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董事会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董事会,高管,盈余,可持续,合法性,政治,自利。
董事会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菁[1](2019)在《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对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术界在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领域研究不在少数,但是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关注企业绩效以外,更应该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希望通过对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基本框架进行总结,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构建分析框架,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剖析,使得董事会行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本文来源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贝贝,黄琼宇,王秋月[2](2019)在《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与盈余管理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视角,以2014-2016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探讨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当家族董事越多、董事会中家族成员占比越高时,家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即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具有监督作用,能够显着提高家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CEO由非家族成员担任时,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的治理效果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9年21期)
代彬,彭程[3](2019)在《国际化董事会是高管自利行为的“避风港”还是“防火墙”?——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将高管自利行为划分为显性自利和隐性自利两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了国际化董事会对高管自利行为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国际化董事会在"纵容"高管显性自利行为的同时能有效抑制高管的隐性自利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国际化董事会对高管显性和隐性自利行为的约束作用均会相应增强,激烈的市场竞争则会显着削弱国际化董事会的监督功效,而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董事会对高管隐性自利行为的治理效果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揭示,国际化董事会既能成为高管显性自利行为的"避风港",又能够对高管隐性自利行为发挥"防火墙"功能,并且可能在异质的治理情景下呈现两种角色的相机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璐[4](2019)在《董事会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股东积极行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事会作为委托代理中的中间人,负责公司经营决策和人员选聘。企业的盈余反应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是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盈余质量的优劣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的目标利益。董事会监督公司经理人,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方针,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改善企业盈余。然而,董事会也会在自身名利、股东压力、舆论影响等的迫使下,与经理层纵横合谋粉饰公司的业绩,对盈余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样地,股东有权利决定董事会的成员构成,股东行为必然对董事会特征与盈余质量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董事会特征是否影响盈余质量?国内外学者们热衷于研究董事会的规模,两职合一等,个人特征鲜有出。但个人特征会通过影响董事的行为和思想,进而对盈余质量产生作用。并且,股东的行为也并未纳入这类研究中。所以本文将董事会特征重新阐述和分类,将股东积极行为作为调节变量,深入研究股东积极行为下的董事会特征会对盈余质量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09-2017年创业板上市的720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国泰安数据库获得相关数据,构建了董事的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学术背景,海外背景,股东大会出席率等变量,手工计算了样本公司的可操纵利润,用以衡量盈余质量。通过整理相关研究和理论,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董事与盈余质量正相关。意味着女性董事的占比越高,企业的盈余质量越好;(2)董事年龄与盈余质量同向变动。说明提高董事年龄水平,有益于改善企业的盈余质量;(3)董事学历与盈余质量同向变动。意味着受教育程度高的董事会明显改善企业的盈余质量;(4)董事学术背景与企业盈余质量同向变动。即企业中拥有学术背景的董事可以明显改善企业盈余质量。(5)董事海外背景与盈余质量同向变动。说明企业中拥有海外背景的董事可以明显提高盈余质量。(6)股东积极行为会减弱董事会特征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股东行为越积极,这种正向关系会更弱。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何发挥好董事会和股东的积极作用成为了关键。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选聘门槛,注意董事学历水平以及背景经历;优化董事会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女性董事比例和年长董事比例;另一方面,股东发挥职能时应考虑目标的可行性以及董事们的反馈表现,切莫给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过多压力。本文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董事会与股东,扬长避短,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理性发挥股东行为的积极作用,对上市企业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李红梅,姚云霞,张露,谢晓睿,张婧菁[5](2019)在《董事会行为合法性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事会行为合法性是指董事会的行为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文化认知的要求,并获得相关利益相关者的认同,行为合规、行动有效。企业的持续成长过程是企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适者生存、不断进化演变螺旋上升的过程。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对企业可持续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为此,必须选择正确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建设,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本文来源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舒麟迪[6](2019)在《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我国大部分的公司中都存在着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控股股东,公司治理主要冲突点已经从之前的占据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与经理层的代理问题转化为目前的控股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其中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支配地位的股东在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股权集中化虽然能够较为有效地督促公司提升经营运行水平,更进一步地监督高管人员做出经营决策行为的过程,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中小股东在法律庇护不周的情形下,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相反控股股东持有自利意图,有能力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新的投资项目等做出决定,从而占据其他股东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在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质押凭借着简便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控股股东进行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跟从银行取得资金需要一系列繁杂手续相比,将股权质押出去的方式有着更为简便的融资优势。在控股股东的一部分股权被质押之后,他们仍然可以凭借享有的这部分控制权来经营或者处置上市公司的资产。因此,Yeh et al(2003)指出股权质押会导致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不断分离,使得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化,也进一步加强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与此同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董事会,利用董事们多年积累的工作总结在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中监督董事提名的过程、高管定薪酬的过程以及公司审计的过程等,提出保护其他中小股东的意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内部治理机制。由此可知,董事会要认清自身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这样才能够在公司站稳脚跟、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地对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基于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地位,结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特征以及董事会的治理职能,检验他们对股权进行质押的行为是如何进一步来侵害公司资源的。