”结构概念将是用于增强电极材料的循环寿命的实用结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崔艳莹[4](2019)在《基于集成学习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太阳能利用的最有效途径。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低成本、轻质、可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而备受关注。其中太阳能光电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是评价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性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参数,其预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是电池器件的复杂结构使得从分子结构性质准确计算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难以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或实验直接得出。而集成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能有效地绕过复杂的实验过程,直接构造出分子结构性质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打破弱学习器的瓶颈,通常比基础学习器更准确。因此为了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预测精度与所建QSAR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运用多种集成学习方法构建QSAR模型。一方面从全局建模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叁种类型的全局集成模型,包括同质集成方法Boosting方式的GBDT,Bagging方式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以及异质集成SVM-KNN-WMA。另一方面,本文研究了一种“先聚类,再建模”的方案,建立局部异质集成模型L-SVM-KNN-WMA。其中全局异质集成SVM-KNN-WMA即使用加权多数算法(WMA)以组合基回归器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KNN)的意见,通过在多个有机太阳能电池数据集上的实证分析表明,其性能优于单一学习器支持向量机,并比另外两种集成方法GBDT、RF所建的QSAR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而根据分子的结构相似性对训练集应用K-Means聚类方法生成子集建立的局部异质集成模型L-SVM-KNN-WMA实现了更高的预测精度与更强的泛化能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集成学习构建分子结构性质与光电转化效率QSAR模型可以预测出具有较高PCE的新型有机太阳能材料,并解决了传统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问题,降低了实验成本与实验时间,对今后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申毅锋[5](2019)在《碳量子点荧光调控机制研究及其作为光电转化材料的应用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灵活的表面可设计性,广泛用于生物传感、荧光成像、光催化以及光电转化等领域,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然而,尽管碳量子点的荧光效率通过其微结构的调控得到不断提高,但各因素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大大限制了高性能碳量子点的大量制备和应用开发。本论文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特点,设计聚合物型前驱体,制备P、S共掺杂的碳量子点;对比分析碳量子点的叁方面微结构(碳核中sp~2杂化碳原子含量、表面钝化层中杂原子的含量和种类、颗粒尺寸)因素与其发光性能的关系;探索碳量子点作为光电转化材料的性能。1.以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和丙烯酸磷酸酯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丙烯酸叁元共聚物,再以该共聚物为前驱体制备P、S共掺杂的碳量子点。结果表明,当该前驱体在300℃保温2 h后,可以生成尺寸在5.5~6.0 nm之间,量子产率(QY)高达35%的磷/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磷/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发射波长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而红移,对3T3和HepG 2细胞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碳纳米材料命名为磷/硫共掺杂碳量子点(P/S-CDots)。此项工作确定了丙烯酸叁元共聚物作为前驱体制备碳量子点的可行性,为设计并制备碳核中sp~2杂化碳原子含量不同、表面钝化层中杂原子的含量和种类不同以及颗粒尺寸不同的叁组碳量子点奠定基础。2.为了准确地从影响碳量子点荧光效率的叁方面微结构因素中筛选出核心因素,避免研究过程中叁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点精心设计合成了两组丙烯酸叁元共聚物作为前驱体,并且控制前驱体的热裂解条件。获得分别是sp~2杂化碳原子含量不同、表面钝化层中杂原子的含量和种类不同以及颗粒尺寸不同的叁组碳量子点。首先,仅改变引发剂用量获得一组分子量(9.9×10~4~1.38×10~5)不同但是链结构基本一致的叁元共聚物;其次,仅改变单体配比,获得分子量(1.30×10~5~1.40×10~5)基本一致,链结构不同的叁元共聚物。前者作为前驱体制备出一组仅尺寸不同的碳量子点(2.5~6.0 nm);后者作为前驱体制备出两组分别是碳核中sp~2杂化碳原子含量和表面钝化层中杂原子含量、种类不同的碳量子点。对比研究表明,就提高碳量子点的荧光效率而言,sp~2杂化碳原子含量决定着碳量子点捕获光子的能力而发挥主要作用,杂原子的掺杂则其次,颗粒尺寸作用最小;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同为表面态掺杂形式时,与S原子相比较,P原子可以显着降低碳量子点的LUMO-HOMO之间的能级差,有利于提高碳量子点的荧光效率。此项工作明确了碳核中sp~2杂化碳原子含量对提高碳量子点荧光效率的主导地位。3.受微结构对碳量子点荧光效率的影响机制启发,结合光电转化材料的性能要求,选用柠檬酸(CA)为碳源,N-乙烯基咔唑(VK)为聚合单体,在高温碳化条件下原位制备聚乙烯咔唑修饰的碳量子点(PVK-CDots),并初步探索PVK-CDots用于太阳能电池中的潜力。结构分析表明,在PVK-CDots形成过程中,柠檬酸经过高温裂解逐渐形成碳核,N-乙烯基咔唑(VK)被热引发生成聚乙烯咔唑(PVK)原位包覆于碳量子点表面,起到表面钝化的作用。