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泗桥[1]2004年在《稻田杂草识别与化学防除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基于规则和基于案例的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方法,以南方稻田杂草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杂草的识别及化学防除等方面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包括具有杂草识别功能和化学防除处方功能的稻田杂草识别和防除对策专家系统。经测试,基于规则(RBR)的杂草识别模块,杂草识别完全正确率在67.8%以上,如果同时利用图片识别辅助手段,对杂草的识别准确率提高到75%以上。基于案例(CBR)的杂草防除模块能够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的具体情况为用户提供合理适用的防除方案,在没有完全匹配案例的情况下,系统将根据杂草的类别提供最为合适的处方。此外,系统还具有解释机制和一定的学习功能。 本专家系统采用了多种计算机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使其图文并茂,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系统的知识库、案例库易于修改扩充。本系统建立了稻田常见的58种杂草分类知识库及杂草数据库、常用的93种除草剂数据库和处方案例库,此外,还提供了290幅杂草图片以及其他资料。并且建立了杂草知识帮助文件和系统使用帮助文件。 研究表明,利用包括基于规则和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等计算机技术开发杂草识别和防除对策专家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全可行的,今后的研究将集中在如何使系统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即降低对用户专业知识的要求)和提高对杂草的识别率上。
李振博[2]2010年在《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江苏省杂草稻(Oryza sativa L.)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萌发特性的差异;通过大田栽培试验,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在生长过程、植株农艺学性状和种子形态特征的差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粳稻产量和稻米率的影响;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除草剂对杂草稻的防除效果和可行性。结果如下:试验比较研究了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江苏省杂草稻和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32个江苏省杂草稻样本和6个栽培稻品种在≤10℃和≥45℃的恒温条件下均不能萌发;69%-84%的杂草稻样本在12.5-15℃低温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于粳稻品种的萌发率,杂草稻样本在40℃高温条件下的萌发率均明显高于粳稻品种;江苏省杂草稻与籼稻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萌发率。光照周期和光照条件对江苏省杂草稻和常规栽培稻的萌发率没有影响。在pH3时,56%的杂草稻样本的萌发率高于粳稻品种,66%的杂草稻样本的萌发率高于籼稻品种;当溶液pH为10时,90%以上的杂草稻样本的萌发率明显高于栽培品种。江苏省杂草稻的萌发对水分胁迫的抗逆性强于常规栽培稻,其较为适宜的水势范围为≥-0.91 MPa,而栽培粳稻和栽培籼稻萌发较为适宜的范围分别为≥-0.69 MPa和≥-0.54 MPa。江苏省杂草稻的萌发对盐胁迫的抗逆性较强,分别有59%和78%的杂草稻样本在高NaCl浓度下(≤300mM)的萌发率高于籼稻和粳稻品种。江苏省杂草稻在0-3cm的土壤表层中出苗能力较强,而在较深的土层条件下栽培稻的出苗率明显高于杂草稻。通过试验筛选出一个抗逆性较强的杂草稻样本,经过研究发现:分别在20℃条件下、pH6和8条件下、水势为-0.3 MPa条件下、180mM NaCl浓度条件下,此杂草稻样本具有强于常规栽培稻的发芽势;并且分别在20℃条件下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条件下此杂草稻的胚根和胚芽的长度均明显长于常规栽培稻。在不同的水势条件下,此杂草稻的胚根的长度明显长于常规栽培稻,但胚芽长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在7 cm埋土深度条件下,此杂草稻中胚轴的伸长长度明显长于栽培稻。通过研究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植株生物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在植株营养生长的不同阶段,32个杂草稻样本和6个栽培稻品种在苗高、分蘖数、植株地上部分校正鲜重和校正干重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苗高变化方面,91%的江苏省杂草稻样本属于长生长期(增长期>100 d),低苗高(77-100 cm)生物型;9%的样本与籼稻品种相同属于长生长期,高苗高(102-140 cm)生物型,而粳稻品种属于短生长期(约80 d),低苗高(83-83 cm)生物型。在分蘖数变化方面,63%的杂草稻样本的分蘖期较短(约60d),分蘖数较多(19-31个);另有31%的杂草稻样本与籼稻品种相似表现出分蘖期长(约100 d),分蘖数少(12-26个)的特性;还有6%的杂草稻样本分蘖期长,分蘖数多(32-52个);而粳稻品种的分蘖期短,分蘖数少(8-13个)。