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冬麦区论文_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淮冬麦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麦,小麦,赤霉病,黄淮,抗性,品种,铜川。

黄淮冬麦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1](2019)在《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小麦上的重要真菌病害,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广泛流行。我国20世纪中后期,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普遍发生,在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春麦区仅零星发生。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黄淮冬麦区也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不仅可造成产量损失10%~50%,而且病菌产生真菌毒素污染籽粒,危害人畜健康。本研究旨在明确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育种策略和病害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良星66','泰山27'等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均不含有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7个品种中'扬麦14','宁麦9号'等6个品种为中抗品种,'扬麦23'为中感品种,其中'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没有显着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抗籽粒侵染能力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r=0.71,P <0.01;r=0.81,P<0.01),而与喷雾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r=0.27,P>0.05,r=0.3,P>0.05);小麦品种的抗侵染能力与喷雾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r=0.73,P <0.01;r=0.78,P <0.01)。同时筛选出黄淮冬麦区抗籽粒侵染能力和抗毒素积累能力强的'衡观35'等7个感病品种,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林静[2](2019)在《稳定性参数法分析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的高产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稳定性参数法、高稳系数法对2017-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的38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分析表明,A组的邯13-4470、烟1212,B组的鲁原158、徽研912,C组的鑫麦807、冀麦U80、中麦578丰产性、稳定性好,适宜在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以及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张桂梅[3](2019)在《黄淮冬麦区麦红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红吸浆虫是小麦产区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本文介绍了麦红吸浆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上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李腾[4](2019)在《Fhb1基因对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食用被赤霉病毒素污染的小麦籽粒会严重威害人畜健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我国赤霉病发生开始北移,“重灾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麦区扩展到黄淮冬麦区。目前,赤霉病已经成为黄淮冬麦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加强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经之一。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导入不同供体的Fhb1抗病等位基因能够显着提高该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但是关于Fhb1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以及该基因是否对农艺性状有不利影响,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含有Fhb1抗病等位基因且高抗或中抗赤霉病的5个品种(系)宁麦9号、生选6号、苏麦3号、建阳84和宁麦13为供体,与矮败周麦16近等基因系(简称矮败周麦16)杂交,并与周麦16及其衍生品种(系)轮选136和轮选13回交构建10个BC_2群体。利用田间病圃和人工单花滴注接种方法,对来自10个BC_2F_2群体和4个BC_2F_(2:3)群体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对10个BC_2F_1和BC_2F_2群体进行株高、穗数、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单穗粒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8个农艺性状考察,主要结果如下。1、在轮选136和轮选13两个遗传背景下,含有纯合Fhb1抗病基因型(Fhb1-R)的单株赤霉病抗性显着优于含有纯合Fhb1感病基因型(Fhb1-S)的单株;2、不同供体后代中,含有Fhb1-R单株平均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均低于其轮回亲本;3、同一供体后代中,含有Fhb1-R单株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抗性表现不同。轮选136背景下,Fhb1-R单株的抗性显着优于轮选13背景下Fhb1-R单株,表明该基因具有较强的遗传背景效应;4、两个遗传背景下,携带不同供体Fhb1-R单株间赤霉病抗性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抗性最好、最稳定;5、携带Fhb1-R或者Fhb1杂合型(Fhb1-H)单株与Fhb1-S单株在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显着差异,表明该基因对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利用Fhb1抗病等位基因快速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李艳[5](2019)在《陕西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艳)3月26日,记者从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叁次主任会议审定,由我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我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通过国(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03-28)

刘红杰,倪永静,任德超,杜克明,葛君[6](2018)在《黄淮冬麦区晚霜冻易发时段冠层内最低气温分布及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6年和2017年3月中旬-4月下旬两次典型低温过程中,冬小麦田间不同高度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晚霜冻易发时段冬小麦冠层内最低气温出现高度及其变化规律,构建基于150cm高度处气象因子和地表0cm温度的冠层内最低气温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与150cm高度相比,两次典型低温过程中0℃以下气温在冠层高度附近出现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且温度更低;(2)最低气温总是出现在4/5冠层高度附近,并在2:00-6:00时段,尤以5:00左右发生频率最高;(3)冠层内最低气温与150cm高度处相对湿度、风速的相关性通过了0.01水平的显着性检验,与不同高度气温、不同土壤深度地温的相关性也通过了0.001水平的显着性检验,与地温的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4)冠层内最低气温与150cm高度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以及0cm地温的偏相关系数大小排序表现为,气温>风速>地温>相对湿度;利用以上因子构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函数的冠层内最低气温估测模型,其估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结果的决定系数达到0.967,均方根误差为0.915。说明基于气象台站常规观测数据构建冠层内最低气温估测模型具备一定可行性,可为冬小麦晚霜冻害的监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12期)

