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民教育论文_李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军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军国,清末,民初,国民性,军事训练,精神,国防。

军国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花[1](2018)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军国民教育的思潮,在清末民国时期主导了中国教育界。按照历史阶段分为:1901—1911年,晚清政府新政时期;1912—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1927—1949年,南京政府时期。军国民教育可谓贯穿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清末,学校普遍开展"兵式体操",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使学生拥有军人的体质,达到抵御外侮的目的,这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4期)

禹权恒[2](2017)在《论学堂乐歌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杨辉[3](2016)在《近代军国民教育思想改造学生身体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在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开始寻求救国之路,身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救国的一种思想指引,军国民教育就是当时身体救国的主要体现,也是当时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途径;为了培养具备战争身体和具有军人气质的人,近代学校采取多种不同的实践途径协同教育来改造学生的身体;在实施军国民教育改造学生身体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实践尝试和实践落实两段历程,这两段历程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孙绪闻,费志杰[4](2016)在《浅谈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是在强邻四逼、国势颓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色彩,迎合了当时国人的强国梦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防观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军国民教育开创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先河,对于今天加强国防教育仍有借鉴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16年02期)

孙绪闻[5](2016)在《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的发展及对国防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是在强邻四逼、国将不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色彩,迎合了当时国人的强国梦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军国民教育开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先河,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防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今天加强国防教育仍有借鉴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6年02期)

刘春[6](2015)在《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是在国家危机不断加深而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近代发起的一场社会运动,其本质是爱国的和反侵略的。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就是研究在军国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国民性改造并取得成效,通过吸收其成功的经验,来对当下的国民性改造提供借鉴和启示作用,以便在现如今的教育基础和社会背景下实现国民性改造和人的现代化建设。军国民教育批判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主张在学校和社会开展军事知识学习和军事训练,这些措施在增强人民体质、强化人民的爱国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抗击外来侵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军国民教育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还有它对其他社会事件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们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对比,最终将国家积弱的原因归结于国民素质低下,国家意识尚未觉醒,并引起学术界的激烈探讨,形成国民性改造思潮。当时,军国民教育的尚武精神为改造国民性的目标和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将军国民教育的积极因素引入到国民性的改造之中,甚至,有些思想家直接提出用军国民教育来实现国民性的改造。由此,也可以看出军国民教育与国民性改造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和内在联系。当时,无论外国学者还是国内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都指出,近代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存在巨大的劣根性,诸如“麻木”、“懒惰”、“自私”、“迷信”、“奴隶性”等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这些缺点都是长期专制统治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与现代政治文明不适应的烙印。梁启超说,中国要变成一个宪政国家,中国人就要从过去的“老百姓”变成“现代公民”,要培养起国家意识、公德意识和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背景下的呐喊,它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自强、抗争、保民、强身、勇为、向上的精神,是那个时代不愿屈服、勇于抗争的中国人的象征。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那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倡导尚武精神,讲究军备,主张军武结合,更要以“练兵强天下之势”唤醒国民的革命意志,实现立国自强之策。军国民教育所提倡的尚武精神实际上就是对国民性改造的诉求,当时的古老中国正在沉沦,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部分国人既无反抗之力,更无反抗之心。尚武精神的提出就是要改变国人的现状,挖掘出中国人反抗、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尚武”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国民性改造的目的,唤起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增强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国防观念深入人心,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一丝光明和前进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军国民教育的研究,发掘出军国民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意义,总结出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希望对现在的国民性改造与人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包括绪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及结语,共六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思路及方法等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包括军国民教育的起因以及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析。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目的,包括其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方法。第叁部分,分析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意义,指出它的成功之处以及对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评价以及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对现在国民性改造与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结语,对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整体总结,评述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国民性问题,以及如何用近代国民性改造的经验对现在人的现代化建设进行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9)

张党诺[7](2015)在《民国教育家范源濂的“军国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随着甲午战争的催化和戊戌变法的激荡,在教育界掀起了一个新的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主张对全国学生和全体国民实行尚武教育和军事素养的训练,希望养成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潮流。(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07期)

刘尧峰[8](2014)在《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动因进行探讨,结果认为:军国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外部动因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启示以及西方军国主义国家的榜样作用;军国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内部动因是近代中国振衰祛弊、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以及政界要员与社会名流人士的积极倡导。(本文来源于《搏击(武术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刘尧峰[9](2013)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民国武术发展影响的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原因、历史背景以及对体育和武术的影响等主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搏击(武术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付可尘[10](2012)在《人的现代性转型尝试——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屡遇挫折后,意识到"国民"在建立近代独立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主张实施军国民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大规模的军事教育培养了民众的现代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卫生知识输入,对于改变民众重文轻武的观念,转变国防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国民教育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之门,但单纯的军事教育不足以促使国民现代性的转变。(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军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军国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花.清末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思潮[J].长江丛刊.2018

[2].禹权恒.论学堂乐歌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3].杨辉.近代军国民教育思想改造学生身体的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孙绪闻,费志杰.浅谈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的变迁[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

[5].孙绪闻.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的发展及对国防观念的影响[J].理论界.2016

[6].刘春.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之国民性改造研究[D].西南大学.2015

[7].张党诺.民国教育家范源濂的“军国民教育”[J].兰台世界.2015

[8].刘尧峰.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动因[J].搏击(武术科学).2014

[9].刘尧峰.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民国武术发展影响的研究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3

[10].付可尘.人的现代性转型尝试——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吴樾-吴樾北京政府的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学务大臣张百...主题索引主题索引(2)北京政府的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兴学先驱之一...学部1909年《高等小学图画课本》第二...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8)

标签:;  ;  ;  ;  ;  ;  ;  

军国民教育论文_李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