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学,特性,器件,光学,玉米,热辐射,温度。
热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丹,胡学功[1](2019)在《大功率LED透镜热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00 W向下照射的LED灯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在单纯导热、热辐射和导热耦合以及对流、热辐射和导热耦合3种情况下透镜的温度及热应力分布,并对透镜外表面特征点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测量。研究了透镜封闭腔内空气热对流和表面热辐射对透镜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表面发射率对透镜中心温度的影响以及热膨胀系数对最大热应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对流对透镜温升的影响不足1%,热辐射对透镜中心温升的影响为13.3%。透镜中心温度随光源及透镜表面发射率近似呈线性变化,最大热应力也随热膨胀系数呈线性变化。最大热应力集中在透镜的边角处,而最大变形总位移却位于透镜中心。因此,在大功率LED透镜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光学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涂覆低发射率的涂层来降低透镜温度。同时,为减小热应力及热变形,应尽量避免边角结构,选择热膨胀系数较小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林社宝,史东阳[2](2018)在《Sb_2O_3-K_2O-B_2O_3系统玻璃的热学特性及光学带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组成为(85-x)B_2O_3-15K_2O-xSb_2O_3(x=70,75,80,85)的4组玻璃,测试了样品的密度、拉曼光谱、玻璃转变温度、玻璃析晶温度和吸收光谱。利用样品的吸收光谱计算了其直接允许跃迁、间接允许跃迁及Urbach能量。讨论了Sb_2O_3含量对玻璃的热稳定性、光学带隙及能量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玻璃系统随着Sb_2O_3含量的增加,玻璃的密度逐渐增加,而光学带隙随着Sb_203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高帅,何毅斌,王彦伟,胡高芮,涂盼盼[3](2018)在《影响高速电主轴热学特性的有限元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电主轴的油—水换热系统中的换热系数和冷却套厚度两个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对应的热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研究了热稳态下电主轴的温度场分布,并确定了油—水换热系统换热系数及其冷却套厚度这两个因素对稳态时电主轴最高温度影响的灵敏度和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油—水换热系统换热系数对电主轴整体的最高温度影响最大,冷却套厚度次之,并得出当其换热系数在[2 800,3 000]W/(m~2·K)时,冷却套的厚度最优选择在4~4. 5 mm,若换热系数在[3 000,3 200]W/(m~2·K)时,冷却套的厚度最优选择4~4. 5 mm,最后经过前后优化后,使得整体最高温度降低1. 8℃。(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8年11期)
林珠妹[4](2018)在《混合阴离子磷酸盐RbCd_6(P_2O_7)_2P_3O_(10)的热学与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温固态反应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磷酸盐RbCd_6(P_2O_7)2P_3O_(10),并用高温熔盐法自发结晶获得了其单晶。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物质结构中含有两种孤立的聚阴离子:P_2O_7二聚体与P_3O_(10)叁聚体。两种不同的聚阴离子基元共存于一种结构中,在磷酸盐体系中很少见。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磷酸盐的结构化学,而且为混合阴离子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对该物质的热稳定性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稳稳,李格,雷小丽,严学文,柴宝玉[5](2018)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固体传热模块,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热学特性进行了仿真,发现器件温度随着输入功率成线性增大。在驱动电流为150 m A·cm~(-2)时,仿真结果表明,Alq3发光层的最高温度为82.994 3℃;玻璃基板下表面的最高温是77.392 6℃;器件阴极表面中心区域的最高温度为82.994 2℃,其平均温度为78.445℃。通过改变功能层热传导率、功能层厚度、对流换热系数、表面发射率等参数模拟其对OLED器件热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加基板的热传导率时,OLED器件温度显着下降而且表面及内部温度梯度大幅减小;提高空气对流换热系数及基板的表面发射率,OLED的温度可以大幅减小。而其他参数则对其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陈焕庭,陈福昌,何洋,林硕,熊传兵[6](2018)在《多芯片LED器件热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芯片之间存在的热耦合效应,多芯片LED器件内部存在复杂热学规律。本文通过多芯片LED热学模型描述多芯片LED器件系统内部热阻支路路径,进而通过有限体积数值计算多芯片LED器件结温。通过本文试验验证,单颗芯片、2颗芯片、3颗芯片以及4颗芯片在负载不同电功率(0.3~1.2 W)情况下,结温的测试值和计算值的最小误差值为0.8%,最大误差值为6.8%,平均误差值为3.4%,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有利论证了多芯片LED热学模型可为评价多芯片LED器件热学性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有助于更全面分析多芯片LED热阻内部芯片之间的热耦合效应。该实验结果为准确预测多芯片LED器件内部结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潇怡[7](2018)在《基于原发性痛经同脊髓节段不同经脉经穴热学特性的循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课题组在前期通过小样本研究发现~([1]),与脏腑相同脊髓节段的不同经穴生物物理特性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推测经穴反应功能的基础是与脏腑具有相同脊髓节段,但其特异性表现应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相关。