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菌论文_贾慧,张泽雪,刘宁,孟庆江,曹志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灰斑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菌,玉米,基因,信息学,生物,因子,结构。

玉米灰斑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贾慧,张泽雪,刘宁,孟庆江,曹志艳[1](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R1的结构特征及其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色素作为重要的致病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力,而黑色素调控因子(melanin regulation factor, MR)在黑色素生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序列,鉴定并克隆得到调控黑色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Stmr1 (GenBank No.NW007359937)。该基因全长3 282 bp,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1 02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StMR1含有2个Cys2His2锌指基序和1个Zn(Ⅱ)2Cys6锌簇蛋白基序,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的MR转录因子相似性最高。自激活活性检测表明,StMR1具有较高的转录激活活性,进一步荧光定位表明,该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q RTPCR检测Stmr1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到穿透过程的5个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其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且在侵入钉时期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推测其参与病菌侵染及菌丝的扩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及StMR1转录因子在病菌侵染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曾义青,郝志刚,李健强,罗来鑫[2](2019)在《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全基因组候选分泌蛋白预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小斑病是玉米叶片上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Bipolaris maydis,发病初期时,在下部叶片形成水渍状斑点,随着病害程度加深,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目前关于该病害体系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病害传播及防控等方面,而对于该菌分泌蛋白相关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菌分泌蛋白进行预测,进而明确其分泌蛋白在侵染、操控植物等过程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从NCBI中下载玉米小斑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ATCC48331),其次,通过SignalP-5.0、Phobius、TMHMM Server v.2.0、PredGPI生物信息学软件和预测程序对玉米小斑病菌中12 705条蛋白序列进行预测,再通过对上述蛋白半胱氨酸含量、信号肽长度及冗余性分析,获得391个符合条件的候选分泌蛋白,利用eggNOG 5.0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得到267个具有功能注释的基因,分析其功能注释大多属于果胶酶类、水解酶类、蛋白酶类等。综上,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玉米小斑病菌的候选分泌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分泌蛋白在病原菌与玉米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病原菌分泌蛋白的预测及分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刘宁,贾慧,渠清,杨贝贝,曹志艳[3](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一种半活体寄生子囊真菌,可以侵染玉米、高粱和苏丹草等植物,形成水浸状灰褐色病斑,从而影响了植物光合作用进而降低产量。漆酶作为含金属离子的多酚氧化酶,在生物体中以多个同源基因共存的方式存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得到了9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其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仅为19.79%~48.70%,聚类在5个不同的超家族。在9个基因上游2 000 bp的启动子区域发现有NIT2 (主要的正向氮调控基因)CRE-A (负责碳代谢产物阻遏的元件)、ADR1 (正向调控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基因)、StuAp(发育复杂性的调控基因)、STRE (压力响应元件)、XRE(异物质响应元件)和MRE (金属应答元件),表明漆酶基因表达受到不同的营养条件、外源物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玉米大斑病菌菌丝中StLAC2、StLAC6的基因表达量最高,StLAC3较高,其余基因表达量均相对较低;同时漆酶家族基因转录水平受培养时间、碳源、氮源、铜离子、铁离子的影响,且在接种玉米叶片后,检测侵染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基因表达水平,发现除了StLAC6和StLAC8的表达量下降,其他基因在不同时期相对表达量均增加。通过分析基因敲除突变体发现,StLAC1基因与病菌形态发育相关,StLAC2主要在黑色素代谢中起作用,StLAC6基因参与毒素的次级代谢。漆酶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复杂调控与病菌生长、致病及环境因素紧密相关,需要进一步确认其蛋白表达水平及活性,为研究玉米大斑病菌主要表达漆酶的功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朱飞宇,马周杰,孙艳秋,何世道,姚远[4](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StRALF基因cDNA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在全球发生普遍并造成玉米严重损失。目前,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以及多种植物中已明确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zation Factor,RALF)的功能,其在尖孢镰刀菌中(Foxysporum)可以使真菌侵染寄主的环境发生碱化,并且增强真菌对寄主的致病力。但在玉米大斑病菌(S.turcica)中暂未报道此因子。通过JGI网站(https://genome.jgi.doe.gov/portal/)中tblastn,用NCBI中已知的尖孢镰刀菌(F.oxyporum)中的快速碱化因子(RALF)的蛋白序列(FOXG_21151),在玉米大斑病菌(S.turcica)中比对出一段高度相似的基因序列。本研究通过SMARTer~(TM) RACE技术获得了StRALF基因的cDNA全长279bp,其编码92个氨基酸,是亲水性的分泌蛋白。此蛋白不含有螺旋区域,所以不会执行代谢调节、识别分子、膜通道等功能。经过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比对发现其与已公布的RALF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不完全保守。本文的研究为此因子的蛋白原核表达以及相关功能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禹博,马周杰,何世道,朱飞宇,高增贵[5](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NCLB)是威胁世界玉米产量的重要叶部真菌病害,我国北部及高海拔的冷凉地区相对发病较为严重。该病由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 Leonard et Suggs]侵染玉米叶片于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通过大斑刚毛座腔菌的高粱专化型与玉米专化型的效应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对比,得出8个已注释基因功能的差异序列。其中的Xylanase基因序列通过同源性搜索的方法得出。