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1]2004年在《邛崃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农业、农民——“叁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以产业化形式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尽管全国各地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模式,但不能照抄照搬。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所学MBA工商管理知识,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针对四川省成都市远郊农业大县——邛崃市近十年来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基本现状,探讨邛崃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全面回顾了我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户经营与现代化、小规模与经济规模、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和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深层次矛盾,并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在对邛崃市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邛崃市的农业资源现状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两种可资借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就如何加快邛崃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强化政务服务、激活与吸引民
聂静[2]2013年在《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叁农”问题,足以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并提出强农惠农富农一系列发展政策,这将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农业发展自身的弱势,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挤占,人口集中,农业用地逐步被第二、叁产业取替,农业产业转移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整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成都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从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功能布局、区域合作布局和新农村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时期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成都市叁个圈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基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分析了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导向,即产业定位明确,圈层结构明显:突出亮点,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绿色有机生态,打造现代田园城市。通过研究发现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民再就业难等问题。在现状、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了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的动因,包括城市化因子和面积因子,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物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建议。
彭文静[3]2012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资源研究》文中指出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民合作社)得到不断发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并且为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影响力扩张,而如何推动其快速健康持久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及农民合作社本身等比较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调研中发现成都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缺乏人才资源是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正因如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关政策,为培育、开发农民合作社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储备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等相关概念的运用,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的理论依据的相关阐述,基于需求与供给的视角,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首先介绍成都市农民合作社及其人才资源的发展现状、特征,在农民合作社特征中阐述了人才资源的作用,并运用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验证人才资源在农民合作社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分析了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及合作社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由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缺乏以及人才资源的重要性等需求引出供给,即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的开发。而后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农业人才资源开发培育的相关经验,确定农民合作社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工具,并经过分析政策工具,从而确定以国家、政府、社会与农民合作社两个主体来开发人才资源的方案措施。国家、政府、社会从教育、组织人才基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政策措施等大的方面着手,为人才开发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以及政策制度环境。合作社本身则更注重从实用人才的带动与专门培训、建立人力资本团队和引进外来人才、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来阐述开发人才资源措施。
张韵[4]2016年在《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的现代化建设愈加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兴产物,得到了各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都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得天独厚的的自然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气候宜人,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名。随着我国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都市型现代农业备受青睐,作为四川省的首善之都,成都市正在大胆探索兼具社会经济功能和环保屏障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成都市已经在不断的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下,在利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中迎来了新局面,逐步构筑出了适应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发展脉络。但在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资源短缺,农业产能偏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农业产业集约程度低,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问题在于阐明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解析及评价,从而分析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匹配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综合考虑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把握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相关规划设想,从指导思想、总体布局、产业布局等方面,宏观上对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在实际实施的规划分区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思考。其中,不仅考虑到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也兼顾了都市大环境的和谐生态发展,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也利用新兴监测手段保证产品的安全,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优势产业。
何莉[5]2011年在《中国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叁十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规模分散化农业经营对农业发展的效力与日递减,这一事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证实。如何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从而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摆在社会经济发展面前的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因为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关系着农村有限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关系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土地产权的明晰。只有产权明晰的土地制度才有利于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进而保证农民权利、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在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细分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大具体目标,分析比较现有农地流转模式的产生原因、特点及优劣,探讨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合理有效的农地流转模式。在此思路下,本文分以下五部分展开:第一章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农地流转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地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规模经营理论和产权理论。其次,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包括农地和农地流转两个核心概念。