因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与胞宫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的不同经脉和不同类属经穴热学特性在原发性痛经病症中的表现,总结反应脏腑功能的规律,探求红外热成像反应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规律。为研究经穴温差反应脏腑状态的机制奠定基础,丰富经穴功能特异性理论,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科学、可靠的选穴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预试验计算样本量,应纳入受试者104例,当痛经受试者(痛经组)和正常受试者(正常组)比例为1:1时,两组各52例,因考虑到测试过程中受试者的脱失,估计15%的脱失率,故共纳入受试者122例,痛经组和正常组各61例,但在试验过程中剔除和中止7例,最后实际纳入受试者115例,其中痛经组58例、正常组57例。所有受试者都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选择,均来自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河北中医学院在校女大学生及研究生。于河北中医学院科研中心进行测试。探测的穴位为与胞宫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的,胞宫相关经脉的经穴: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穴、郄穴地机穴、交会穴叁阴交穴及非特定穴血海穴;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穴、郄穴中都穴;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穴、郄穴水泉穴。非相关经脉足少阳胆经的经穴:悬钟穴;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与悬钟穴位于同一水平线的非经非穴。仪器采用德国生产的长波非制冷便携式红外热像仪,分别在月经来潮前1~3天(后文简称月经来潮前)、月经来潮第1天、月经结束后第3天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穴位体表红外温度探测,探测前要求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暴露受试部位15min,探测时选取坐位,每穴探测15min,以同名穴位温差为热学特性的主要结局指标,以红外热像图作为客观呈现。每位受试者3次探测的时辰保持一致。同时记录室内外温度、湿度并与穴位体表温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穴位体表温度探测时,痛经组与正常组的年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测量时的体温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各穴不同时点体表温差与室内、外环境的相关性分析2.1痛经组各穴不同时间体表温差与室内、外环境的相关性分析2.1.1室内温度:月经来潮前除悬钟穴体表温差与室内温度低度相关(r=-0.311,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1.2室内湿度:月经来潮前除水泉穴体表温差与室内湿度低度相关(r=-0.385,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1.3室外温度:月经结束后第3天除地机穴体表温差与室内湿度低度相关(r=0.306,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1.4室外湿度:月经来潮前、月来潮第1天、月经结束后第3天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与室外湿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2.2正常组各穴不同时点体表温差与室内、外环境的相关性2.2.1室内温度:月经来潮前、月来潮第1天、月经结束后第3天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与室内温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2.2.2室内湿度:月经来潮前除太白穴体表温差与室内湿度低度相关(r=-0.312,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月经结束后第3天除地机穴体表温差与室内湿度低度相关(r=-0.310;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2.3室外温度:月经来潮前、月来潮第1天、月经结束后第3天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与室外温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2.2.4室外湿度:月经来潮第1天除太冲穴与室外湿度低度相关(r=0.310;P<0.05),余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穴位体表温差比较结果3.1痛经组和正常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比较:3.1.1月经来潮前,两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月经来潮第1天,两组间太冲穴、叁阴交穴体表温差比较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月经结束后第叁天,两组间水泉穴、地机穴、血海穴体表温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痛经组左右同名穴位体表温差在月经来潮前、经期来潮第1天、经后结束后第3天的比较:3.2.1月经来潮前与月经来潮第1天,两组同名穴位体表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2月经来潮前与月经结束后第3天,两组间太溪穴体表温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月经来潮第1天与月经结束后第3天,两组间太白穴、太冲穴体表温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痛经组与正常组的不良事件率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试验结果推断痛经患者月经来潮第1天痛经发作时有特异性反应的穴位是太冲穴、叁阴交穴。2从试验结果推断痛经患者月经结束后第3天有特异性反应的穴位是水泉穴、地机穴、血海穴。3从试验结果推断痛经患者月经来潮前后有特异性反应的穴位是太溪穴。4从试验结果推断痛经患者经期痛经发作时和经后有特异性反应的穴位是太白穴、太冲穴。