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氧化亚氮,人工林,抗压强度,渗透性,冻土,页岩。
冻融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崔烨[1](2019)在《冻融循环及碳化作用下混凝土细观结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为了研究冻融和碳化共同作用对混凝土细观结构的影响,采用了Rapid Air 457型硬化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仪对混凝土试样进行检测,具体包括评估混凝土抗冻性的内部含气量及气泡间距;为了连续观测混凝土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孔隙,选用精度较高的金相显微镜。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内部气孔结构越小,混凝土抵抗冻融的能力越强。随着冻融次数的不断增加,混凝土内部会逐渐形成较大的贯通裂缝,细观结构试验结果与宏观试验所观察到的结果相符,本试验具有说服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12期)
邓邵平,王春灿,林金国,陈星[2](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木材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性,采用冻融循环法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预处理,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处理工艺条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压汞法(MIP)分析预处理后木材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木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且随浸水时间延长、冷冻时间延长、解冻时间增加和循环次数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该处理的最优条件是浸水时间24 h、冷冻时间16 h 20 min、解冻时间6 h 41 min、循环2次,此条件下处理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分别为54.10%和8.44%,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处理后木材细胞的部分纹孔膜破裂或脱落,射线薄壁细胞与轴向管胞的胞间层有裂纹,汞压入总体积和孔隙率增大,表明处理后木材的渗透通道增加,有利于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银,叶小盛,刘海祥,吕乐乐,宁逢伟[3](2019)在《冻融循环与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寒冷地区与水流接触的混凝土,常常会受到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的双重作用,二者耦合后的作用机理及损伤进程尚不明确。研究了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从混凝土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出发进行混凝土损伤评价,详细分析了C40、C50、C55混凝土分别在单独冻融循环、单独水流冲磨以及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剥落严重,且质量损失超过了单独冻融循环和单独冲磨作用下质量损失之和。同时,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相对动弹模下降较多,C40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低至52%,加快了混凝土的失效过程;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混凝土结构疏松,进而促进了水流对混凝土的冲磨作用,使混凝土损伤加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新喜,李盛南,徐泽沛,李玉,周炎明[4](2019)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炭质页岩蠕变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循环作用下炭质页岩蠕变是高速公路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炭质页岩的蠕变特性,将炭质页岩试样分别进行0次、5次、15次、25次冻融循环,在围压为4 MPa条件下,采用分级增量加载方式对试样进行叁轴压缩蠕变试验,试验发现冻融作用下炭质页岩蠕变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轴向应变随冻融循环次数、应力水平和时间增加而增大;根据蠕变曲线特征,将蠕变曲线分为2个阶段,即稳定蠕变阶段和不稳定蠕变阶段;利用损伤定义及Lemaitre应变等效方程,建立稳定蠕变阶段的冻融损伤演化方程;基于损伤力学和概率统计理论,采用Von-misses屈服准则,建立不稳定蠕变阶段的冻融和蠕变耦合损伤方程;通过引入冻融和蠕变损伤变量对Burgers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建立冻融作用下的蠕变损伤模型。研究表明:岩石损伤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但损伤增加速率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冻融和蠕变耦合作用下,冻融作用使得岩石损伤累积,会加快岩石的蠕变破坏;分段建立的损伤方程能较好地揭示岩石损伤随冻融循环次数、应力水平和时间增加的变化规律;改进的蠕变模型与试验曲线拟合度较好,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研究成果能为炭质页岩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曹芙波,卢志明,王晨霞,邵剑涛[5](2019)在《冻融循环后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性能梁式试验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钢筋与再生混凝土梁式试件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黏结性能,为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使用提供借鉴.方法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接触法,建立以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变量为参数的冻融损伤模型,以实际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梁式试验为基础,扩大试验参数范围,对冻融循环后的再生混凝土梁式试件进行黏结滑移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使用接触法模拟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数值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各模拟曲线与试验曲线整体趋势基本相似;在扩大参数范围后的模拟中,极限荷载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冻融次数每增加50次,试件极限荷载下降约7%.结论再生混凝土在同一强度等级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极限荷载逐渐降低,冻融损伤逐渐增大,强度越低,冻融损伤越严重;当冻融循环次数与测试钢筋直径一定时,极限黏结荷载随钢筋锚固长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侯运炳,张兴,李攀,丁鹏初,曹曙雄[6](2019)在《冻融循环对全尾砂固结体力学性能影响及无损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尾砂固结排放能有效解决尾砂的处置问题,然而固结后的尾砂堆体多处于地表,其性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地区存在广泛的冻融循环现象,冻融作用会影响固结体的强度和声电特性,为探究冻融循环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损伤状态和机制,以李楼铁矿全尾砂固结体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全尾砂固结体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SEM)试验、电阻率试验和超声波波速试验,借助Matlab软件二值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试样的表面裂隙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电阻率和超声波检测技术对固结体试样冻融循环损伤进行联合检测.