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示踪论文-杨锐

连通示踪论文-杨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通示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西渝东,五峰组-龙马溪组,孔隙结构,示踪剂

连通示踪论文文献综述

杨锐[1](2018)在《鄂西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与连通孔隙流体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鄂西渝东地区是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该区多口钻井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有良好的天然气显示,特别是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的大规模商业开采证实了该区具有巨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页岩储层中孔隙的几何学和拓扑学特征是页岩气高效勘探与开发的关键因素,而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十分复杂,孔隙结构主控因素不清也制约了页岩气的甜点评价与规模开发;此外,页岩孔隙连通性、润湿性与孔隙流体运移的相互关系在开采过程中对页岩气产量的影响也认识不足,这严重影响了页岩气的产量评估、富集规律认识以及高效开发方案的实施。本文以鄂西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查明页岩基本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对目的层黑色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了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结合页岩润湿性特征,采用示踪剂流体自吸和饱和扩散实验研究了页岩的孔隙连通性与示踪元素的运移行为,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针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别采用扫描电镜、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小角度中子散射等互补的实验手段,查明并表征了页岩发育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明确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参数的差异性。(1)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次生有机质孔隙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最发育的孔隙类型。龙马溪组页岩次生有机质孔隙多呈不规则、蜂窝状、气泡状、椭圆形等,孔径具有多峰分布、主峰区宽;五峰组页岩孔隙主要呈新月状和狭缝状等,孔径单峰分布且主峰区窄;(2)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利用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计算了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包括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等),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均发育大量微孔,但五峰组页岩微孔比表面积、孔隙体积和孔隙度均大于龙马溪组页岩;(3)基于Katz和Thompson理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基质渗透率介于10~(-15)~10~(-21)m~2,迂曲度随着临界压力增大快速增加,具有典型的特低渗透率特征。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存在不同数量的拐点特征反映了两套页岩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渗流通道存在差异;(4)结合高压压汞和小角度中子散射实验证实了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大量闭合孔隙,高有机碳含量页岩的闭孔率更高。2、影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地质因素纵多,包括外部因素(构造应力和沉积环境)和内部因素(有机碳含量和矿物组分等)两部分。(1)构造应力和沉积环境宏观上控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与分布,间接控制页岩孔隙的发育;(2)有机碳含量与微孔比表面、BET比表面积、微孔体积、中孔体积等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说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以纳米级次生有机质孔隙为主(主要为微孔和中孔),而孔径相对较大的无机孔隙则发育较少。(3)由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主要是生物成因,随着生物硅含量增加,页岩的微孔体积、中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等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即富硅页岩具有较高的微孔、中孔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而黏土矿物与微孔体积、中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均呈负相关,富含黏土页岩可能因为缺乏足够多的刚性矿物使得岩石塑性强、机械不稳定,受上覆岩层的机械压实作用易出现孔隙坍塌或破坏,导致孔隙空间减少。3、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强烈的亲油性和中等程度亲水性,呈现混合润湿性的特征。不同页岩润湿性的差异主要与有机碳含量、孔隙类型和矿物组分及其分布形式等有关。对比不同流体和不同层理方向的自吸实验发现,与垂直层理方向相比,页岩的亲油孔隙具有更好的孔隙连通性且流体更易在顺层方向流动。4、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复杂孔隙结构、有限的孔隙连通性和混杂润湿性特征共同制约了页岩孔隙中示踪剂流体的运移,对提高页岩气开采效率有重要意义。(1)示踪剂流体(API卤水)自吸和饱和扩散实验显示,页岩样品中不同吸附性能的铼ReO_4~-、铕Eu~(3+)和铯Cs~+均在数毫米内快速下降,说明页岩整体具有非常有限的边缘孔隙连通性。不吸附铼ReO_4~-的表观扩散系数介于0.4×10~(-13)~8.0×10~(-13)m~2/s,拟合的最大有效迂曲度可达40000,反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亲水孔隙具有非常弯曲的运移通道。与不吸附的铼ReO_4~-和强吸附的铕Eu~(3+)相比,弱吸附的铯Cs~+在自吸运移距离相对更大,说明铯Cs~+与黏土矿物中阴离子相互作用未对离子运移产生明显影响。(2)不吸附的铼ReO_4~-主要在页岩连通孔隙中扩散运移,而对有一定吸附能力的铯Cs~+和强吸附的铕Eu~(3+)以及油气而言,其实际运移的距离还需要考虑延迟因子影响,最终实际运移距离会远远大于几何迂曲度。(3)在页岩储层开采过程,特别是水力压裂后,往往会出现油气产量的快速下降,这需要引起油气工业界足够重视,可以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工艺技术以便克服低孔隙连通性、混杂润湿性对流体运移的制约,最终提高开发效率与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易连兴,赵良杰,卢海平,王喆[2](2017)在《两种常用染色剂管道及淤泥条件下示踪及对比——以丁旗地下河连通试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丁旗地下河同一投放点同时开展二元示踪试验,探讨了当前被忽略的不同示踪剂应用对比及回收率合理性等问题。在淤泥沉积的地下河管道及流量和浊度稳定条件下,得出主要结论:(1)荧光素钠、罗丹明B回收率分别为53.91%和40.72%,前者比后者少损失13.19%;其中荧光素钠在主峰和缓慢衰减段排出量分别占85.03%和14.97%,罗丹明B则对应为65.88%、34.12%;(2)荧光素钠对应峰值的回收强度为罗丹明B的2.95倍且最大峰值出现时间比后者提前2h;(3)罗丹明B由于吸附等形成的浓度曲线对管道结构分析有可能产生误导,荧光素钠则相对更准确。(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7年05期)

