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品种,农艺,冬小麦,小麦,染色体,品质。
品种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民志,杨延龙,王宇轩,田景山,徐守振[1](2019)在《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的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着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着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高杰,李青风,李晓荣,封广才,彭秋[2](2019)在《贵州省不同年代糯高粱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不同年代酿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构成以及抗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更替,贵州省酿酒用糯高粱单产逐步提高。新品种(红缨子、黔高8号)较老品系(黑壳糯、红壳糯)平均单产增幅25%以上;穗粒数、穗粒重增加显着,增幅分别为51.7%、62.7%;主穗一、二级枝梗数增加幅度分别为19.8%、62.7%;株高降低24.9%,茎粗增加9.5%;节间数增加0.9个,节间长缩短13.3cm;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加显着;倒伏率、发病率下降显着,成穗率明显提升。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与穗粒数、穗粒重,穗粒数与主穗一、二级枝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株高、倒伏率极显着负相关,与茎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70和0.928,株高、茎粗与倒伏率相关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10;产量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与发病率显着负相关。总的结果表明,主穗一、二级枝梗数的增加提高了糯高粱的穗粒数,植株株高的降低、茎粗的增加促进了抗倒性的提升,抗病性的提升保证了后期叶片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最终提高了糯高粱产量。(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孟丽梅,杨子光,孙军伟,张珂,田文仲[3](2019)在《近10 a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性状的变化规律,以近10 a来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域试验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黄淮麦区旱肥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迟,成熟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327 4 d;抽穗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462 5 d;株高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623 2 cm;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635 6 d;灌浆时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63 4 d。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成熟期与灌浆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着负相关;穗粒数、有效穗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从大到小排序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到0.538 8;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通径系数为0.392 8。(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杜海梅,李生荣,何员江,唐宗祥,符书兰[4](2019)在《绵麦37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6VS/6AL易位染色体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绵麦37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含6VS/6AL易位染色体,高抗白粉病。为了明确6VS/6AL在其衍生品种中的传递情况,本研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ND-FISH技术对内麦8号、绵麦37的衍生品种(系)和部分相关亲本共1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麦8号、绵麦37及其9个衍生品种(系)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其中内麦8号、绵麦37、绵麦51、绵麦285、绵麦1416、绵麦1419和绵麦1618的6AL长臂上带有寡核苷酸探针Oligo-713的信号,而其余4个衍生品种(系)的6VS/6AL染色体无该探针信号,说明绵麦37衍生品种(系)中的6VS/6AL染色体出现了新型结构变异。根据系谱和其他亲本的ND-FISH分析结果可以推测,这种结构变异是由6VS/6AL易位染色体与小麦6A染色体在长臂上发生重组交换引起的。(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志刚,罗瑞萍[5](2019)在《宁夏春大豆品种演变及栽培技术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不同时期审定的宁夏春大豆品种的增产潜质,探讨大豆间作、套种、复种高效栽培技术的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葸玮,蒋进,唐宗祥,王淑荣[6](2019)在《南麦号系列小麦品种的染色体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南麦号系列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结构特点,用4种寡核苷酸探针和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技术对南麦号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攀早抗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它的4个衍生品种中3个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寡核苷酸探针Oligo-275.1、Oligo-275.2、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反映出了2A、4A、5A、6A、7A、3B、5B、6B、1D和2D染色体在攀早抗及其衍生品种间的结构差异。根据Oligo-275.1和Oligo-275.2的信号模式,推测7A染色体在南麦302、特研麦南88和荣春南麦1号中的重组情况不同。(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昱利,杨平,巩法江,毕海滨,高明慧[7](2019)在《2005年以来国家审定马铃薯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近年来国家审定马铃薯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2005年以来国家审定的38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材料,定量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指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国家审定的马铃薯品种株高逐渐降低,生育日数逐渐缩短,而单株主茎数、单株结荚数、产量和商品薯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品种块茎干物质含量、粗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逐渐变小,而维生素C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逐渐增大。