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内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疚,道德,德育,情感,政治课,德性,羞耻。
虚拟内疚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18)在《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虚拟内疚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在虚拟内疚上不存在性别、城乡、是否非独和年级的差异,但在虚拟内疚其他维度上还是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初中女生的责任内疚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责任内疚高于初二、初叁学生。初中生归因方式的各维度除了运气归因外,都与虚拟内疚存在显着相关,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和背景归因对虚拟内疚有显着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05期)
孙杰[2](2014)在《虚拟内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课德育路径述略——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虚拟内疚的发生机理,思想政治课教学可尝试创设虚拟违规场景,激发学生的虚拟内疚,以既往体验诱发悲情换位,促成"情绪充予"的道德审视;以悲情换位趋使自我归因,趋于道德自我的"理想"抉择;以自我归因催生虚拟内疚,获致道德情感的"应然"内化,从而跃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责任与由心之境,化"实然之我"为"应然之我"。(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4年10期)
陈友庆,孙秀文[3](2013)在《7—12岁儿童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两类内疚故事情境,考察了217名7—12岁儿童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7—9岁是儿童违规内疚理解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10岁以后趋于稳定;(2)7—12岁儿童已具有较高的虚拟内疚理解能力;(3)7—12岁儿童的虚拟内疚理解能力要高于违规内疚理解能力;(4)权威人际评价对于儿童虚拟内疚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5)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的理解能力没有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康毓连[4](2013)在《虚拟内疚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虚拟内疚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虚拟内疚的研究现状,深化人们对虚拟内疚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3期)
郦平[5](2011)在《虚拟内疚:一种德育方法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鉴于虚拟内疚是基于人际关系之间的心理换位基础上形成的,而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度过,于是提倡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虚拟内疚的教育方法引入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没有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影响机制,以致彼此间可以相互调节、相互强化,进而促使其良好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1年11期)
刘鑫[6](2010)在《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内疚,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提出的基于移情的内疚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或者所作所为并没有违犯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但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做了错事,或者与他人所受到的伤害有间接的关系时感到的内疚。虚拟内疚包括:关系内疚、责任内疚、发展的内疚、幸存者内疚等不同的类型。为了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虚拟内疚发展状况,丰富虚拟内疚理论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同时考察了我国大学生虚拟内疚的群体特征,探讨了大学生移情水平和虚拟内疚的关系,以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编制的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共由23个条目组成,包括发展内疚、责任内疚、关系内疚叁个维度,问卷的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整体水平上,大学生的责任内疚、关系内疚得分偏高,但发展内疚略低于责任内疚和关系内疚的得分。(3)在性别变量上,女大学生在责任内疚维度得分显着高于男大学生,但发展内疚维度得分显着低于男大学生。(4)就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文科生在责任内疚、关系内疚和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显着高于理科的大学生。(5)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发展内疚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责任内疚维度的得分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6)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虚拟内疚水平差异并不显着。(7)大学生的移情水平和发展内疚、责任内疚、关系内疚叁个维度及总问卷均有显着的相关,移情水平对虚拟内疚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20)
刘金梅[7](2009)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疚是一种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负性自我意识情绪体验,霍夫曼把内疚分为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亲社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作为对个体所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内疚可以引发亲社会行为。本研究用情境故事法探讨了10-18岁青少年的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与亲社会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的虚拟内疚的体验强度存在年级差异,虚拟内疚的体验强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在初中阶段,对虚拟内疚的体验出现出现反增长;2.对家人与对同伴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其体验强度存在差异;3.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移情水平影响个体的虚拟内疚体验强度;4.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不同年级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类型的选择无显着差异,其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存在差异;5.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对家人和对同伴选择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存在差异;6.对亲社会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受到虚拟内疚体验强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陈正辉,刘慧磊[8](2008)在《“虚拟内疚”理论在亲情广告诉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情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它是生命的动力,是人生的价值取向之一,有时可以产生惊人的奇迹和战无不胜的力量。在广告诉求中,实现有效劝服通常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即俗话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通常会首先选择用情感的方法实现劝服,当情感的力量不足以达成目标时,方采取理性劝服的方法。感性诉求可以触及人们更深的认知层面,实现更有效、更持久的劝服效果。本文着力探讨在人类多种情感中,亲情在广告诉求方面的心理学依据,并结合情绪心理学领域中"虚拟内疚"理论,分析亲情在广告劝服中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产生效果以及改进策略等,这对进一步完善亲情广告的诉求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告大观(理论版)》期刊2008年01期)
乔建中,王蓓[9](2005)在《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内疚研究的心理学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内疚研究的心理学进展熏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评价。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sychological数据库1980-01/2003-12期间关于霍夫曼以及与内疚、移情、道德的相关文献,检索词“Hoffman”、“guilt”、“empathy”、“mora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在所查找到的文献中,选择霍夫曼的专着和文章,以及其他心理学家的着述中涉及霍夫曼内疚和虚拟内疚研究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围绕内疚和虚拟内疚,对所选文献进行提炼,共得到有关霍夫曼虚拟内疚研究的书籍和文献9部(篇)。资料综合:9部(篇)文献包括综述1篇,专着8部。其中1部专着解释了虚拟内疚的涵义及类型,1篇综述和3部专着阐述了虚拟内疚发生机制,5部专着分析了虚拟内疚的影响因素,1部专着对霍夫曼的理论意义进行了评价。结论:霍夫曼的理论认为虚拟内疚是尽管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或所作所为并没有违犯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但如果他们以为自己做了错事或与他人所受到的伤害有间接关系,也会感到内疚而自责。其分为四大类:关系性内疚,责任性内疚,发展性内疚,幸存性内疚。并认为虚拟内疚是移情性悲伤与认知归因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受既往经验、移情能力、道德水平和关系程度影响。霍夫曼关于虚拟内疚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内疚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内疚研究的内容,而且从新的角度揭示了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40期)
郭俊彬[10](2004)在《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对德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注道德情感对于品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探索中 ,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独树一帜。该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而且对德育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极具启发。(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S1期)
虚拟内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虚拟内疚的发生机理,思想政治课教学可尝试创设虚拟违规场景,激发学生的虚拟内疚,以既往体验诱发悲情换位,促成"情绪充予"的道德审视;以悲情换位趋使自我归因,趋于道德自我的"理想"抉择;以自我归因催生虚拟内疚,获致道德情感的"应然"内化,从而跃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责任与由心之境,化"实然之我"为"应然之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内疚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虚拟内疚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8
[2].孙杰.虚拟内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课德育路径述略——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
[3].陈友庆,孙秀文.7—12岁儿童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
[4].康毓连.虚拟内疚研究综述[J].金田.2013
[5].郦平.虚拟内疚:一种德育方法的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1
[6].刘鑫.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8].陈正辉,刘慧磊.“虚拟内疚”理论在亲情广告诉求中的应用[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
[9].乔建中,王蓓.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内疚研究的心理学进展(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
[10].郭俊彬.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对德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