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分型论文_鄢曹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体分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声,造影,肿瘤,病理,肝细胞,贲门,结肠癌。

大体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鄢曹鑫[1](2017)在《超声双重造影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诊断价值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超声双重造影(DCEUS)与多层螺旋CT(MD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电子胃镜检查和活检证实的239例胃癌患者术前行DCEUS与MDCT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胃癌DCEUS和MDCT术前大体分型总的准确率分别为84.9%、79.9%,DCEUS总的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MDCT(p<0.001)。其中,DCEUS术前早期胃癌(EGC)、BorrmannⅠ、Ⅱ、Ⅲ、Ⅳ型准确率分别为 66.7%、87.1%、86.5%、87.1%、91.2%;MDCT 术前 EGC、BorrmannⅠ、Ⅱ、Ⅲ、Ⅳ型准确率分别为 56.7%、83.9%、79.7%、80.0%、97.1%。DCEUS与MD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Borrmann Ⅰ型和Ⅳ型分型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Ⅰ型χ2=1.175、p= 0.323;Ⅳ型χ2=2.171、p=0.141);DCEUS与MDCT诊断早期胃癌、Borrmann Ⅱ型和Ⅲ型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早期胃癌 χ2=16.307、p=0.000;Ⅱ 型 χ2=39.950、p=0.000;Ⅲ 型 χ2=35.770、p=0.000)。DCEUS术前Borrmann分型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非常高,Kappa值分别为0.816、0.759,(p=0.000)。同样,MDCT术前Borrmann分型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非常高,Kappa值分别为0.833、0.852(p=0.000)。结论:1、DCEUS对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总的准确率高于MDCT;2、DCEUS与MDCT对胃癌术前Borrmann Ⅰ型和Ⅳ型分型准确率无明显差异;3、DCEUS对胃癌术前早期胃癌、Borrmann Ⅱ型和Ⅲ型分型准确率高于MDCT;4、DCEUS与MDCT术前大体分型均具有较高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5、DCEUS被认为是一种术前诊断胃癌大体分型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杨丹丽,张迎秋[2](2016)在《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6年05期)

T.Kobayashi,H.Aikata,M.Hatooka,K.Morio,R.Morio[3](2016)在《联合乙氧基苯甲基二乙叁胺五乙酸钆增强MR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诊断小肝细胞癌大体分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非单纯结节型肝细胞癌(HCC)预后不良,旨在研究乙氧基苯甲基二乙叁胺五乙酸钆增强MRI(EBOMRI)和超声造影(CEUS)对小HCC大体分型的诊断能力。方法共分析了85例手术切除的结节(≤30 mm)。在病理上将HCC分为单纯结节型(SN)和非SN。通过评估EBO-MRI的肝胆期(HBP)和CEUS的枯否相,比较两种手段正确区分SN和非SN的诊断能力。结果 46个结节诊断为SN,其余39个结节为非SN。诊断非SN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95%CI)(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黄国定[4](2015)在《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共160例,按照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体分型、临床病理分期等一般情况;同时对比不同大体分型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结果贫血组肿瘤直径>4 cm、大体分型为浸润型、临床病理分期C、D期者比例显着高于非贫血组,P<0.05。浸润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非浸润型,P<0.01。C、D期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A、B期,P<0.01。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伏旭[5](2015)在《肝细胞癌大体形态学分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大体形态学分型及意义目的:探讨于术切除肝细胞癌的大体形态学分型在预后判断及治疗决策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l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24/119),2型占25.21%(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将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包括:年龄(F=4.499)、HBsAg阳性(χ2=2.944)、术前AFP(χ2=3.516)、手术时间(F=1.028)、术中出血量(F=2.837)、住院时间(F=2.419)、T分期(χ2=6.606)、微血管侵犯(χ2=12.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着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着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着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着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χ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χ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χ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12.731,1.063~5.403,1.119~2.337,P<0.05)。结论:肝细胞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小肝细胞癌的影像学分型以及在消融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讨小HCC术前影像学分型在射频消融疗效分析和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03例单发小HCC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动态增强薄层CT扫描图像进行形态学分型,将HCC形态分为以下叁种类型: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或融合型(2-3型)和浸润型(4型)。比较各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3例小HCC患者中,1型占33.0%(34/103),2-3型占47.6%(49/103),4型占19.4%(20/103)。将叁种类型HCC的术前AFP及CT动脉期强化程度的比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3.414,χ2=6.64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着高于2-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95,4.603,P<0.05)。CT动脉期强化程度低的比例,4型显着高于2-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615,P<0.05)。103例患者总体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2~9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0%、75.9%、59.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0%、34.6%、10.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HCC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矛=18.132,8.328,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4型显着低于1型和2-3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4,6.896,P<0.05);无瘤生存率4型和2-3型显着低于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矛=8.161,0.943,P<0.05)。CT动脉期强化程度低的患者预后显着低于强化程度高的患者(χ2=5.13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术前AFP,肿瘤大小,CT动脉期强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443,95%可信区间:1.301~9.113,P<0.05)。结论: CT动脉期强化程度较低和AFP较高,是浸润型小HCC的特征。术前影像学形态分型是影响小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T.Tada,T.Kumada,H.Toyoda,T.Ito,Y.Sone[6](2014)在《全氟正丁烷超声造影在诊断小结节肝细胞癌大体分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阐明全氟正丁烷(perflubutane)超声造影(CEUS)在小结节肝细胞癌(HCC)大体分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9个手术切除结节(最大直径≤3 cm)的肝细胞癌(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彭成忠,黄品同,王力,范小明,马杰[7](2013)在《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评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评估价值。方法 71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直肠腔内灌注胃肠声学造影剂和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观察肿瘤大体形态,根据形态将直肠癌分为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3个大体类型,单纯灌注造影与双重造影分型分别与术后病理分型对照。术后分析肿瘤大体类型与TN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灌注超声造影判断直肠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为73.2%(52/71),超声双重造影判断直肠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为88.7%(63/71)。超声双重造影判断直肠癌分型准确率高于灌注超声造影,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4,P<0.05)。隆起型直肠癌肠壁浸润深度以T1、T2和T3多见,溃疡型和浸润型直肠癌以T2、T3和T4多见,隆起型直肠癌淋巴结分期以N0和N1为主,溃疡型和浸润型直肠癌以N1和N2为主。隆起型与溃疡型和浸润型直肠癌肠壁浸润深度T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N分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2、6.733,P均<0.05)。结论超声双重造影能较准确地评估直肠癌的大体类型。隆起型直肠癌对肠壁的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能力相对较弱,溃疡型和浸润型则相对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9期)

