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界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策,世界,威廉,二世,德国,叙利亚,中国。
世界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沈志昂[1](2019)在《国内舆论与德国世界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政策(World policy,[德]Welt poltik)是一战前德国的纲领性外交政策,该政策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让威廉德国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为了实现全球称霸的目标,世界政策指明了两条具体策略:其一是建设一支媲美英国的海军,其二是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世界政策对德国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而国内舆论在世界政策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俾斯麦的强权政治、统一战争遗留下的军事崇拜被威廉德国继承,使得扩张舆论在德国社会具备丰沃的土壤。而威廉二世、提尔皮茨、比洛等人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不计代价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私人纽带发动公众舆论,压制政敌,使得国内扩张舆论在战前快速兴盛起来,渐成鼎沸之势。由于威廉二世等人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用来压制或疏导舆论,因此快速发展的国内舆论很快在激进程度上超过了政府的政策,并逼迫德国政府不得不在对外交往中持越来越强硬的立场,使得德国最终在舆论的裹挟下走向世界大战。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世界政策形成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本文认为,世界政策的提出与德国统一后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有直接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政策是威廉德国在早期外交失利的情况下所提出的,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以海军扩军和争夺殖民地为具体策略的外交、内政指导政策。第二章对德国知识分子的扩张理论建构和知识分子参与舆论宣传的具体方式进行总结。指出德国扩张理论主要由生存空间论、种族优越论和战争合理论叁个部分构成。叁者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共同为德国的扩张行为进行伦理的美化和罪责的开脱。第叁章对威廉德国时期出现的极端组织进行探究,重点探讨了泛德意志协会、海军协会、德意志殖民公司、农业联盟这些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组织,并归纳了这些组织的人员构成、经费来源、活动方式、政治诉求和背后的支持势力,进而总结出它们在活动方式上的相似性和对外扩张目标的一致性。第四章对德国垄断企业和企业家在扩张舆论宣传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这些企业家通过与威廉二世的私人纽带获得政府的支持,运用扩张和兼并的方式在各自行业内形成垄断,以攫取巨额经济利益。作为交换,他们利用所掌握的财力与人力,通过收买大众传媒、资助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和干预选举等方式,发动扩张舆论的宣传以回报政界。第五章分析了威廉德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决策模式的缺陷,并探讨了其与舆论、世界政策之间的关系。德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使得舆论成为德国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渠道。而与此同时,威廉二世及德国决策层也主动选择通过发动舆论的方式来增强自身政治实力、打压政敌,从而达成使德国夺取世界霸权的政治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了舆论的失控。本文认为,威廉时期德国国内扩张舆论的发展是在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政治体制缺陷、威廉二世的舆论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的舆论现象。德国的特殊国情和威廉二世等人鼓动舆论的做法使得扩张舆论在威廉德国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各个阶层的扩张诉求在这个舆论场中互相强化,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迫使德国始终坚持世界政策,并在其裹挟下进入一战。舆论在特殊的环境下对世界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舆论固然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但对于舆论的放任和鼓动也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如何正确制约和引导舆论的发展,是国际关系史学科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6)
曹强[2](2019)在《再论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期的“世界政策”——以“海权论”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的最后十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海上力量,走上了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以争夺海外殖民地、追逐世界霸权为标志的"世界政策"成了威廉二世时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家大战略。此后,随着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德国开始不顾一切地挑战旧有国际秩序,与英国之间的海上军备竞赛逐渐升级。欧洲脆弱的传统均势由此崩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因此仓促卷入一战,并最终遭遇陆上正面战场的失败。在此过程中,德国花费巨资打造并寄予厚望的海上力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德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陆上安全直接关系到德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德国并不具备如英国一样全力发展海权的客观条件。如何根据自身状况和地缘政治态势权衡陆权与海权的资源投入是德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规划国家大战略时不得不思考的根本问题。(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邢来顺[3](2019)在《德国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二世继位后德意志帝国抛弃了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而实施世界政策。政策的转变既源于工业化对外部原料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也迎合了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为谋求世界霸权,德国不断扩建海军,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在外交上,德国与俄拉开距离,促成了俄法结盟;试图与英接近但争夺非洲的矛盾又不可化解。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最终促使英国站到法俄一边。德国的世界政策只是造就了世界强国的形象,但并没有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反而其成为英法俄的共同对手。(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朱杰[4](2017)在《特朗普的世界政策:两个热点》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2月1日,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发表了题为《特朗普的世界政策:两个热点》的文章,对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一系列举动做出了评论。沃勒斯坦指出,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已经表明,他这个总统将会对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持有立场。他已经表明,他一个人将会对其政府未来要遵循的政策有最终决策权。他已经选定了两个优先领域来施行其政策:墨西哥以(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17年03期)
张志刚[5](2016)在《浅析威廉二世“世界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德国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他对内实行个人专治主义。他将各种权利集中于他一身上,制造"帝权神授论",排挤和压制一切与之相对抗的国会以及政党和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民主主义。在对外政策上,他一改老宰相俾斯麦时期确立的"欧洲大陆政策",实行新的"世界帝国计划"计划征服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外交上的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参与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竞争,并且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政策"是德国威廉二世时期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它改变了原先俾斯麦谋求德国欧洲霸主的政策,开始谋求世界霸权,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军扩建。(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12期)
