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柱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力,模型,液柱分离,瞬变流
液柱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富友,蒋劲,李燕辉,应锐[1](2018)在《改进双流体模型计算有液柱分离的管路水锤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计算管路系统中的气液两相瞬变流动,该文基于改进的双流体气液两相计算模型,对管道中由于水锤造成液柱分离现象的进行了分析,计算中考虑了管壁面随压力变化对波速的影响,并在数值求解中对方程中的不守恒项及不守恒方程进行了单独处理,以确保模型计算的稳定性。通过对2种弛豫计算方法对计算影响的研究,并与试验比对可以看出:对于采用有限弛豫参数计算时,需要考虑由于空化引起的相变,同时需要选择合理的泡粒数量以保证计算精确度;对于采用无限弛豫参数计算时,可忽略空化模型,直接对水锤造成的液柱分离现象进行分析模拟;通过采用改进的双流体气液两相流计算模型,并构建合理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对带有明显液柱分离现象的管路气液两相瞬变现象进行预测。该种方法计算精度高,对于工业管道中的水锤防护计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田野[2](2017)在《降膜流动中液柱分离间距与飞溅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管降膜蒸发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石油化工、制冷等领域。其换热过程包括了管内的蒸汽冷凝以及管外的液体蒸发两个部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管外流体的流动铺展、液膜的形成及厚度分布、流体的波动与液体飞溅等都对传热传质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平管降膜流动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平管外液膜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管外液膜厚度随圆周角的分布规律,并研究了喷淋密度、管子直径、布液高度等因素对膜厚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圆周角的增加,液膜厚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同条件下,当喷淋密度增大时,管外同一位置处液膜的厚度也会变大;随着喷淋高度的增加,管外液膜的厚度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在流量和布液高度一定的情况下,管外同一位置处液膜厚度随着管径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进行了水平管降膜流动实验,研究了喷淋密度、管径、管间距等因素对管间流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管径、管间距、喷淋密度条件下,柱状流型范围内液柱分离间距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柱状流范围内液滴飞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柱状流型下的液柱分离间距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随着管径、管间距等参数的改变随之改变;但整体的分离间距与理论值有很好的吻合,验证了理论预测的准确性。柱状流型下的液滴飞溅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液体的飞溅量呈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液体降流的高度变高,导致液滴或液柱对液膜的冲击变强,液体飞溅量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流体在管外表面铺展的表面积增大,导致管外表面的液膜厚度变薄。当液滴或者液柱冲击液膜时,液膜的厚度也会影响到冲击所产生飞溅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黄玉毅,李建刚,刘政,蒋劲,兰刚[3](2014)在《长距离输水泵系统液柱分离的联合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距离输水管道中,当水泵系统事故停电时,会造成管路负压,甚至出现汽化和液注分离,如果不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会导致管道的破坏。针对长距离管道出现的气液两相瞬变流进行数值模拟。当水泵系统不采取任何措施、阀门拒动的情况下掉电,管线中有严重的负压现象,会出现液柱分离。通过安装重锤式液控缓闭蝶阀以控制水泵的倒流和倒转,安装双向调压塔、单向调压塔配合尾阀两阶段关闭,消除了系统严重的负压,抑制了系统较大的压力脉动,为长距离管道的水锤防护探索出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4年10期)
吕凯,王小飞,张颖,何茂刚[4](2012)在《水平蒸发管管间相邻液柱分离间距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视化方法对水、乙二醇、水/乙二醇混合物在8种液体分布装置开孔规格下的管间相邻液柱分离间距进行了实验测量,得到了分离间距随流量、管间距、管外表面结构和开孔规格的变化规律。随着Reynolds数增加,分离间距呈减小趋势;随着管间距增大,分离间距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值。管外表面结构和工质热物性共同影响分离间距。在开孔孔径一定的条件下,开孔间距逐步增大,分离间距随之增大;在孔间距一定的条件下,开孔孔径逐步增大,分离间距随之减小。(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杨开林[5](2011)在《控制输水管道瞬态液柱分离的空气阀调压室》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用于控制输水管道瞬态液柱分离的新型空气阀调压室,即在输水线路上设置一个短管,短管顶部密封,然后在它顶部设置空气阀。在正常输水时,空气阀关闭,调压室(短管)充满水体,没有气体。当调压室顶部水压下降到大气压以下时,空气阀进气,在调压室中形成气囊,防止输水管道发生液体汽化现象,或者出现超过管道承受能力的高度真空压力。当调压室底部水压超过大气压时,调压室中气体压缩,气体由空气阀缓慢排出,避免发生较大冲击水压。(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贾文龙,李长俊,吴瑕,刘恩斌[6](2010)在《输油管道液柱分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输油管道在不稳定流动过程中,因轻质组分挥发、气泡聚集而形成的液柱分离现象,建立了水击分析数学方程.基于分相流模型,采用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并采用Newton-Raphson法进行求解,给出了分析步骤.最后,采用VC++开发了仿真程序,分析了输油管道中途截断阀突然关闭时,阀后管道拔高点处的水力瞬变工况.