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_刘廷国,刘天宝,汪新,郭军,单润

导读:本文包含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来,共聚物,酸酐,苯乙烯,溶液,酯化,聚苯乙烯。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廷国,刘天宝,汪新,郭军,单润[1](2017)在《低相对分子质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共聚单体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溶解于甲苯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和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得率和酸酐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单体浓度20%,单体物质的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0.60%,反应温度为86℃,反应时间2h,产物得率为86.86%,酸酐含量为50.28%.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分析法分别研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产物是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夏西木卡玛尔·买买提,王天富,努尔买买提,马于博,古丽米热·吐尔地[2](2015)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与马来酸酐为聚合单体,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等因素对产品的收率及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PO量为0.3%、n(St)/n(MA)=1.2:1、聚合反应温度125℃、聚合反应时间3 h,可以得到粘均分子量>20000、收率为91%的SMA共聚物。热重及生物可降解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可以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的可降解材料来使用。(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期刊2015-10-17)

乔志龙,王立伟,邓建元,杨万泰[3](2014)在《低分子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与正丁醇双酯化反应及其增塑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低分子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SMA),并用正丁醇对其进行双酯化改性,探讨了带水剂用量、催化剂用量、酸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SMA双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50℃,以二甲苯作为带水剂(质量分数40%)、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通过调节催化剂用量和酸醇物质的量之比,反应5h,可制备出酯化度达72%的SMA酯化物(SME)。对SME进行热失重分析(TGA)的测试结果显示,其失重温度较SMA提前,耐热性降低。然后,将SME作为增塑剂应用于PVC螺杆挤出加工实验中,考察了不同用量SME对PVC增塑样条的力学性能及耐抽出性性能的影响并与DOP增塑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ME有效改善了PVC制品的脆性,增加了其抗冲击强度,并且在化学溶剂和高温环境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抽出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梁进杰[4](2014)在《自沉淀法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SMA)出现,对SMA交替机理及聚合工艺的研究都一直很活跃。本文着重阐述了功能化SMA交替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如溶液聚合法、沉淀聚合法、活性自由基共聚等,以比较各种聚合反应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对SMA交替共聚物的功能化改性如苯环与酸酐的接枝改性进行了介绍,以推进SMA交替共聚物研究与应用。在合成SMA时,重点研究了以不同比例的丁酮和环己烷为混合溶剂,以自沉淀聚合法制备出SMA交替共聚物,结合了光引发聚合与共聚物的自沉淀的优势,在低温下(12-14℃)即可引发单体聚合并控制聚合物的结构与分子量。通过酸值测试和1HNMR分析,在较低的丁酮用量时,合成出的共聚物中马来酸酐摩尔分数较高,接近严格交替共聚。特性粘数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聚合体系极性的增加,共聚物的链段分布也增大,聚合物多分散性指数(PDI)值由1.09变化到3.05。在SMA的改性应用中借助FTIR光谱,以乙二胺为介质,将以十六烷醇酯化改性的SMA覆盖至聚磷酸铵表面,以提高SMA与LDPE的相容性和阻燃性。氧指数(LOI)和红外光谱用于分析样品的燃烧行为,发现改性聚磷酸铵用量达24%时,会出现黑烟和熔滴,从而减少了燃烧点处的碳层厚度,使得LOI值不易提高。利用热分析(TG)分析了样品和含有硼酸锌的样品的耐热性和成炭性。结果表明,以改性聚磷酸铵和硼酸锌比例为24:10添加到复合体系时,因两者的协同效应,使得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大的成炭量。将SMA中的马来酸酐用氨水酰胺化后得到酰胺化SMA(NSMA),用于对煅烧高岭土的表面改性,改性后的高岭土作为CPE的增强剂时,相对于硅烷偶联剂TTS的改性,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数据来看,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在胶料中的分散性,而且酰胺基的弱碱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硫化剂的活性,延缓胶料的焦烧时间和提高硫化效率。单以NSMA部分代替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协同增塑CPE时,对胶料有更好的增塑效果,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将十六烷醇酯化SMA的苯环磺化(SHSMA)后,应用于制备交联棉籽蛋白(CP)膜。以FTIR分析氨水变性CP,甘油增塑的CP和SHSMA改性的CP。DSC测试被增塑和改性CP的热蠕动性。分析和计算了含有和没有SHSMA的CP膜的水表面接触、水含量、水气透过性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SHSMA通过对肽链的交联和增塑作用,提高CP膜的的耐水性和其他相关的物理性能。(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4-05-31)

