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逻辑论文-廖明霞

语用逻辑论文-廖明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用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濒危动物,因果联系,中心句

语用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廖明霞[1](2019)在《培养语用能力,发展英语逻辑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一些错误观念认为逻辑思维只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体现,而忽视了其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语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本文将从探究因果、梳理结构、推理弦外(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期刊2019年30期)

龚举善[2](2019)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张枚[3](2018)在《语用题备考应注重思维品质和逻辑能力的提升——基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语用题答题情况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语用题的阅卷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逻辑思维不严密;概括不全面;审题不仔细;语言缺少严谨性;逻辑思维不深刻,没有做到有理有据地分析。所以,语用题的备考应该着重于学生思维品质、逻辑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期刊2018年11期)

李作贵[4](2018)在《言词证据的语用分析与逻辑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词证据是造成冤假错案的最重要的证据因素,但无论在刑事诉讼法还是法律实践中,言词证据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防范冤假错案必须厘清言词证据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机制,防止言词证据的误用。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言词证据是关于案件事实的一种知识,提供言词证据是一个通过语言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说者与听者之间的言语交往活动,知识传递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说者与听者之间是否进行充分的交往互动。关于陈词辩护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均采取了一种主客二分、对立的进路,取消了说者与听者的交流,使陈词辩护陷入困境。而我国刑事诉讼采取一种“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理方式,在这种审理方式下,控辩平等、法官居中裁判的应然模打破,被告的辩护权没有得到保护,辩方在庭审中“缺席”。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法官在根据证据认定事实时,只能根据控方提供的案卷笔录进行判定,不能够与证人、控辩双方进行交流。这种制度设计采取的也是主客二分的进路,言词证据、案件事实为客体,法官作为孤独的认识主体,而现实证明这往往导致言词证据审查的失误和事实认定错误。本文认为,要摆脱陈词辩护或者我国刑事审判中这种主客二分的进路及其所造成的困境,需要求助于语用学的方法。在考察言词证据的过程中引入语用学的视角,也就是主张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庭审参与者间的言语交往对言词证据质证结论以及最终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决定作用,并且回头反思交往过程本身的合理性程度。合理的庭审参与者之间的交往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不仅包括庭审参与者的交往规则,也包括关于案件事实认定的逻辑规则。探究这些规则的内容正是本文的目标。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冤假错案中言词证据的现状并通过知识论的考察为言词证据可信性的审查判断提供新的思路,从陈词辩护理论主客观二分的进路中推出主体间性的思路,以解决陈词辩护的困境,也为言词证据可信性的判断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主要说明言词证据审查判断即质证的语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第叁和第四部分是对第二部分中逻辑规则的进一步展开,第叁部分考察言词证据的内在逻辑,即证据的基本要求,合法性、相关性和可信性叁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考察言词证据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探究案件事实认定中的逻辑,包括事实认定的推论规则以及根据言词证据及其他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论证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8-05-29)

吴炳章,张德玉,王俊梅[5](2016)在《日常语言论证的语用逻辑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有效性论证是以真值条件语义学为基础的。此论证图式的分离规则极为严格,不能使具有批评能力的听众对日常语言的陈述做出有效性论证。日常语言中的有效性论证关注"可接受性"而非真理性,所以论证图式必须关注主体的心理属性和有限理性。突出"可接受性"的日常语言的论证图式是结论可以取消的语用逻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文健[6](2015)在《现代汉语句类功能的语用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现代汉语句类的功能非常强大,传统的语法理论已经不足以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表现及原因。从语用逻辑的角度来看,该现象是人们间接使用语言的结果,也是语言得体表达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夏素敏[7](2014)在《悖论的语用学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兼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悖论的研究经历了并经历着从概念界定的争论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方法论问题讨论的过程。揭示悖论之语用学性质的语用学概念的提出,为悖论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悖论的语用学性质集中体现在概念定义所使用的"公认"一词之中。但也正是"公认"一词最容易被误解或忽视,从而造成对整个悖论理解上的差异。悖论的方法论研究不仅限于解悖方案的研究,而是贯穿于悖论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全程。悖论之语用维度的讨论本身就是悖论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广义悖论研究形成和推动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徐梦醒,张斌峰[8](2014)在《法律论证的语用逻辑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通过对语用动词和语用行为语句的研究,来反映语用力量和语用行为的逻辑特征。语用逻辑思维下的法律论证,作为一种语用行为,弥补了演绎逻辑单调性的不足,将言说符号的语形、语义和语用连贯起来。语用力量通常和言说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这种意图通过言说描绘了包含某种期待的可能世界。语用逻辑展现的模式是语用行为指向的递进,或者转移,可以说论辩实践的规范结构本身就是对话实践的动态逻辑。法律论证的逻辑架构离不开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它可以架构命题的逻辑表达,为真值判断提供清晰的证明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赫琳[9](2014)在《法典语言的跨学科协同研究——张春泉《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界关于法典语言的研究视角尚嫌单一。张春泉《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以下简称《叙事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的第四章从叙事学的视角,结合逻辑学、语用学、法学对法典语言做了有益的探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有关法典适用与语用逻辑的研究亟需加强。这一学术态势主要体现为:虽然有些法律逻辑方面的论着,但是它们或者拘泥于形式推理;或者囿于单一主体,比如立法者、司法者、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卜杰民[10](2014)在《基于默认逻辑的一般会话含义的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会话含义理论从语用的角度解释话语类型意义。它是一个系统的语用推理层,具有可预测性、规律性、系统性、默认性和可撤销性。Levinson会话叁原则为一般会话含义的默认语用推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其理论表明:数量原则往往依靠较弱的信息否定较强的信息推理含义,信息原则从较弱的信息推理出较强的信息获得含义,无标记的表达式由信息原则推理出含义,有标记的表达式由方式原则推理出含义,语言信息、语言表达方式、常规假定决定了语用推理的优先度: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一般会话含义语用推理模式的提出为话语语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解释与语境无关的语用意义,这是特殊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10期)

语用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用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廖明霞.培养语用能力,发展英语逻辑思维[J].中学生英语.2019

[2].龚举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J].江汉论坛.2019

[3].张枚.语用题备考应注重思维品质和逻辑能力的提升——基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语用题答题情况的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8

[4].李作贵.言词证据的语用分析与逻辑构建[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5].吴炳章,张德玉,王俊梅.日常语言论证的语用逻辑图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文健.现代汉语句类功能的语用逻辑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5

[7].夏素敏.悖论的语用学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兼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

[8].徐梦醒,张斌峰.法律论证的语用逻辑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

[9].赫琳.法典语言的跨学科协同研究——张春泉《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简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卜杰民.基于默认逻辑的一般会话含义的语用推理[J].语文学刊.2014

标签:;  ;  ;  

语用逻辑论文-廖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