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2342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272-01
【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和研究减轻和避免静脉补钾引起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90例需静脉补钾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C三组先实行常规穿刺法,进行不同浓度、滴速、时间和剂量补钾的疼痛测定,然后进行A组常规穿刺法、B组抬高针尾法和C组翻转针柄法穿刺固定补钾测定结果的疼痛情况,并进行A、B两组补钾疼痛病人实行再次翻转针柄固定的方法,并测定其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含钾浓度、滴速明显影响静脉补钾疼痛程度;持续补钾时间和持续补钾的每日剂量对静脉补钾的疼痛影响不大。而三种穿刺固定方法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90%、83.3%和16.6%,具有显著差别;发生疼痛后的患者实行再次翻转针柄后缓解率达95%且缓解时间为1—2分钟。结论钾离子是致痛因子,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的钾离子数目和疼痛的发生呈正比。钾离子和血管组织的距离及药物流向与疼痛发生有明显关系,翻转针柄法是减轻和避免静脉补钾所致疼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减轻静脉补钾疼痛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补钾患者中,选择意识清楚,反应灵敏清晰度高的10—50岁患者90例,平均年龄34.3岁,男52例,女38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各组年龄性别及意识反应程度相当,且穿刺人员及穿刺部位相对固定。
1.2实验方法
1.2.1疼痛标准分度为:无疼痛反应;轻度疼痛反应;重度疼痛反应(可以忍受)。[1]
1.2.2致病因素探讨:高浓度补钾疼痛明显,快速补钾比慢速补钾疼痛明显,但时间长短及剂量对静脉补钾疼痛影响不显著。
1.2.3穿刺固定方法研究
(1)穿刺与固定[2]A组为常规静脉穿刺法,并用传统固定法;B组常规穿刺后,针尾部略垫高20—30度并用胶布固定;C组常规穿刺后,从上面翻转针柄180度到左侧并用胶布固定[3]在A、B组中引起疼痛者再次翻转针柄180度至对侧胶布固定,测量其翻转针柄后局部疼痛情况。
(2)观察方法:采用操作者和观察者分别操作、观察并统计,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操作者随机对三组补钾患者静脉穿刺,观察者在穿刺半小时后评定询问疼痛反应及程度并按预设的疼痛标准进行评定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对所选样本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列表对比法进行总体参数的统计检验。
表一90例患者不同穿刺固定法疼痛比较
2讨论
钾离子是致痛因子,氯化钾输入体内不仅产生一定的物理刺激,还产生神经介质不同程度升高,诱发疼痛反射,反应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与静脉伴行且多位于静脉浅面的表皮下[4],且越靠近身体末稍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越丰富,疼痛敏感性越高。由于以上各种因素,我们对静脉补钾进行了多因素测定和穿刺固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补钾的疼痛发生与钾离子浓度及滴速有关[5],与时间和剂量无明显相关性。但在前题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穿刺后不同的固定方法对静脉补钾引起的疼痛却有明显的差异性,翻转针柄固定法有较显著的缓痛作用,抬高针尾法缓痛作用不显著,而常规静脉穿刺引起疼痛率明显增高。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一定滴速,适合病情需要进行静脉补钾时,穿刺后翻转针柄法不失为一种减轻静脉补钾时引起疼痛最简单可行效果确切且稳定的好方法。并且可推广于临床静脉输注其他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其他药物引起疼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临床疼痛治疗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李仲廉,2001年6月再版,263.
[2]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丁言雯,2000年2月206.
[3]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丁言雯,2000年2月209.
[4]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先国,2000年8月306-307.
[5]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4月,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