邵珊[8](2007)在《贲门癌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与贲门癌大体分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GCA的显着流行病学特征是其与食管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地域性分布的一致性。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胃远侧部位肿瘤发生率呈显着下降趋势,而食管和胃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以20%的增长率逐年升高,增加了近6倍,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我国对于贲门癌的研究还不深入,对于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所知也很有限。RASSF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 A)是一种新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我们和其他实验室以往研究发现,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肺癌、鼻咽癌,肝癌及贲门癌等许多肿瘤常见的频发分子事件。让人感兴趣的是:关于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数据在各实验室的报道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此,我们提出假设,在不同大体分型的贲门腺癌组织中是否存在不同的RASSF1A基因甲基化情况。我们已进行的研究表明责门腺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RASSF1A基因甲基化改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不同大体分型贲门腺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检测,进一步探讨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贲门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加深对GCA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2材料与方法:81例贲门腺癌组织以及20例同一个体对应癌旁正常组织均取自2005年林州(原林县)市姚村食管癌医院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81位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60±8岁。组织取材照顾到不同中晚期贲门癌大体分型。中晚期贲门癌的大体分型标准不完全一致,这里将其分为四型,其中浸润型32例;局限溃疡型18例;蕈伞型17例;浸润溃疡型14例。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程度,并进行TNM分期。所有诊断和分期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采用甲基化非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GCA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进行检测。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系统作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分析每一变量,检验显着性水准取α=0.05,P<0.05有显着性意义。3结果:3.1 GCA组织和正常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81例贲门腺癌组织中有58例(72%)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20例远癌正常组织中有1例(5%)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正常贲门组织中甲基化发生率低于癌组织发生(P<0.05)。3.2 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GCA大体分型的关系。81例贲门癌患者中浸润溃疡型RASSF1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79%(11/14),局限溃疡型甲基化发生率为78%(14/18),浸润型甲基化发生率为69%(22/32),蕈伞型甲基化发生率65%(11/1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 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GCA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男性患者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68%(36/53),女性患者中甲基化阳性率为79%(22/28)。青中年组、老年组患者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8%、66%。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3%、83%、63%。按照肿瘤TNM分期,将贲门癌组织分为中期38例,晚期43例,其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0%与73%。贲门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之间无关(P>0.05)。4结论:4.1在GCA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远高于正常组织,是贲门癌癌变过程中的一个频发的分子事件。4.2在不同大体分型GCA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相近,不支持我们的假设。4.3 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贲门癌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7-04-15)

马睿,吴荣德[9](2006)在《重复肾的大体病理分型及CTU表现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归纳重复肾的大体病理及CTU表现特点,提出和创建重复肾的大体病理分型,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近5年来诊治的65例患儿83个重复肾,根据术前CT尿路成像(CTU)表现和术中所见的重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06-10-01)