说明,马铃薯育种向降低株高、缩短生育期、高产趋势发展,而品质性状变化向高蛋白和高维生素C含量的趋势发展。审定的品种以鲜食品种为主,专用型品种较少,且各品种之间品质性状指标差异较大,影响了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郭凤芝,林坤,葛振勇,曹光,李延坤[8](2019)在《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山东省小麦生产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统计了山东省2001—2017年审定的83个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呈显着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3.30 kg/hm~2;单位面积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演变趋势不明显;生育期明显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8 d;株高的演变趋势不明显。面团稳定时间、沉淀值、吸水率呈上升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面粉白度、湿面筋含量的演变趋势不明显。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不显着,与单穗粒数负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及面粉白度均为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可协调。小麦高产育种必须通过产量叁因素协调改良、综合提高来实现。从产量叁因素看,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省的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穗数600万~70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50 g、株高75~80 cm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冯家新,叶夏裕[9](2019)在《全国当家蚕品种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良蚕品种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为了解全国各重点蚕区推广应用的当家蚕品种的演变,对川,苏,浙叁省各年代和全国各省(区、市)当家蚕品种变化及其所占比列进行资料整理。从资料中得知:春用"菁松×皓月"与夏秋用蚕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两广2号)"为目前的当家蚕品种,其饲养量所占比列有望增加。(本文来源于《蚕桑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润芳,张晓冬,王栋,王存娥,刘世华[10](2019)在《山东省近60年来主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阐明不同年代主推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可为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山东省不同年代的50个主推品种为材料,分析农艺性状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的演变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主推品种株高呈极显着的降低趋势,每次品种更替株高平均降低6.29 cm;主推品种的千粒重呈极显着的增加趋势,每次品种更替千粒重平均增加1.26 g;单茎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二者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经济系数呈显着增加趋势,每次品种更替平均增幅达24.33%;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孕小穗数年代间无明显变化趋势;单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单产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协调群体与个体产量关系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品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贵州省不同年代酿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构成以及抗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更替,贵州省酿酒用糯高粱单产逐步提高。新品种(红缨子、黔高8号)较老品系(黑壳糯、红壳糯)平均单产增幅25%以上;穗粒数、穗粒重增加显着,增幅分别为51.7%、62.7%;主穗一、二级枝梗数增加幅度分别为19.8%、62.7%;株高降低24.9%,茎粗增加9.5%;节间数增加0.9个,节间长缩短13.3cm;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加显着;倒伏率、发病率下降显着,成穗率明显提升。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与穗粒数、穗粒重,穗粒数与主穗一、二级枝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株高、倒伏率极显着负相关,与茎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70和0.928,株高、茎粗与倒伏率相关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10;产量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与发病率显着负相关。总的结果表明,主穗一、二级枝梗数的增加提高了糯高粱的穗粒数,植株株高的降低、茎粗的增加促进了抗倒性的提升,抗病性的提升保证了后期叶片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最终提高了糯高粱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种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民志,杨延龙,王宇轩,田景山,徐守振.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的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高杰,李青风,李晓荣,封广才,彭秋.贵州省不同年代糯高粱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分析[J].作物杂志.2019
[3].孟丽梅,杨子光,孙军伟,张珂,田文仲.近10a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J].山西农业科学.2019
[4].杜海梅,李生荣,何员江,唐宗祥,符书兰.绵麦37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6VS/6AL易位染色体结构演变[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赵志刚,罗瑞萍.宁夏春大豆品种演变及栽培技术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9
[6].葸玮,蒋进,唐宗祥,王淑荣.南麦号系列小麦品种的染色体结构演变[J].麦类作物学报.2019
[7].陈昱利,杨平,巩法江,毕海滨,高明慧.2005年以来国家审定马铃薯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规律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
[8].郭凤芝,林坤,葛振勇,曹光,李延坤.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9
[9].冯家新,叶夏裕.全国当家蚕品种的演变[J].蚕桑通报.2019
[10].李润芳,张晓冬,王栋,王存娥,刘世华.山东省近60年来主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