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芳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学222236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讲:“诗的实力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这就是著名的新诗格律“三美”论。
经过几年的摸索,就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促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我也总结出语文课堂的“三美”,下面谈谈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语言美非教学性的情感语言
寒假回来,看到全班同学坐得笔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由的说:“看得出同学们一定是想老师我了吧?”全班哄堂大笑,我接着说:“我跟大家一样,也很想念你们,在暑假我就想,同学们在干什么呢?一个新年过去了是不是长高了?好东西吃多了,肯定胖了一圈啊,抬头给老师瞅瞅啊。”当我的目光一个个和他们的目光交流时,我就知道我们师生之间又种下了一粒爱的种子。
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下午自习课上,我会说:“累了吧,可以先休息下,磨刀不误砍柴工,养精蓄锐再干啊”。晚自习下课,我会准时提醒他们晚上一定要休息好,用热水泡泡脚,做个好梦。在学生回家时我会说:“回家一定注意安全,在学校学习够累了,回家就没有家庭作业了,好好玩玩啊”等等。
有人认为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前提下,就是在浪费时间,我认为恰恰相反。与学生的上述非教学性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变得更近。
二、情感美非教学性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本身来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哀肠。阅读是情感和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苏教版八下《散步》一文,文美情深,颂扬了中华名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泛泛的知识点的讲解,课文的分析并没有激起学生的情感的共鸣。在小结课堂的时候,我说:“(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父亲》)同学们,还记得吗?小时候你常坐谁的肩头,你放学的路上谁在等候,生病的床头又是谁在彻夜守候;男孩们,是不是父亲的腰已佝偻的不再挺拔,女孩们,是不是母亲的青丝已悄然变成白发。岁月中流逝了芳华,只有爱在无私的抛洒。我亲爱的孩子们,百善孝为先,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时刻。爱,不能等待。听完我上面的讲话,不少小女生已经在下面悄声啜泣。我知道在这节课,老师,学生,课本已经达到完美而和谐有效的融合。
从写作角度来讲,作文是情感的宣泄,情到浓处文自华。语文老师是文体的演绎者,教师个人的情感表达对学生造成直接的情感撞击。当老师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当老师能因为学生的一篇佳作当堂诵读而拍案叫绝,为学生的一个精彩的表述而当场拍手。当老师情慷慨陈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能有哪个学生无动于衷,能有哪个学生不投入激情澎湃的课堂。对于语文课的喜欢,很多时候是从喜欢语文老师开始的。语文老师应以个人的情感表达,激扬文字去唤起、去预约学生的精彩,课堂的精彩。
三、结构美语文课堂的整体构建
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构建,首先从导入入手。在苏教版八下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经典名作《孔乙己》我是这样导入的:“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人们曾说过: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说读后的眼泪不是往外流的,而是往内流的,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哪样的悲剧呢?学完后你会认同我上面所说的话吗?”这样,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来作出自己的判断,用导入引领课堂,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使课堂切实做到有效。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是这样结束的,对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已作了充分探究,对他可悲的遭遇的原因,我们也作出了自己的情感判断,既批评有同情,那么鲁迅先生自己又是如何评价这个不幸的读书人的呢?我将板擦一拍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博得学生的满堂喝彩,下一节语文学生已经在美妙的期待中了。
结语
新的语言表达,新的情感宣泄,新的课堂结构,即“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这些新的教学策略的加入,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和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都在于激活内部的学习动机。只有激活了内部的学习动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在课本解读的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才能由被动的不感兴趣的状态转为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进而真正使我们的语文课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布罗菲(美)激发学习动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