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月:积蓄进取的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东[1](2021)在《转攻为守:唐高宗时期御蕃政策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唐高宗时期与吐蕃冲突不断,唐军损失惨重,大非川之役后唐廷派遣姜恪领兵抵御吐蕃,通过考察姜恪当时的职衔,可以发现当时唐军的策略更倾向于防守;仪凤二年(677),陇右地区河源、积石、莫门三军的设立则进一步表明唐朝御蕃政策的风向转变,开始在重点区域设置镇军防御吐蕃。青海之战后则全面调整备边方略,转攻为守,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防守的方针防御吐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唐朝财政危机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因新罗的复叛所致。
刘晓东[2](2021)在《康熙朝“三道沟事件”的处置与对马倭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熙二十四年,朝鲜边民韩得完等非法越界采参,放枪打伤正进行舆地勘察的清朝官役。事件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关注,对朝鲜国王进行"察议",并处以高额罚金。清朝对事件的严厉处置,与"三藩之乱"期间朝鲜"事大"不诚的表现密切相关。吴三桂反叛对东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冲击,在这种变局刺激下朝鲜对清朝的态度与情绪也发生了一定转化,其内部意欲借机联合其他反清势力攻伐清朝的政治暗流涌动不已,并以防范"海盗"为由,修筑城池等军事设施。为避免清朝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朝鲜还刻意对对马倭书之事进行了隐瞒。朝鲜政治动向的变化,也引起了清朝的警惕,对朝鲜的不满情绪也有所累积。而平定"三藩"之后,清朝也需要对战争中波动较大的区域秩序体系进行重新确认与梳理。"三道沟事件"则为清朝进一步整理、强化与朝鲜的关系,提供了契机。这也是清朝对事件的处理,采取较为严厉态势的深层原因所在。在达到预期目的后,清朝又很快恢复了对朝鲜的亲善与宽容态度,双方关系也随之回归正轨,并趋向改善。
朱文宇[3](2021)在《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文中指出官箴书即为官之箴言,是中国古代阐释为官道德与从政经验的特殊着作形式。近年来,官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尚有深入空间: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成果相对侧重于文本内在信息的梳理,而疏于从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或政治生态等角度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其次,在研究对象上,明宣宗御制《官箴》作为极罕见的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兼顾官箴文化和政治文化两个维度对明宣宗御制《官箴》加以全面解读,是对学界现有成果的一次有益补充。本文以明宣宗御制《官箴》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而动态地考察了该文献的出台背景、写作主体、阅读客体、基本内容、写作手法、流传方式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出其两个维度的文献地位和文献价值:一是,官箴文化维度。其一,较之主流官箴文献,明宣宗御制《官箴》具有以下内在特性:从写作主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由各级官吏所作,而此箴的作者是皇帝本人,这也导致它在语气态度、箴规力度、逻辑起点等方面,衍生出与主流官箴书的多重差异;从阅读客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为面向全体官吏或特定层级(类别)官吏所作,而此箴逐一针对三十五个(类)国家机构的主官加以训谕,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从中心内容角度看,主流官箴书有“为官之道”与“从政经验”两大取向,而此箴既有道德性,又有针对各岗位官员的现实性;从写作手法角度看,主流官箴书以概论体和语录笔记体居多,行文风格相对自由,而此箴采用了较为罕见的“百官箴体”,且通篇四言,无一句例外。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促使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箴无论是在强化“官箴”文体,还是深化官箴文化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从作品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作品数量骤增、篇幅扩大、体裁创新、内容多元化;从作者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创作的主体意识强化,不仅作者数量骤增,作者所处的政治、文化、社会圈层也迅速扩大。二是,政治文化维度。其一,明宣宗御制《官箴》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其中关于诸司官员职责和道德的说法已经不是主流官箴书的温和劝勉之语,而是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和要求,其精神要旨也不再是主流官箴书基于官僚群体内部利益的功利性诉求,而是皇权对诸司官员服务帝制国家的相关期待。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皇帝对内外诸司的政治定位、对各机构主官政治角色的理解,实际上还具有类似行政法典与道德法典的文献属性,并代表了皇帝总结过去、治理当下、寄望未来的现实政治意图。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应对王朝统治策略上的“宽严”之辨,整顿官僚队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典章制度史书的分析价值,这一点与宣宗的深层用意有关。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将各主要政府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地位和重要性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对帝国政治结构作出体制和机制上的统筹、布局和规划。其三,明宣宗御制《官箴》清晰地表达了明宣宗朱瞻基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秩序及其治国理念。宏观来看,此箴的根本政治诉求是巩固明朝统治秩序,确保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局势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政治过程的有序运行。具体来看,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国家机关层面的总体设计,二是官僚队伍层面的道德规范。其四,明宣宗御制《官箴》既是明宣宗朱瞻基构建理想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是宣德朝政治实践的缩影和成果,同时也是串联起明代政治生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并构成了明代乃至整个帝制时代政治文化的一种象征:一方面,此箴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契合性。从权力互动角度看,此箴是皇权对官僚权力的一次正面界定,它不仅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僚士大夫政治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实际上它也是皇权对于宋代以来逐渐活跃的士大夫政治所作出的一次积极回应;从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角度看,此箴更高度契合了儒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在明代后来的历史中,此箴逐渐凝结为一种理想政治的典范和“祖制”依据,它不仅在官僚士大夫中间广为传颂,甚至直接构成了其对抗现实政治的有力武器。明代中后期舆论场高度活跃,以激扬道德、鼓励政治批评为基本精神,此箴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推演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此箴也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分歧性。从君主专制政体的精神内核角度看,此箴本质上是明初皇权政治发展演变的产物,遵循的是一套相对独立于士大夫政治的运行逻辑。它既是明初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同时又反映了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从思想渊源角度看,此箴也透露出与儒家士大夫政治理念的重要差别。根据此箴提及孔子的两次表述,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周”所代表的帝王治统,而非儒家士大夫所尊崇的“孔孟”道统。而在帝制时代,治统与道统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性,从根本上说,是秩序观与民本观、“私”与“公”的分歧。
