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街道峡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峡谷,街道,数值,污染物,城市,施密特,浓度。
街道峡谷论文文献综述
智慧楠,王冠,师甜[1](2019)在《影响街道峡谷内交通污染物扩散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综述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应用图表描述和文字表达的方法,总结了影响城市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各个因素,对比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城市街道峡谷内污染物传输扩散结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影响城市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建筑物几何结构、道路类型及植被覆盖等,这些因素会显着的影响街道峡谷内湍流的结构、污染物的扩散效应及浓度等,因此文章针对较为全面的影响因素集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揭示街道峡谷空气污染物扩散规律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崔鹏义,张岩,王梦洁,黄远东,陶文铨[2](2019)在《绿化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绿化带可以影响街道内的对流传热及传质作用。利用CFD技术耦合多孔介质模型,研究在高宽比为1:2的街谷内,不同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五种)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热,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街道内流动结构、温度场和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分析表明,地面升温引起Ri=0.47的混合对流,对于街道峡谷通风有一定增强,但不明显。屋顶绿化可降低流经的空气温度,增强街道峡谷内的对流,但屋顶绿化同时降低了入流风速,不利于街道峡谷内通风。街道峡谷内绿化带数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周围空气温度,但对空气流动阻碍作用更加明显,造成街道峡谷内平均流速降低,污染物CO浓度范围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梁廷政,柳靖,牛旸旸[3](2019)在《空气温度差异对城市街道峡谷通风及污染物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力作用是影响城市街谷内风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实际日光照射对街道峡谷内通风特征的影响,本文对日光照射下的城市街道峡谷模型进行了简化,采用CFD模拟与城市冠层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不同高宽比下不同热边界条件设置时的街谷内部气流结构及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热浮力作用会明显增强峡谷内部气流流动,由城市冠层模型计算出的壁面温度作为边界条件比以往研究中定壁温或者定热流的设置方式更能反映实际日光照射下峡谷内的风热环境,尤其是在深街道峡谷(H/W=3)时,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及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峡谷底部产生一个稳定的分层,导致峡谷底部污染物积累。此外,本文选取通风量(AER)和有效通风量(PFR)作为衡量峡谷通风性能的评价指标,发现仅用通风量作为评价指标是不准确的。(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谢海英,关欣,沐贤维,李晓,温雅[4](2018)在《基于流场验证的紊流施密特数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街道峡谷的水槽和风洞试验数据为依据,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街道峡谷内的流场(包括时均流动和紊流强度)及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标准k-ε紊流模型、RNG k-ε紊流模型和标准k-ω紊流模型均能基本正确地模拟街道峡谷内的流场和浓度场;紊流施密特数Sct对浓度值有明显的影响,街道峡谷内的浓度值随Sct的增加而变大,当Sct取1.3时,浓度值和试验值吻合最好;由于标准k-ω模型对流场的模拟结果相对最好,其模拟的浓度场也与试验值吻合最佳。街道峡谷内的浓度分布由时均流输运和紊流扩散共同决定,因此,合理的Sct数不能仅仅依据浓度值与试验值的吻合度来选取,而应首先保证流动模拟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文良,钱丽冰,崔鹏义,黄远东[5](2018)在《建筑壁面热效应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探讨建筑壁面受太阳辐射升温对街谷内流场分布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以Fr数表示热浮力与惯性力相互作用,对四种不同壁面受热方式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建筑壁面升温会对街谷流场与污染物浓度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在街谷中心左侧人行呼吸高度,四种升温方式均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而街谷中心右侧迎风面升温及叁面升温会使污染物浓度有所提高。