同时,还分析了初始油品中的含气率对液柱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气率大于10-6时,初始含气率越大,管道拔高点处低压持续时间越长,压力响应越滞后,液柱弥合压力越大;否则,可以不考虑含气对水力瞬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蒋明,雍歧卫,李旭东[7](2005)在《伴有液柱分离的管道气液两相流动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中伴有液柱分离的气液两相流动的常用分析方法有均质泡状流模型和集中空穴模型 ,其中集中空穴模型由于计算简单 ,易于和特征线法结合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Streeter Wylie的蒸汽 液体模型进行改进 ,得到了新的集中空穴模型。模拟计算表明 ,集中空穴模型由于考虑了管道中气体空间的存在使液柱的长度和自由液面高度发生变化 ,以及出现气体空穴的截面与上、下游截面间的质量守恒 ,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气液两相流动的真实状态 ,优于蒸汽 液体模型(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05年01期)
苑莉钗,高炉,翟建习[8](2003)在《液柱分离对管道的危害及其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发生水击时的水击压力波对管道的危害非常严重。在分析水击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讨论了液柱分离形成的过程及其对管道的影响 ,结合实例 ,利用公式推导计算出管道在发生水击过程中的水击压力 ,提出了避免出现油品液柱分离的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03年11期)
刘光临,邓华[9](1995)在《伴随液柱分离的泵系统水锤计算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泵系统水锤过程中产生的液柱分离现象.建立了伴随液柱分离的管道水锤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试验研究,讨论了影响液柱分离的因素及其他工程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1995年12期)
刘佑华,吴荣樵[10](1990)在《暂态过程中液柱分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我们对水平管道系统中的液柱分离现象所作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汽化压力不是产生液柱分离的充分条件;伴随着液柱分离还有众多的小空泡生成和溃灭。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临界大空穴模型。利用此模型对暂态过程中的液柱分离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所作的实验基本上是吻合的。(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1990年03期)
液柱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平管降膜蒸发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石油化工、制冷等领域。其换热过程包括了管内的蒸汽冷凝以及管外的液体蒸发两个部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管外流体的流动铺展、液膜的形成及厚度分布、流体的波动与液体飞溅等都对传热传质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平管降膜流动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平管外液膜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管外液膜厚度随圆周角的分布规律,并研究了喷淋密度、管子直径、布液高度等因素对膜厚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圆周角的增加,液膜厚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同条件下,当喷淋密度增大时,管外同一位置处液膜的厚度也会变大;随着喷淋高度的增加,管外液膜的厚度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在流量和布液高度一定的情况下,管外同一位置处液膜厚度随着管径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进行了水平管降膜流动实验,研究了喷淋密度、管径、管间距等因素对管间流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管径、管间距、喷淋密度条件下,柱状流型范围内液柱分离间距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柱状流范围内液滴飞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柱状流型下的液柱分离间距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随着管径、管间距等参数的改变随之改变;但整体的分离间距与理论值有很好的吻合,验证了理论预测的准确性。柱状流型下的液滴飞溅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液体的飞溅量呈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液体降流的高度变高,导致液滴或液柱对液膜的冲击变强,液体飞溅量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流体在管外表面铺展的表面积增大,导致管外表面的液膜厚度变薄。当液滴或者液柱冲击液膜时,液膜的厚度也会影响到冲击所产生飞溅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柱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富友,蒋劲,李燕辉,应锐.改进双流体模型计算有液柱分离的管路水锤压力[J].农业工程学报.2018
[2].田野.降膜流动中液柱分离间距与飞溅量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黄玉毅,李建刚,刘政,蒋劲,兰刚.长距离输水泵系统液柱分离的联合防护研究[J].中国水利.2014
[4].吕凯,王小飞,张颖,何茂刚.水平蒸发管管间相邻液柱分离间距测量[J].化工学报.2012
[5].杨开林.控制输水管道瞬态液柱分离的空气阀调压室[J].水利学报.2011
[6].贾文龙,李长俊,吴瑕,刘恩斌.输油管道液柱分离模拟[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蒋明,雍歧卫,李旭东.伴有液柱分离的管道气液两相流动分析方法[J].油气储运.2005
[8].苑莉钗,高炉,翟建习.液柱分离对管道的危害及其预防[J].油气储运.2003
[9].刘光临,邓华.伴随液柱分离的泵系统水锤计算与研究[J].水利学报.1995
[10].刘佑华,吴荣樵.暂态过程中液柱分离的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