在植株地上部分校正鲜重和校正干重方面,江苏省杂草稻的校正鲜重和校正干重均明显低于栽培稻。江苏省杂草稻的农艺学性状基本上介于粳稻和籼稻之间,表现为:株高较矮(63.32-96.62 cm,80 cm以下的杂草稻样本占75%)、旗叶长较短(24.59-35.92 cm)、旗叶宽较宽(1.41-2.04 cm)、倒二叶较长(35.95-48.07 cm)、倒二叶较窄(1.12-1.56 cm)、穗长较长(21.33-24.63 cm)、穗分枝数较多(11.83-14.8个)、穗下节长较短(20.41-31.30 cm)、每穗粒数较少(141.56-195.51粒)、分蘖角较大(20.5°-46.0°),每穗落粒数较多(4.15-38.83粒),多数休眠性弱,绝大多数无芒,大多数抽穗时颖壳顶端没有红点,颖壳颜色均为暗稻黄色、抽穗期和扬花期均较短、灌浆期和蜡熟期较长。江苏省杂草稻的种子生物学特征与常规栽培稻表现出明显地差异。主要表现在杂草稻种子长宽比介于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之间,颖壳的颜色较常规栽培稻颜色深,种子果皮的颜色均为红色等差异。杂草稻种子掺杂在稻种中,会对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率造成影响。本文研究了水直播条件下,杂草稻对南粳44产量和稻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杂草稻对南粳44的产量和稻米率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杂草稻的播种量从30粒/m2到150粒/m2,造成了南粳44减产24%-64%;同时对稻米稻米率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收获的稻米中含有38%-91%的杂草稻种子。为了研究除草剂对杂草稻的防除效果,我们选取了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对杂草稻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相应地对常规栽培稻的安全性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常规的除草剂很难选择性的防除杂草稻,即使杂草稻对某种除草剂表现地比较敏感,但同样水稻也对此除草剂十分敏感,容易产生严重的药害。
师慧[3]2016年在《黑龙江省水田萤蔺对ALS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为399.7万hm2,占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8.11%。自80年代起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ALS抑制剂开始在我省广泛使用。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是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的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危害高峰期与水稻分蘖后期至拔节期一致,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本文以采自黑龙江省9个地区19个水稻田萤蔺生物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其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以及嘧啶肟草醚产生的抗药性水平;通过盆栽法结果确定萤蔺生物型是否对以上四种除草剂产生交互抗性;进一步确定萤蔺体内ALS酶、SOD酶、POD酶和CAT酶是否与萤蔺抗药性的产生有关,旨在为萤蔺抗性生物型的抗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9个地区19个萤蔺生物型对四种ALS抑制剂产生的抗药性水平存在差异供试的19个萤蔺生物型用吡嘧磺隆处理后,测定结果发现:尚志01、尚志02、方正01处于中等水平抗性;通河01处于低水平抗性;敏感性下降的生物型只有鸡西01;其余14个供试萤蔺生物型对吡嘧磺隆敏感。供试的19个萤蔺生物型用苄嘧磺隆处理后,测定结果发现:尚志01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尚志02、鸡西01、通河01、方正01处于低水平抗性;通河02、阿城01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其他12个供试萤蔺生物型对苄嘧磺隆敏感。供试的19个萤蔺生物型用五氟磺草胺处理后,测定结果发现:尚志01、尚志02处于中等水平抗性;鸡西01和通河01处于低水平抗性;庆安02和铁力01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其余13个供试萤蔺生物型对五氟磺草胺敏感。供试的19个萤蔺生物型用嘧啶肟草醚处理后,测定结果发现:尚志01、尚志02处于低水平抗性;其次通河01和阿城01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其余15个供试萤蔺生物型对五氟磺草胺敏感。(2)尚志01与02、通河01、方正01与鸡西01萤蔺生物型对ALS抑制剂产生交互抗性尚志01、尚志02、通河01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以及嘧啶肟草醚产生交互抗性;鸡西01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与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方正01对仅吡嘧磺隆与苄嘧磺隆产生了交互抗性;其他生物型对这四种ALS抑制剂均表现为敏感,故未产生交互抗性。