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东碧中学362600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教材的特点、恰当的教学手段、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动力,加快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帮助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上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时代发展下,语言教育教学的开展已经离不开情感的渗透,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展开情感渗透呢?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朗读课文,融情入声,于有声语言中体味无声的情感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把视觉的文字语言变成听觉的有声语言。在把文字符号变成朗读者带有感情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时,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三分诗,七分读”,这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练习之中。应该知道,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当然,不同类型的文章,它所依据的情感是不同的。
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则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应当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需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把握好朗读的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适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此将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事实证明,恰到好处的声量,能够创造充沛而浓郁的情感氛围,充分展现和延伸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中,收获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契合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
四、运用感情渗透,巩固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我们带着孩子们“披文入境”时,当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时,他们一样会流泪、会感动,一样知道爱,知道付出,只要我们当教师的好好挖掘教材,让我们的课堂激情洋溢,谁说他们不爱上语文、不爱学自己祖国优美的文字,不爱上我们的汉文化呢?
参考文献
[1]胡华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智,2011,(19)。
[2]李传丽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技术与市场,2008,(12)。
[3]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