崔文龙[6](2014)在《“世界政策”视野下的德国对华文化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桑巴特(KEM,SAMBATH)[7](2012)在《中国的“和谐世界”政策及其对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无法解释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中国所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对其外交起指导作用,并积极强调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和平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赢战略、经济上的合作与相互依赖已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共识,双方都以此为基础来建设区域内国家间的和谐关系。本文旨在通过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往来对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作出评析,并批判某些国际关系学理论流派中关于“中国逐渐成为地区强权”的说法。此外,本文将解读中国在与东盟国家交往中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双赢战略,并分析东盟国家的反应,以此来阐释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对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启示。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邻居在与东南亚建立和谐共荣关系方面始终发挥着积极且有效的作用。东盟将中国崛起更多的视为一种机遇,而非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有成效,东盟国家就越能从中分享更多的利益。第一章引言大多数国际政治学者和国际关系流派都在不断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体系最有利于全球和平与稳定?国家如何保障其安全并追寻其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此过程中为何许多国家选择了战争这种方式?本章将从研究现状、方法论和学术突破点等方面来对这些问题加以介绍。作者将结合规范性研究方法及历史回顾两方面来阐释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启示。此外,本章将借鉴定性研究的方法,并参考包括期刊文章、出版物、杂志、报刊、书籍、网络资料在内的一系列二手资料。第二章文献综述在本章中,作者将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相关的研究回顾,以此来对“和谐世界”、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正常化等问题加以解释。本章将从国际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崛起,并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等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给出作者自己的判断与观点。作为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本章将用“东南亚国家并未对中国加以制衡”这个事实来得出以下结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也难以有效概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第叁章理论框架从中国角度看,关注于“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和谐世界”概念是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应。在本章,作者将借鉴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及建构主义来解读“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论文将界定“和谐世界”的概念,并突出胡锦涛所提倡的“和谐世界”概念的重要意义。不管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哲学现象,“和谐世界”的概念对巩固和平与合作、发展中国—东盟间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章搭建的理论框架将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下推进对中国“和谐世界”概念的探讨,并阐明这种“和谐”理念对区域内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第四章中国与东盟间关系的正常化:历史回顾本章第一部分将对邦交正常化后中国—东盟关系的历史加以介绍,并对其繁荣发展过程给予描述。在对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后,我们会对中国与东盟在南海的边界争端及相关的政治、安全领域问题有一个更加透彻的认识。在第二部分,本章将目光放到中国与东盟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最后,本章将从文化层面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加以论述,并指出中国在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时需要克服的若干障碍。第五章中国在东南亚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几点启示本章将借助案例研究来对“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启示加以支持。从规范原则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和谐世界”理念可以有效的阐释中国—东盟关系。东盟将中国崛起更多的视为一种机遇,而非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有成效,东盟国家就越能从中分享更多的利益。论文在这一部分将从中国外交的叁个概念——和平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赢政策来分析“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东盟关系中所发挥的影响,以此来回答两个关键问题:这种理念如何保障该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东盟对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作出了怎样的回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8](2009)在《美《世界政策季刊》刊发清华教师董关鹏文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全球新闻研究室主任董关鹏在美国外交与国际事务领域最着名期刊之一的《世界政策季刊》(World Policy Journal)2008年第4期(总第25卷,第4期)发表题为“Your dreams are ou(本文来源于《中华新闻报》期刊2009-01-21)
梁院平[9](2008)在《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国内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心理及其外交等因素作了论述,本文试图对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陈蓓[10](2007)在《德国经济现代化特殊性与“世界政策”的出台》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经济现代化中有工农业并举、重工业优先、国家干预经济、后起性和跳跃性等特殊性,这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用,在俾斯麦时期和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相适应,而在威廉时期则让德国对外出口压力大增,自由贸易政策不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加速到来,与其他国家摩擦激烈,为"世界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世界政策"是德意志经济现代化特殊性的必然结果和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07年11期)
世界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的最后十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海上力量,走上了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以争夺海外殖民地、追逐世界霸权为标志的"世界政策"成了威廉二世时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家大战略。此后,随着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德国开始不顾一切地挑战旧有国际秩序,与英国之间的海上军备竞赛逐渐升级。欧洲脆弱的传统均势由此崩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因此仓促卷入一战,并最终遭遇陆上正面战场的失败。在此过程中,德国花费巨资打造并寄予厚望的海上力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德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陆上安全直接关系到德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德国并不具备如英国一样全力发展海权的客观条件。如何根据自身状况和地缘政治态势权衡陆权与海权的资源投入是德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规划国家大战略时不得不思考的根本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界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沈志昂.国内舆论与德国世界政策[D].南京大学.2019
[2].曹强.再论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期的“世界政策”——以“海权论”为中心的考察[J].外国问题研究.2019
[3].邢来顺.德国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9
[4].朱杰.特朗普的世界政策:两个热点[J].天涯.2017
[5].张志刚.浅析威廉二世“世界政策”[J].智富时代.2016
[6].崔文龙.“世界政策”视野下的德国对华文化政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7].桑巴特(KEM,SAMBATH).中国的“和谐世界”政策及其对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2
[8].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美《世界政策季刊》刊发清华教师董关鹏文章[N].中华新闻报.2009
[9].梁院平.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国内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陈蓓.德国经济现代化特殊性与“世界政策”的出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