第叁是文献综述部分,评述了现阶段我国学者对农地流转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以及国内学者对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第二章探讨我国现阶段各地区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归纳提出农地流转的背景,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推动下产生的农地流转的现实,从推动和完善农地合理流转机制对推动土地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需要农地流转”的重要问题;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农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从农地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滞后的现实、土地功能的多重性和农地流转有效需求不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着重讨论了现阶段各地存在的包括转包、互换、转让、租赁、“四荒”拍卖、农地股份制在内的主要的农地流转形式及其产生原因,并对各种流转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流转的合理性,为第叁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第叁章是全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农地股份制流转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农地利用情况、农村增产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分析了农地流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农地流转模式有利于农地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但与农地规模经营并不互为必要条件;最后,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合理流转模式的评判标准,以及必须满足的市场化配置、农地农用、产权稳定、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此标准和原则下提出目前选择农地股份制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有效的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本章回答了“如何选择流转模式”的问题。第四章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做案例分析,通过对包括叁圣乡红砂村、邛崃市汤营村的农地流转改革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农地股份制的合理有效性,并提出各地应该因地制宜的探讨不同的农地股份制的实现形式。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回答了“如何促进农地流转”的问题。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实行农地制度改革,通过有效的农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第二,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必须选择合理有效的农地流转模式。而在评价何为合理有效的流转模式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农地作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础要素,它的流转方式要有利于我国农地制度的完善,其次,农地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流转方式必须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流转模式在具体操作中也必须满足相应的基本原则,即市场化配置原则、农地农用原则、产权稳定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第叁,尽管理论界对农地股份制的评价不一,但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众多农地流转模式的比较,本文认为农地股份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满足以上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并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其在实践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作用。第四,成都的农地股份制改革试点经验值得借鉴,也证实了农地股份制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并不一样。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探索农地股份制的实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稳定推进农地股份制改革;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股份制实现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借鉴成功的经验;强化农地流转中的风险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选题上紧贴了我国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的框架下,对合理流转模式如何选择提出相应的标准和依据;第叁,运用成都的改革创新实践做案例分析,说明农地流转模式的可取之处。本文通过探讨农地流转的模式选择至少具有以下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结合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以理论为指导,找到流转不畅,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症结所在;第二,通过对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流转模式的评价标准的建立,对各地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借鉴意义;第叁,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构建合理的农地流转模式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盘活我国有限的土地资产,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走适度规模化经营,扩大农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钟玉[6]2009年在《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与建立农村自主发展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是建立农村自主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探索。成都市邛崃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汤营模式"、"仁寿模式"、"黑石模式"等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路为: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有关"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法律,进一步确立其法人地位;建立自主管理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发展投入机制;建立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谭敏[7]2011年在《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文中提出近年《珠叁角改革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等一批以城镇密集区为对象的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标志着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立足于成渝城镇密集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以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为目标和理论出发点,对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相关对策。论文共八章重点论述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分析问题部分。在绪论的基础上,论文第二章重点论述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空间发展各自为政、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空间失衡四个方面,并对其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理论构建部分。论文第叁章在总结集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研究对象和需要达成的空间目标;在总结相关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方法论。研究表明:(1)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具有综合性内涵,表现为集约发展实现的多层次性和集约目标的多维性;(2)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实现,需要对包括宏观区域空间、中观城镇空间和微观建设空间在内的多层次空间对象进行综合调控;(3)可将相对抽象的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概念,落实到空间上具体分解为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有效拓展、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和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四方面的多维性目标;(4)为达成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目标,应当采用综合协调的基本方法。综合协调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多层次性、主客观统一性和核心矛盾协调原则,综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本环节包括协调的核心关系、协调的调控对象、受控对象的组织策略和协调的保障机制四个基本方面。第叁部分为实践运用部分。论文第四、五、六、七章分别运用综合协调论的基本方法,就如何达成成渝城镇密集区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有效拓展、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和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四大空间集约发展目标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达成各空间目标需要进行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调控对象、组织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表明:(1)要实现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应当从综合协调城镇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入手,构建系统共生的区域城镇空间关系;(2)要实现城镇空间有效拓展,应当从综合协调城镇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关系入手,引导紧凑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3)要实现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应当从综合协调建设空间拓展与生态空间保护的关系入手,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多层次的生态化空间发展战略;(4)要实现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应当从综合协调城乡空间的分离与融合入手,促进区域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关于城镇密集区规划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针对目前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集约发展为切入点,将集约发展的理念总结提炼后运用于城镇密集区,并尝试将相对抽象的集约发展理念提炼落实为具体的空间发展目标,为今后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了抓手。