刘瑶瑶[4](2021)在《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异名同实词研究》文中认为
饶晓燕[5](2021)在《安史乱后藩镇割据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研究 ——以唐德宗朝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静沉[6](2021)在《沈廷芳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柳青权[7](2021)在《章楶与宋哲宗时期西北边防经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士伟[8](2021)在《后燕兴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双娟[9](2021)在《巴蜀地区第三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认为
贾棚仁[10](2021)在《清代台湾进士研究》文中指出
二、十二月:积蓄进取的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月:积蓄进取的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转攻为守:唐高宗时期御蕃政策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御蕃政策的渐变:唐朝西北边疆屯兵防守的尝试 |
二、从攻势战略到屯田防守:唐朝备边方略的调整 |
(一)陇右地区屯田御蕃的肇始 |
(二)唐朝屯田防守以待吐蕃之原因 |
三、结语 |
(2)康熙朝“三道沟事件”的处置与对马倭书(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经纬与清朝的处置 |
二、朝鲜自我检视中的“倭书”事件 |
三、“对马倭书”背后的东亚变局 |
四、结 语 |
(3)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回顾 |
三、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官箴文化的发展与宣宗御制《官箴》的出台 |
第一节 明初以前官箴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发轫期 |
二、成长期 |
三、成熟期 |
第二节 仁宣时期的官制与官员 |
一、近侍机构 |
二、中央行政系统 |
三、地方行政系统 |
四、军事管理系统 |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历史背景 |
一、由严入宽: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政治环境 |
二、官风颓弛: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直接原因 |
第二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 |
一、宣宗圣谕 |
二、箴言三十五篇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特点 |
一、以皇帝本人为制箴主体 |
二、以内外诸司为阅读客体 |
三、以道德训诫为中心内容 |
四、以四言韵文为体式风格 |
第三章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时代政治生态的构建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期许 |
一、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构想 |
二、宣宗御制《官箴》的官德要求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朝行政治理 |
一、肃纲纪 |
二、汰冗官 |
三、简贤才 |
第三节 蒸然之象:宣德朝政治生态的转变 |
一、大醇小疵的官场风气 |
二、宣宗的帝风与宣德时代的君臣关系 |
第四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 |
一、文本形态《官箴》的流传 |
二、特殊形态《官箴》的流传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箴书的影响 |
一、官箴作品的繁荣发展 |
二、官箴作者的广泛参与 |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场与官风的影响 |
一、正己:官德的培养 |
二、谏君:圣德的培养 |
第五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在精神脉络与明初政治文化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君主专制 |
一、御制与官箴: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 |
二、共生与合作: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士大夫政治 |
一、得君与行道:官僚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
二、周孔与孔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的必然冲突 |
结论 |
一、明宣宗御制《官箴》的官箴文化定位 |
二、明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文化定位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四、十二月:积蓄进取的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转攻为守:唐高宗时期御蕃政策的嬗变[J]. 李学东.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康熙朝“三道沟事件”的处置与对马倭书[J]. 刘晓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D]. 朱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4]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异名同实词研究[D]. 刘瑶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安史乱后藩镇割据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研究 ——以唐德宗朝为例[D]. 饶晓燕. 西北大学, 2021
- [6]沈廷芳及其诗歌研究[D]. 王静沉. 安徽大学, 2021
- [7]章楶与宋哲宗时期西北边防经略研究[D]. 柳青权.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后燕兴衰研究[D]. 刘士伟.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9]巴蜀地区第三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研究[D]. 赵双娟.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10]清代台湾进士研究[D]. 贾棚仁. 信阳师范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