5从试验结果推断有反应原发性痛经病症的经穴,与其和胞宫所处脊髓神经节段相同或相近具有相对性关系,与其所属经脉和经穴属性具有特异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左贯杰,宋小勇,陈复生,布冠好[8](2018)在《玉米-小麦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双层膜热学及微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玉米-小麦淀粉成膜液与玉米醇溶蛋白成膜液不同配比制作的5种可食用复合膜理化特性的差异,并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对其热学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一层玉米醇溶蛋白后,双层膜阻水性提高,机械性能得到改善,由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可知双层膜间结合紧密,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双层膜热稳定性得到提高,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容性较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双层膜间产生了新的氢键等作用力,为玉米-小麦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双层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顾一帆[9](2017)在《表面微加工多晶硅薄膜热学特性及力学特性在线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一门研究和设计制造微米/纳米级微型器件,尤其是包含可动结构的微型器件的学科。MEMS加工工艺中,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工艺是表面微加工工艺,加工对象通常是薄膜材料。由于器件尺寸的限制,一方面传统的宏观材料特性表征技术很难直接应用于MEMS薄膜材料,另一方面MEMS薄膜的材料参数受到加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设计尺寸、不同工艺线、不同工艺过程都会对最终的材料参数产生影响,因而无法直接利用已有的材料特性数据对薄膜材料进行比较准确合理地评估。为了在实际生产加工中监控工艺线的稳定性、同时为设计者提供用于设计和优化器件的工艺参数,需要对MEMS表面微加工的薄膜材料参数进行在线提取;但是现有的薄膜材料参数测试方案大多数无法满足在线测试的要求,或者无法与待测材料加工工艺相兼容。因此,进行MEMS薄膜材料的在线测试研究显得格外重要。MEMS表面微加工工艺与CMOS工艺兼容性好,而CMOS MEMS工艺已经可以实现1C与MEMS加工的集成。在表面微加工工艺中,多晶硅薄膜通常被用作机械结构层,多晶硅薄膜也是该工艺最常见的材料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表面微加工工艺中的多晶硅薄膜材料热学参数、力学参数的在线测试方法,并提出了四种材料参数在线测试结构和测试方法:对于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分别设计了加热条与热沉相结合的测试结构,并采用瞬态热分析法对测试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对于杨氏模量,设计了基于双端固支梁静电吸合的测试结构,并利用能量法对静电吸合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于残余应力,设计了基于电热驱动旋转指针的测试结构。本文提出的测试结构采用电激励与电检测的测试手段,利用模型进行几何参数和电学参数到热学参数、力学参数之间的转换。测试结构加工工艺与待测材料工艺相同、无需额外工艺步骤,测试结构简单直观、版图面积小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同时,测试条件简单、测试仪器仅需常用的电流电压激励和测试仪器。本论文利用流片实验对表面微加工工艺多晶硅薄膜的热学参数、力学参数进行了相应测试,证明了所提出的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2)
边汉亮[10](2017)在《基于电学热学参数的有机物污染场地工程特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工业场地主要污染源之一。土体污染后工程性质会发生显着改变,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有机物污染场地进行评价和分类是环境岩土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电阻率和热阻率是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在土体污染前后有明显差异。本文系统研究了有机物污染土体的电阻率、热阻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有机物污染场地分类评价体系,旨在为有机物污染场地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3306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02203)为依托,以南京地区典型长江漫滩相粉质黏土和下蜀黏土为研究对象,以0#柴油、煤油、4.5%氯氰菊酯乳油为典型有机污染物,采用室内试验、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有机物污染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电学热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有机物污染对场地工程特性影响的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有机物污染土的工程特性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对有机物污染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热学特性、工程性质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需要解决的问题。(2)深入研究了有机物污染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污染物含量对有机物污染土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油类污染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均随含油率的增加而减小;农药污染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则随农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污染土体的直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污染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有机污染物改变了土颗粒的微观结构,土颗粒受有机物污染后,团聚现象明显;有机物污染对土体矿物成分无影响。(3)采用温纳(Wenner)四电极法对有机物污染土的电阻率进行测试,分析了含水率、污染物含量、饱和度、孔隙率等因素对土体电阻率的影响。对于油污染土,引入“体积含液率”和“油水饱和度”两个指标,分析了油水二相体对土体电阻率的影响。