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茋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用牡丹,低聚茋类化合物,大孔吸附树脂,富集
茋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露,赵笑笑,申少斐,牛颜冰[1](2019)在《油用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大孔树脂富集与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牡丹籽粕粗提物为原料,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低聚茋类化合物,并借助抑菌圈试验研究纯化后低聚茋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比AB-8更适合牡丹籽粕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纯化。最佳吸附工艺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15 mg/m L,上样流速为2 BV/h,上样量为100 m L;最佳洗脱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洗脱体积为8 BV,流速为3 BV/h。在最优试验条件下,牡丹籽粕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可达39.52%。抑菌活性试验表明,经树脂富集后的低聚茋类化合物抑菌活性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利用油用牡丹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寇丽莎,齐永红,张璇,申少斐,王德富[2](2019)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油用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对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CF-7)活性的影响,通过设计制作一种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利用AO/PI双染鉴定细胞在不同质量浓度低聚茋类化合物诱导下的活性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在药液(低聚茋类化合物)诱导下,呈明显皱缩和裂解;在药液质量浓度梯度作用下,芯片每个培养腔内细胞活力不同;进行细胞计数可知,药液质量浓度为0. 5 mg/mL时,细胞活力约50%;药液质量浓度为0. 75 mg/mL时,细胞活力16. 17%;药液质量浓度达到1 mg/mL时,培养腔内几乎无正常细胞。该方法实现了对药液质量浓度梯度影响细胞活性的实时监测和观察,为微流控芯片技术与油用牡丹副产物抗癌活性研究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2期)
张宇,刘普,邓瑞雪[3](2018)在《不同产地油用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用牡丹是一种可以用于制备食用油的牡丹品种,研究发现,油用牡丹榨油过程中产生的牡丹籽壳中含有丰富的低聚茋类化合物,为了研究不同产地油用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本文采用HPLC-DAD法建立了采自50个不同产地油用牡丹籽壳中七种低聚茋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采用ODS-AQ色谱柱,乙腈-0.5%磷酸二氢钠缓冲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研究结果发现,七种低聚茋类化合物在牡丹籽壳含量相对较高,且不同产地的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也较大。我国地域广阔,不同产地的油用牡丹的生长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了低聚茋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低聚茋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研究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28)
申少斐,裴燕妮,张丽,王德富,牛颜冰[4](2018)在《油用牡丹籽仁中茋类化合物超声波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茋类化合物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天然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试验以凤丹油用牡丹的籽仁为原料,以茋类化合物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油用牡丹籽仁中茋类化合物提取量的影响程度及最佳提取方案。结果表明,当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依次为34∶1(m L/g),40 min,200 W时,茋类化合物提取量最佳,可达到0.465 4 mg/g。最后,借助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试验,论证了油用牡丹仁中的茋类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丹丹,郑旭煦,殷钟意,衡银雪[5](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对超声提取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2∶1,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2℃,甲醇体积分数70%。在最佳条件下,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得率为17.68%。所提取的牡丹籽壳中的低聚茋类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维生素C相当,亚铁离子还原能力低于维生素C。(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7年12期)
刘普,许艺凡,李小方,王孟可,张惠芳[6](2017)在《油用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富集及对牡丹籽油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粗提物为原料,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牡丹籽壳中的低聚茋类化合物,并研究树脂富集前后低聚茋类化合物对牡丹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HPD-100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纯化,树脂的最佳吸附工艺:上样量100 mL,上样质量浓度为1.23 mg/mL,上样流速为2 BV/h;最佳洗脱工艺: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洗脱体积为8 BV,流速为3BV/h。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保留率为94.11%,总茋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从12.32%提高至32.89%,提高了2.67倍。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抗氧化试验表明低聚茋类化合物可以有效延缓牡丹籽油的过氧化反应,其抗氧化性明显优于维生素C。研究表明,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牡丹籽低聚茋类化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普,李小方,牛亚琪,邓瑞雪,董俊青[7](2016)在《油用牡丹籽饼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聚茋类化合物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用牡丹籽饼粕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并对提取物的抗菌、抗氧化及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油用牡丹籽饼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液料比为40∶1 m L/g,水浴温度70℃,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低聚茋类总提取率达到6.39%。活性测试显示油用牡丹中低聚茋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盛吉洋[8](2016)在《几种中草药粗提物及茋类化合物对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经导致了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细菌的耐药性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着细菌的一些重要生理功能,包括致病菌毒力因子的产生及生物被膜的形成。