(3)萤蔺体内非靶标酶和靶标酶的活性与其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抗性有关1)非靶标酶的活性与萤蔺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抗性有关以五常荒地为敏感生物型(S)、通河01为中抗生物型(M)、尚志01为高抗生物型(R)。受10 g a.i./ha吡嘧磺隆胁迫后,尚志01(R)第3 d POD活性变化率达到峰值,而通河01(M)与五常荒地(S)需要在第5 d才能达到峰值。POD酶活性变化率的均值为:尚志01(R)11.56%>通河01(M)6.39%>五常荒地(S)-4.36%。受3.33 g a.i./ha苄嘧磺隆胁迫后通河01(M)与尚志01(R)生物型的POD活性变化率第1 d达到峰值,五常荒地(S)则在第7 d才达到峰值。叁种生物型POD酶活性变化率的均值为:尚志01(R)46.27%>通河01(M)29.80%>五常荒地(S)-0.06%。测定结果显示:萤蔺生物型体内POD酶活性与其抗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以五常荒地为敏感生物型(S)、通河01为中抗生物型(M)、尚志01为高抗生物型(R)。受10 g a.i./ha吡嘧磺隆胁迫后,尚志01(R)和通河01(M)生物型SOD酶活性变化率均于施药第1 d达到峰值,分别为59.09%和10.81%;五常荒地(S)于第5 d达到峰值,为57.14%。SOD酶活性变化率的均值为:五常荒地(S)6.12%>尚志01(R)11.64%>通河01(M)-23.27%;受3.33 g a.i./h苄嘧磺隆胁迫后,五常荒地(S)生物型SOD酶活性变化率一直在0%处上下浮动。通河01(M)第5 d达到峰值244.44%,尚志01(R)11 d达到峰值300%,叁种生物型1-13 d的平均SOD酶活性变化率:尚志01(R)151.63%>通河01(M)89.02%>五常荒地(S)29.24%。测定结果显示:叁种生物型SOD酶活性与抗吡嘧磺隆程度关系不密切;与抗苄嘧磺隆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以五常荒地为敏感生物型(S)、通河01为中抗生物型(M)、尚志01为高抗生物型(R)。受10 g a.i./ha吡嘧磺隆胁迫后,叁种生物型CAT酶活性变化率均在第5 d达到峰值,峰值无差异,但CAT酶活性变化率的均值为:尚志01(R)27.48%>通河01(M)3.20%>五常荒地(S)0.81%。受3.33 g a.i./h苄嘧磺隆胁迫后,五常荒地(S)生物型活性变化率一直下降,通河01(M)CAT活性变化率先上升后下降,尚志01(R)活性变化率一直上升。叁个生物型CAT酶活性变化率的均值为:尚志01(R)28.71%>通河01(M)-7.37%>五常荒地(S)-9.81%。测定结果显示:萤蔺生物型体内的CAT酶活性与其抗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靶标酶的活性与萤蔺对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抗性有关以五常荒地为敏感生物型(S)、通河01为中抗生物型(M)、尚志01为高抗生物型(R)。受10 g a.i./ha吡嘧磺隆胁迫后,尚志01(R)第3 d即达到峰值163.94%,通河01(M)第3d达到峰值85%,五常荒地(S)一直在0%以下。叁个生物型的ALS活性变化率的平均值为:尚志01(R)57.62%>通河01(M)18.36%>五常荒地(S)-26.24%。受3.33 g a.i./h苄嘧磺隆胁迫后,尚志01(R)第1 d即达最大值81.86%,通河01(M)第3 d最高为44%,五常荒地(S)一直在0%以下。叁个生物型的ALS活性变化率的平均值为:尚志01(R)31.89%>通河01(M)9.71%>五常荒地(S)-22.50%。由此可以得出:抗性水平由高到低的萤蔺生物型体内的ALS酶活性与其抗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刘欢[4]2014年在《燕麦田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燕麦和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通过设置在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连续二年(2011-2012年)的皮燕麦(陇燕3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田间除草剂筛选试验,结合室内指标测定,研究不同除草剂在不同剂量下对杂草防除性能以及对燕麦安全性、产量、品质、生理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除草剂施用后不同时期对燕麦田土壤微生态系统的调控效应,探讨除草剂和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呼吸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燕麦田中以藜、卷茎蓼、打碗花为主的杂草群落对燕麦田可造成2级危害,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区的杂草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有施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的必要。(2)13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及燕麦产量均有显着影响。其中,茎叶除草剂立清、麦喜和人工除草的防效较高,均在80%以上;前二者对产量的增效甚至高于人工除草,燕麦干草及种子产量最高达10739.0kg·hm-2和:3238.3kg·hm-2,分别超出对照27.74%和20.90%。土壤处理剂氟乐灵、果尔的杂草防效不及50%,而且对燕麦出苗和生长有所抑制,还可引起燕麦幼苗茎秆扭曲,叶片白斑等药害现象,2,4-D丁酯可导致裸燕麦田带壳率增多。各产量构成指标中,施用除草剂对燕麦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无明显作用,对小穗数、穗粒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有较显着影响。