以未污染土体电阻率为基数对污染土的电阻率归一化,定义了“电学污染系数PΩ”和“体积含液比θ",建立了油污染土的四相电阻率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度相同时,油污染土电阻率随体积含液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体积含液率相同时,电阻率随油水饱和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降低。其它条件相同时,农药污染土电阻率随污染物含量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增大,随含水率、饱和度的增加而指数关系减小。污染土电阻率的变化幅度与土体污染程度具非线性相关性,电阻率可作为土体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4)采用非稳态热探针测试技术对土体污染前后的热阻率进行测试,研究了含水率、污染物含量、饱和度、干密度等因素对污染土体热阻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体积含液率、油水饱和度与土体热阻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未污染土的热阻率为基数,对污染土热阻率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出了以“热学污染系数PK”为参数的油污染土的热阻率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含油率相同时,试样热阻率随含水率、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减小;含水率相同时,热阻率随含油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加,随干密度的增大而非线性关系减小;饱和度相同时,油污染土的热阻率随体积含液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体积含液率相同时,热阻率随着油水饱和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另外,土体的热阻率和电阻率与饱和度之间在双对数坐标上存在线性相关关系。(5)设计并开展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含油率的柴油污染土的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电阻率CPTu)模型试验,测试了不同状态下土体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电阻率,同时,采用两电极法测量了贯入过程中土体的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电阻率CPTu与室内Wenner四电极法所测电阻率基本相同,两电极法所测电阻率值比电阻率CPTu所测电阻率值大。含油率相同时,电阻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含水率相同时,电阻率随含油率的增加而增大。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随含水率、含油率的增加而减小。可通过电阻率、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的变化幅度估算油污染土的污染程度。(6)通过某复合污染场地的电阻率CPTu测试,取得了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电阻率等参数,并对现场所取土、水样分别进行了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挥发性气体及常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污染物对土体电阻率、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及土体颗分、pH等影响不同,受污染物影响较明显的深度在4 m左右。(7)以土性变化参数、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场地污染成分参数叁者为准则层,以污染物种类、污染物含量、用地类型、土体电阻率、热阻率等参数为指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有机物污染场地污染状态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场地污染指数SQ,通过计算赋予指标层各指标相应权重,根据各指标不同赋予其[0,100]中的分值,加权计算出场地污染指数SQ,根据SQ对有机物污染场地的污染状态进行了分类。室内外污染土应用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相符,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具有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31)
热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组成为(85-x)B_2O_3-15K_2O-xSb_2O_3(x=70,75,80,85)的4组玻璃,测试了样品的密度、拉曼光谱、玻璃转变温度、玻璃析晶温度和吸收光谱。利用样品的吸收光谱计算了其直接允许跃迁、间接允许跃迁及Urbach能量。讨论了Sb_2O_3含量对玻璃的热稳定性、光学带隙及能量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玻璃系统随着Sb_2O_3含量的增加,玻璃的密度逐渐增加,而光学带隙随着Sb_203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许丹丹,胡学功.大功率LED透镜热学特性分析[J].光学学报.2019
[2].林社宝,史东阳.Sb_2O_3-K_2O-B_2O_3系统玻璃的热学特性及光学带隙研究[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3].高帅,何毅斌,王彦伟,胡高芮,涂盼盼.影响高速电主轴热学特性的有限元优化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
[4].林珠妹.混合阴离子磷酸盐RbCd_6(P_2O_7)_2P_3O_(10)的热学与光学特性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8
[5].张稳稳,李格,雷小丽,严学文,柴宝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学特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6].陈焕庭,陈福昌,何洋,林硕,熊传兵.多芯片LED器件热学特性分析[J].发光学报.2018
[7].杜潇怡.基于原发性痛经同脊髓节段不同经脉经穴热学特性的循证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8].左贯杰,宋小勇,陈复生,布冠好.玉米-小麦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双层膜热学及微观特性[J].食品科学.2018
[9].顾一帆.表面微加工多晶硅薄膜热学特性及力学特性在线测试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7
[10].边汉亮.基于电学热学参数的有机物污染场地工程特性评价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