命名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其主要的功能是形成木聚糖酶,分解细胞壁异型木聚糖主链中的β-1,4糖苷键。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该基因并克隆。经过对比得出该基因序列DNA全长为985 bp,其中包含了两段内含子,分别有46个碱基、54个碱基。外显子共编码298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2.74 ku,理论等电点pI为7.74,总共包括4 559个原子,预测分子式为C_(1448) H_(2253)N_(403)O_(445)S_(10);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苏氨酸(Thr)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0.1%,半胱氨酸(Cys)所占比例最低,为1.0%;蛋白的不稳定指数为34.49,脂肪指数为75.60。蛋白质序列有两个结构域,第75—290是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功能域,属于糖基水解酶10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有1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未发现O-糖基化位点。本试验经过克隆大斑病菌的StXYL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初步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该基因的缺失对大斑病菌的影响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小敏,薛江芝,毕欢欢,巩校东,刘玉卫[6](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StCHS6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是世界各玉米产区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以东华北春玉米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较易流行,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常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其致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osphaeria turcica)变异频繁、生理分化明显,一旦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将直接威胁到玉米生产安全。近年来,立足于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调控机制分析、探讨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径已引起了植物病理学家和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的高度关注。几丁质是构成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分之一,由位于细胞膜上的几丁质合成酶CHS (Chitin Synthase)合成。由于在植物和动物中不存在几丁质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因此以几丁质合成酶为靶标的抗真菌药物对于高等真核生物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目前专门针对细胞壁几丁质成分的杀菌剂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出了8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StCHS1-StCHS8),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病菌中几丁质合成酶家族基因在菌丝、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和侵入钉等5个关键发育时期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tCHS1、StCHS2、StCHS5、StCHS6在5个时期均有较高的表达量;StCHS3、StCHS4、StCHS7、StCHS8表达量较低(FPKM<1)或者不表达;StCHS6在5个时期的表达量均为最高,预示StCHS6在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tCHS6位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scaffold_1:2066293-2069876 (-)的位置,基因全长为3 584 bp,CDS序列大小为2 703 bp。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2株StCHS6基因敲除突变体△StCHS6-1和△StCHS6-2,分析发现,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tCHS6基因敲除突变体菌落颜色变浅且菌丝更为致密,菌落生长速率减慢,菌丝细胞长度变短,不产生分生孢子,表明StCHS6基因参与病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StCHS6基因敲除突变体由菌丝诱导出附着胞的过程延迟且穿透玻璃纸膜的能力减弱,在完整玉米叶片及刺伤叶片上都形成较小的病斑,表明StCHS6基因参与病菌的致病过程。该研究结果明确了StCHS6基因的部分功能,为深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家族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薛江芝,王小敏,张晓雅,巩校东,刘玉卫[7](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StSLT2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是由大斑突脐蠕孢(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叶部病害。近年来研究植物病原菌的发育与致病性的分子机制、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植物病理学和植物遗传育种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前人研究表明,许多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都受到胞外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3类,包括MAPK、cAMP及Ca~(2+)信号转导途径等,尤其是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的热点。MAPK级联途径通常由3个依次激活的蛋白激酶(PKs)组成,具体的说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磷酸化保守的苏氨酸-x-酪氨酸(TXY)基序而激活的,而MEK又是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K)激活的,而活化的MAPK又可以磷酸化下游的转录因子,进而调控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发现了与酿酒酵母Bck1-Mkk1/Mkk2-Slt2同源的保守的MAPK级联途径,其中SL72-like基因是CWI-MAPK途径中的MAPK基因,该类基因普遍存在于病原真菌中并参与其细胞壁发育及致病过程。但在玉米大斑病菌中有关该类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在玉米大斑病菌数据库中鉴定得到了SLT2-like,将其命名为StSLT2。进一步以pBluescriptⅡSK (-)载体为骨架,构建了含有草铵膦抗性的StSLT2基因敲除载体SLT2-pBluescriptⅡSK (-)。通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敲除载体转入到病菌的原生质体中,通过草铵膦抗性筛选、StSLT2特异引物PCR、RT-PCR验证,获得了2株StSLT2基因敲除突变体,将其命名为AStSLT2-1、△StSLT2-2。通过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发现,突变体生长速率显着降低、没有分生孢子的产生、黑色素含量显着降低;突变体中几丁质含量均显着升高,而β-葡聚糖含量显着降低;突变体附着胞发育延迟了24 h,且侵染丝的形成率显着降低;突变体均可以侵染并定殖B73玉米叶片,但形成的病斑时间延迟且病斑面积小于野生型菌株。