4种表现优良的除草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及对皮、裸燕麦的增产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F3 (270 ml·hm-2麦喜)>M3 (2025 ml·hm-2立清)>M2(1350ml·hm-2立清)> S3 (1350 ml·hm-z金都尔)>F2(180ml·hm-2麦喜)。应试茎叶处理剂普遍优干土壤处理剂。(3)研究除草剂麦喜和立清对燕麦生理生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发现:①应试除草剂在燕麦生长前期对皮、裸燕麦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酶系统均有影响,表现为抑制了燕麦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但促进了胞间C0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燕麦生长后期除草剂处理下的光合指标恹复至对照水平。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POD、SOD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在生育期内较为稳定;MDA含量逐渐上升,开花期达到最高。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3种保护酶活性均显着下降,MDA含量上升。此外,不同除草剂对皮、裸燕麦的光合作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皮燕麦不同生育期内各光合指标对高浓度立清敏感,而裸燕麦则对高浓度麦喜耐药性较差,而麦喜对燕麦叶片酶活性影响较小。②2种除草剂在中、低浓度下对皮、裸燕麦干草和籽粒中的粗蛋白、粗仄分含量及籽粒中矿质元素Ca和P含量都有所促进,对燕麦干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无显着的影响;而高浓度下对燕麦干草和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干草可消化干物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抑制相对明显。相比对照,处理M2(1350 ml-hm-2立清)下燕麦干草及籽粒粗蛋白平均提高6.3%,粗仄分提高4.5%,籽粒中矿物质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较高,品质相对较好。(4)通过除草剂对土壤微生态特性的一系列研究表明:①除草剂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随微生物、酶的种类及除草剂浓度而异。在2种除草剂作用下,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高浓度除草剂对微生物数量的抑制水平和抑制期均明显超过低浓度,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真菌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细菌,放线菌对除草剂敏感度最小。除草剂立清和麦喜施用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抑制-激活作用;对碱性磷酸酶具有激活-抑制-再激活的作用;对土壤蔗糖酶早期稍有抑制,但中后期都为逐渐激活恹复的作用,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2种除草剂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总体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的效应,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增加,土壤呼吸强度也呈显着增大趋势。②对各土壤生物指标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土壤微生物对燕麦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大于土壤酶和土壤呼吸。综合得分顺序为处理M1(立清675 ml·hm-2)>M2(立清1350ml·hm-2)>F1(麦喜90ml·hm-2)>对照>F2(麦喜180 ml·hm-2)>M3(立清2025 ml-hm-2)>F3(麦喜270 ml-hm-z)。除草剂对土壤生态系统各指标的影响多在40d后有所恢复,而高浓度除草剂终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对土壤肥力及燕麦生长造成潜在危害。(5)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施用茎叶处理剂立清和麦喜不同浓度下的杂草防效、燕麦产量、品质、生理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代谢等几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综合模型为:F综=0.596Z1+0.214Z2+0.113Z3。前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277%,其中第一主成分代表除草剂防效及燕麦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土壤生物代谢活性因子,第叁主成分中则代表燕麦的生理特性。