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1赵雪梅1谢庆璐1金艳1马蓉2冉连辉2
(1江油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四川江油621700)
(2江油市中医医院中医科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摸清江油地区不同炮制方法的附子商品品质现状。方法:购买两个正规厂家与七个散户生产的江油种植生产的附子商品,进行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2015版《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生物碱含量测定的要求进行品质判定。结果:九家附子加工厂的单酯型生物含量、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符合相关规定。结论:江油地区附子商品道地性良好,品质佳。
【关键词】江油附子;炮制;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
【中图分类号】R9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365-02
江油作为附子的道地产区,其种植加工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迄今已有1300余年。产地加工技术成熟。附子生品毒性大,一般需经炮制加工后方能入药。随着饮片生产的标准管理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江油地区现有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的附子饮片加工企业三家,具一定规模的散户数家,附子的减毒存效为炮制重点。2015版《中国药典》、2015版《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均将单酯、双酯生物碱含量测定作为附子质控的重要指标,文中双酯型生物碱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百分含量之和。双酯型生物碱经加工炮制后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文中单酯型生物碱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百分含量之和。本研究通过对江油地区不同厂家生产的三个炮制品种的江油附子商品进行单酯、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摸清江油种植附子商品的品质现状。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材料
HPLC色谱仪(岛津LC-20A);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腈为色谱纯,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材料购自生产厂家,产地为江油,经课题组鉴定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子根经不同炮制方法而成的附子商品。
1.2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
1.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1.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氨试液3ml,精密加入异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水温在25℃以下)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异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40℃以下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精密加入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ml溶解,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标准曲线的绘制
将上述对照品溶液梯度稀释成6个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以线性回归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图,回归方程依次为:
1.y=22103x-64.029,R2=0.99902.y=20826x-26.957,R2=0.99933.
3.y=25076x-21.33,R2=0.999244.y=22541x-42.718,R2=0.99965.
5.y=23059x-38.957,R2=0.99976.y=24997x-72.814,R2=0.99970.
2.讨论
附子炮制减毒的同时,也造成了有效成分的流失,如何平衡减毒存效为附子研究的重中之重;附子的炮制规格众多,除文中提到的炮制规格以外,还有近10余种;江油道地产区形成了附子特有多道工序的产地加工(炮制)技术,在多个环节能够对附子中剧毒的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起到很好的炮制解毒作用,成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的重要保证,成为江油附子誉满全球的必要保证[7]。江油地区炮制加工更是历史悠久,在饮片生产标准化的同时,传统工艺仍占有一席之地,说明传统炮制仍有优势所在。但附子饮片炮制加工存在非道地产地非规范工艺生产附子[8],影响江油附子的质量和品牌,如何正确对待附子炮制散户加工厂,亟待解决,以利于附子炮制加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1-193.
[2]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2015年版.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刘智,张大方,曲晓波,等.炮制对乌头生物碱的影响及毒性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5(23):1113-1114.
[4]考玉萍,刘满军,袁秋贞.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陕西中医,2010:1658-1660.
[5]吴克红.附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6]徐霄.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0):140-141.
[7]黄勤挽.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2(23):269-271.
[8]陈彦琳.道地药材附子炮制加工规范化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7):41-43.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课题(2016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