并且进一步追溯董事会制衡效果,加入股权质押与衡量董事会制衡的一系列指标的交乘项,通过对董事会制衡这一指标以及董事会制衡与股权质押交乘项系数的检验,来考察董事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这一状态下是否具有同样的治理作用。此外,本文发现由于非国有企业支配资产的行为少有硬性制度的制约,因此相较于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中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关系更为显着。为了多方位地检验这一假设,本文还从股权质押导致的控制权转移风险角度出发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股权质押的企业在面临控制权转移的时候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更强,且质押次数越多,控股股东越有掏空意图。本文在稳健性测试中,用上市公司经营性占款净额占总资产比率,同时改用董事会规模衡量制衡效果,结果依旧支持主回归。本文将要阐述的内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角度,讲述了现阶段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好处、控股股东为何会如此“猖獗”地掏空公司的行为,以及结合董事会的治理这一制衡因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同时,将全文分为六个章节,进一步据此构建本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文献综述。本文按各个研究时段从股权质押的动因、掏空行为的动机以及董事会制衡的各类指标与掏空行为的关系这叁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了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内在联系,以及董事会的内部治理职能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第叁部分是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理论基础。这部分主要是给出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控股股东掏空的概念定义、并对这叁者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还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四个理论,包括由于大股东和其他中小股东有利益冲突的委托代理理论、进行相关融资而成本各不相同的交易成本理论、交易市场上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由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不同而产生的优序融资理论。第四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在对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研究假设,在股权质押存在的风险与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方面建立预期关系,并加入董事会制衡指标,提出董事会制衡指标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治理效应。第五部分是对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做出实证检验。在建立好研究模型和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基础上,先是初步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预判假设是否成立,其次是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从多方位角度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对研究假设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稳健性测试。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总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且对本文不足进行浅析与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美芬[7](2019)在《高管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治理行为的非线性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绩效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水平的有效标准,高管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高管政治联系不是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而是借助于董事会治理行为。本文构建了"高管政治联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对2009-2013年我国深市民营上市公司3065个有效观测值采用非线性检验方法验证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政治联系和董事会治理行为呈非线性倒U型关系;董事会治理行为和创新绩效呈现非线性对数关系;在高管政治联系和创新绩效间董事会治理行为具有非线性中介作用。本文研究对民营企业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效率以及政府制定监控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侯东德[8](2018)在《董事会对短期主义行为的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我国资本市场愈演愈烈的收购浪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都开始修改公司章程以应对收购者。在修改公司章程的过程中,董事会往往将其职责的重点放在全力以赴去阻止收购上,导致某些反收购条款争议颇多。其实,控制权的流动是一种市场常态,而董事会更应该予以关注的是如何警惕和预防可能出现的投资者短期主义行为。股东行动主义的兴起往往造就了那些激进投资者,他们利用改变公司治理结构的机会从而对公司战略施加影响,以达到短期内提升股价并套现的目的。这种行为会对公司的长期战略和长远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需要目标公司董事会以客观中立的标准对投资者意图予以充分考察,并展开有效沟通,接纳合理的建议,在强监管下适当行动,构建起更完善的治理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学》期刊2018年06期)
武立东,薛坤坤,王凯[9](2018)在《非正式层级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影响:政治行为还是程序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转型环境中董事间非正式关系影响董事会战略决策的过程机制。利用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合作调查获取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过程相关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数据库数据,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会增加决策过程中的政治行为、降低程序理性。在对政治行为和程序理性进一步细分后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提高董事的自我意识、个体影响从而增加政治行为,通过降低决策过程中信息搜寻、信息加工而降低程序理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转型环境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所具有的分化、竞争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董事会决策过程的"黑箱",丰富了董事会决策过程研究,为转型环境下公司治理行为研究做出贡献,亦对中国公司治理实践具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8年11期)
任广乾[10](2018)在《企业财务危机的董事会决策行为因素及其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入董事会结构行为、忠诚行为、胜任行为和声誉行为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2016~2017年被实施ST的公司作为危机样本,分析了不同董事会行为对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和作用时间,比较了不同行业、规模和控股股东性质的企业的董事会行为特点及其对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金侵占行为、关联交易行为、投资者保护行为、高管变更行为、董事会稳定性以及董事会治理行为强度是企业财务危机的行为根源,其中关联交易行为和董事会稳定性对企业财务危机的作用时间滞后期最长,企业财务危机对董事会决策行为独立性和投资者保护行为的响应最迅速。(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事会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视角,以2014-2016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探讨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当家族董事越多、董事会中家族成员占比越高时,家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即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具有监督作用,能够显着提高家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CEO由非家族成员担任时,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的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董事会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婧菁.董事会行为合法性对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于贝贝,黄琼宇,王秋月.家族成员涉入董事会与盈余管理行为[J].财会通讯.2019
[3].代彬,彭程.国际化董事会是高管自利行为的“避风港”还是“防火墙”?——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
[4].刘璐.董事会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股东积极行为的调节作用[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李红梅,姚云霞,张露,谢晓睿,张婧菁.董事会行为合法性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舒麟迪.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9
[7].刘美芬.高管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治理行为的非线性中介效应[J].科研管理.2019
[8].侯东德.董事会对短期主义行为的治理[J].中国法学.2018
[9].武立东,薛坤坤,王凯.非正式层级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影响:政治行为还是程序理性[J].管理世界.2018
[10].任广乾.企业财务危机的董事会决策行为因素及其预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