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人阶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国文化研究,工人阶级教育,文化主义,霍加特
工人阶级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18)在《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英国“新左派”曾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为目的,致力于英国工人阶级教育。其中,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等成员更是以保护工人阶级文化为由,致力于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霍加特等人因此开启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文化研究”(狭义)这一知识工程,叁人也被视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他们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文化问题,尤其是“无阶级”论争,起初以英国成人教育为阵地,进行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并探讨了工人阶级教育的文化理论基础;而后又进入大学体系内部教学,以大学教师的身份继续思考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问题。霍加特等人倡导以扩大的文化概念对抗英国本土的精英主义,开创了教育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工人阶级教育,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因此,他们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在英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以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叁位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为考察中心,联系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过程,考察他们思想产生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分析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他们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旨归,反思他们思想的特征、影响及意义等。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选题及其意义。本文以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为考察中心,探讨其主要的文化与教育思想及其在英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这一研究能够充实中国的英国教育思想史研究,能够为国内兴起的“教育文化研究”提供文化和教育理论资源,并对教育内涵发展历史的探讨具有意义。其次,对关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之关系,对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界定了文章的核心概念。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说明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及其与研究对象的适切性,并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史料的使用。本文运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作为方法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具体的研究。第二章探讨了英国文化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由于福利国家建设,英国社会出现了“富裕社会”的神话。另外,美国文化的入侵也使得英国自身具有阶级性的文化遭遇了大众化转向。本土和外来两股力量的合流,在英国社会引发了关于“无阶级”的论争。在教育领域,在20世纪上半叶,长久以来致力于英国工人阶级教育的成人教育出现了重大转向,它由以阶级为基础的工人阶级教育转向以民族为基础的大众成人教育,由此导致了工人阶级教育问题的再次凸显。文化问题与工人阶级教育问题,由于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等英国“新左派”成员的介入而得到了结合,英国文化研究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第叁章考察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的成人教育实践,并重点分析了他们在成人教育领域中所写就的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均在“二战”结束后加入了成人教育的讲师之列。在与工人阶级的接触过程中,他们进一步思考了英国的文化问题,并将各自的思考理论化,分别写就了《文化的用途》《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代表作品。他们的着作以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无阶级”问题做出了回应,从而证明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存在。这些着作为工人阶级教育研究奠定了文化理论基础,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了工人阶级的教育问题。第四章阐述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论题。随着英国成人教育的转向,霍加特等人先后离开了这一领域,转而进入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身为大学教师的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尽管转换了角度,但立场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继续思考了工人阶级的教育问题。霍加特批判了教育中的“英格兰性情”,包括阶级偏见、职业主义倾向以及英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弊端等;威廉斯构思了他理想中的成人教育这一“边境乡村”,阐述了成人教育的本质与原则、成人教育教学、大众传播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汤普森抨击了以华威大学为代表的“商业大学”对工商业界的过度依附,他在探讨教育与经验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华威大学与工业资本主义的从属关系,并探讨了大学的理念问题。第五章论证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其旨归为“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霍加特等人批判式地继承了英国本土的“文化—文明”传统。他们在认可“教育是通往文化的大道”这一思想的同时,抛弃了其中的精英主义立场,开创了教育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他们以文化、阶级、经验为核心范畴,来抵制英国本土的精英主义,凸显文化在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并占据了工人阶级文化的教育空间。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教育的核心思想分别是:批判素养的培养,有教养的、参与式民主的建构,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叁人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与工人阶级的解放。第六章为反思与借鉴,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总结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之特征、影响及意义。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据此考察霍加特等人理论存在的缺陷。然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为参照系,比较其与英国文化主义者的文化与教育思想,以此突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霍加特等人不愿进行纯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他们更加重视理论与工人阶级政治运动实践的结合,重视自身作为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解放事业所能做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审视英国文化研究在全球进行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所失却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即文化研究患上了“政治失语症”。但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意义并没有完全丧失。霍加特等人所开创的传统在后来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中得到了部分传承;在新自由主义全面影响英国的社会和教育之时,霍加特等人的文化研究仍大有用武之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韩昀[2](2017)在《论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霍加特作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终生致力于研究和维护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20世纪中期,他通过《识字的用途》一书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面貌,从而开启了以阶级为维度的文化研究。其后,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版的《生活与时代》叁部曲中,霍加特更是系统地梳理了上世纪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存在、发展状况,展望了其未来前景。同时,随着英国80年代以后社会语境的变化,他开始坚持不懈地与相对主义作斗争,以此来维护工人阶级的文化防线。及至90年代中期,霍加特则将对相对主义的批判与对当今英国工人阶级文化存在状态的思考融合在《小镇风物》中。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虽有不足,但其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却值得我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反思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7年06期)
韩昀[3](2017)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反思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之一,就是几乎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之上,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尽管两者都以阶级与文化为主题词展开研究,但他们在理论范式、路径和观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25)
