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参数化特征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造型,参数,曲面,螺旋,质点,胶轮。
参数化特征造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军[1](2018)在《建筑设计参数化特征造型的渐近估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顾及渐近估计协同模型的建筑设计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通过构造简单、快速的叁维模型原型,设定相应特征参数,对所有参数化建筑特征造型进行优化,得到一个最优参数化特征造型渐近估计协同模型曲面.通过对特征造型曲面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形状的修改.试验验证表明,该技术在计算机图形学或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中可实现对模型形状的有效改变.(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黄燕华,顾立志,冯凯[2](2014)在《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面参数化精确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参数中含有对数-指数的新型螺旋曲面进行质点的成形运动学分析和描述,依据质点成形运动组合系统化定义和分类新螺旋曲面,以揭示此型螺旋曲面几何特征、数学性质、工程应用可能及推测新型螺旋曲面.构建具有对应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线数学模型,应用Pro/E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修正的螺旋曲面扫描算法和参数传递原理构建单一全关联数据库.对整个模型任意点,任意特征数字信息的提取实现了该类螺旋曲面的精确参数化造型.该参数化模型中对应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线生成直接来自数学模型,所构建的参数化模型理论上无任何误差.(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李勇,陈涛,付小莉[3](2014)在《基于参数化的减速机箱体特征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参数化设计和特征造型技术进行系统概述,在深入剖析减速机箱体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技术的减速机箱体造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以PRO/E为平台,建立特征单元库,给出运用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技术对减速机箱体进行造型设计的实例。(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刘崇[4](2014)在《汽车造型特征的高效图像参数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信息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工业产品效果图或草图,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作用下对工业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汽车造型领域,快速的从车身效果图或草图重建出参数化模型,可以有效缩短汽车设计周期。在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原始汽车造型特点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率和高精度地从图像中提取造型特征并完成模型重建是如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车身参数化模型进行了合理的定义,精确和完整的从汽车图像中提取出造型特征信息。通过定位特征线信息关键点,用叁次贝塞尔曲线表示造型特征线,重建车身参数化模型。分析研究现有图像边缘检测、轮廓检测和特征匹配算法,组成最优算法框架。本文研究工作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1).本文首先结合gPb特征检测与基于Canny算子的轮廓提取算法,自动从图像中提取汽车造型特征集。考虑到汽车图像本身纹理、色彩、光照等因素的特殊性,采用分层提取思想,划分不同的优先级提取特征信息。利用Hough变换和Canny算子共同实现轮毂和轮胎特征的检测,对模型进行定位。(2)检测出的特征集信息大多是散乱的存储在序列中,结合数据库中参数化汽车造型特征模板,根据模板中已经标注出的关键点(每条特征线的初始和结束端点),利用形状上下文算法,定位特征集中与目标匹配的关键点。(3)依据获取的关键点将特征点集合进行模块化分割,获取每条特征线拟合所需的点信息。最后采用分而治之策略,对特征信息进行分段叁次贝塞尔曲线拟合,实现从图像到汽车二维参数化模型的重建。数值实验表明,特征集中关键点的平均匹配成功率达到90%,重建的二维参数化模型准确率达到85%,并且输出的CAS模型为后续叁维造型和模型重建提供了有利参考。本文提出的算法框架,将车身造型设计阶段的效果图或草图快速、高效的转化成高质量的二维参数化模型,可以缩短开发设计车身的时间。基于本文方法生成的参数化模型,可以实现一个非常方便的汽车造型变换应用,利用数据库中存在的汽车图像,对另一款汽车外形进行创新设计。(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5)