随着Fr数减小(浮升力增强),无论人行呼吸高度还是迎、背风面附近污染物浓度均相对降低或持平,尤其在迎风面升温条件下浓度相对下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牛宏宏,王宝庆,刘博薇,胡新鑫[6](2018)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扩散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CEM CFD模拟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PM_(2.5)的分布情况,分析风速、风向、湿度的变化对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风速下细颗粒物易于聚集,风速不改变污染物迁移方向。来流风向和细颗粒物逃逸方向的建筑物较多时,对细颗粒物阻碍较大,易出现局部细颗粒物浓度超标。倾斜风向有利于主街道细颗粒物的扩散,不易出现细颗粒物浓度局部过高的情况。细颗粒物浓度的峰值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细颗粒物浓度升高部分原因是由于细颗粒物的吸湿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雷林清,崔鹏义,黄远东[7](2018)在《街道峡谷形态对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在城市街道峡谷内的稀释扩散及分布特性,主要由街道内流动结构决定,而街道布局和结构对流动结构有重要影响。基于二维不可压缩流动的Navier-Stocks方程、污染物组分输运方程及标准k-?湍流模型,获取所构建模型的数值解。采用验证的模型参数,构建了9种2类高宽比H/W为1的二维城市街道截面形态构造,在来流平均风速为3 m/s情况下,研究了街道截面形态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沉式道路结构不会改变街道峡谷内主涡结构和污染物分布;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机动车道内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廊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受廊道高度的影响较大,其人行呼吸高度处背风侧附近污染物浓度值相对参考工况增加大约5%,廊道深度对街谷内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姝雯,唐荣莉,张育新,马克明[8](2018)在《街道峡谷绿化带设置对空气流场及污染分布的影响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设置道路绿化带能够改变街道空气流场进而改善空气质量。利用风洞试验结合数值模型的方法测试了树冠形状和绿化带位置对街道峡谷的风场影响。在数值模型中,采用针对植物模型不同高度赋予不同叶面积密度(leaf area density,LAD)值的新方法近似模拟不同树冠形状的植物,通过输入污染源数据,得到风场及污染物浓度数据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进而,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绿化带设置下街道峡谷内行人的污染暴露特征,结果表明:绿化带位置及树冠形状影响街道峡谷中的涡流结构,形成复杂的细小湍流,从而影响街道峡谷中的风环境和污染物分布。阔叶树冠和位于街道峡谷中央的绿化带位置有利于降低行人污染暴露风险。未来研究中,通过增加风洞试验布点、考虑热力作用及气象因子的影响,或许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改善街道峡谷微环境的绿化带布局,为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和绿地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李政桐[9](2018)在《交通潮汐流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城市边界层内的污染物扩散规律有利于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治理城市大气污染。而交通潮汐流在早晚高峰已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非均匀污染源以及非均匀交通诱导作用,使得城市街谷内的空气流动与污染物扩散规律变得更为复杂。以交通潮汐流为切入口研究太阳辐射、交通诱导作用及环境风的相互关系,不仅加深对以交通潮汐流为背景的问题探索,而且丰富了街谷污染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测量,获得典型交通潮汐流的分布特征,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街谷内交通潮汐流进行数值建模,考虑非均匀污染源、非均匀交通诱导作用、环境风速、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环境风与交通诱导作用相互关系的数值研究,得出当只有4m/s的环境风速作用时,总车流量决定街谷内污染物的分布而不是非均匀的污染物源,行人层上风侧平均污染物无量纲浓度都比下风侧大1.5以上,当潮汐车流比从1/4或4/1上升至4/4时,上风侧行人层增加的无量纲浓度要比下风侧的高0.4;当4m/s的环境风与非均匀交通诱导作用共同影响时,上风侧污染物无量纲浓度仍然至少比下风侧高0.3,当潮汐车流比从4/4变至1/4,上风侧改变的交通诱导作用有助于上风侧污染物的稀释但不利于下风侧污染物的稀释,使得上风侧行人层平均污染物无量纲浓度下降0.6而下风侧上升0.4;当潮汐车流比从4/4变至4/1时,交通诱导作用都不利于上下风侧污染物的稀释,使得上风侧与下风侧行人层污染物无量纲平均浓度上升0.1与0.5;当环境风速为1m/s且潮汐车流比为2/4时,下风侧行人层污染物平均浓度反而比上风侧高0.3,污染物分布由非均匀交通诱导对流的抑制作用主导;当环境风速为8m/s,污染物分布由环境风主导,不同交通潮汐下,上下风侧浓度的改变值为0.1左右。通过对环境风、交通诱导作用及太阳辐射的相互关系数值研究,得出在4m/s的环境风速作用时,太阳辐射的热效应与环境风对近地面流动结构的改变要远大于交通诱导对流的作用,而太阳辐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是通过对街谷内对流的影响而不是对湍动能的影响;太阳辐射的热效应对污染物的影响要大于交通诱导湍流的影响;在4m/s环境风速作用下的任一季节的晚高峰,近地面附近的污染物浓度都至少比相同总车流量的早高峰高0.7,夏季早高峰时对应的行人层污染物浓度最低,为1.2~1.8,而冬季晚高峰时对应的污染物浓度最高,为1.8~4.2;在U_(10)=1m/s与4m/s时,太阳辐射热效应引起的空气对流与交通诱导作用为决定街谷内的污染物分布主要因素,冬天的污染物浓度极值至少比夏天的高1.8,而晚高峰时的浓度极值要至少比早高峰时高0.8;在U_(10)=8m/s时,除了在冬季上风侧浓度稍高0.2左右外,行人层污染物分布基本一致,街谷内的污染物分布由环境风来主导本文以交通潮汐流为切入口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首次在街谷内同时考虑太阳辐射、环境风与交通诱导作用的相互关系,为研究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因素提供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4)