卢静[7](2018)在《农业农村部派出抗旱工作指导组深入黄淮冬麦区推动抗旱保秋种措施落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卢静)9月下旬以来,黄淮地区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土壤失墒较快,局地旱象露头,给冬小麦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为强化措施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秋冬种任务,农业农村部于10月24日派出工作指导组,赴安徽、山东和河南受旱地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帮(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8-10-25)

张宏军,宿振起,柏贵华,张旭,马鸿翔[8](2018)在《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邢锦城,陈超,董静,刘冲,朱小梅[9](2017)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耐盐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的耐盐性,采用室内芽期和盐碱地田间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以耐盐小麦品种德抗961为对照,研究长江中下游冬麦区7个主栽小麦品种和黄淮冬麦区7个主栽品种的耐盐性。芽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14个主栽品种中有2个中耐、2个高感和10个敏感;黄淮冬麦区7个主栽小麦品种平均耐盐性略强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7个主栽小麦品种,其相对盐害率平均差值为3.01%;黄淮冬麦区各品种间相对盐害率变幅为32.08%,其中良星99和良星66耐盐性较为突出;长江中下游麦区各品种间相对盐害率变幅为29.07%,宁麦13耐盐性稍强。(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刘红杰,武永峰,任德超,倪永静,胡新[10](2017)在《黄淮冬麦区气象因子与小麦晚霜冻害关系研究——以商丘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6-2015年商丘市气象数据和霜冻害资料,研究黄淮冬麦区商丘市气象因子与霜冻害的关系,以及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与草面温度的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商丘市冬春季积温以4.35℃·d·a~(-1)的速率逐年增加;晚霜冻害除受冷空气活动影响外,与前期积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冬春季积温偏高或降水量偏少的情况下易发生晚霜冻害;随着小麦幼穗的发育,其对低温的敏感度增加,且可引起霜冻害的最低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气温、地表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与草面温度呈极显着相关(P<0.01),偏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现为地表温度>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可见,除气温、地表温度外,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也对霜冻害的发生及轻重程度起关键作用;各因子与草面温度可用模型表述为Y=0.558ST+0.482AT+0.087RH+1.304WS-12.704,经检验,线性回归方程成立,可通过该模型对草面温度进行监测,并为未安装草面温度传感器的地区提供可靠的冻害评估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7年08期)

黄淮冬麦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稳定性参数法、高稳系数法对2017-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的38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分析表明,A组的邯13-4470、烟1212,B组的鲁原158、徽研912,C组的鑫麦807、冀麦U80、中麦578丰产性、稳定性好,适宜在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以及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淮冬麦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林静.稳定性参数法分析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的高产稳定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张桂梅.黄淮冬麦区麦红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李腾.Fhb1基因对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李艳.陕西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N].陕西日报.2019

[6].刘红杰,倪永静,任德超,杜克明,葛君.黄淮冬麦区晚霜冻易发时段冠层内最低气温分布及估算[J].中国农业气象.2018

[7].卢静.农业农村部派出抗旱工作指导组深入黄淮冬麦区推动抗旱保秋种措施落实[N].农民日报.2018

[8].张宏军,宿振起,柏贵华,张旭,马鸿翔.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J].作物学报.2018

[9].邢锦城,陈超,董静,刘冲,朱小梅.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耐盐性评价[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

[10].刘红杰,武永峰,任德超,倪永静,胡新.黄淮冬麦区气象因子与小麦晚霜冻害关系研究——以商丘市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17

论文知识图

黄淮冬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的聚...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品质性状...黄淮冬麦区当前主推品种HMW-GS的...黄淮冬麦区部分大面积推广品种HM...中国小麦10大生态栽培区Figure2-1Ten...黄淮冬麦区小麦种质材料的部分SS...

标签:;  ;  ;  ;  ;  ;  ;  

黄淮冬麦区论文_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