苏妮娜[5](2014)在《基于基因特征的防爆胶轮车参数化造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井下工程机械发展历程的早期阶段,功能性与操作性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煤矿装备制造企业认识到良好的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不仅有利于井下工程机械的发展,更能给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本文以“WC5型防爆无轨胶轮车”作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无轨防爆胶轮车的相关背景和技术参数,分析现有井下工程运输车辆的造型及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说明现有井下运输设备在造型设计中的诸多缺陷。针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造型分析,预测防爆胶轮车造型发展趋势,并设定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市场现有防爆胶轮车造型形态,基于遗传基因造型理论对防爆胶轮车的基因特征进行界定和提取,将其分为基因特征和附着特征两大部分,并分别用树状衍生和环状衍生两种遗传方式进行探讨。选定驾驶室外轮廓线为基因特征线,并通过对基因特征线的参数调整,建立具有遗传特征的前脸形态。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零部件等附着特征进行基因重组设计,最终通过筛选使其设计风格和整体达成一致。在叁维建模过程中,引入参数化建模思想,通过简单的叁维软件二次开发,为设计提供直观的特征尺寸驱动形式。充分运用提取的基因特征,利用软件自身的“特征”造型形式,建立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驾驶室模型进行尺寸约束和驱动,促使模型再生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缩短防爆胶轮车的设计研发周期。在基因特征提取和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本着“以线带面,以面带体”的设计原则完成无轨防爆胶轮车整车造型,并通过对形态、色彩、人机、材料等造型元素进行分析,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设计解决了现有防爆胶轮车车型体感笨重、造型呆板的现状,使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强调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融合井下工作环境对产品本身的诉求,改善井下工作的精神面貌,从以“人”为本的设计角度出发,顺应其未来发展趋势。综上所述,论文不仅针对以WC5型防爆胶轮车为例的井下工程机械造型进行了改良设计和分析,并且系统地形成了基于基因特征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促使设计和生产制造紧密结合,更有利于系列化设计研发,形成具有统一风格特征的企业品牌产品。(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李鑫,翟建军,黄翔[6](2014)在《基于特征的曲面钣金零件叁维参数化造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典型曲面钣金特征的数据信息不会随着曲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提出了一种由程序驱动的基于特征的曲面钣金零件叁维参数化造型技术。分析了复杂曲面钣金零件的基础模型建模要求,并在总结造型方法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给出了实体建模与叁维参数化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通过对曲面加强槽的叁维参数化造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通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4年02期)
周宗志[7](2013)在《基于特征线和法向截形的螺旋曲面参数化造型及五轴数控加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曲面广泛应用于现代化机械制造、电子、轻工、航天以及国防尖端工业中,尤其在一些特种设备的装置与工艺上,它们往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是,由于螺旋曲面加工涉及到多项专门理论与技术、其成型原理复杂、加工难度大,因此对如何实现螺旋曲面高精度造型、高质量加工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螺旋曲面通用数学模型构建研究。对螺旋曲面运动成型原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式模块化的建模思路,提出基于叁个核心部分的通用数学模型来实现一完整螺旋曲面数学模型的构建。根据螺旋曲面的运动方式对轮廓母线进行分类讨论,并构建其通用数学模型;根据倾角和导程参数的不同构建特征线的通用数学模型;构建截面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相互转换的通用数学模型,在此叁部分通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任意回转体螺旋曲面的构建,并为螺旋曲面的参数化造型提供理论支撑。螺旋曲面参数化造型方法研究。综合运用PRO/E系统参数化造型模块,对螺旋曲面参数化精确造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叁种基于PRO/E系统的参数化造型方法,结合上一章的通用数学模型与螺旋槽的几何特征采用扫描混合特征造型的方法,实现螺旋曲面的参数化精确造型。面向螺旋曲面加工优化的铣削加工工艺研究。通过对PRO/NC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创建制造模型并完成操作设置;结合螺旋槽几何特征制定“粗铣削-半精铣削-精铣削”的加工方案,提出采用自曲面等值线的曲面切削方式生成刀具路径;利用PRO/NC模块提供的“屏幕演示”,“NC检测”和“过切检测”功能对刀具路径进行检测直到无过切、欠切出现,从而创建刀位文件。基于PRO/E的后置处理器开发研究。本文以常用机床采用的控制系统为例,在PRO/E系统自带选配文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对通用五轴后置处理器进行研究,用开发的后置处理器将刀位文件转化成机床识别的代码指令,最后利用CIMCO EDIT软件进行仿真检验,通过对比实际结果与理论结果,从而检验开发的后置处理器是否正确,于此同时验证前述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3-06-06)