另一方面,虽然关于区域协调、紧凑发展、生态规划和城乡统筹国内外学界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城镇密集区集约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本文从协调的理念出发,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为实证案例,运用综合协调论的基本方法从新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高同亮[8]2017年在《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东北调研时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这段讲话高度概括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以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不断增多,出资金额不断增加,类型越来越多样,影响力越来越大。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147.9万家,入社农户超过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配置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叁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必须清晰认识到,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国内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差距也很大。合作社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不理想,一边是合作社数量爆发式增长,一边是假、死、花架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像洪水一样到处泛滥。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强调数量增加向强调质量提升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怎样才能将多数农民真正团结起来,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合作”的作用,成为叁农工作发展的焦点。一般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好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发展不好的根本原因则是共通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不能空泛的谈论,而应在特定的文化地域来研究。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将视角放在成都,分析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方面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提议,希望可以对中国其它地方的合作社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本研究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课题进行阐述和探讨,内容简要如下: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择这个研究课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全面发展、深化提升的新时期,将研究视野放在成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对更好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意义重大。接着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本文有关研究的一些方法和大致思路,末尾,介绍了本文主要的创新和缺憾。第二部分是介绍专业合作社有关内容,首先,从不同方面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列举了当今几种主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然后,从保护小农生产者利益、应对政府和市场失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深刻说明了中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全面分析了专业合作社从建国前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了德、法、美、日等国发展合作社的有关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苏州、无锡为重点介绍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情况和特色,从分析对比中找出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足之处和今后发展应努力的地方。第叁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成都市农业概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叁个阶段和政策措施,从产业形态、从事行业、叁个分布区域等叁个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其发展特点和取得成效。然后,列举了都江堰市蔬菜产业质量安全联盟规模化生产优势、成都龙泉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新品种优势、蒲江县众鑫柑柚专业合作社能人优势等叁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再次强调了成都市乃至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第四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论证,通过全面整理和认真归纳,指出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实力不强、管理运行不规范、抵押贷款不能满足需求和带头人才缺乏。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发展时间短、目的不纯,门槛低、重速度轻质量,抵押贷款风险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实际,分别从近期和远期的角度提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如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典型合作社,规范管理合作社发展,增强多渠道融资能力,加大对带头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第六部分是结论,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获得更多大中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详细资料,笔者水平有限,难以和其它城市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无法准确定位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的位置,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偏差,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方志戎[9]2012年在《川西林盘文化要义》文中提出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及农村聚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相对于城市聚落而言,有关农村聚落特别是那些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规模小巧、数量巨大的基层农村聚落的研究,显得关注不够、剖析不深。它们恰恰构成了中国乡土环境的重要基底,是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因此,结合特定区域,探讨农村聚落在自然生态、经济生产、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思考其未来走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显得极为紧迫。论文以农村聚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农村聚落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论文共分为十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区域角度分析川西平原聚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川西平原聚落体系和林盘体系的结构与特征,川西林盘的地域分布状况。第叁章分析川西林盘历史沿革和清代林盘聚落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林盘文化成因机制。第四章研究林盘的类型、空间形态与特色,剖析林盘聚落模式,并对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风水林村落进行比较。第五章从建筑基本型制、外观造型、空间环境、装饰装修、营建技术几方面研究林盘民居乡土特色。第六章研究林盘的植栽和水系,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以及发达丰富的林盘经济。第七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对林盘家园景观艺术进行研究。第八章总结林盘文化的价值和本质特征。第九章研究林盘文化当前的变化趋势,提出林盘文化保护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第十章论述林盘文化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林盘聚落体系重构、林盘人居环境建设、林盘经济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绿色多功能集约化新林盘聚居模式等,探索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共四川省邛崃市委党校课题组[10]2008年在《集体土地入股与农民就业问题的探讨——四川邛崃“汤营模式”对农村资源再配置机制的求解》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改革进入转型阶段①,逐步定型下来的社会结构已在强有力地影响着改革的方向和实际的进程,城乡原社会结构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平均主义的方式承包土地,使个体小农在短期内获得了最基本的保障,但由于农村中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产业化、集约化业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规模经营与小块土地经营方式形成日渐激烈的冲突。因此,如何设立一套使农民以之为依托的制度安排,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近两年来,四川省邛崃市在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实践中,形成了"汤营模式"——用村庄集体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使自然村转变为农业公司,让村民们"种自家田,领公司钱"。
参考文献:
[1].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 李云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2]. 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动因研究[D]. 聂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资源研究[D]. 彭文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4]. 成都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韵.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5]. 中国农地流转模式选择[D]. 何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6]. 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与建立农村自主发展机制[J]. 钟玉. 经济体制改革. 2009
[7]. 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D]. 谭敏. 重庆大学. 2011
[8].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 高同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17
[9].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 方志戎. 重庆大学. 2012
[10]. 集体土地入股与农民就业问题的探讨——四川邛崃“汤营模式”对农村资源再配置机制的求解[J]. 中共四川省邛崃市委党校课题组. 新远见. 2008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综合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邛崃论文; 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