荣元帅[3](2016)在《基于示踪技术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结构识别与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内部连通结构识别及表征的难度大,造成对缝洞油藏水驱开发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各类措施缺乏针对性。系统深入开展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结构识别与表征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碳酸盐岩缝洞油藏注水开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塔河油田矿场典型井组的2D和3D可视化缝洞物理模型开展示踪剂测试实验,研究了缝洞型油藏不同类型井间连通结构下示踪剂产出曲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单一井间连通结构中示踪剂质量浓度曲线呈现“单峰”特征,并联缝洞结构呈现“双峰(或多峰)”特征;随着井间连通空间尺寸的增大,同等条件下示踪剂突破时间增加,产出时间延长,质量浓度曲线峰值浓度变低,波峰形态趋于平缓(裂缝为高与陡尖峰,溶洞与矮而缓的低峰),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逐渐向y=x线靠近,与X轴所围面积减小(裂缝远离y=x线,溶洞与y=x线接近或重合);示踪剂推进速度越大,突破时间越快,示踪剂曲线波峰前移,峰值浓度增大(并联多通道次峰形态减弱),对应的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前半段变陡,曲线与x轴所围面积增大;缝洞注采关系不同造成示踪剂在连通空间中的扩散和稀释程度存在差异,示踪剂产出特征曲线更趋于反映注入端的缝洞结构;底水对示踪剂的稀释将造成示踪剂产出浓度整体降低,无因次质量浓度曲线向y=x轴靠近,与X轴所围面积减小。建立了矿场示踪剂累计产出质量曲线的聚类评价方法,结合典型结构的物模示踪曲线特征,把矿场井间连通结构分为2个大类(单一与复合连通结构)11个小类,并给出其特征参数和理论曲线。基于管流理论,首次建立了定量表征缝洞油藏井间示踪剂产出浓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应用微粒群算法对缝洞示踪解释模型求解并编制了示踪剂曲线解释软件。矿场实例计算表明,建立的缝洞油藏示踪解释方法能够定量表征井间连通结构。不洞缝洞结构下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表明:单一井间连通结构中水驱后剩余油在纵向上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分布于各类缝洞结构的构造高点,而复合井间连通结构中水驱主流道以外次流道中存在启动程度低或未启动的剩余油。不同缝洞结构改善水驱对策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注采参数、注采关系和注采方式等注采调整,可改善水驱效果;注气能够提高单一井间连通结构中“阁楼油”的采收率,采用水气交替注入的方式,可防止油井气窜,驱油效果更明显;对复合井间连通结构井间实施流道调整可以封堵主流道,改变注水井水流方向,扩大注水波及范围,改善水驱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塔河油田不同类型井间连通结构初步提出改善水驱技术对策,矿场试验效果良好。论文研究以识别及表征缝洞连通结构为目标,研究结果为碳酸盐岩缝洞油藏改善水驱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12-01)

刘建刚,王伟[4](2015)在《连通双岩溶洞穴系统强迫流示踪实验与洞穴体积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个相互连通但体积不等、形状不同的洞穴按不同体积比和不同连通通道宽度的系列示踪实验,得到了连通双岩溶洞穴的强迫流示踪曲线模型,并提出了洞穴体积计算方法.分别在大、小洞穴中所获得的强迫流示踪曲线,其浓度达到稳定前的最后浓度变化段,前者长度短,坡度缓,后者长度长,坡度陡.当钻孔揭露与大洞穴连通的小洞穴时,可通过强迫流示踪曲线识别连通双岩溶洞穴与封闭孤立洞穴;连通双岩溶洞穴总体积计算的相对误差很小,说明所提出的总体积计算方法是可行的.但只有当钻孔揭露与大洞穴连通的小洞穴时,才可以通过示踪曲线单独计算各洞穴的体积.(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丽梅,郭平,刘洁,刘丽娜[5](2015)在《利用示踪剂资料讨论塔河缝洞性油藏井间连通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缝洞系统的井间连通方式。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储集层复杂的特点,通过示踪剂曲线特征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方式,从峰型、主峰高宽比、主峰拟面积和注水推进速度4个方面评价曲线特征与连通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主要有单一连通型和复合连通型2种连通方式,其中以单一连通型为主,占73.5%。典型井分析说明连通方式与单井所处的地质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陈相彪[6](2014)在《地下水示踪连通试验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示踪试验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工作中,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方法,它能有效地查明地下水流向,并通过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定量评价的水文地质参数。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回灌工程水文地质勘察中,应用地下水示踪连通试验,查明了工程区回灌水向外流域流失的方向,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与抽水试验结论一致,为回灌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及回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7期)

