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感知,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自我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钱琼,谭莉,方思,朱艳,张力[1](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感知与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疾病感知情况,及其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武汉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的COPD患者。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例,回收问卷161例,回收率为93.6%。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2~92(74.4±11.5)岁;病程≥10年最多(54.6%)。患者的疾病感知量表各条目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病程、疾病关心、影响、症状、情绪、个人控制、了解和治疗控制。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疾病感知量表的病程、影响、症状和情绪与自我管理量表的总分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P<0.05,P<0.01);疾病感知量表的疾病关心、了解、个人控制与自我管理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P<0.05,P<0.01),个人控制和治疗控制与生活质量量表的总分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COPD患者的疾病感知有待改善,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的疾病感知,从而增加其自我管理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傅婷婷,沈翠珍[2](2019)在《老年人自我感知老化与健康关系的质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化伴随着人类一生,人类从出生后就经历着老化,老化的内涵在于个体身体组织、内脏器官和细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自我感知老化(selfperception of aging,SPA)是指自身对老化的感知,是老年人重要的一种心理感受,近年来被发现其影响着健康行为~([1-2])。量性研究无法深入挖掘老年人的内心体验,无法获取影响其健康行为的原因,因此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此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质性研究又称定性(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9年11期)
李维[3](2019)在《苏州供电投运新一代智能表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12日,由国网江苏苏州供电公司开发的全新的智能表箱硬件平台上线运行。据悉,该智能表箱紧密贴合实际应用场景和未来业务需求,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边缘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这套新型的智能表箱具有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身份卡+人脸识别’双(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11-18)
刘桂霞,张慧,孟云[4](2019)在《化疗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感知、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化疗期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感知、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肺癌的113例住院期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IS-A)及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CP)分别测查患者疾病感知、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家庭负担、心理/情感负担、照护负担、治疗负担及总体负担与疾病感知正向关联(β=0.09~0.45),与心理弹性负向关联(β=-0.13~-1.09);经济/家庭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复杂性(β=0.17)、心理/情感负担与不明确性(β=0.17)、治疗负担及总体负担与不确定感总分(β=0.06、0.18)正向关联。结论:化疗期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越高,负性感知越多,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可能越重;心理弹性越好,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可能越轻。(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卢兰凤[5](2019)在《感知教师自主支持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关系研究——自我导向式学习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网络英语学习形式快速发展,但针对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主要群体——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研究相对不足。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某开放大学282名成人英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生感知教师自主支持、自我导向式学习能力均正向影响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自我导向式学习在感知教师自主支持和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为提高成人学习者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并提出实践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皓月,王媛,李彩娜[6](2019)在《自恋者的社会支持感知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自我验证的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是心理学中最神秘的构念。非临床研究中多关注自恋个体为维持夸大自我概念而表现出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理论指出,自恋者会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采取不同的人际调节策略来维持理想的自我,并导致复杂的人际交互结果。目前对自恋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因自恋概念解读不同导致二者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从自恋的两形式说出发,关注特质自恋的两种表现形式:反映外在夸张表现的显性自恋与内在脆弱敏感的隐性自恋对社会支持策略感知及其人际结果的差异。研究采用假想情境测验和实验室研究范式,探讨在两种失败情景下(个人失败vs运气不佳),特质自恋(显性自恋vs隐性自恋)者接受来自朋友的不同社会支持策略(积极重构vs.消极验证)时的感知差异,及其对随后的信任博弈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显性自恋人格问卷、过度敏感性量表、感知社会支持策略反应评定问卷和信任博弈游戏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个人失败情景下,无论接受何种社会支持策略,高隐性自恋者进行自我验证的程度均显着低于低隐性自恋者;高显性自恋者则比低显性自恋者作出更少消极反应,感知到朋友对自身需求的反应性更高。(2)运气不佳情景下,无论个体显性、隐性自恋水平的高低,接受积极重构支持的个体比接受消极验证支持的个体作出更少消极反应,及更多的积极反应、感知的反应性和自我验证。(3)隐性自恋与社会支持策略的交互作用显着并能显着预测信任,其中低隐性自恋者在接受积极重构支持后、高隐性自恋者在接受消极验证支持后在信任博弈游戏中返还更多的金额数。显性自恋与信任间则无显着预测关系;(4)个人失败情景下,自我验证在隐性自恋与信任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自恋者的社会认知决策会受到其自恋特征、人际情景及感知支持的影响,验证了在个人失败情景下,隐性自恋者在接受社会支持时会通过自我验证动机维持自身核心观念一致,最终影响信任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茜,曹继雯,唐云[7](2019)在《初中生感知自主支持的不同来源和自我决定动机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支持是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为个体提供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自我决定行为。已有研究发现父母和老师的自主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变量,但较少研究关注不同来源的自主支持在初中生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不同自主支持的潜在剖面在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及数学学习动机的差异表现。因此,本研究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两种分析策略,揭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量了587名初中生(Mage=13.99,SD=1.06)感知到的父亲自主支持、母亲自主支持、数学老师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和数学学习动机。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父亲、母亲、数学老师自主支持都能显着地预测初中生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其中父亲自主支持的预测力最强;父亲和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能显着地预测初中生数学学习自主动机,其中数学老师自主支持是最佳预测变量。