所有处理中,M2 (1350 ml·hm-z立清)综合评价值最高,在燕麦田施用应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李玉融[5]2011年在《杂草稻杂草化特性、与栽培稻竞争关系以及化感潜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江苏省部分地区杂草稻为供试对象、两个常规栽培稻为对照材料,对其进行了植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相关的杂草化特性、竞争关系以及化感潜力等研究。本文研究了江苏省12杂草稻杂草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部分杂草稻生物型株高变异范围在68.51-122.34 cm之间,株高偏矮,分蘖能力强,分蘖数多于常规栽培稻。在穗部特性方面,穗长较短,穗型开放松散,有效穗数较少;部分杂草稻具短芒,果皮红色,结实率较低,千粒重较小,粒型介于粳稻与籼稻品种之间,极少有大粒型;种子具有休眠性,且休眠强度不一。杂草稻的抽穗期及分化期均明显早于常规栽培稻,落粒性强,生活周期短。为了明确苏中苏南苏北地区6个杂草稻生物型和2个常规栽培稻品种萌发特性的差异,采用种子生测法,研究了温度、光照、水势、盐分、pH值及埋土深度6个因素对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的萌发不受光照周期的影响;在萌发适应温度范围方面,苏南苏中地区4个杂草稻生物型>SY63>苏北地区2个杂草稻生物型>NJ44;不同水势条件下,苏中苏南地区4个杂草稻生物型的萌发率>苏北地区2个杂草稻生物型>常规栽培稻;JT-3、WJ-2、JD-4、FN-3四个杂草稻生物型在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萌发率>常规栽培稻,在250 mM-300 mM之间,GY-LZC、JY-1的萌发率介于两种常规栽培稻之间;随着溶液pH的改变,苏中苏南地区杂草稻萌发率的变化不明显,都在90%以上,pH小于6或大于8时,苏中苏南地区4个杂草稻生物型的萌发率>苏北地区2个杂草稻生物型>常规栽培稻;在1-3 cm的埋土深度下,杂草稻的出苗率>常规栽培稻出苗率,在4-7 cm的埋土深度,常规栽培稻的出苗率>杂草稻。采用de wit取代试验法,研究了杂草稻WJ-2、GY-LZC与常规栽培稻SY63和NJ44相互竞争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杂草稻播种比例的不断增大,常规栽培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显着减小,株高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竞争的结果:杂草稻GY-LZC的后叁叶叶面积大于栽培稻NJ44而小于栽培稻SY63,株高、分蘖数大于常规栽培稻SY63和NJ44。杂草稻WJ-2株高和后叁叶叶面积大于NJ44而小于常规栽培稻SY63,分蘖数多于常规栽培稻SY63和NJ44。随着杂草稻WJ-2播种密度的增大,栽培稻SY63和NJ44的产量逐渐降低,且杂草稻对WJ-2的影响比SY63大。采用琼脂迟播共培法及叶片水浸提液方法对江苏省32份杂草稻样本及1份水稻弱化感品种lemont的化感潜力进行筛选,比较了不同材料之间抑草作用及同一供试材料对稗草及莴苣化感作用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培法对部分材料进行复筛,对琼脂迟播共培法及土培法获得的化感指数(RI)进行比较。发现部分杂草稻对水稻田伴生稗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制稗草的根长。杂草稻WJ-4和BH-1对稗草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同一供试材料对稗草及莴苣的化感作用强弱不同,以莴苣作为受体材料更为敏感。土培法中,杂草稻对稗草株高及根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获得的RI值普遍高于琼脂迟播共培法。
由振国, 肖立新[6]1993年在《WCES化学除草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高效、优质、持续发展农业的需要,帮助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科学地制定化学除草方案。我们开发出一套化学除草计算机专家系统WCES。本系统集数据库管理、查询、杂草识别、除草决策、试验设计与分析、统计建模六大功能于一身。可以:(1) 任意补充和修改与化学除草有关的数据库内容;(2) 查询与杂草、作物及除草剂施用技术有关的问题;(3) 鉴别农田杂草名称;(4) 根据杂草的生态经济防除指标,决策有无除草的必要和确定具体的最优化学除草方案;(5) 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试验设计、方差分析与显着性检验;(6) 对一元或多元自变量与依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统计建模。实例咨询与决策结果表明,本化学除草专家系统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结果可靠,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崔香仙[7]2006年在《延边地区水田杂草防除现状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采用调查研究与分析、归纳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研究了延边地区(重点珲春)的水田杂草防除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旨在总结水田杂草群落演替动向及其除草剂使用技术变化动向,找出水田杂草防除体系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水田杂草防除对策。通过调查,延边地区主要优势杂草有稗草、野慈姑、雨久花等。杂草防除效果较理想的化学除草剂有80%稻思达水分散粒剂、30%威农可湿性粉剂等。目前,延边地区水田化学除草面临的问题是除草剂使用技术不当造成药害;耐药性、抗药性杂草的蔓延为害加大;除草剂喷药器械落后。今后,水田杂草防除对策是:加大对农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安全科学使用除草剂水平;利用自然优势及区位优势,发展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生产,减量使用或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在水稻主产区,定点定位进行杂草发生危害情况,为找出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及时发现鉴定抗性杂草,并综合治理杂草提供可靠数据;加强水田杂草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可持续农业杂草治理体系。