韩昀[4](2017)在《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置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流变之中,并以该问题为核心,梳理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阶级与阶级意识、文化与意识形态、主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性等马克思主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以求在此基础上凸显其理论的特征和价值,探讨其理论的不足和缺陷。从整体来看,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变化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都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早期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们从批判经济决定论出发,反对那种无视主体力量、脱离实际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在阶级形成以及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经验化的证明,展现了工人阶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显着不同与矛盾对立。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和早期新左派固有缺陷的日益凸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进入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这种理论范式变更对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此,工人阶级文化不再被视为工人阶级主体的自发性创造,而是成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再现。研究工人阶级文化的原因亦从证明阶级文化的存在到批判作为虚假意识形态的工人阶级文化。在这一阶段,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实践主要通过伯明翰学派得以而展开。该学派通过对青年亚文化和媒介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为主体和结构两面的融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这两种理论范式的争论愈演愈烈,论争的双方也都深刻地指出了对方在理解阶级文化问题时的严重不足。在此前提下,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葛兰西的理论对工人阶级文化进行新的分析。这一分析指出,工人阶级文化既非本真意义上的经验表达,也不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任意宰制的场域,而是在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也遭受着政治上的打压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致命冲击,这使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呈现出两方面的走向:一方面,研究者们从强调工人阶级文化内部的异质性出发,迅速发展为对阶级文化存在的否认;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脱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使文化上的斗争沦落一种“符号游击战”,从而标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质上走向了政治上的保守主义。通过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与研究实践相结合,本文考察了它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变动发展和一以贯之的结构性特征,目的在于从这一研究的理论变迁出发,厘清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承继和发展、倒退和偏离,为我国更好地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7-05-18)
王洪喆[5](2016)在《重访工人阶级文化空间:工人文化宫与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工人文化宫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空间的集中个案,尝试从空间社会史的角度切入对文化空间、阶级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日常生活关系的理解。论文检视了中国工人文化宫的苏联起源、文化政策安排、与其功能性相关的城市日常生活经验、矛盾及其转型等,进而探讨这一空间社会史路径对于中国城市和劳工研究的理论潜能。(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赵月枝,吴畅畅[6](2016)在《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建?——国家、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政治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人、左翼知识分子与共产党之间的有机联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媒体与意识形态领域是锻造这一有机联系的前沿阵地。叁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与之相伴的媒体市场化、中产化不但加深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知识界的意识形态分化,而且使得工人、左翼知识分子与共产党两两之间出现"短路"势态。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危机的加深与中国新工人抗争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得共产党与知识分子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与文化领导权的性质问题。左翼知识分子当下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时代下,是否存在续接,或者重建工人阶级、共产党与自身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可能,从而保证国家文化领导权的人民性与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文章指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构离不开以下叁个因素的良性互动:日益分化和重组的工人阶级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左翼知识分子之工人阶级的有机性以及两者共同形成的持久而动态的传播行动和文化运动、执政党对工人这一自己"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认同及其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政治意志。(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6年01期)
胡小燕[7](2014)在《文化抵抗与工人阶级文化重塑——兼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所倡导的文化抵抗对当下中国工人阶级文化重塑的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主要从叁个方面展开:1、英国马克思主义对阶级、阶级文化重新定义,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形成过程中工人阶级本身的主体性,为我们研究工人阶级文化提供了有别于经济主义的更客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2、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步将文化抵抗作为工人阶级文化的核心,同时阶级与种族、性别、少数群体等因素纠缠在一起,文化因素消减了其政治经济的内涵,用各种抵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来取代工人阶级文化抵抗的差异性。3、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抛弃了早期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共同文化"、"真正的工人阶级文化"的问题,而这正是当下工人阶级文化重塑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4年10期)
李曦[8](2014)在《E·P·汤普森的文化史观探讨——以《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汤普森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从总体性、多元素和互动论的角度,深入"一整条生活之道"和大众文化政治中重构1780-1832年间的英格兰工人阶级形成史。他认为,工人阶级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涉及工人日常生活总体的文化概念。只有一个工人主动选择成为阶级中的一员,他的身份才算建构完成,而完成的标志则是他抛弃了封建家长制的保护和约束,走向自主和独立,培养民主和社会化性格。在汤普森看来,在工业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家长制文化的制约,因此,早期英格兰工人阶级仍然是激励我们的同路人。(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宁可[9](2013)在《反学校文化:工人阶级男性气质的“胜利”缴械》一文中研究指出男性气质(masculinity,《学做工》译为"男性气概")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常用概念和话题。在西方学界,男性气质作为性别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也已经进入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电影、媒体等学科领域,利用着多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资源。这或许是源于这个概念凝聚了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结构的多层意涵,弥漫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3年11期)
符鹏[10](2013)在《反抗的文化形式与阶级意识的危机:工人阶级文化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民族志方法引入马克思主义传统,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并非首创。恩格斯早在1844—1845年所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便已运用这种方法来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政治意识。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承续了这种民族志传统,而其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工人阶级文化。譬如威利斯深受影响的霍加特的着作《素养的用途》(The Uses of Literacy,1957),便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不过,即便置(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3年11期)
工人阶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查德·霍加特作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终生致力于研究和维护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20世纪中期,他通过《识字的用途》一书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面貌,从而开启了以阶级为维度的文化研究。其后,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版的《生活与时代》叁部曲中,霍加特更是系统地梳理了上世纪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存在、发展状况,展望了其未来前景。同时,随着英国80年代以后社会语境的变化,他开始坚持不懈地与相对主义作斗争,以此来维护工人阶级的文化防线。及至90年代中期,霍加特则将对相对主义的批判与对当今英国工人阶级文化存在状态的思考融合在《小镇风物》中。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虽有不足,但其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却值得我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反思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人阶级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韩昀.论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及其意义[J].外国文学.2017
[3].韩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反思与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韩昀.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7
[5].王洪喆.重访工人阶级文化空间:工人文化宫与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政治[J].文化研究.2016
[6].赵月枝,吴畅畅.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建?——国家、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政治传播[J].开放时代.2016
[7].胡小燕.文化抵抗与工人阶级文化重塑——兼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J].西部学刊.2014
[8].李曦.E·P·汤普森的文化史观探讨——以《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宁可.反学校文化:工人阶级男性气质的“胜利”缴械[J].中国图书评论.2013
[10].符鹏.反抗的文化形式与阶级意识的危机:工人阶级文化再思考[J].中国图书评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