PVK-CDots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强的光捕获能力和显着的氧化还原性能,光诱导下的PVK-CDots可以与电子供体(N,N-二乙基苯胺)和电子受体(2,4-二硝基甲苯)作用发生电子转移,斯特恩-沃尔默淬灭常数(K_(SV))分别为19 M~(-1)和89 M~(-1)。此外,采用PVK-CDots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层时,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转化效率为7%,证明了碳量子点作为太阳能光电转化材料的可行性。本论文明确了碳量子点的微结构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碳核中sp~2杂化碳原子含量对提高碳量子点荧光效率的主导地位,对高性能碳量子点的大量制备具有指导价值;证明了碳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对碳量子点的应用推广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源,卢伟伟[6](2019)在《WO_3/BiVO_4薄膜光电极构建及光电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聚合物辅助沉积法和金属有机物分解法制备了WO_3和BiVO_4半导体薄膜电极。利用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电化学阻抗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对WO_3和BiVO_4半导体薄膜电极的能带结构进行了表征。制备了WO_3/BiVO_4异质结复合光电极,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该复合光电极的断面形貌、晶型结构和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对WO_3/BiVO_4复合光电极的光电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均为单斜晶型的WO_3和BiVO_4之间形成了膜厚约为450 nm的II型异质结;在施加相对于可逆氢电极1.23 V的电势时,WO_3/BiVO_4光电极的光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926 m A/cm~2,表现出了良好的光电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晶晶,吴军辉[7](2019)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以能源为重要驱动力,而太阳能是近些年来全球最为关注的绿色清洁能源。2018年8月,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领衔的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获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和制备的具有高效、宽光谱吸收特性的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器件,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1-21)
黄飞[8](2018)在《有机迭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17%》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迭层太阳能电池可以克服单节器件吸光能力和范围有限等问题,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最近一项研究采用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的子电池,构筑了效率高达17.3%的有机迭层太阳能电池.这一结果表明,经过合适的材料选择与器件构筑,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获得与其他光伏技术电池相当的光伏效率.(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蕾[9](2018)在《刷新世界记录!17.3%的光电转化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报道,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他们设计、制备的具有高效、宽光谱吸收特性的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器件,实现了17.3%的光电转化效率,刷新了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本文来源于《新能源经贸观察》期刊2018年08期)
刘云龙[10](2018)在《基于集成学习的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光电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是评价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性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参数,因此,光电转化效率预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是由于电池器件结构复杂,很难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直接从分子结构性质准确计算出光电转化效率的计算值。而机器学习方法能有效地绕过复杂的实验过程,直接构造出染料分子结构性质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定量关系。本文结合量子化学方法(Quantum Mechanics,QM)与机器学习方法(Machine Learning,ML)建立量子化学与机器学习校正模型QM/ML模型,结合两者的优势来预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先,利用量子化学B3LYP方法在STO-3G和6-31G*基组上分别计算出染料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其次,采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构建了集成学习器SVM-GRNN-CART(SGC);最后SGC结合叁种特征选择方法增L去R选择算法(Plus-L Minus-R Selection algorithm,+L-R),随机Lasso算法(Randomized Lasso algorithm),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建立了集成学习级联回归模型。级联回归模型第一级输出为短路电流(Jsc)、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它们作为第二级回归模型的输入来预测光电转化效率PCE。