温晓霞[10](2004)在《喉癌大体分型的病理特点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 肿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恶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除宿主外,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肿瘤生物学行为,也称之为病理生物学行为,它包括肿瘤的增殖方式、大体类型、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转移和扩散规律等多个方面。其中,大体类型是反映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临床医生术前初步判定肿瘤生物学特点的参考指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相同病期、不同浸润方式其恶性程度均有很大差异。通过观察喉肿瘤的外观形态,能否初步判断其生物学行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故本文拟从70例喉切除标本的大体分型上找到一些线索,为研究喉癌的生长、发展规律,选择术式及判定术后的疗效和预防复发,提供一些形态学上的依据。 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自中国医大1994-1998年收治的声门上型喉癌70例。标本的选择是术前未经过放疗或化学治疗的,行手术切除的标本。病理诊断均是鳞状细胞癌,病例资料必须是完整的,术前无远隔转移,术后随访超过5年。全喉切除标本从后联合处剪开,肉眼观察按癌瘤的形态、大小、溃疡深度、溃疡底厚度、边缘特点以及癌与正常喉组织之间界限等进行分型。然后,沿肿瘤最大横径与最大纵径处的肿瘤边缘取4块长条状组织块,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临床病理指标。联系预后,对喉癌的大体形态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生长方式、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新建议。为喉癌患者术前疾病诊断,术式选择,疾病转归等相关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 1.将喉癌分为四型,对喉癌切除术后的生存期进行比较,各型间无统计学意义。按两型统计,外生型喉癌的5年生存率为82.9%,浸润型喉癌的5年生存率为60.0%,经扩检验P<0.05。 2.将喉癌分为四型,对喉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进行比较,各型间无统计学意义。按两型统计,外生型喉癌高、中分化占85.7%,浸润型喉癌高、中分化仅占62.9%,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将喉癌分为四型,对肿瘤的周边生长方式进行比较,各型间无统计学意义。按两型统计,外生型喉癌以团块状生长为主,占45.7%,浸润型喉癌以浸润性生长为主,占40 .0%,其周边生长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菜花型喉癌淋巴结转移率28.0%,溃疡型喉癌淋巴结转移率65.7%,包块型和结节型居于二者之间,各型间差异显着(P<0.05)。把喉癌分为两型,外生型喉癌淋巴结转移率31.4%,浸润型喉癌淋巴结转移率65.7%,其淋巴结转移程度差异特别显着(P<0.01)。讨论 1.喉癌大体形态能否反映其生物学特性:多数学者认为大体形态能反映肿瘤的一定生物学特性。但也有作者认为胃癌的大体形态与预后无明显关系。为此我们对不同大体形态的喉癌从其组织分化程度、周边生长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加以术后生存率的差别等方面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型喉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不显着。进而按肿瘤边缘与正常喉组织之间界限是否清楚,把喉癌分为两型,亦从上述各项进行统计分析,则两型喉癌的生物学差异显着(P<0.05)。区别于以往单纯的形态分类,将喉癌的大体形态分为两型,更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2.喉癌大体形态与预后的关系:过去文献中许多作者报道了和癌瘤患者预后有关的形态学因素,一般认为肿瘤较小、浸润浅、分化较好、无淋巴结转移者其预后较好,术后生存期较长。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指标。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喉癌的表面形态不同,其临床预后也不一致。其中浸润型喉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60.0%,外生型喉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到82.9%。同时,我们发现,肿瘤外观形态同其周边生长方式之间无必然联系。不同外观形态的病变中,以其周边呈浸润性生长的病变5年死亡率最高。 3.切除前判定喉癌的大体分型:由于现代检查手段的进步,术前确定分型已成为可能。喉镜检查结合喉侧位X线片和喉冠状位体层摄片,对喉癌的侵及部位和范围可有基本的较准确的了解。大体分型的确定,有利于正确决定喉癌的切除范围。 4.从喉癌分型看喉癌的外科治疗:对喉癌的治疗仍以外科为主。可是各型喉癌的治疗结果却有较大差异。外生型喉癌术后其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行同样范围手术的浸润型喉癌。故对浸润型喉癌除需研究其合理切除范围外,应强调综合治疗。决定喉切除范围前,宜弄清喉癌的分型。对浸润型者应留够充足的安全范围。必要时应于切线缘做冰冻切片,同时参照肿瘤部位、癌在喉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喉切除范围与手术方式。结论 1.喉癌大体生物学行为对实施合理的外科治疗、预后估计,存在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喉癌的大体形态是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即恶性度的参考指标。 3.喉癌大体形态分为外生型和浸润型对判定预后更有临床意义。 4.喉癌大体分型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4-03-01)

大体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体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1].鄢曹鑫.超声双重造影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诊断价值的比较[D].浙江大学.2017

[2].杨丹丽,张迎秋.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

[3].T.Kobayashi,H.Aikata,M.Hatooka,K.Morio,R.Morio.联合乙氧基苯甲基二乙叁胺五乙酸钆增强MR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诊断小肝细胞癌大体分型中的作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4].黄国定.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15

[5].伏旭.肝细胞癌大体形态学分型的临床意义[D].南京大学.2015

[6].T.Tada,T.Kumada,H.Toyoda,T.Ito,Y.Sone.全氟正丁烷超声造影在诊断小结节肝细胞癌大体分型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

[7].彭成忠,黄品同,王力,范小明,马杰.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评估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

[8].邵珊.贲门癌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与贲门癌大体分型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7

[9].马睿,吴荣德.重复肾的大体病理分型及CTU表现特点[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06

[10].温晓霞.喉癌大体分型的病理特点与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早期胃癌的不同大体分型的淋巴...主肝静脉大体分型在两种术式下的...主肝静脉大体分型中IRHV的出现率大体分型各组生存曲线年青年人进展期胃癌患者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肿瘤大体分型

标签:;  ;  ;  ;  ;  ;  ;  

大体分型论文_鄢曹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