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1]2003年在《地下铁道路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一世纪,快速轨道交通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一项发展战略,这也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大基础设施。如何在城市及其区域内系统、合理并科学地规划远期轨道交通线路和网络,使其适应具体的城市地理形态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格局,带动城市的土地开发;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网规模和合理的路网形态,以提高交通的可达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成为我国选择发展、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的大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在研究大量城市交通规划以及轨道交通规划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在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论文介绍了地铁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对地铁路网规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路网规模的概念。路网形态关系到交通的可达性以及吸引的交通量的大小,其合理性非常重要,本文对中小型路网形态进行了多项指标的计算,并利用图论及网络流理论对中小型路网进行了拓扑分析。地铁路网方案的优劣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对此也进行了论述。最后,以成都市为例,从以上各方面系统讨论了地铁路网规划的实现过程,在进行路网方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其结论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刘曼曼[2]2013年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逐渐被重视,交通枢纽的开发也不断规模化、综合化和多元化。但是枢纽地下功能空间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导致其开发不合理,某些地下功能设施出现冲突矛盾,甚至严重影响枢纽地下空间的正常运营。所以,制定合理的枢纽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遵循有序、合理、互利的地下空间开发原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枢纽地下空间建设效率。因此,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的研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上述发展背景以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总结的思想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论文主要被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相关理论与实践归纳、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资源整合设计、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功能空间配置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的研究以及通过设计方案对模式进行可行性验证。本文首先总结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随后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实践活动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出一些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律,为论文后续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本文从功能流线、交通换乘、空间组织方法等方面整体上分析枢纽地下空间的设计,再针对地下交通、地下公共服务、市政基础、防灾与生产储存等地下功能空间的配置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各个设施的空间配置。接着提出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的评定标准,根据标准确定了叁种主要的功能布局模式,分别列举相对应的实例进行推导分析,总结出其开发特点与适用范围,并得出每种模式相对应的合理的功能布局形式。最终,运用本文提出的布局模式,针对六里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功能布局模式的可行性。本文的五个章节层层递进,逐渐分析整理出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功能空间的功能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1]. 地下铁道路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 于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功能布局模式研究[D]. 刘曼曼. 北京建筑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