王亚红[8]2004年在《陕西关中灌区麦田杂草发生现状及防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随着关中灌区麦田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面积应用,麦田杂草群落和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的发生和优势种群的演变情况调查,分析了杂草群落演变原因,开展了施药器械和除草剂的田间试验,针对灌区杂草群落演变实际,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 1.明确了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和危害优势种群。关中灌区小麦田杂草种类有17科37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优势种有播娘蒿、猪殃殃、蜡烛草、婆婆纳、荠菜、麦家公6种;并明确将播娘蒿、猪殃殃、繁缕、婆婆纳、蜡烛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列为恶性杂草或区域性恶性杂草。 2.明确了关中灌区表田杂草的演变规律和演变原因。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的演变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王不留行等阔叶种群危害为主,转化为以阔叶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种群,禾本科杂草中蜡烛草、节节麦、多花黑麦草等成为优势种群,危害明显加重。导致杂草优势种群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引种频繁,单一除草剂的长期使用,单一的耕作制度和粗放的栽培措施的影响,除草剂使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农业综合措施的放松等5方面。 3.使用有扇形雾喷头的WS-16手动喷雾器喷洒除草剂,能显着提高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WS-16手动喷雾器扇形雾喷头用于田间喷洒除草剂时药液附着率高,操作过程中无“跑、冒、滴、漏”现象,杂草防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工农-16手动喷雾器切向离心式喷头的,田间作业时宜采用单侧平行推进法施药。 4.世玛、麦喜、麦田青、巨星等是防除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的有效药剂,且对小麦安全无药害,相同用药量下以冬前防除效果好于春季。 5.提出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综合防除策略及技术措施。针对关中灌区麦田杂草的演变规律和演变原因,提出对杂草的防除,应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出发,以清选种子,使用腐熟粪肥,清除田边杂草,合理耕作、密植,轮作倒茬等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主要手段,辅助人工拔除,综合运用农业、化学、检疫、人工等防除措施,建立杂草综合防除技术体系,把杂草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稻田杂草识别与化学防除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建立[D]. 谭泗桥.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D]. 李振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 黑龙江省水田萤蔺对ALS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D]. 师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4]. 燕麦田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燕麦和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研究[D]. 刘欢. 甘肃农业大学. 2014
[5]. 杂草稻杂草化特性、与栽培稻竞争关系以及化感潜力的研究[D]. 李玉融.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 WCES化学除草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研制[J]. 由振国, 肖立新. 杂草科学. 1993
[7]. 延边地区水田杂草防除现状及其对策[D]. 崔香仙. 延边大学. 2006
[8]. 陕西关中灌区麦田杂草发生现状及防除技术研究[D]. 王亚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