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学习器SVM、GRNN、CART和同质集成学习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比,集成学习器(SGC)级联回归模型在预测能力、拟合优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在STO-3G基组上,SGC结合+L-R方法来预测PCE得到了最好的预测结果,其中平均绝对误差为0.37(%),均方根误差为0.50(%),决定系数为0.89。研究表明SGC可以更有效地预测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尤其在耗时较低的小基组STO-3G下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为预测与设计合成新的染料分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从而为实验合成节约了成本。(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光电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s)作为第叁代太阳能电池的典型代表,由于其成本低,工艺简单,理论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自1991年,Michael Gr?tzel教授在Nature上报道了一种廉价、高效率的二氧化钛(TiO_2)胶体膜电池,并获得7.1%的光电转化效率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今效率已经超过14%。目前最常用的光阳极材料是TiO_2,但是它的电子迁移率较低,影响光生电子的传输速率,从而增加电子复合反应的几率,影响电池的性能。基于此,本文选择与TiO_2结构类似,电子迁移率更快的二氧化锡(SnO_2),作为光阳极材料,并通过添加大颗粒作为散射层(SL),氧化铝(Al_2O_3)层以及离子掺杂的方法改进纯SnO_2光阳极,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优化了DSSCs的性能。研究内容如下:(1)双层SnO_2 DSSCs效率慢增长现象的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不同尺寸的SnO_2纳米晶,制备四种光阳极(SnO_2,SnO_2/SL,SnO_2/Al_2O_3,SnO_2/SL/Al_2O_3),组装成电池。借助XRD,FESEM,TEM,EDS表征材料的形貌尺寸,并在标准条件下(AM 1.5,100mW/cm~2)测试电池的光伏特性,并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电池内部的电荷传输情况。结果表明,有散射层和Al_2O_3层包覆的光阳极,电池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这两者都有的光阳极,效率到达了2.53%,比纯SnO_2提高了86%。此外开路电压(V_O _C),填充因子(FF)以及电流密度(J_(SC))都有很大的提升。通过实验发现,添加散射层和Al_2O_3层可以增强光阳极的染料吸附能力,而且添加散射层可以增大电池的化学电容(C_?),而具有Al_2O_3包覆的光阳极提高了电池内部的转移电阻(R_(ct)),从而抑制了电子的复合反应。经过长期的跟踪测试,发现与TiO_2 DSSCs不同,SnO_2 DSSCs的效率出现缓慢增长的现象,在20天的时候,电池的效率达到最高,可达4.57%,此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Al掺杂对SnO_2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效率的影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比例的Al掺杂SnO_2纳米晶,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Al掺杂SnO_2薄膜光阳极。采用XRD,FESEM,TEM,EDS以及UV-Vis表征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性能,在标准条件下测试电池效率,与纯SnO_2 DSSCs相比,2%Al掺杂SnO_2电池的开路电压(0.6 V)、电流密度(9.61mA/cm~2)、填充因子(61.08%)都有所提高,电池效率由1.28%提高到3.51%。研究结果表明,Al掺杂能有效调节SnO_2带隙,同时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有效提高电池效率。(3)基于SnO_2/BiVO_4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通过水热法分别合成了SnO_2纳米晶和BiVO_4纳米颗粒,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SnO_2/BiVO_4复合材料。借助XRD,FESEM,以及EDS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制备出相应的DSSCs,在标准条件下测试电池效率。结果表明BiVO_4的加入能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光电转化效率,尤其当添加0.02 g BiVO_4时,所得的电池性能最优,开路电压可以达到0.55 V,电流密度上升到10.14mA/cm~2,效率达到1.91%,与纯SnO_2相比,提高了33%。借助UV-Vis对光阳极解吸附以及EIS测试,发现适量的BiVO_4可以提升SnO_2吸附染料的能力,抑制DSSCs界面的电荷复合反应,使得DSSCs的性能得以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电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任玉美,许群.构筑先进二维异质结构Ag/WO_(3-x)用于提升光电转化效率(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杨春敏.基于SnO_2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构建及光电转化效率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3].张亚茹.镍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在能源与光电转化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崔艳莹.基于集成学习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申毅锋.碳量子点荧光调控机制研究及其作为光电转化材料的应用开发[D].西南科技大学.2019
[6].张源,卢伟伟.WO_3/BiVO_4薄膜光电极构建及光电转化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晶晶,吴军辉.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19
[8].黄飞.有机迭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17%[J].高分子学报.2018
[9].王蕾.刷新世界记录!17.3%的光电转化效率[J].新能源经贸观察.2018
[10].刘云龙.基于集成学习的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