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1)根据父亲、母亲、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程度不同,可将初中生分为叁组,较高自主支持组(54.2%)的学生感知到的父亲、母亲、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都是中等程度偏高的;较低自主支持组(30.2%)感知到的父亲、母亲、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都是中等程度偏低的;父亲低自主支持组(15.2%)的学生感知到的父亲的自主支持很低,且感知到的母亲、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是中等偏低的。(2)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感知到的自主支持来源越多越好。处于较高自主支持组的初中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和数学学习自主动机最高,其次是较低自主支持组,父亲低自主支持组表现出最适应不良的结果模式。这启示我们,各个来源的自主支持关系对满足初中生的基本心理需要都很重要,可以从提高父亲、数学老师的自主支持入手来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自主动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汪彦,林森,张金凤[8](2019)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机构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自我累赘感知和家庭功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机构养老逐渐成为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抑郁是养老机构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而言,机构护理人员及机构内老年朋友是其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对象,由他们组成的机构社会支持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对缓解抑郁具有重要作用。养老机构老年人由于日常生活能力更差等原因,自我累赘感知可能更高,当其从机构内获取到更多支持时,能否降低其自我累赘感知,进而有效缓解抑郁?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前人研究。尽管养老机构老年人与家庭的纽带被削弱,但家庭仍然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功能在机构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既有研究涉及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养老机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机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自我累赘感知对这一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功能对这一间接效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机构社会支持量表、抑郁量表、自我累赘感知量表和家庭功能量表对来自湖南和重庆共6家养老机构的112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1.0软件及Process 2.13插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机构社会支持与老年人抑郁呈显着负相关(r=-0.48, p <0.001);(2)老年人的自我累赘感知在机构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indirect effects=-0.12, 95%CI [-0.2230,-0.0345]),即机构社会支持通过降低老年人的自我累赘感知进而缓解老年人的抑郁;(3)家庭功能在机构社会支持通过自我累赘感知对抑郁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index of moderated mediation=0.12, 95%CI [0.0431,0.2026]),家庭功能越弱,机构社会支持对缓解自我累赘感知的作用越强,从而机构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中介效应越强。结论:对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机构社会支持能够通过降低老年人的自我累赘感知,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并且机构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依赖于家庭功能的水平。研究结果提示,应结合老年人自身、家庭、养老机构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有效的干预方案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积极老龄化。(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9](2019)在《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小学儿童数学表现的双向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阶段,教师支持这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学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期间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开始发展,该内在因素对学业发展同样具有突出影响。而学业成绩则是衡量个体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以往关于教师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研究,多为横断探索,无法深入理解儿童学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基于已有研究认识,本研究以673名3至5年级小学生为被试,深入考察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使用学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支持问卷和小学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采集两年纵向数据,并运用交叉滞后分析,探究叁者之间的双向联系。结果表明:(1)在横断层面上,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2)交叉滞后结果表明,T1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T2数学自我效能感和T2数学成绩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但T1数学自我效能感可以显着正向预测T2的数学成绩,T1数学成绩也可以显着正向预测T2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这意味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的影响较为短暂,而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双向影响具有长期效应。该发现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10](2019)在《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1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和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为15%。结论: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自我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化伴随着人类一生,人类从出生后就经历着老化,老化的内涵在于个体身体组织、内脏器官和细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自我感知老化(selfperception of aging,SPA)是指自身对老化的感知,是老年人重要的一种心理感受,近年来被发现其影响着健康行为~([1-2])。量性研究无法深入挖掘老年人的内心体验,无法获取影响其健康行为的原因,因此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此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质性研究又称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钱琼,谭莉,方思,朱艳,张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感知与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研究.2019
[2].傅婷婷,沈翠珍.老年人自我感知老化与健康关系的质性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9
[3].李维.苏州供电投运新一代智能表箱[N].中国能源报.2019
[4].刘桂霞,张慧,孟云.化疗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感知、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5].卢兰凤.感知教师自主支持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成效关系研究——自我导向式学习的中介效应[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
[6].张皓月,王媛,李彩娜.自恋者的社会支持感知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自我验证的中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张茜,曹继雯,唐云.初中生感知自主支持的不同来源和自我决定动机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汪彦,林森,张金凤.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机构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自我累赘感知和家庭功能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张佳佳,张傲雪,高亚茹,司继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数学自我效能感与小学儿童数学表现的双向联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