尹尚先,徐斌,徐慧,夏向学[7](2014)在《化学示踪连通试验在矿井充水条件探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地下水流速和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查清含水层水力联系、查明矿井充水条件,在内蒙古某矿设计实施了化学示踪试验。通过对国内外化学示踪试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总结出化学示踪剂用量与投放距离、含水层性质的经验关系式,并对本次示踪剂用量做出了评价。同时,对试验中监测点水中均未出现Cl-浓度增高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提出类似含Cl-示踪剂中的某些离子可能被地下岩层特定矿物质吸附时,只要化学试剂中的一种离子能达到试验效果,且具有成本低、易获取等特点,即可选择其作为示踪剂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杨前,翟加文,张智旺[8](2013)在《示踪连通试验在确定岩溶水径流通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朝川矿一井2条边界断层的导水性以及不同区域岩溶水间的水力联系,先后在地面多个钻孔中投放食盐、碘化钾等不同示踪剂,在-10 m、-250 m水平泄水巷中采集水样。示踪连通试验不仅证实了杨山逆断层和小屯正断层2条边界断层为导水断层,确定了岩溶水补给来源和径流通道方向,同时查明岩溶水现生产低水位区与东部己叁采区高水位区水力联系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州煤炭》期刊2013年07期)

聂艳华,段文刚,树锦[9](2013)在《示踪法定量分析水流连通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分析地下水流的水量分配比例,进行了连通试验。试验以示踪剂罗丹明为媒介,利用其受特定波长光照会激发荧光的特性,采用高分析度荧光分光光度计探测示踪剂溶液荧光强度,进而建立示踪剂浓度-荧光强度曲线。试验中在某地域上游溶洞入口投放示踪剂,并在下游出口回收样品,探测其荧光强度,同时进行流量测量。根据已建立的示踪剂浓度-荧光强度曲线分析计算,得出样品中示踪剂的质量,进而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和示踪剂运移扩散理论推算得到上下游水量分配比例。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发现:采用本方法能较准确地探测出上下游水量的分配比例,试验方法可行,结果可信,可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3年02期)

何茂强,王维平,朱平[10](2012)在《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连通示踪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水回灌后对岩溶水的影响分析和效果需要对回灌井和下游的观测井监测数据说明。由于岩溶含水层中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在测定地下水位并判定出地下水流向的基础上,连通示踪试验是选择与回灌井相对应的观测井的有效办法。用氯化钠作为示踪剂,监测不同测井不同埋深地下水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方法确定了岩溶水观测井选址、岩溶含水层的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示踪试验结果表明,3#观测井(西院井)可用来监测雨水回灌效果,并计算出该地区的地下水势流速在9 m/h~20 m/h之间。该成果对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回灌和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2年02期)

连通示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丁旗地下河同一投放点同时开展二元示踪试验,探讨了当前被忽略的不同示踪剂应用对比及回收率合理性等问题。在淤泥沉积的地下河管道及流量和浊度稳定条件下,得出主要结论:(1)荧光素钠、罗丹明B回收率分别为53.91%和40.72%,前者比后者少损失13.19%;其中荧光素钠在主峰和缓慢衰减段排出量分别占85.03%和14.97%,罗丹明B则对应为65.88%、34.12%;(2)荧光素钠对应峰值的回收强度为罗丹明B的2.95倍且最大峰值出现时间比后者提前2h;(3)罗丹明B由于吸附等形成的浓度曲线对管道结构分析有可能产生误导,荧光素钠则相对更准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通示踪论文参考文献

[1].杨锐.鄂西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与连通孔隙流体示踪[D].中国地质大学.2018

[2].易连兴,赵良杰,卢海平,王喆.两种常用染色剂管道及淤泥条件下示踪及对比——以丁旗地下河连通试验为例[J].中国岩溶.2017

[3].荣元帅.基于示踪技术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结构识别与表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4].刘建刚,王伟.连通双岩溶洞穴系统强迫流示踪实验与洞穴体积计算方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5].周丽梅,郭平,刘洁,刘丽娜.利用示踪剂资料讨论塔河缝洞性油藏井间连通方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陈相彪.地下水示踪连通试验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

[7].尹尚先,徐斌,徐慧,夏向学.化学示踪连通试验在矿井充水条件探查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4

[8].杨前,翟加文,张智旺.示踪连通试验在确定岩溶水径流通道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3

[9].聂艳华,段文刚,树锦.示踪法定量分析水流连通问题[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

[10].何茂强,王维平,朱平.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连通示踪试验[J].地下水.2012

标签:;  ;  ;  ;  

连通示踪论文-杨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