王世君[5](2014)在《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SMA)微球的合成研究,制备粒径大小可控,结构严格交替的SMA聚合物微球。以SMA微球为模板,通过原位反应控制无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负载,可制备出具有毛丹果状表面结构的SMA/SiO2复合微球。此类毛丹果状微球结合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优势,同时特殊的毛丹果状表面结构又赋予其更多其他性能和用途,例如在防污、催化材料载体、小分子痕量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本课题主要研究了: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稳定具有交替结构、粒径大小均一的SMA微球;原位模板法制备具有微、纳分级结构的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二氧化硅(SMA/SiO2)复合微球;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二氧化硅/银(SMA/SiO2/Ag)复合微球合成条件的优化以及形貌控制研究;最后对由其特殊的表面形态结构而影响其疏水性、微球负载效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等性能展开了相关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SMA)微球,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以苯乙烯和马来酸酐为单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具有大小相对可控、形貌良好的SMA微球。研究了合成SMA微球过程中,反应条件(单体浓度、溶剂、反应温度、搅拌条件等)对于所合成微球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的影响。通过碳-13核磁共振(13C NM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以及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SMA微球的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正丁酸乙酯为溶剂不加入搅拌有利于SMA微球更好的成球,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合成的SMA微球粒径不断增大。通过调控单体浓度产品粒径可以控制在380-640nm的范围内,本文将选取400nm SMA作为母球进行下一步工作2.模版法原位反应制备SMA/SiO2复合微球及其性能研究。利用二乙醇胺(DEA)作为催化剂,催化正硅酸乙酯(TEOS)在SMA微球表面进行原位水解缩聚反应,制备出SMA/SiO2复合纳米粒子,并对SMA/SiO2的制备条件与微球形貌结构建的关联展开研究。通过复合微球表面形貌结构的变化,提出并验证了SMA链段的聚集状态调控是其微纳分级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TEM、SEM、TGA、IR、接触角测量等手段,对SMA/SiO2复合结构微球的形貌、热稳定性及涂膜亲疏水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控制SMA模板与TEOS比例、水醇体积比例、二乙醇胺的用量,可以实现SMA/SiO2复合微球的形貌控制(毛刺装或光滑状);当SMA模板微球用量为50mg,醇水比为40/10(v/v), DEA用量为1.0g, TEOS用量为0.2g时制备的复合微球,可以呈现规整毛刺状壳层结构;同时对其构筑的涂膜进行疏水性测试时,水在表面的接触角可以为119.3°。3. SMA/SiO2/Ag复合微球的制备及SERS和光催化性能研究。以表面呈毛丹果状的SMA/SiO2复合微球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硝酸银进行原位负载纳米Ag,制备了SMA/SiO2/Ag复合微球,研究了SMA/SiO2/Ag的组成结构特点,并对影响纳米银负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TEM、SEM、TGA、XRD、UV-VIS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构、化学组成及光谱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负载时间、硝酸银浓度、还原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条件,会对纳米银负载后的形貌和负载量有一定影响。在对罗丹明(R6G)的SERS测试中发现,毛丹果状结构SMA/SiO2模板制备的SMA/SiO2/Ag微球具有一定的增强效应。对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表明,复合微球并未明显显现催化降解MB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张洪利,郝海涛,党民团,闫晓杰,范立明[6](2011)在《低温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自由基引发共聚反应,生成共聚物SMA,是典型的交替共聚。在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下,以丙酮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用收率作为评价标准,对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60℃,BPO的质量分数x(BPO)=0.3%,n(苯乙烯)∶n(马来酸酐)=1∶1,w(单体)=30%,反应2 h的条件下,聚合物的收率可达到98.5%。利用化学滴定法测得聚合物中马来酸酐摩尔分数为49.91%,结合理论,证明了合成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是一种交替共聚物。一种低温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工艺得到开发。(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1年09期)

