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浅探

《古诗十九首》浅探

赵杰[1]2001年在《《古诗十九首》浅探》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认为《古诗十九首》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如长于抒情、有相同的题材、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情感其调等。

石红[2]2003年在《《古诗十九首》浅探》文中指出本文综合风格及诗中所用地名判断,认为十九首应是东汉末年之作。 汉代儒学价值体系下的知识分子在东汉末年焦虑、痛苦、迷惘、孤独,同时先秦时至西汉初蓬勃的士人主体性意识得以复归。他们关注社会私情,执着于现实人生,把诗歌带到了缘情的道路上。 十九首包含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这叁类人类感情的基型,更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为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十九首时空意识的扩展造成其悲情高远,境界寥阔的美学效果,而诗情与哲理的结合又赋予诗歌一定的理性色彩。 十九首包含朴素美叁个特点,深具自然美的艺术特征。即内容之精粹深刻,艺术品格之质朴无华和艺术形象的整体性特征。 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紧密相关,总结乐府成就,成为建安文学抒情范本。

沈荣森[3]1996年在《《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浅探》文中研究指明《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代诗歌创作很有影响。这十九首诗,语言工整,精炼。无论用字、遣词、造句,都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迭字的运用。这些诗在迭宇运用上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任何发展、创新,离不开继承。它的作者特别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它的经验告诉我们:吸取民歌中的营养,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条件。

朱燕[4]2015年在《浅探《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间就是生命,《古诗十九首》通过对时间意象的描摹,写出了人的生命意识。通过深邃的时间意象写出了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也成为了诗人们放映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1.大量的使用生命永恒的物体来反衬人的生命的短促"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柏树的生长期是很长的,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在这首《青青陵上柏》中,作者用柏树和石头来托物起兴,用来反衬人不如物的可悲的

王汝娟[5]2010年在《《古诗十九首》之精神特质浅探》文中指出《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体现出非常强烈的现世精神,一是肯定和赞美世俗生活、世俗精神,提倡享乐主义,而缺少对人生、对宇宙形而上的思索;二是较之它之前的诗歌,开始意识到生命、个体的存在,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忧生"与"忧死"交织。这种现世精神的产生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都有着深刻的关联。

薛瑾[6]2013年在《《古诗十九首》主题浅探》文中提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据考证为东汉末年,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是一组无名氏的五言诗,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游子们通过诗歌的吟唱表达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愁惧,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诗中反复吟唱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谢志舟[7]1994年在《生命觉醒后的忧叹与超越——《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歌浅探(上篇)》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在具自身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几乎汇集了中国文人(当然不仅仅是文人)的所有智慧,闪射出思想与艺术的耀眼光芒,凸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气质”。这种诗意气质,源自“言必称诗”的《诗经》——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魏晋——一个以人的自觉为因进而以文的自觉为果的辉煌时代:“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的时代。要观照这个时代(魏晋)的文学(以诗为主)特质,就得先从《古诗十几首》开始。

魏友[8]2015年在《许学夷《诗源辩体》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许学夷《诗源辩体》中的汉魏诗论可以视为对明代七子派汉魏诗学的总结,而许学夷的汉魏诗学观念又主要是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与接受来加以体现。许学夷通过考察《古诗十九首》在体制特征、诗歌本体、抒情手法等方面与国风一脉相承的关系,将《古诗十九首》树立为五言古诗的最高典范,并以之作为批判公安、竟陵两派反复古思想的有力武器。

罗新芳[9]2003年在《《古诗十九首》的历史地位及语言特色》文中提出《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的语言吸收了民歌的丰富营养 ,融入了文人语言的典雅精炼 ,体现了民间文学语言与文人创作语言相结合的特色

谢志舟[10]1995年在《生命觉醒后的忧叹与超越——《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歌浅探(中)》文中研究说明《古诗十九首》无疑是一场春雨,她使人间干涸的心田润泽起来。去感受云外的阳光,山外的暖风。她使人去面对实实在在的生活——生老病死,忧伤困苦,愁思怅惘……她要人去把握现世,享受人生,她要人去以“乐”消“忧”,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绮靡腐朽

参考文献:

[1]. 《古诗十九首》浅探[J]. 赵杰. 滁州师专学报. 2001

[2]. 《古诗十九首》浅探[D]. 石红. 西北大学. 2003

[3]. 《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浅探[J]. 沈荣森. 思茅师专学报. 1996

[4]. 浅探《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J]. 朱燕.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

[5]. 《古诗十九首》之精神特质浅探[J]. 王汝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

[6]. 《古诗十九首》主题浅探[J]. 薛瑾. 青年文学家. 2013

[7]. 生命觉醒后的忧叹与超越——《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歌浅探(上篇)[J]. 谢志舟. 玉溪师专学报. 1994

[8]. 许学夷《诗源辩体》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J]. 魏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9]. 《古诗十九首》的历史地位及语言特色[J]. 罗新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0]. 生命觉醒后的忧叹与超越——《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歌浅探(中)[J]. 谢志舟. 玉溪师专学报. 1995

标签:;  ;  ;  ;  

《古诗十九首》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