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含油气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油气,中国,南海,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动力学。
中国含油气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何登发,马永生,刘波,蔡勋育,张义杰[1](2019)在《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迭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迭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叁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杨文采,于常青,杨午阳[2](2018)在《从地壳密度结构看中国大陆深层油气盆地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21世纪的中国能源问题,要研究深埋在5 km以下的古生代沉积盆地和潜在油气储层。由于结晶基底密度大、磁性较强,盆地沉积岩密度低而磁性弱,可用密度成像及磁性体顶面深度反演来确定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分布范围。应用重力异常多尺度分析和密度成像方法,可以计算出反映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分布的密度扰动图,预测中国深埋盆地的分布。密度成像的低密度扰动区与磁性结晶基底顶面深度大的区域吻合,与反射地震剖面探测结果一致。通过密度扰动成像预测深埋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四川、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等盆地深层。东部岩石圈裂谷带也可形成深埋结晶基底裂隙型储层,分布在华北和东北下方。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总面积可达地面沉积盆地面积的45%左右,估计陆上面积1600000 km~2左右,海域面积600000 km~2左右,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6期)
冯凯龙,冯自兴,滕骥,陈威振,于晓菲[3](2018)在《浅谈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中国南海边缘盆地的构造和演变过程,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最后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对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02期)
朱筱敏,钟大康,袁选俊,张惠良,朱世发[4](2016)在《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的主要进展,探讨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系统论述粗粒沉积体系、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细粒沉积体系、碳酸盐岩礁滩沉积体系、混积沉积体系、微生物岩、地震沉积学、沉积物理模拟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岩、沉积模拟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指出原型盆地沉积面貌和古地理格局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的多尺度构造古地理恢复、沉积学新理论在古老深埋老地层砂体发育规律及其与深埋新地层砂体发育规律的差异性解释中的应用、中国特色沉积体系组合和沉积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未来在源-渠-汇、沉积动力学、区域中国沉积学等沉积学理论和地震沉积学、沉积模拟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5期)
葛岩,刘成林,许恩爱,谢英刚,徐最[5](2016)在《中国西北叁大含油气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叁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质量比准噶尔及塔里木盆地差。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在烃源岩类型、生烃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烃源岩类型包括灰岩、泥岩、碳质泥岩,且均经历了二次生烃,具有混源油气等特征。借鉴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柴达木盆地需加强寒武-奥陶、石炭系等古生界地层的整体勘探,岩体侵入对于烃源岩成熟度产生重要影响,古油藏、次生油气藏及混源油气藏共同构成以石炭系为油源的油气保存形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马竹[6](2016)在《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主题,探讨前陆盆地名词的引用问题,重点在于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问题。首先结合国外的前陆盆地名词演变沿革、特征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前陆盆地的特征进行了说明,最后以讨论的方式,探讨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地定名问题、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形成动力学机制问题,以及对发展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反思。(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05期)
周宇成,陈清华,吴林,王晶[7](2014)在《深部作用对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众所周知,盆地动力学机制研究是认识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动力学机制联系紧密的多个盆地而言,其涉及范围越大,区域性越明确。当多个盆地处于相同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下,决定盆地差异性演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样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深部作用,如地幔柱。因此,本文在分析总结中、新生代动力学机制基础上,探讨地幔柱等深部作用对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控制。2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动力学背景经过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在多套动力学系统作用下,中国东部形成近百个大小不等、特征(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8: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论文集》期刊2014-10-20)
李文浩,张枝焕,李友川,张功成,傅宁[8](2014)在《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深水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表明:无论是板内的断坳盆地还是板缘的先裂陷后漂移沉积盆地,在裂陷期(断陷期)及坳陷期(漂移期)均有烃源岩分布,大陆边缘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存在差别,其中裂陷期非海相(湖相)暗色页岩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生油岩,还可能发育过渡相或近海相的煤系和泥质烃源岩;其次是板内坳陷晚期或板缘漂移期的海陆过渡相、近海相、前叁角洲相等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或者长期离物源区较近的情况下,烃源岩发育;裂陷晚期和坳陷早期烃源岩一般不发育,但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的半封闭浅海—半深海环境可能发育高效烃源岩。国外主要深水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特征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南海北部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的湖相烃源岩和裂陷晚期发育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不同盆地坳陷期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差异较大,其中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的琼东南盆地烃源岩稍差些,陆源有机质输入相对充足的珠江口盆地烃源岩较好一些。墨西哥湾和北苏门答腊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证实了半深海相烃源岩可作为有效油源岩,这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认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4年05期)
张军营[9](2013)在《中国迭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版块经历了数亿年的移动和碰撞,产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蕴藏量人类所必需的能源。以中国大陆为例,它经历过古生代大陆版快和大洋版块的碰撞分离,也经历过中生代,新生代的盆地和山地相对立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海相一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迭置的多旋回盆地。下面就是要探究如何运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迭合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进行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3年24期)
李德生[10](2013)在《中国多旋回迭合油气盆地的理论与勘探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及陆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区,由多块体、多山系和多盆地拼合而成,具有多旋回、多期次、海相和陆相都很丰富的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经过60多年勘探开发,目前国内油气田已形成年产原油2×108t、年产天然气1 000×108m3的生产水平。依靠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水平井、丛式井钻井,多段压裂、酸化增产技术,注水、注CO2等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四川、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和准噶尔等盆地逐步形成"立体勘探"的理论与实践。南方地区各盆地的古生界海相页岩有可能成为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具较大的资源潜力。(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中国含油气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21世纪的中国能源问题,要研究深埋在5 km以下的古生代沉积盆地和潜在油气储层。由于结晶基底密度大、磁性较强,盆地沉积岩密度低而磁性弱,可用密度成像及磁性体顶面深度反演来确定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分布范围。应用重力异常多尺度分析和密度成像方法,可以计算出反映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分布的密度扰动图,预测中国深埋盆地的分布。密度成像的低密度扰动区与磁性结晶基底顶面深度大的区域吻合,与反射地震剖面探测结果一致。通过密度扰动成像预测深埋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四川、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等盆地深层。东部岩石圈裂谷带也可形成深埋结晶基底裂隙型储层,分布在华北和东北下方。中国深埋沉积盆地和潜在储层的总面积可达地面沉积盆地面积的45%左右,估计陆上面积1600000 km~2左右,海域面积600000 km~2左右,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含油气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何登发,马永生,刘波,蔡勋育,张义杰.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J].地学前缘.2019
[2].杨文采,于常青,杨午阳.从地壳密度结构看中国大陆深层油气盆地的分布[J].地质论评.2018
[3].冯凯龙,冯自兴,滕骥,陈威振,于晓菲.浅谈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4].朱筱敏,钟大康,袁选俊,张惠良,朱世发.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
[5].葛岩,刘成林,许恩爱,谢英刚,徐最.中国西北叁大含油气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对比[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马竹.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J].科技风.2016
[7].周宇成,陈清华,吴林,王晶.深部作用对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控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8: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论文集.2014
[8].李文浩,张枝焕,李友川,张功成,傅宁.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启示[J].中国地质.2014
[9].张军营.中国迭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0].李德生.中国多旋回迭合油气盆地的理论与勘探实践[J].新疆石油地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