许晓秦[10](2018)在《城市高架对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架的修建能够拓展城市道路空间,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但是高架会影响峡谷内微环境,使峡谷内颗粒物大量积聚,不仅威胁行人身体健康,也会对高架沿线建筑室内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实地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城市高架对街道峡谷内行人暴露及细颗粒物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的环境效应提供参考。实地监测有高架覆盖和无高架覆盖的街道峡谷内人行道上离地1.5m高处颗粒物浓度及气象因素,探究行人暴露情况及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无论是PM10、PM2.5还是PM1,有高架覆盖的人行道上行人呼吸高度的浓度均高于无高架覆盖的人行道。就行人暴露剂量而言,两种情况下PM10的呼吸沉积剂量相差比较大,高架覆盖对颗粒物在鼻腔区的沉积影响比较大。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风速和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粒径越小,相关性越高,各气象因素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协同性。由于实地监测情境的局限性,本文进一步运用Fluent结合离散相模型数值模拟高架设声屏障及不同地表空气温差对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场及街边建筑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高架比无高架时人行道离地1.5m处颗粒物浓度高49%,与实测趋势一致。背风面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高于迎风面。在垂直方向上,中间楼层居住环境较好,十层、十一层稍差,一二层居住环境最差。有高架会阻碍颗粒物在街谷中的扩散,增大峡谷两侧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迎风面影响较大,高架也会增大与其高度相当的楼层的颗粒物浓度。太阳辐射会影响地表温度,地表升温可以提高峡谷内的空气再循环。随着地气温差△T的增大,热浮力增大,无高架和仅有高架的峡谷两侧室内颗粒物浓度均减小。高架设声屏障时情况不同,△T=10K时室内颗粒物浓度相比△T=0K反而有所增加,此时声屏障不能起到改善由高架造成的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7)
街道峡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路绿化带可以影响街道内的对流传热及传质作用。利用CFD技术耦合多孔介质模型,研究在高宽比为1:2的街谷内,不同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五种)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热,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街道内流动结构、温度场和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分析表明,地面升温引起Ri=0.47的混合对流,对于街道峡谷通风有一定增强,但不明显。屋顶绿化可降低流经的空气温度,增强街道峡谷内的对流,但屋顶绿化同时降低了入流风速,不利于街道峡谷内通风。街道峡谷内绿化带数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周围空气温度,但对空气流动阻碍作用更加明显,造成街道峡谷内平均流速降低,污染物CO浓度范围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街道峡谷论文参考文献
[1].智慧楠,王冠,师甜.影响街道峡谷内交通污染物扩散的研究综述[J].汽车实用技术.2019
[2].崔鹏义,张岩,王梦洁,黄远东,陶文铨.绿化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梁廷政,柳靖,牛旸旸.空气温度差异对城市街道峡谷通风及污染物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J].建筑科学.2019
[4].谢海英,关欣,沐贤维,李晓,温雅.基于流场验证的紊流施密特数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5].杨文良,钱丽冰,崔鹏义,黄远东.建筑壁面热效应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6].牛宏宏,王宝庆,刘博薇,胡新鑫.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扩散模拟[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7].雷林清,崔鹏义,黄远东.街道峡谷形态对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8].周姝雯,唐荣莉,张育新,马克明.街道峡谷绿化带设置对空气流场及污染分布的影响模拟研究[J].生态学报.2018
[9].李政桐.交通潮汐流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分布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许晓秦.城市高架对街道峡谷内细颗粒物扩散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