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型减小趋势,冻融循环早期(0~5次)固结体的强度减少量最多;冻融循环对固结体的损伤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全尾砂固结体表观劣化特征发展过程为:微裂隙萌生→裂隙延伸发展→外表层破坏→内部结构破坏;固结体初始强度越大,表面裂纹数越少;内部微观结构由密实状态向疏松状态转变;固结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电阻率、超声波纵波波速呈正相关,遵循对数函数关系,建立了强度-电阻率和强度-超声波波速无损检测模型;电阻率和超声波波速能准确全面地评价冻融循环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的损伤状态.(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贤,邓玮玮,龙丽珺,邵艳艳,许文年[7](2019)在《冻融循环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植被混凝土中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基材渗透性对冻融循环的响应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室内冻融循环模拟及渗透试验,以植被混凝土生境基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其渗透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同一初始含水率植被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不断增大,冻融初期增长速度较快,冻融后期趋于稳定;在经相同冻融次数后,不同初始含水率植被混凝土的渗透系数较冻融前均显着增大。且植被混凝土初始含水率越高,初始渗透系数相对较高,经冻融后植被混凝土渗透系数变化幅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王雪冬,李世宇,孙延峰,叶果[8](2019)在《冻融循环作用对露天矿排土场土料土水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冻融循环条件下排土场土料的非饱和土水特征,选取元宝山露天矿内排土场土料为对象,研究不同体积含水率状态下土料在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基质吸力与宏细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历相同冻融循环次数时,基质吸力随含水率的减小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土水特征曲线可划分为敏感阶段、亚敏感阶段和不敏感阶段;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水特征曲线的曲率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规律,且基质吸力对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敏感程度逐渐降低;冻融循环作用破坏土颗粒的均匀程度,且初次冻融循环影响最为显着;Van-Genuchten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土料土水的特征曲线。因此,矿山排土过程中应重视冻融循环作用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5期)
尹松,李力,边亚东[9](2019)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压实粉土的剪切强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冻融及含水率对压实粉土抗剪性能的影响,以郑州粉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制样含水率下,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下的路基压实粉土进行直接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及黏聚力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态势,其中以首次冻融循环的降幅最为明显;土的内摩擦角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出现小幅下降。冻融循环过程中,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的抗剪强度及黏聚力劣化幅度增加,内摩擦角的衰减幅度受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工程建设中,应合理设置路基防排水设施,减少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彦沛,黄俊翔,岳泓宇,刘春岩,江长胜[10](2019)在《降水和冻融循环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兴安岭北坡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原状土柱、实验室内模拟降水年际变化(R80和R130:80 mm和130 mm降水处理)和春季土壤冻融循环过程(培养温度:-15~5、-10~10℃和-5~15℃),评估降水和冻融对该沼泽湿地冻融期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2O)交换及温室气体净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R80处理,R130处理减少CO_2排放(P<0.05)、促进N2O(P<0.05)和CH_4排放,冻融期生态系统总呼吸主导温室气体净收支,148 d培养期R80和R130处理温室气体净收支分别为2 955.8±258.9 kg CO_2-eq·hm~(-2)和1 951.1±317.3 kg CO_2-eq·hm~(-2),因此,丰沛降雨有利于减少冻融期该沼泽湿地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效应。R80处理代表的常规降水条件下,冻融期CH_4和N2O交换对该沼泽湿地温室气体净收支的贡献可忽略不计;R130处理代表的丰沛降水条件下,土壤冻融会激发N2O排放,使该沼泽湿地在冻融期表现为强N2O排放特征。未来对沼泽湿地土壤冻融和综合温室效应评估应特别关注降水量年际变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冻融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性,采用冻融循环法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预处理,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处理工艺条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压汞法(MIP)分析预处理后木材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木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且随浸水时间延长、冷冻时间延长、解冻时间增加和循环次数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该处理的最优条件是浸水时间24 h、冷冻时间16 h 20 min、解冻时间6 h 41 min、循环2次,此条件下处理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分别为54.10%和8.44%,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处理后木材细胞的部分纹孔膜破裂或脱落,射线薄壁细胞与轴向管胞的胞间层有裂纹,汞压入总体积和孔隙率增大,表明处理后木材的渗透通道增加,有利于染液在木材中的渗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崔烨.冻融循环及碳化作用下混凝土细观结构试验研究[J].四川建材.2019
[2].邓邵平,王春灿,林金国,陈星.响应面法优化木材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3].白银,叶小盛,刘海祥,吕乐乐,宁逢伟.冻融循环与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进程[J].水利水电快报.2019
[4].刘新喜,李盛南,徐泽沛,李玉,周炎明.冻融循环作用下炭质页岩蠕变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5].曹芙波,卢志明,王晨霞,邵剑涛.冻融循环后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性能梁式试验有限元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侯运炳,张兴,李攀,丁鹏初,曹曙雄.冻融循环对全尾砂固结体力学性能影响及无损检测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9
[7].高贤,邓玮玮,龙丽珺,邵艳艳,许文年.冻融循环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
[8].王雪冬,李世宇,孙延峰,叶果.冻融循环作用对露天矿排土场土料土水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9].尹松,李力,边亚东.冻融循环作用下压实粉土的剪切强度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9
[10].李彦沛,黄俊翔,岳泓宇,刘春岩,江长胜.降水和冻融循环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