唐炳涛,赵杰,张淑芬,王晓敏[7](2011)在《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沉淀聚合工艺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详细考察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及聚合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80℃、引发剂用量0.7%、苯乙烯与马来酸酐配比1∶1、时间2h的条件下,聚合物收率可达96.6%.用13 C NMR、IR、GPC、元素分析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TG测定了其热稳定性.聚合残液的HPLC、共聚物的元素分析与13 C NMR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是一种交替共聚物.(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若望,李扬,杨慕杰[8](2011)在《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钠盐/聚苯乙烯磺酸钠复合物的湿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钠盐(NaSMA)与聚苯乙烯磺酸钠(NaPSS)复合物为湿敏材料,在叉指金电极上浸涂成膜制备了电阻型湿度传感器,考察了NaSMA和NaPSS浓度对复合湿度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NaPSS可降低传感器在低湿下电阻,同时提高传感器的高湿灵敏度。在最佳条件下,当环境湿度从33%RH增加至97%RH时,制备的复合湿度传感器的电阻由4.2×106Ω变化至1.8×103Ω,并具有优异的半对数线性、较高的高湿响应灵敏度和较小的湿滞。相对于单独以NaPSS或NaSMA为湿敏材料的传感器,复合传感器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在复合敏感膜外施加硅丙树脂保护层,可明显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唐炳涛,赵杰,张淑芬[9](2010)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下,以丁酮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详细研究了温度、引发剂用量、苯乙烯与马来酸酐配比、单体(苯乙烯与马来酸酐)质量分数及聚合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温度80℃,x(BPO)=0.6%(相对于苯乙烯与马来酸酐),n(苯乙烯)∶n(马来酸酐)=1∶1,w(单体)=15%(相对于混合溶液),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聚合物收率可达99%。采用13CNMR、IR、GPC、元素分析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TG测定了其热稳定性。结合共聚物的元素分析与13CNMR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是一种交替共聚物。(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0年03期)

任丽霞,陈永明[10](2009)在《4-PEG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对位PEG取代苯乙烯(PEG-g-St)和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P((PEG-g-St)-alt-MA)),13CNMR分析表明PEG-g-St和马来酸酐单元采取交替的序列结构.利用反应性基团-马来酸酐单元的水解以及胺解可以制备功能性的PEG聚合物.以月桂胺为模型小分子研究了该聚合物的胺解,得到4-PEG-苯乙烯与羧酸基团以及疏水烷烃的交替序列聚合物,该双亲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组装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化学)》期刊2009年09期)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苯乙烯与马来酸酐为聚合单体,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等因素对产品的收率及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PO量为0.3%、n(St)/n(MA)=1.2:1、聚合反应温度125℃、聚合反应时间3 h,可以得到粘均分子量>20000、收率为91%的SMA共聚物。热重及生物可降解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可以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的可降解材料来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廷国,刘天宝,汪新,郭军,单润.低相对分子质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J].分子科学学报.2017

[2].夏西木卡玛尔·买买提,王天富,努尔买买提,马于博,古丽米热·吐尔地.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2015

[3].乔志龙,王立伟,邓建元,杨万泰.低分子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与正丁醇双酯化反应及其增塑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梁进杰.自沉淀法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制备与应用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4

[5].王世君.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4

[6].张洪利,郝海涛,党民团,闫晓杰,范立明.低温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J].应用化工.2011

[7].唐炳涛,赵杰,张淑芬,王晓敏.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合成及表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

[8].刘若望,李扬,杨慕杰.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钠盐/聚苯乙烯磺酸钠复合物的湿敏特性[J].传感技术学报.2011

[9].唐炳涛,赵杰,张淑芬.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J].精细化工.2010

[10].任丽霞,陈永明.4-PEG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功能化[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

论文知识图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4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不同pH值和盐浓度下苯乙烯/水乳液滴...不同溶剂浓度下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子...单体摩尔比对收率的影响SMA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标签:;  ;  ;  ;  ;  ;  ;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论文_刘廷国,刘天宝,汪新,郭军,单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