因此,寻找合适的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调控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在不杀死致病菌的前提下降低其致病性,进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可以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型策略。本论文以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及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KYC55为报告菌株,对10种常见的中草药粗提物及本实验室已从中草药中分离纯化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筛选,从中得到SJY-10粗提物只能够干扰KYC55的群体感应系统,但不能干扰CV026的群体感应系统,其抑制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大蒜粗提物的抑制活性;而SJY-1粗提物及白藜芦醇只能够干扰CV026的群体感应系统,但不能干扰KYC55的群体感应系统,其中,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显着高于阳性对照大蒜粗提物的抑制活性。随后,本论文又以包括白藜芦醇在内的十种结构相似的芪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紫色杆菌CV026为报告菌株,对其进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筛选,并对其潜在的构效关系进行阐释。除二苯乙烯单体化合物白藜芦醇以外,本论文首次报道了白皮杉醇及氧化白藜芦醇也具有显着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随后的紫色色素提取法进一步验证了白藜芦醇、白皮杉醇及氧化白藜芦醇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在亚致死浓度下,这叁种化合物均能显着地紫色杆菌中紫色色素的产生,且抑制活性与药物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能够引起严重获得性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之一,其毒力因子的产生由群体感应系统调控。本论文中也研究了存亚致死浓度下白藜芦醇、白皮杉醇及氧化白藜芦醇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O1的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菌体生长的前提下,白藜芦醇、白皮杉醇及氧化白藜芦醇均能显着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O1绿脓菌素的产生及群集运动;进一步的转录组学实验显示,这叁种化合物能够显着下调铜绿假单胞菌PAO 1的群体感应调控基因:lasI、lasR、rhlR及rhlI。(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赵剑阳,郑紫华,黄晴菲,邓金根,朱槿[9](2016)在《异单叶大黄素及其类似结构茋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异单叶大黄素及其类似结构的茋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通过苄基保护酚羟基,Wittig-Horner反应构建反式二苯乙烯结构产物,在钯碳/甲酸铵条件下,以较高收率脱苄基得到异单叶大黄素,总收率高达48%.并将该催化体系成功地应用于一系列羟基茋类化合物的合成,取得良好的效果.各步反应收率高,条件温和,所用试剂成本低、毒性小,操作简单、安全,适合较大量生产.为羟基茋类化合物的大批量合成提供了简便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军,梁侨丽,雷玲玲,崔晓东,刘杰[10](2015)在《荆叁棱顺式茋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抗炎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荆叁棱顺式茋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及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分别运用甲基化、乙酰化、去甲基化反应对荆叁棱中新的顺式茋类化合物sciryagarol I(1)进行结构修饰。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化合物1及其结构修饰物3~5和荆叁棱中另一新顺式茋类化合物sciryagarol II(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以脂多糖(LPS)与Pam3csk4分别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化合物1~5对细胞释放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通过1H-NMR和HRESI-MS确定修饰物3~5的结构;化合物1,2和5能显着抑制由LPS或Pam3csk4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和白细胞介素-6。结论修饰物3~5皆为新化合物,顺式茋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强度与其结构上的酚羟基数目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茋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油用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对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CF-7)活性的影响,通过设计制作一种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利用AO/PI双染鉴定细胞在不同质量浓度低聚茋类化合物诱导下的活性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在药液(低聚茋类化合物)诱导下,呈明显皱缩和裂解;在药液质量浓度梯度作用下,芯片每个培养腔内细胞活力不同;进行细胞计数可知,药液质量浓度为0. 5 mg/mL时,细胞活力约50%;药液质量浓度为0. 75 mg/mL时,细胞活力16. 17%;药液质量浓度达到1 mg/mL时,培养腔内几乎无正常细胞。该方法实现了对药液质量浓度梯度影响细胞活性的实时监测和观察,为微流控芯片技术与油用牡丹副产物抗癌活性研究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茋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露,赵笑笑,申少斐,牛颜冰.油用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大孔树脂富集与抑菌活性[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寇丽莎,齐永红,张璇,申少斐,王德富.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牡丹籽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9
[3].张宇,刘普,邓瑞雪.不同产地油用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含量测定[C].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4].申少斐,裴燕妮,张丽,王德富,牛颜冰.油用牡丹籽仁中茋类化合物超声波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
[5].刘丹丹,郑旭煦,殷钟意,衡银雪.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7
[6].刘普,许艺凡,李小方,王孟可,张惠芳.油用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富集及对牡丹籽油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7
[7].刘普,李小方,牛亚琪,邓瑞雪,董俊青.油用牡丹籽饼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
[8].盛吉洋.几种中草药粗提物及茋类化合物对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9].赵剑阳,郑紫华,黄晴菲,邓金根,朱槿.异单叶大黄素及其类似结构茋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J].有机化学.2016
[10].李军,梁侨丽,雷玲玲,崔晓东,刘杰.荆叁棱顺式茋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抗炎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