结果表明,StSLT2基因参与病菌菌丝发育、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发育及致病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擎,龙凤,郝志敏,董金皋,申珅[8](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Stflo8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大斑病频发于我国的冷凉地区,暴发严重时会导致玉米减产50%,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玉米大斑病菌小种较多且变异频繁,抗病品种的研发种植和药物的防治效率较低,给防治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cAMP途径是病原真菌中较为普遍的信号通路,Stflo8是cAMP信号通路下游的重要转录因子,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明确Stflo8在病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Stflo8敲除载体、PEG介导丝状真菌转化获得67株抗性转化子,通过DNA水平的验证获得2株阳性Stflo8缺失突变体,分析突变体表型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突变体菌丝形态出现不规则膨大,生长速率降低了25%,分生孢子产量显着下降,仅为野生型菌株的3.2%,将菌丝孵育在玻璃纸上诱导,12h时,野生型菌株附着胞生成,24h时,侵入钉产生,Stflo8缺失突变体则一直呈现菌丝状态,不具备生成侵入钉的能力,同时穿透能力也丧失,进一步测定胞内黑色素含量,发现突变体黑色素较野生型显着下降,说明其合成能力有所弱化。结果表明Stflo8在玉米大斑病菌的产孢、萌发、侵入等侵染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明确病菌侵染过程中主要功能基因的作用机制、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李学然,毕欢欢,薛江芝,李路阳,王欣宇[9](2019)在《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病菌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本试验以酿酒酵母ScMSN4氨基酸序列为探针,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克隆其同源基因,并对该基因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等进行预测;通过分析病菌关键生长发育阶段的RNA-Seq数据,明确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搜索并克隆得到了ScMSN4的同源基因,将其命名为StMSN4;该基因DNA全长为1357 bp,cDNA全长为1296 bp,包含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其编码蛋白包含431个氨基酸,含有2个典型ZnF-C2H2保守结构域。通过对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和侵入钉时等5个典型发育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StMSN4基因在5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较高,表明该基因在病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明确了StMSN4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表达模式,也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及HOG-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杨静民,石妞妞[10](2019)在《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2+) 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物10 pmol。ISS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51.2~56.0℃退火45 s,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10条:UBC117、UBC118、UBC808、UBC835、UBC847、UBC855、UBC856、UBC857、UBC866和UBC887,其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5.6、53.1、51.2、51.2、56.0、53.1、53.1、51.2、51.2和51.2℃。利用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21株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DNA多态性均不同,表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可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玉米灰斑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叶片上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Bipolaris maydis,发病初期时,在下部叶片形成水渍状斑点,随着病害程度加深,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目前关于该病害体系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病害传播及防控等方面,而对于该菌分泌蛋白相关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菌分泌蛋白进行预测,进而明确其分泌蛋白在侵染、操控植物等过程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从NCBI中下载玉米小斑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ATCC48331),其次,通过SignalP-5.0、Phobius、TMHMM Server v.2.0、PredGPI生物信息学软件和预测程序对玉米小斑病菌中12 705条蛋白序列进行预测,再通过对上述蛋白半胱氨酸含量、信号肽长度及冗余性分析,获得391个符合条件的候选分泌蛋白,利用eggNOG 5.0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得到267个具有功能注释的基因,分析其功能注释大多属于果胶酶类、水解酶类、蛋白酶类等。综上,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玉米小斑病菌的候选分泌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分泌蛋白在病原菌与玉米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病原菌分泌蛋白的预测及分析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灰斑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贾慧,张泽雪,刘宁,孟庆江,曹志艳.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R1的结构特征及其表达模式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2].曾义青,郝志刚,李健强,罗来鑫.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全基因组候选分泌蛋白预测与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刘宁,贾慧,渠清,杨贝贝,曹志艳.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解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朱飞宇,马周杰,孙艳秋,何世道,姚远.玉米大斑病菌StRALF基因cDNA序列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王禹博,马周杰,何世道,朱飞宇,高增贵.玉米大斑病菌木聚糖酶基因StXYL1生物信息学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王小敏,薛江芝,毕欢欢,巩校东,刘玉卫.玉米大斑病菌StCHS6基因的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薛江芝,王小敏,张晓雅,巩校东,刘玉卫.玉米大斑病菌StSLT2基因的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王擎,龙凤,郝志敏,董金皋,申珅.玉米大斑病菌Stflo8基因的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李学然,毕欢欢,薛江芝,李路阳,王欣宇.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10].代玉立,甘林,阮宏椿,杨静民,石妞妞.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J].福建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玉米灰斑病菌的培养菌落利用UPGMA法构建的18个玉米灰斑病菌不同培养基上玉米灰斑病菌菌落...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不同培养基上玉米灰斑病菌的产...示玉米灰斑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观...

标签:;  ;  ;  ;  ;  ;  ;  

玉米灰斑病菌论文_贾慧,张泽雪,刘宁,孟庆江,曹志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