陈龙,陆国栋,李郝林,耿玉磊[8](2009)在《基于特征线的叁维服装部件参数化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特征线的服装叁维造型方法有诸多优点,但是现有服装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服装参数化设计.为此将参数化造型方法引入叁维服装部件造型中,以得到参数化的服装部件.基于光顺人体模型,依据服装部件特点设计服装特征线,将特征线分为截面环和轮廓线,依次通过截面环和轮廓线的生成与调整、特征线综合调整和特征线添加约束3个步骤,得到服装特征线框架;并对该框架利用曲面插值方法得到服装曲面模型.实例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功能强大、方便灵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杰[9](2009)在《涡轮导向叶片参数化特征造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轮导向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件之一。涡轮导向叶片的设计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完成,其中包括了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和机械结构学。这些学科在涡轮导向叶片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各自不同。气体动力学、传热学计算保证发动机的效率达到最大,而机械结构学则是限制导向叶片结构设计的要素。多学科设计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导向叶片设计周期过长。结构设计作为叶片设计较为重要的部分,目前国内还普遍采用CAD软件最基本的叁维设计功能来实现,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思维表达。因此,涡轮导向叶片造型CAD系统的研究将大大提高涡轮导向叶片设计的效率,并缩短其设计的周期。本文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涡轮叶片造型CAD系统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如下工作:1.详细研究了基于特征建模的参数化建模和实体建模技术。2.本文研究了涡轮导向叶片的外形造型方法。解决了涡轮导向叶片的叶身截面线拼接问题;提出了缝合法,截面线整体造型法和曲线网格法叁种不同的叶身型面造型方法。3.实现了涡轮导向叶片从气动给出的叶片外形数据到叶片外形结构图形的自动化设计。4.本文研究了带复杂内腔的涡轮导向叶片的造型方法。重点研究了由外型截面线插值得到内形截面数据点的变壁厚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黎永林,顾立志,宋金玲[10](2009)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参数化设计技术、特征技术和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技术做了系统地回顾,在深入地剖析上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运用各技术优点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的概念及原理。最后给出了以Pro/E为平台,运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原理于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的实例。(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参数化特征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参数中含有对数-指数的新型螺旋曲面进行质点的成形运动学分析和描述,依据质点成形运动组合系统化定义和分类新螺旋曲面,以揭示此型螺旋曲面几何特征、数学性质、工程应用可能及推测新型螺旋曲面.构建具有对应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线数学模型,应用Pro/E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修正的螺旋曲面扫描算法和参数传递原理构建单一全关联数据库.对整个模型任意点,任意特征数字信息的提取实现了该类螺旋曲面的精确参数化造型.该参数化模型中对应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线生成直接来自数学模型,所构建的参数化模型理论上无任何误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参数化特征造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林军.建筑设计参数化特征造型的渐近估计模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黄燕华,顾立志,冯凯.具有对数-指数参数特征的螺旋曲面参数化精确造型[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李勇,陈涛,付小莉.基于参数化的减速机箱体特征造型设计[J].轻工科技.2014
[4].刘崇.汽车造型特征的高效图像参数化重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苏妮娜.基于基因特征的防爆胶轮车参数化造型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6].李鑫,翟建军,黄翔.基于特征的曲面钣金零件叁维参数化造型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
[7].周宗志.基于特征线和法向截形的螺旋曲面参数化造型及五轴数控加工技术研究[D].华侨大学.2013
[8].陈龙,陆国栋,李郝林,耿玉磊.基于特征线的叁维服装部件参数化造型[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9
[9].李杰.涡轮导向叶片参数化特征造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10].黎永林,顾立志,宋金玲.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研究与应用[J].工具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